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42字
- 2015-12-26 16:11:54
明潘基慶編。基慶字良耜,松江人。萬歷戊午貢生。是集名為逸書,而實皆習見。如《陰符》、《素問》、《逸周書》、《山海經》之類,已為不倫。甚至《周禮考工記》、《爾雅》、《釋地釋天》,列在學官,亦稱古逸,不亦傎乎。其分神、妙、奧、閎、麗、特、纖、希、迅、奇、幻、疏、夷、逸、蒨、恣十六品,每品又各分內外,隨意標目,尤為無所取義。
《秦漢鴻文》二十五卷(內府藏本)
明顧錫疇編。錫疇有《綱鑒正史約》,已著錄。是編凡秦文五卷,漢文二十卷。秦文首錄《戰國策》,而《楚辭》之《卜居》、《漁父》皆在焉。漢文亦僅采前、后《漢書》。所錄評論,惟鍾惺為最多。
《六朝聲偶刪補》七卷(內府藏本)
明邵一儒編。一儒字仲魯,海陽人。是書成於萬歷庚申之九月。時廷議以萬歷四十八年八月以后為泰昌元年,故其序以泰昌紀元也。初,徐獻忠有《六朝聲偶》,大致本楊慎《五言律祖》而廣之。此又因獻忠之本重為刪補。
《蔡氏九賢全書》九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明蔡鹍編。鹍,元定十五世孫也。自元定之父發,及元定之子淵、沆、沈,孫模、格、杭、權凡九人。各載其遺詩,而略紀其生平梗概。惟蔡發一卷,所載皆形家之言,不應列之詩集。前有俞德光序,以伏羲、堯、舜、孔子比諸蔡,尤妄之甚矣。
《奕世文集》十六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蕭自開編。自開,萬安人。由蔭生官詹事府主簿。是編輯其先世文集五種。
凡《二休居士集》一卷,蕭纘撰。《石巖山房集》四卷,蕭乾元撰。《小石集》二卷,蕭旸撰。《修業堂集》五卷,蕭廩撰。《復菴集》四卷,蕭中行撰。每集之后,各附以志銘傳贊之屬。纘字昌緒,成化癸卯舉人,官潛江縣知縣。乾元字必充,弘治己未進士,官云南金騰兵備副使。旸字惟賓,嘉靖壬午舉人。官零陵縣知縣。廩字可發,號兌嵎,嘉靖乙丑進士,官兵部右侍郎。中行字復菴,太學生,即自開父也。
《漢魏名家》(無卷數,通行本)
明汪士賢編。士賢,徽州人。是編所錄,自漢董仲舒迄周庾信,凡二十二集。
刊於萬歷中,在張溥《百三家集》之前,與張燮七十二家互相出入。中又有題呂兆僖、焦竑、程榮校者,則非士賢一人所手定也。中如《謝惠連集》,以《南史》本傳為李燾撰,亦多舛謬。
《玉屑齋百家論鈔》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文炎編。文炎字維謙,杭州人。其書取明一代之文,泛論經史疑義者,總萃成編。其體有論,有辨,有評,有解,有說,有考,有敘,有原,有志,有紀,有難,有略,有讀。所錄凡一百十一家。云百家,舉成數也。
《經濟文鈔》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張文炎編。是集雜選明代之文,分十一類,每類為一卷。凡例謂取便舉業,非當今急務,則博雅新聞,其詳略并無軒輊。蓋其書本為場屋對策設,間或足資考證,而冗雜者居多。
《尚元齋三世詩》十二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姚悅及其子兗、孫舜聰之詩也。悅字汝訚,秀水人。兗字叔信,號元岳山人。均以布衣終。舜聰字伯達,官休寧縣訓導。初,悅以富甲一鄉,兗獨折節與文士游。所為詩,號《尚元草》,凡十馀卷。朱國祚為刪定之,存八卷。又別為詠物詩二卷,用戴復古《石屏集》首載其父詩例,以悅《西郭遺稿》一卷弁前。
