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891字
- 2015-12-26 16:11:54
宋強至撰。至有《韓忠獻遺事》,已著錄。《宋史藝文志》載至《祠部集》四十卷。《文淵閣書目》尚著於錄,其后遂湮沒不傳。近時厲鶚撰《宋詩紀事》,僅從高似孫《蟹略》、方回《瀛奎律髓》采錄二詩,其他均佚不可見。今從《永樂大典》各韻中裒輯編綴,得詩文數百篇。雖原目久佚,無由知其完闕;而準計卷帙,當尚存十之八九。謹分類排纂,釐為三十六卷。稍據其出處之跡,以為論次。而曾鞏原序載於《元豐類稿》者,仍錄以冠篇。大抵奏牘之文,曲折疏鬯,切中事情,多有裨於世用。《杭州志》稱:“韓琦出鎮時,上奏及他書,皆至屬稿。琦乞不散青苗錢,神宗閱之曰:‘此必強至之文也。’因出疏以示宰臣,新法幾罷。”是固琦之忠誠惻怛,足以感動人主;亦至文章懇摯,有以助之矣。其詩沉郁頓挫,氣格頗高,在北宋諸家之中,可自樹一幟。觀所作《送郭秀才序》,稱初為鄉試舉首,賦出,四方皆傳誦之。既得第,恥以賦見稱,乃專力六經,發為文章。有舉其賦者,輒頸漲面赤,惡其薄己。是其屏斥時蹊,力追古人。實有毅然以著作自命者。宜其以馀事為詩,亦根柢深厚若此也。
《鐔津集》二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釋契嵩撰。契嵩姓李氏,字仲靈,藤州鐔津人。慶歷閑居杭州靈隱寺。
皇祐間入京師,兩作《萬言書》上之。仁宗賜號“明教大師”。尋還山而卒。契嵩博通內典,而不自參悟其義諦。乃恃氣求勝,嘵嘵然與儒者爭。嘗作《原教孝論》十馀篇,明儒、釋之一貫,以與當時辟佛者抗。又作《非韓》三十篇,以力詆韓愈。又作《論原》四十篇,反覆強辨,務欲援儒以入墨。以儒理論之,固為偏駁;即以彼法論之,亦嗔癡之念太重,非所謂解脫纏縛,空種種人我相者。第就文論文,則筆力雄偉,論端鋒起,實能自暢其說,亦緇徒之健於文者也。是編為明弘治己未嘉興僧如巹所刊。凡文十九卷、詩二卷。附他人所作序贊詩題疏一卷。卷首有陳舜俞所撰《行業記》,稱契嵩所著,自《定祖圖》而下為《嘉祐集》、《治平集》凡百馀卷。蓋兼宗門語錄言之。此集僅載詩文,故止有此數。王士禎《居易錄》稱其詩多秀句,而云集止十三卷。是所見篇帙更少,不及此本之完備矣。
《祖英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宋釋重顯撰。重顯字隱之,遂州李氏子。幼依普安院僧仁銑。落發后至靈隱翠峰。晚住明州雪竇。皇祐四年卒。事跡詳具《僧寶傳》。此編乃其詩集。前有僧文政序,稱師自戾止雪竇,或先德言句,師因而頌之,或感興懷別貽贈之作,總輯成二百二十首。末署天圣十年孟陬月。天圣十年即明道元年,是歲十一月改元,故正月猶稱天圣也。重顯戒行清潔,彼教稱為古德。故其詩多語涉禪宗,與道潛、惠洪諸人專事吟詠者蹊逕稍別。然胸懷脫灑,韻度自高,隨意所如,皆天然拔俗。五言如“靜空孤鶚遠,高柳一蟬新”、“草隨春岸綠,風倚夜濤寒”、“片石幽籠蘚,殘花冷襯云”、“啼狖沖寒影,歸鴻見斷行”。皆綽有九僧遺意。
七言絕句如《自貽》、《送僧喜禪人回山》諸篇,亦皆風致清婉,瑯然可誦,固非概作禪家酸餡語也。
