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6章

元洪焱祖撰。焱祖字潛夫,歙縣人。是集前有《危素序》,稱為徽州路休寧縣尹致仕。而敘其仕履乃曰年二十六為平江路儒學錄,浮梁州長薌書院山長,紹興路儒學正,調衢州路儒學教授,擢處州路遂昌縣主簿。天歷元年年六十二致仕。

乃不云其為縣尹。考《宋濂序》,稱其自儒官起家,四轉而為遂昌主簿,遂以休寧縣尹致其仕。蓋是時猶沿宋例,致仕者率進一官使歸,實未嘗任是職也。焱祖嘗作《羅愿爾雅翼音釋》,至今附愿書以行。又有《續新安志》十卷,亦繼愿《新安志》而作。蓋亦博洽之士。是集為其子浦江尉在所編。其所居有銀杏樹,大百圍。焱祖嘗以“杏亭”自號,因以名集。其詩以古近體分列。然五言律下注曰“長律附”,不從高棅稱排律。七言律下注曰“拗律附”,亦宋人之舊名。

蓋猶當日原本,未遭明人竄亂者也。其詩雖純沿宋調,而尚有石湖、劍南風格,抗衡於虞、楊、范、揭諸家則不足,以視宋季江湖末派則蟬蛻於泥滓之中矣。

《安雅堂集》十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陳旅撰。旅字眾仲,莆田人。以薦為閩海儒學官。中丞馬祖常奇之,與游京師,又為虞集所知。平章事趙世延引為國子助教。考滿再任。后出為浙江儒學提舉。又召入為應奉翰林文字。至元元年遷國子監丞。越二年卒於官。事跡具《元史儒學傳》。其集見於本傳者十四卷。此本僅十三卷,乃其子籥所編。有張翥、林泉生二《序》,一作於至正九年,一作於十一年。目次與焦竑《經籍志》相合。殆本傳筆誤,以“三”為“四”歟。史稱其文典雅峻潔,必求合於古作者,不徒以徇世好。又稱虞集見所作,有“我老將休,付子斯文”之語。《張翥序》亦稱天歷、至順間,學士虞公以文章擅四方,其許與君特厚,君亦得相與薰濡,而法度加密。蓋紀實也。蘇天爵輯《元文類》,其時作者林立,而不以序屬諸他人,獨以屬旅,殆亦知其文之足以傳信矣。

《傅與礪詩文集》二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傅若金撰。若金初字汝礪,揭徯斯為改字與礪,江西新喻人。曹安《讕言長語》記其少年家酷貧,以織席為生。又改業為針工。后有所激,乃讀書,詩文遂膾炙人口。用以勉人之自礪,則亦奇士也。其詩法授於同郡范梈。虞集、宋褧以異材薦,佐使安南。歸除歸廣州文學教授。至正三年卒,年僅四十。所著詩集有《初稿》、《南征稿》、《使還新稿》、《牛鐸音》等編,范、虞諸人皆嘗為之序。至正間,其弟若川匯鋟之,名《清江集》。明洪武中,又刻其文集十一卷,《附錄》一卷。今詩文總為一編,不知何人所并也。揭徯斯稱每讀與礪詩,如復見范德機。德機七言歌行勝,與礪五言古律勝,馀亦相伯仲。王士禎《居易錄》則稱其歌行得老杜一鱗片甲,七律亦有格調。與徯斯論小異。當以士禎之說為然。古文蓋其馀事,然亦和平雅正,無棘吻螫舌之音。雖不能凌跨諸家,要亦一時之雋才矣。

《瓢泉吟稿》五卷(永樂大典本)

元朱晞顏撰。考元代有兩朱晞顏。其一為作《鯨背吟》者。其一為長興人,字景淵,即著此稿者也。晞顏始末不甚可考。惟《吳澄集》有晞顏父文進《墓表》,載及晞顏,稱其能詩文而為良吏,亦不詳其為何官。今以集中詩考之,則初以習國書被選為平陽州蒙古掾。又為長林丞,司煮鹽賦。又曾為江西瑞州監稅。蓋以郡邑卑吏終其身者。其集藏書之家罕見著錄。惟焦竑《國史經籍志》載有《瓢泉集》四卷,而世無傳本。顧嗣立錄元詩三百家,亦不及其名。今據《永樂大典》所載,抄撮編次,釐為詩二卷、詩馀一卷、文二卷。又牟巘、鄭僖《原序》二首尚存,仍以弁諸卷首。集中所與酬贈者為鮮于樞、揭徯斯、楊載諸人。故耳目薰濡,具有法度。所作雖邊幅稍狹,而神理自清。《牟巘序》所稱擬古之作,今具在集中。頗得漢魏遺意,異乎以割剝字句為工。其雜文亦刻意研練,不失繩墨。

