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795字
- 2015-12-26 16:11:54
《旴江集》三十七卷、《年譜》一卷、《外集》三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宋李覯撰。覯字泰伯,建昌南城人。皇祐初以薦授太學助教。終海門主簿、太學說書。事跡具《宋史儒林傳》。考覯年譜,稱慶歷三年癸未,集《退居類稿》十二卷。又皇祐四年庚辰,集《皇祐續稿》八卷。此集為明南城左贊所編。
凡詩文雜著三十七卷,前列年譜一卷,后以制誥、薦章之類為外集三卷。蓋非當日之舊。宋人多稱覯不喜《孟子》,余允文《尊孟辨》中載覯常語十七條。而此集所載僅《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及《伊尹廢太甲》、《周公封魯》三條。蓋贊諱而刪之。集首載祖無擇《退居類稿序》,特以孟子比覯。又集中《答李觀書》云:“孟氏、荀、揚醇疵之說不可復輕重。”其他文中亦頗引及《孟子》,與宋人所記種種相反。以所刪常語推之,毋亦贊所竄亂歟?覯文格次於歐、曾,其論治體,悉可見於實用。故朱子謂覯文實有得於經。不喜《孟子》,特偶然偏見。
與歐陽修不喜《系辭》同,可以置而不論。贊必欲委曲彌縫,務滅其跡,所見陋矣。集中《平土書》、《明堂》、《五宗》皆別有圖。此本不載,則或久佚不傳,未必贊所刊除也。覯在宋不以詩名。然王士禎《居易錄》嘗稱其《王方平》、《璧月》、《梁元帝》、《送僧還廬山》、《憶錢塘江》五絕句,以為風致似義山。今觀諸詩,惟《梁元帝》一首,不免傖父面目。馀皆不愧所稱,亦可謂淵明之賦閑情矣。《湘山野錄》載覯《望海亭席上作》一首,集中不載。考是時蔡襄守福唐,於此亭邀覯與陳烈飲。烈聞官妓唱歌,才一發聲,即越墻攀樹遁去。講學家以為美談。覯所謂“山鳥不知紅粉樂,一聲拍板便驚飛”者,正以嘲烈。殆亦左贊病其輕薄,諱而刪之歟?
《金氏文集》二卷(永樂大典本)
宋金君卿撰。君卿字正叔,浮梁人。《江西通志》載:“君卿登慶歷進士。
累官知臨川,權江西提刑。入為度支郎中。”洪邁《夷堅志》載君卿讀書浮梁山一條,稱其策高科,歷郡守,部使者,積伐至度支郎中。與《通志》相合,然亦不詳其事跡。考曾鞏《元豐類稿》有《衛尉寺丞致仕金君墓志銘》一篇,乃為君卿父溫叟而作。稱溫叟四子,君著、君佐、君卿、君佑,皆舉進士。君卿以皇祐二年官秘書丞,五年官太常博士,得以褒崇其親。其敘述頗詳。又稱君卿方以材自起於賤貧,欲以其所為為天下,慨然有志。則其人亦非碌碌者也。《宋史藝文志》載《金君卿集》十卷。《江西通志》作十五卷。考《永樂大典》載是集,有富臨原序一篇,稱臨川江明仲求遺稿,編成十五卷,號《金氏文集》。則《宋志》稱十卷者誤矣。原本久佚。今掇拾《永樂大典》所載,僅得十之一二。然北宋文集,傳者日稀,此本尤世所罕見。殘珪碎璧,彌少彌珍。謹以類編次,分為上、下二卷。集中所作,有文彥博、韓琦《生日詩》,《范仲淹移鎮杭州次韻詩》,《和歐陽修潁州西湖》及《芍藥》二詩。是君卿所與游者,皆一代端人正士。故詩文皆清醇雅飭,猶有古風。陳災事、貢舉諸疏,剴切詳明,尤為有裨世用。又如《和介甫寄安豐張公儀》一首,即用《臨川集》中安豐張令修《芍陂》之韻。
而據君卿詩知張宇為公儀,為李壁注所未引。又《和曾子固直言謫官者》一首,檢《元豐類稿》無其原唱,知此篇為鞏所自刪。亦均可互資考證。富臨序稱君卿長於《易》,嘗著《易說》、《易箋》。今并不存,獨有《傳易之家》一篇,具載傳授本末,疑即《易說》前所載之敘錄。今既無可考,姑并附於集末焉。