《蘇學士集》十六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蘇舜欽撰。舜欽字子美,其先梓州人,家開封。參政易簡之孫,直集賢院耆之子。景祐中進士。累遷集賢校理,監進奏院。坐事除名。后復為湖州長史而卒。事跡具《宋史》本傳。是集據歐陽修序,乃舜欽沒后四年,修於其婦翁杜衍家搜得遺稿編輯。修序稱十五卷,晁、陳二家目并同。而此本乃十六卷,則后人又有所續入。考費袞《梁溪漫志》,載舜欽《與歐陽公辨謗書》一篇句下各有自注。論官紙事甚詳,并有修附題之語。蓋修編是集時,以語涉於己,引嫌避怨而刪之。此本仍未收入,則尚有所佚矣。宋文體變於柳開、穆修,舜欽與尹洙實左右之。然修作洙墓志,僅稱其簡而有法。蘇轍作修墓碑,又載修言“於文得尹洙、孫明復,猶以為未足”。而修作是集序獨曰:“子美齒少於余,而余作古文,反在其后。”推挹之甚。至集中《昭應宮火疏》、《乞納諫書詣匭疏》、《答韓維書》,《宋史》皆載之本傳。劉克莊《后村詩話》稱“其歌行雄放於梅堯臣,軒昂不羈,如其為人。及蟠屈為近體,則極平夷妥帖”。其論亦允。惟稱其《垂虹亭中秋月》詩“佛氏解為銀色界,仙家多住月華宮”一聯,勝其“金餅玉虹”之句,則殊不然。二聯同一俗格,在舜欽集中為下乘,無庸置優劣也。王士禎《池北偶談》頗譏其《及第后與同年宴李丞相宅》詩。然宋初去唐未遠,猶沿貴重進士之馀習,亦未可以是深病之。存而不論可矣。
《蘇魏公集》七十二卷(浙江鮑士恭家藏本)
宋蘇頌撰。頌字子容,南安人,徙居丹陽。慶歷二年進士。官至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罷為集禧觀使。徽宗立,進太子太保,累爵趙郡公。卒贈司空、魏國公。事跡具《宋史》本傳。集為其子攜所編。《宋史藝文志》、陳振孫《書錄解題》皆作七十二卷。今本與之相合,蓋猶原帙。惟《藝文志》尚載有《外集》一卷,而今本無之,則其書已佚也。史稱頌天性仁厚,宇量恢廓,在哲宗時稱為賢相。平生嗜學,自書契以來,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於圖緯陰陽五行律呂星宮等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葉夢得《石林燕語》亦載“頌為試官,因神宗問暨陶之姓,頌引《三國志》證其當從入聲,不當從洎音。神宗甚喜”。是其學本博洽,故發之於文,亦多清麗雄贍,卓然可為典則。《石林燕語》又稱“神宗用呂公著為中丞,召頌使就曾公亮第中草制”。又稱“頌為晏殊謚議,以其能薦范仲淹、富弼,比之胡廣、謝安”。又稱“頌過省時,以《歷者天地之大紀賦》為本場魁。既登第,遂留意天文術數之學”。陸游《老學菴筆記》又引頌“起草才多封卷速,把麻人眾引聲長”之句,以證當時宣麻之制。徐度《卻掃編》又稱“頌奉使契丹,文彥博留守北京,與之宴。問魏收逋峭難為之語何謂。頌言梁上小柱名,取曲折之義。因即席作詩以獻”。今檢是集,凡諸家所舉各篇。悉在其中。足知完本尚存,無所闕佚。而頌文翰之美,單詞只句,膾炙人口,即此亦可見其概矣。
《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永樂大典本)