舜聰又用顧況《華陽集》末附載其子非熊詩例,以己作《汗漫游草》一卷綴后。
悅詩僅十六首,而八首和杜甫秋興,八首和林逋梅花,亦可云敢嬰勍敵矣。
《唐樂府》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吳勉學編。勉學所編《河間六書》,已著錄。是集匯輯唐人樂府,只登初、盛,而不及中、晚,皆郭茂倩《樂府詩集》所已采。間有小小增損,即多不當。
如王勃《忽夢游仙》、宋之問《放白鷴篇》之類,皆實非樂府而濫收。而享龍池樂章之類,乃反佚去。至詩馀雖樂府之遺,而已別為一體,李白《菩薩蠻》、《憶秦娥》之類亦不宜泛載。且古題、新題,漫然無別,既無解釋,復鮮詮次,是真可以不作也。
《情采編》三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屠本畯撰。本畯有《閩中海錯疏》,已著錄。是編選漢、魏至唐之詩,既踳駁不倫,又參以杜撰。如古詩之名,《文選》所有也。古絕句之名,亦《玉臺新詠》所有也。此外則王融、沈約以下,文用宮商,當時謂之永明體,唐人謂之齊、梁體而已。至律詩之名,始於沈佺期、宋之問,《唐書》列傳可考。排律之名始於楊士宏《唐音》,亦可考也。本畯乃於古詩、律詩之間,別立一名,謂之聲詩,以齊、梁體當之,已為妄作。乃復以齊邱巨源等四十人之詩列為五言律詩,以梁元帝等十三人之詩列為五言排律,則創見罕聞。殆因楊慎《五言律祖》之說而彌失彌遠者矣。其他如古詩四十馀首,《昭明》所錄,偶然得其十九,非有定數可拘。乃雜摭諸篇,為后十九以配之。是何異郡縣志書地必有景,景必有八,題必四字,詩必七律者乎?至唐上官昭容之《彩毫怨》,誤題梁《范靖妻沈滿愿》;梁劉孝標之《淇上戲蕩子婦》,誤題王筠;唐崔融之《寶劍篇》,誤題北魏崔鴻。甚至以宋周密《癸辛雜識》所載女仙之詩“柳條金嫩不勝鴉”一首,題為小秦王。竄入唐人詩者,更指不勝屈也。
《文壇列俎》十卷(內府藏本)
明汪廷訥編。廷訥字昌期,號無我,新都人。其書分十類:一曰經翼,二曰治資,三曰鑒林,四曰史摘,五曰清尚,六曰掇藻,七曰博趣,八曰別教,九曰賦則,十曰詩概。所錄上及周、秦,下迄明代。如無名氏之《雕傳》,佛家之《心經》,俱載入之,特為冗雜。其詩概部序曰:“六朝以上去四言,無四言也。
於唐去五言古,無五言古也。”知為依附太倉、歷下者矣。
《寒山蔓草》十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趙宧光編。宧光有《說文長箋》,已著錄。朱彝尊《靜志居詩話》稱“宧光饒於財,卜筑城西寒山之麓。淘汰泥沙,俾山骨畢露,高下泉流。凡游於吳者無不造廬談宴,廣為樂方”云云。蓋宧光雖號隱居,而聲氣交通,實奔走天下。
此集即其山居贈答之作也。其曰蔓草,則取《鄭風》“野有蔓草”之意。自序謂先簡子與客賦詩,子太叔賦“野有蔓草”。至邂逅相遇,“適我愿兮”,先子起而拜曰:“吾子之惠也。”寒山投珠,實有賴焉。因以命名,亦可謂遙遙華胄。
況其事乃趙武非趙鞅,左氏之傳具在,益為數典而忘矣。
《啟雋類函》一百九卷(內府藏本)
明俞安期編。首《職官考》五卷,次載《箋疏表啟》,分古體二卷,近體一百二卷。近體又分二十九部,上自諸王、宰相,下逮丞簿、教職,終以婚書及募緣疏引,大旨皆為應俗設也。安期自作凡例云,江陵秉政,凡箋啟中得一二警語,立躋顯要。可知當時所尚矣。
《古文品外錄》十二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陳繼儒編。繼儒有《邵康節外紀》,已著錄。是書選自秦、漢迄宋、元之文,大抵沿公安、竟陵之波,務求詭雋,故以品外為名。然實皆習見之文也。去取亦多乖剌,如楚詞僅取《天問》一篇,是何別裁乎?