《公是集》五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劉敞撰。敞有《春秋傳》,已著錄。葉夢得《避暑錄話》稱敞集一百七十五卷。據其弟攽所作集序,稱《公是總集》七十五卷,敘為五種。曰古詩二十卷、律詩十五卷、內集二十卷、外集十五卷、小集五卷。《文獻通考》亦作七十五卷。
則夢得所記為誤矣。原本不傳。今新喻所刻《三劉文集》,《公是集》僅四卷。
大約采自《宋文鑒》者居多,而又以劉跂《趙氏金石錄序》、《泰山泰篆譜序》誤入集中。即攽所作《公是集序》,亦采自《文獻通考》而未見其全。故注云失名。其編次疏舛可知。又錢塘吳允嘉別編《公是集》六卷,亦殊闕略。考史有之《序春秋意林》曰:“清江為二劉、三孔之鄉,文獻宜徵而足。今《三孔集》故在,獨二劉所著毀於兵。”則其佚已久矣。惟《永樂大典》所載頗富,今裒輯排次,釐為五十四卷。疑當時重其兄弟之文,全部收入,故所存獨多也。敞之談經,雖好與先儒立異,而淹通典籍,具由心得,究非南宋諸家游談無根者比。故其文湛深經術,具有本原。攽序稱其合眾美為己用,超倫類而獨得,瑰偉奇特,放肆自若。又稱其考百子之雜博,六經可以折衷。極帝王之治功,今日可以案行。學圣人而得其道,所以優出於前人。友于之情,雖未免推揚太過。然曾肇《曲阜集》有敞《贈特進制》曰:“經術文章,追古作者。”朱子《晦菴集》有“《墨莊記》曰:‘學士舍人兄弟,皆以文章大顯於時而名后世。’”《語錄》曰:“原父文才思極多,涌將出來。每作文,多法古,絕相似。有幾件文字學《禮記》。《春秋說》學《公》、《穀》。”又曰:“劉侍讀氣平文緩,乃自經書中來。比之蘇公,有高古之趣”云云。則其文詞古雅,可以概見矣。晁公武《讀書志》謂歐陽修嘗短其文於韓琦。葉適《習學記》言亦謂敞言經旨,間以謔語酬修,積不能平。
復忤韓琦。遂不得為翰林學士。蓋祖公武之說。今考修草敞知制誥詔曰:“議論宏博,詞章爛然。”又作其父立之墓志曰:“敞與攽皆賢而有文章。”又作敞墓志曰:“於學博,自六經百氏、古今傳記,下至天文地理、卜醫數術、浮屠老莊之說,無所不通。為文章尤敏贍。嘗直紫薇閣,一日追封皇子、公主九人,方將下直,止馬卻坐,一揮九制數千言。文辭典雅,各得其體。”其銘詞曰:“惟其文章燦日星,雖欲有毀知莫能。”則修亦雅重之。晁氏、葉氏所言,殆非其實歟?
《彭城集》四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劉攽撰。攽字貢父。號公非。與兄敞同登慶歷六年進士第。官至中書舍人。
事跡具《宋史》本傳。史稱攽未冠通五經,博覽群書。沈作喆《寓簡》亦曰:“國朝六經之學,自賈文元倡之,而原父兄弟為最高。”司馬光修《資治通鑒》,自辟所屬,極天下之選,而任《史記》、前后《漢書》者,攽也。其知兗、亳二州,以不能奉行新法,黜監衡州鹽倉。哲宗初,起知襄州。入為秘書少監。錢勰草制,極稱其詞藝之富。后以直龍圖閣出知蔡州。孫覺、胡宗愈、蘇軾、范百祿交薦之,言攽博記能文章,政事侔古循吏,身兼數器,守道不回。乃召拜中書舍人。蘇軾草制,稱其能讀典、墳、邱、索之書,習知漢、魏、晉、唐之故。其沒也,曾鞏祭文有曰:“強學博敏,超絕一世。肇自載籍,孔墨百氏。太史所錄,俚聞野記,延及荒外,陰陽鬼神,細大萬殊,一載以身。下至律令,老吏所疑,故事舊章,盈廷不知。有問於子,歸如得師。直貫傍穿,水決矢飛。一時書林,眾俊并馳。滿堂賢豪,視子麈揮”云云。蓋一時廷評士論,莫不共推。即朱子於元祐諸人,自洛黨以外多所不滿。而《語錄》云:“貢父文字,工於摹仿,學《公羊》、《儀禮》亦復稱之。”豈非攽學問博洽,詞章奧雅,有不可遏抑者乎!