宋王珪撰。珪字禹玉,成都華陽人。后徙舒。舉慶歷二年進士第二。授大理評事。累官翰林學士、知開封府,兼侍讀學士。神宗時拜尚書左仆射門下侍郎。
哲宗即位,封岐國公。卒贈太師,謚文恭。事跡具《宋史》本傳。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顯。不出國門而致參預大政。詞人榮遇,蓋罕其比。晚居相位,惟務持祿固寵。與蔡確朋比,沮司馬光。復依阿時局,倡興西夏之役。大為物論所不予。人品事業,皆無可取。然其文章則博贍瑰麗,自成一家。計其登翰苑、掌文誥者幾二十年,朝廷大典策,皆出其手。故其多而且工者,以駢儷之作為最。
揖讓於二宋之間,可無愧色。王铚、謝伋、陸游、楊萬里等往往稱之,殆非虛美。其詩以富麗為主,故王直方《詩話》載時人有至寶丹之目,以好用金玉錦繡字也。然其掞藻敷華,細潤熨貼,精思鍛煉,具有爐錘。名貴之篇,實復不少,正不獨葛立方、方回所稱《明堂慶成》、《上元應制》諸篇為工妙獨絕矣。集本一百卷,諸家著錄皆同。自明以來,久已湮沒。僅《宋文鑒》、《文翰類選》等書略載數篇。今從《永樂大典》各韻中裒掇排比,所存詩文尚夥,而內外制草為尤備。其生平高文典冊,大約已罕所遺佚。謹依類編次,厘為六十卷。其遺聞逸事,與后人評論之語,見於他書者,亦詳加蒐輯。別為《附錄》十卷。系之集末,用資考核。至其中有青詞、密詞、道場文、齋文、樂語之類,雖屬當時沿用之體,而究非文章正軌,不可為訓。今以原集所有,姑附存之。而刊本則概加刪削焉。
《古靈集》二十五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宋陳襄撰。襄有《州縣提綱》,已著錄。襄生平最可傳者,一在熙寧中劾王安石,并極論新法。反覆陳奏,若目睹后來之弊。其文今具載集中。一在居經筵時神宗訪以人才,遂條上所知司馬光、韓維、呂公著、蘇頌、孫覺、李常、范純仁、蘇軾、孫洙、王存、顧臨、林希、李思忠、傅堯俞、王安國、劉摯、虞太熙、程顥、劉載、薛昌期、張載、蘇轍、孔文仲、吳賁、吳恕、林英、孫奕、林旦、鄒何、唐坰、鄭俠等三十三人。其時或在庶僚,或在謫籍,而一一品題,各肖其真。內惟林希一人后來附和時局,自隳生平。馀則碩學名臣,后先接踵。人倫之鑒,可謂罕與等夷。其文今為集中壓卷。而葉祖洽作行狀,孫覺作墓志,陳瓘作祠記,惟盛稱其興學育才,勤於吏治,皆不及薦賢一事。於爭新法事亦僅約略一二語。蓋其時黨禍初起,諱而不著也。他如陸佃博洽典禮,則薦之,不以王安石之門客而岐視;劉攽輕脫嘲弄,則彈之,亦不以蘇軾等之密友而徇隱。皆是是非非,不立門戶之見。乃國史本傳亦并削不書。微是集之存,幾無以見其心術之公矣。集內有《代賀明堂禮成表》三篇,一為崇國夫人等,一為內省宮正以下,一為脩儀婉容等,并有批答三篇,亦載集內。蓋當日率由舊典。體例如斯。固與江總《代陳六宮謝表》等於狎客者,其事不同。其詞氣嚴重,亦非江表輕艷之比。
則人品邪正之殊也。集為其子紹夫所編,以襄居侯官之古靈村,因以名其詩文。
葉祖洽作行狀,稱襄於六經之義自有所得,方將營一邱之地,著書以自見其志,志竟不遂,故其生平所作文集止二十五卷。與今本卷數相符。王士禎《居易錄》稱《古靈集》二十卷,蓋所見乃謝氏抄本,非其完帙。惟其稱冠以紹興元年求賢手詔者,與李綱序合。此本不載,蓋傳寫佚之。綱序稱其性理之學,庶乎子思、孟子,其言太過。至謂詩篇平淡如韋應物,文詞高古如韓愈,論事明白激切如陸贄。雖亦稍覺溢量,然核其所作,固約略近之矣。