惟鄭僖所賞麯生、菊隱二傳,沿毛穎革華之體,自羅文、葉嘉以來已為陳因之窠臼。僖顧以奇贍許之,殆所謂士俗不可醫矣。

《筠軒集》十三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元唐元撰。元字長孺,歙縣人。泰定丁卯,以文學授平江路學錄。再任建德路分水縣教諭。以徽州路學教授致仕卒。集中《朱克用總管詩會序》,作於至正乙酉,自題七十七歲。則當生於宋咸淳五年己巳。始終皆當元盛時,故所作多和平溫厚之音。又嘗著《易大義》、《見聞錄》諸書,於經術頗深。故議論亦不詭於正。據朱文選行狀,元有《敬堂雜著》、《思樂雜著》、《吳門雜著》、《分陽雜著》、《金陵雜著》、《老學藂稿》幾七千篇,分為五十卷。乃其子桂芳手輯,故集中間有桂芳題識。此本為程敏政編入《唐氏三先生集》者,僅詩稿八卷、文稿五卷,殊非其舊。觀其裔孫澤請汪抑之作序啟中,亦謂兵燹之馀,十存二三。

則此集亦蠹蝕零落,幸而得存矣。惟元以鄉校終身,未嘗一官臺閣,而集中有《扈從氵欒陽清暑》四詩,又有《玉堂夜直詩》,及《察罕淖爾》、《李陵臺》諸詩,未喻其故,或誤收他人之作歟?

《俟菴集》三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李存撰。存字明遠,更字仲公,安仁人。少博涉典籍,喜為文章。后從上饒陳立太傳陸九淵之學,遂盡焚所著書。其論學以省察本心為主。其論文謂唐、虞所有之言,三代可以不言。三代所有之言,漢、唐可以不言。未有六經,此理無隱。前古圣賢,直形容之而已,惡能有所增損。皆陸氏義也。然存所學篤實,非金谿流派墮於玄渺,并失陸氏本旨者比。故其詩文皆平正醇雅,不露圭角,粹然有儒者之意。是集為其子卓所編。凡詩十一卷、文十九卷。前有永樂乙酉《鄒濟序》,及危素所作《墓志》。末附虞集書一首。案《道園學古錄》有《送李彥方閩憲詩序》曰:“近日晚學小子,不肯細心讀書窮理,妄引陸子靜之說以自欺自棄。至欲移易章句,直斥程、朱之說為非,此亦非有見於陸氏者也。特以文其猖狂不學以欺人而已。此在王制之必不容者也。閩中自中立之歸,已有道南之嘆。

仲素、愿中至於元晦,端緒明白,皆在閩中。不能不於彥方之行發之。去一贓吏,治一弊政,不如此一事有以正人心”云云。其言褊躁,與陸氏學派若不戴天。而與存書乃深相推挹,豈非以其人重之歟?亦足見元儒敦樸,無門戶之成見也。

《滋溪文稿》三十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元蘇天爵撰。天爵有《名臣事略》,已著錄。所作有《詩稿》七卷、《文稿》三十卷。其《詩稿》,《元百家詩》尚錄之,今未見其本。此為其《文稿》三十卷,乃天爵官浙江行省參政時,屬掾高明、葛元哲所編。元哲字廷哲,臨川人,以鄉貢第一人舉進士。趙汸《東山存稿》中有《別元哲序》一篇,載其行履甚詳。高明字則誠,永嘉人,登進士第,調官括蒼郡錄事。趙昉又有《送高則誠歸永嘉序》,即其人也。天爵少從學於安熙。然熙詩文粗野不入格,天爵乃詞華淹雅,根柢深厚,蔚然稱元代作者。其波瀾意度,往往出入於歐、蘇,突過其師遠甚。至其序事之作,詳明典核,尤有法度。集中碑版幾至百有馀篇,於元代制度人物,史傳闕略者多可藉以考見。《元史》本傳稱其“身任一代文獻之寄”,亦非溢美。虞集《賦蘇伯修滋溪書堂詩》有曰:“積學抱沉默,時至有攸行。抽簡魯史存,采詩商頌并。”蓋其文章原本,由沉潛典籍,研究掌故而來,不盡受之於熙也。

《青陽集》四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元余闕撰。闕字廷心,一字天心,色目人。世居武威。以父官合肥,遂家焉。

元統元年進士。累官淮南行省左丞,分守安慶。陳友諒陷城,自剄死。贈行省平章,謚忠宣。事跡具《元史》本傳。闕以文學致身,於五經皆有傳注。篆隸亦精緻可傳。而力障東南,與許遠、張巡后先爭烈。故集中所著,皆有關當世安危。