《古論大觀》四十卷(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
明陳繼儒編。前有自序,稱“往者坊刻論膾,皆門生輩裒集成之。就中某一論為士大夫訾議,余不知也。茲古論多至四十馀卷,純駁錯出,安知無此類雜於其間”云云。繼儒之意,蓋自知去取未精,故先作斯言,以預杜攻詰之口。今觀是書,不但漫無持擇,亦且體例龐雜,罅漏百出。雖以古論為名,而實多非論體。
往往雜掇諸書,妄更名目。如《史記》、《漢書》諸傳之序,以及《史通》、《文心雕龍》、《新論》、《亢倉子》,其篇題本無論名,乃悉強增一論字,已自無稽。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文獻通考》,不過於徵引典故之后,附以案語;荀悅、袁宏前后《漢紀》,司馬光《資治通鑒》,不過於紀載事實之下,附以評斷,亦加以論名,并各為造作題目,尤為杜撰。甚至魏文帝《典論論文》,增一字曰《典論論文論》;馮衍《自敘》,改其名曰《自論》;索靖《草書勢》,改其名曰《草書論》;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亦改其名曰《草書論》,任情點竄,不可究詰。循其例而推之,將古今之書,無不可改題為論,萬卷可得,何止四十卷乎!
《秦漢文膾》五卷(內府藏本)
明陳繼儒編。是編雜選秦、漢之文,如《戰國策》、《史記》、《漢書》之類,皆不標本書之名。又如留侯致四皓定太子,霍光廢昌邑,李陵降敵始末,蘇武出使始末,更杜撰篇目,不用原書標題。改《管晏列傳》為《管仲傳》,改《屈原賈生列傳》為《屈原傳》,改《滑稽列傳》為《淳于髡傳》,尤多所竄亂。
至於魏文帝《典論論文》、曹植《求自試表》、鍾會《檄蜀文》,列之秦、漢,更無理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六十卷(通行本)
明周珽編。珽字無瑕,海寧人。初,其曾祖敬,輯《唐詩選脈》一書,刊未竟而毀於倭變。珽輯綴殘稿,續成是編。其持論以高棅《品匯》、李攀龍《詩刪》為宗。每體之中,各分初、盛、中、晚。又箋釋其字句典故,名之曰證。發明其詞意脈絡,名之曰訓。而以諸家議論及珽所自品題者標於簡端,是為評林。
大抵貪多務博,冗雜特甚,疏舛亦多。
《秦漢文鈔》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馮有翼編。有翼字君卿,杭州人。是書前后無序跋,不知刊於何時。其版式則萬歷以后之坊本也。凡秦文二卷,西漢文五卷,東漢文三卷。冠以楚詞,惟錄《卜居》、《漁父》二篇,題為秦人,是不足與論矣。
《師子林紀勝》二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釋道恂撰。師子林在蘇州府城內。元至正中,天如禪師居寺中,倪瓚為之疊石成山。地址逼仄,而起伏曲折,有若穹谷深巖,遂為勝地。頂一石,狀若狻猊,故名曰:“師子林。”勝流來往,題詠至多。道恂裒而編之,以成是集。自翠華南幸,繪圖題句,奎藻輝煌,一邱一壑,藉以千古。回視斯編,又不啻爝火之光矣。
《三僧詩》三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三僧均不著其名。一曰《二楞詩稿》,一曰《高松詩稿》,一曰《中峰詩稿》。