《伐檀集》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宋黃庶撰。庶字亞夫,分寧人。慶歷二年進士。歷佐一府三州,皆為從事。
后終於攝知康州。黃庭堅之父也。江西詩派奉庭堅為初祖,而庭堅之學韓愈,實自庶倡之。其《和柳子玉十詠》中《怪石》一首,最為世所傳誦。然集中古體諸詩,并戛戛自造,不蹈陳因。雖魄力不及庭堅之雄闊;運用古事,镕鑄翦裁,亦不及庭堅之工巧;而生新矯拔,則取徑略同。先河后海,其淵源要有自也。惟開卷近體諸詩,乃多不工。觀集中《呂造許昌十詠后序》,稱“造天圣中為許昌掾,取境內古跡之著者為十詠。其時文章用聲律最盛,哇淫破碎不可讀,其於詩尤甚。
士出於其間,為詞章能主意思而不流者,固少而最難”云云。然則庶當西昆體盛行之時,頗有意矯其流弊。故《謝崔相之示詩稿》一首,有“淡泊路久茀,共約鋤榛菅”之句。《擬歐陽舍人古篆》一首,有“蘇梅鸞鳳相上下,鄙語燕雀何能群”之句。(原注蘇子美、梅圣俞同有此詩。)而其古文一卷,亦古質簡勁,頗具韓愈規格,不屑為駢偶纖濃之詞。其不甚加意於近體,蓋由於此,非其才有不逮也。其集自宋以來,即刻附《山谷集》末。然子雖齊圣,不先父食,古有明訓。
列父詩於子集之末。於義終為未協。故今析之,別著錄焉。
《傳家集》八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宋司馬光撰。光有《溫公易說》,已著錄。是集凡賦一卷,詩十四卷,雜文五十六卷,題跋、《疑孟》、《史剡》共一卷,《迂書》一卷,壺格、策問、樂詞共一卷,志三卷,碑、行狀、墓表、哀辭共一卷,祭文一卷。光大儒名臣,固不以詞章為重。然即以文論,其氣象亦包括諸家,凌跨一代。邵伯溫《聞見錄》記王安石推其文類西漢,語殆不誣。伯溫又稱“光除知制誥,自云不善為四六,神宗許其用古文體”。今案集中諸詔,亦有用儷體者,但語自質實,不以駢麗為工耳,邵博《聞見后錄》稱光《辭樞密副使疏》《傳家集》不載,博獨記之。熙寧中光常論西夏事,其疏亦不傳,惟略見於《元城語錄》中。又《論張載私謚》一書,載《張子全書》之首,稱真跡在楊時家,本集不載。則亦頗有散佚矣。光所作《疑孟》,今載集中。元白珽《湛淵靜語》謂為王安石而發。考《孟子》之表章為經,實自王安石始。或意見相激,務與相反,亦事理所有。疑珽必有所受之,亦可存以備一說也。
《清獻集》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宋趙抃撰。抃事跡具《宋史》本傳。是集詩文各五卷,前有天臺陳仁玉序。
乃從宋嘉定中舊本重刊。所載多關時事。其《劾陳執中、王拱辰疏》,皆七八上,可以知其伉直。而宋庠、范鎮亦皆見之彈章。古所稱群而不黨,抃庶幾焉。其詩諧婉多姿,乃不類其為人。王士禎《居易錄》稱其五言律中《暖風》一首、《芳草》一首、《杜鵑》一首、《寒食》一首、《觀水》一首,謂數詩掩卷讀之,豈復知鐵面者所為!案皮日休《桃花賦序》稱:“宋廣平鐵心石腸,而所作《梅花賦》輕便富艷,得南朝徐庾體。”抃之詩情,殆亦是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