其《上賀丞相》四書,言蘄、黃御寇之策,尤為深切。使闕計果行,則友諒之能陷江東西否,尚未可知也。其第二書謂往時泰不華、蠻子海牙并力攻蘄、黃,賊幾就滅。忽檄散各軍,止有卜顏帖木兒駐札蘭溪。盜之復陷沿江諸郡,實人謀不臧。證以卜顏帖木兒本傳,知丞相托克托雖有功於江淮,而實階亂於蘄、黃之地。

又第四書曰,蘭溪之功,卜顏帖木兒平章為最,蠻子海牙中丞特因之成事。《卜顏帖木兒傳》亦采用之。則又是非之公,足以信諸后代者也。其詩以漢魏為宗,優柔沈涵,於元人中別為一格。胡儼《雜說》曰:“初危太樸以文學徵起,士君子皆想望其風采。或問虞文靖公曰:‘太樸事業當何如?’曰:‘太樸入京之后,其詞多夸,事業非所敢知。必求其人,其余闕乎。’問何以知之,曰:‘集於闕文字見之。’后闕竟以忠義顯。乃知前輩觀人,自有定鑒”云云。然則文章雖闕之馀事,而心聲所發,識度自殊,亦有足覘其生平者矣。

《鯨背吟集》一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舊本題元朱晞顏撰。前有《自序》,署其字曰名世。末又有《自跋》。《序》稱至元辛卯,泛海至燕京,舟中成七言絕句三十馀首,詩尾各以古句足之。其末章云:“早知鯨背推敲險,悔不來時只跨牛。”因名《鯨背吟》。曹學佺編入《十二代詩選》中。長洲顧嗣立編《元百家詩》,據趙孟頫所作《宋無翠寒集序》,謂無舊以晞顏字行。先世自晉陵遷吳,冒朱姓。至元中,其父領征東萬戶案牘,當行病痿,無匄以身代,遂入海。經高麗諸山,未嘗廢吟詠,《鯨背吟》正其時作。然《序》稱偶托跡於曹科,未忘情於筆硯。緣木求魚,乘桴浮海。與代父入征東幕府,情事渺不相涉。與《孟頫序》所稱,西溪王公以茂才舉之,辭不就者亦不合。又不知其何故矣?疑以傳疑可也。

《近光集》三卷、《扈從詩》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元周伯琦撰。伯琦有《六書正訛》,已著錄。當順帝時,伯琦以文章知遇,出入禁廷。因別裒錄所作,為此二集。《近光集》乃后至元八年庚辰由國史院編修擢翰林修撰,同知制誥。至正元年辛巳,為授經郎經筵譯文官。二年壬午,為簾內官。四年甲申,升監書博士。五年乙酉,改崇文監丞,迄於出為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使。凡五年之詩。《扈從詩》則至正十二年壬辰,由翰林直學士兵部侍郎拜監察御史,扈從上京之作也。《近光集》中述朝廷典制為多,可以備掌故。

《扈從詩》中記邊塞聞見為詳,可以考風土。而伯琦文章淹雅,亦足以摹寫而敘述之。溯元季之遺聞者,此二集與楊允孚《氵欒京百詠》亦略具其梗概矣。

《經濟文集》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元李士瞻撰。士瞻字彥聞,先世新野人,徙居荊門。至正初,中大都路進士。

中書辟充右司掾,除刑部主事。累官戶部尚書,出督福建海漕,就拜行省左丞。

召入為參知政事,改樞密副使,拜翰林學士承旨,封楚國公。以至正二十七年卒。

《元史》不為立傳。惟《順帝本紀》載:“至正二十二年,樞密副使李士瞻上疏極言時政。凡二十事。”具列其目,大抵當時急務。蓋亦讜直之士也。是集為其曾孫伸所編,所錄始於為右司掾時,而迄於奉使閩中。故《元史》所載《時政疏》不在其中。然所載往來簡札至七十馀通,幾居全集之半。雖多屬一時酬答之作,而當時朝政之姑息,兵事之乖方,藩臣之跋扈,多可藉以考見。其彌縫匡救,委曲周旋,拳拳憂國之忱,亦不在所上《時政疏》下。《元史》於順帝時事最稱疏略,存此一集,深足為考證之助。正不徒重其文章矣。

《純白齋類稿》二十卷、《附錄》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禾县| 上虞市| 宁乡县| 贵州省| 林口县| 盐边县| 吐鲁番市| 青岛市| 建水县| 华池县| 灯塔市| 仙桃市| 宁强县| 隆尧县| 岳普湖县| 焉耆| 克东县| 乾安县| 山西省| 视频| 文化| 雅江县| 儋州市| 霍邱县| 晋城| 临夏县| 全椒县| 咸宁市| 白山市| 罗山县| 区。| 蓬莱市| 玛沁县| 双桥区| 舟曲县| 卓资县| 全州县| 伊吾县| 平谷区| 山东省| 新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