考《千頃堂書目》有智觀《中峰草》,注曰字止先,號蔚然。江都僧,雪浪弟子,居吳興雙髻峰。其二僧則未詳。然其《高松詩稿》中又附書啟數首,三僧均有酬倡之作,蓋同時人。中峰詩內有陳繼儒、湯賓尹、文震孟、姚希孟諸人,則皆當明季也。
《西曹秋思》一卷(庶吉士梁上國家藏本)
明黃道周、葉廷秀、董養河倡和詩也。道周有《易象正》,養河有《羅溪閣詩》,皆已著錄。廷秀字謙齋,濮州人。天啟乙丑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事跡附見《明史道周傳》。是編皆七言律詩,依上下平韻各為三十首。養河子師吉隨侍獄中,合而編之。前有廷秀小引,后有師吉跋。考《明史》道周本傳,道周以劾楊嗣昌貶為江西按察使照磨。久之,江西巡撫解學龍薦所部官,推獎道周備至。大學士魏照乘者,惡道周,擬旨責學龍濫薦。帝發怒,立逮二人下刑部獄,并究黨與。詞連工部司務董養河等,戶部主事葉廷秀救之,皆系獄。案道周照磨之貶在崇禎十一年。后之系獄,史不言何歲。今以此編跋語考之,蓋十四年辛巳也。
《古文奇賞》二十二卷、《續奇賞》三十四卷、《三續奇賞》二十六卷、《明文奇賞》四十卷(通行本)
明陳仁錫編。仁錫有《系詞十篇書》已著錄。是書初集,自屈平《離騷》至南宋文天祥、王炎午,依時代編次。前有萬歷戊午自序,謂折衷往古,有一代大作手,有一代持世之文,有一代榮世之文。其目錄內即以此三者或標注人名之下,或標注篇題之旁。而於漢文中又各分類標題。或以人為類,則分天子、侯王、郡守相、皇太子、藩國、將帥、邊塞、學者;或以事為類,則分應制、薦舉、彈駁、乞休、理財、議禮、災異、籌邊、議律、頌冤、治河、策士、奏記;其最異者,又別立一代超絕學者,一代超絕才子之目。自漢以后,又改此例,仍以時代為序。
體例殊為龐雜。其續集序稱,“文章有殺生而無奇正。殺生奇也,奇外無正。文,兵也。兵,禮也。始武經,繼戴禮,終《文苑英華》以此。蓋武事之不張,由文心之不足”云云。其議論紕繆,編次亦甚不倫。其三續則題曰《廣文苑英華》。
序稱“舊有《古文類》一書,盈數百卷,大率仿英華而廣之。偶得之故家,各從其類,刪成一書”。分類尤為瑣碎。其《明文奇賞》,自宋濂、楊維楨以至陳勛、王衡,凡一百八十馀人。去取亦多未審。蓋務博而不精,好分流品而無緒,悉不免冗雜之失云。
《古文匯編》二百三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陳仁錫編。以經、史、子、集分部,然所配多不當理,如《水經》屬地理,當列之史。《太玄》當列之子。乃因其以經為名,遂列於經。而《左氏春秋傳》反列諸史。又芟削《周禮》,而顛倒其六官。體例龐雜,無足觀者。考仁錫嘗刻古《周禮》,不應此選自亂其例,其托名歟?
《秦漢文尤》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倪元璐編。元璐有《兒易內外儀》,已著錄。元璐氣節文章,震耀一世。
而是書龐雜特甚,殊不類其所編。其以屈原、宋玉列之秦人,既乖斷限,且名實舛迕。疑亦坊刻托名也。
《國瑋集》六十一卷(通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