史載所著諸書有《文集》五十卷、《五代春秋》十五卷、《內傳國語》二十卷、《經史新議》七卷、《東漢刊誤》四卷、《詩話》二卷,《漢官儀》三卷、《芍藥譜》三卷。今所存者自《詩話》以外,惟《東漢刊誤》散附北監本《后漢書》中,近日始有刻本。《芍藥譜》亦僅而不亡。《文集》則《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俱作六十卷。明《文淵閣書目》有《彭城集》十五冊,不列卷數。
今所傳《三劉文集》,僅有《公非集》一卷,凡詩四首、文二十三篇。蓋掇拾於散佚之馀,多所闕漏。即《宋文鑒》所選者且不盡載,其他可知。至以劉顏之《輔弼召對序》誤屬之攽,舛謬尤屬顯然,殊不足據。今檢《永樂大典》所載,篇章尚富。蓋即據《彭城集》收入。謹掇拾排比,厘為四十卷。較之原書,所少不過十之一二。與新編其兄敞《公是集》,鉅制鴻裁,舊觀幾復。在北宋諸家中,可謂超軼三孔,而憑陵兩宋者矣。
《邕州小集》一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陶弼撰。弼字商翁,祁陽人。慶歷中,隨楊畋討湖南瑤,以功授陽朔縣主簿。歷官知邕州。四遷為東上閤門使、康州團練使。《宋史》本傳詳敘其招納諸蠻之跡,人稱其能。黃庭堅集有弼墓志銘,亦謂其聚晚學子弟講授六經。平生不治細故,獨以文章自喜,尤號為能詩。詩文書奏十有八卷,讀其書,知非碌碌者。
今十八卷之本久佚,惟此集一卷尚存鈔帙。所載詩僅七十三首。厲鶚《宋詩紀事》錄弼詩,有《詠藕》、《詠蜨》二首,見於《合璧事類》者,茲集不載。又《湖廣通志》稱:“弼詩尤善言風土,《蠟茶詩》至五十韻,今亦不見集中。蓋是集皆在湖南所作,故以邕州為名。其非湖南所作者,則不在此集也。其中《辰州》一首、《園中》一首,皆闕首二句。《五溪》一首,闕末二句。無別本校補,今亦仍之焉。
《都官集》十四卷(永樂大典本)
宋陳舜俞撰。舜俞有《廬山記》,已著錄。其集乃舜俞歿后其婿周開祖所編。
凡三十卷。蔣之奇為之序。慶元中,其曾孫杞以徽猷閣待制知慶元府,復刊版四明,名之曰《都官集》。樓鑰為后序。原本久佚。惟《永樂大典》所載,篇什頗多。檢核排比,可得十之六七。謹以類編次,益以厲鶚《宋詩紀事》、沈季友《槜李詩系》所錄詩七首,釐為文十一卷、詩三卷。舜俞少學於胡瑗,長師歐陽修,而友司馬光、蘇軾等。毅然有經世志。所進萬言策,至自比於賈生。及貶死后,軾為文哭之,稱“其學術才能兼百人之器,慨然將以身任天下事。而一斥不復,士大夫識與不識皆深悲之”。今觀其詩,大半為謫后所作,氣格疏散,皆自抒胸臆之言。文則論時政者居多。大抵剴直敷陳,通達事體。而《三上英宗書》及《諫青苗》一疏,指摘利弊,尤為深切著明。雖不竟其用,而氣節經濟,均可於是見一斑矣。案《宋史》舜俞傳附於張問篇末,敘述官履甚略。今考集中自言:“為天臺從事,十五年中,再官天臺、四明二州。”其《上唐州知郡啟》注云:“時宰南陽。”又韓琦有《答陳舜俞推官》詩。司馬光贈詩亦云:“他日蒼生望,非徒澤壽春。”本集序云:“以光祿丞簽書壽州判官。”凡此皆傳所未及。又陳杞跋集后稱“曾祖都官”。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云“都官員外郎”。集名實取於此,而本傳乃云以屯田員外郎知山陰。諸史之中,《宋史》最為紕漏,此亦一證也。
《丹淵集》四十卷、《拾遺》二卷、《年譜》一卷、《附錄》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文同撰。同字與可,梓潼人。漢文翁之后,故人以石室先生稱之。皇祐元年進士。解褐為邛州軍事判官。后歷知陵州、洋州。改湖州,未上而卒。今畫家稱文湖州,從其終而言之也。同事跡具《宋史文苑傳》。遺文五十卷,其曾孫鷟編為四十卷。慶元中曲沃家誠之守邛州,以同嘗三仕於邛,多遺跡,因取其集重加釐正,而卷帙則仍其舊。所增《拾遺》二卷及卷首年譜,卷末附錄司馬光、蘇軾等往來詩文,則誠之所輯也。同未第時即以文章受知文彥博。其詩如“美人卻扇坐,羞落庭下花”諸篇,亦盛為蘇軾所推。特以墨竹流傳,遂為畫掩,故世人不甚稱之。然馳驟於黃、陳、晁、張之間,未嘗不頡頏上下也。集中稱蘇軾為胡侯,或曰蘇子平,見誠之跋中。蓋其家避忌蜀黨而改之,今亦姑仍其舊云。
《西溪集》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宋沈遘撰。遘字文通,錢塘人。以蔭為郊社齋郎。皇祐元年舉進士第一。以已官者不應先多士,改第二。歷知杭州開封府,皆有能名。終於翰林學士。事跡具《宋史》本傳。是集十卷。南宋初有從事郎處州司理參軍高布者,與遘弟遼《云巢集》、遘從叔括《長興集》合刻於括蒼。名《吳興三沈集》,以是編為首。
然史稱遘通判江寧,還朝奏《本治論》十篇,為仁宗所嘉賞。而集中竟未之載。
則亦非全帙矣。遘以文學致身,而吏事精敏,一時推為軼材。其知制誥時所撰詞命,大都莊重溫厚,有古人典質之風。詩亦清俊流逸,不染俗韻。第二卷末《題揚州山光寺》二詩,其一有夾注,稱“為盧中甫和詩”。其《高臺已傾曲池平》一首,已見前而重出於此。字句稍不同,詩下亦有夾注,稱“傳自山光寺壁,與集中異”云云。疑皆高布校刊時所增入,非原集之舊。亦足見其校勘之不茍也。
《鄖溪集》三十卷(永樂大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