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3378字
- 2015-12-26 16:11:54
明方岳貢編。岳貢字禹修,穀城人。天啟壬戌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事跡具《明史》本傳。是編乃其官松江府知府時所刻,故徐孚遠、李雯、陳子龍、宋徵璧共為校讎,而張采為之序,皆松江人也。據其凡例,蓋所錄自秦、漢以迄南宋,即《公羊》、《穀梁》二傳及陸賈《新語》、賈誼《新書》、桓寬《鹽鐵論》諸子書,班、范以下諸史贊,亦皆摘抄。而此本僅有唐文二十八卷,宋文三十三卷。殆刊刻未全之本,或有所散佚歟?
《經濟文輯》三十二卷(內府藏本)
明陳其愫編。其愫字素心,馀杭人。是編選明代議論之文,分圣學、儲宮、宗藩、官制、財計、漕輓、天文、地理、禮制、樂律、兵政、刑法、河渠、工虞、海防、邊夷十六目。書成於天啟丁卯,所錄皆嘉靖、隆慶以前之文。大抵剽諸類書策略,空談多而實際少。其斯為明人之經濟乎?
《唐詩解》五十卷(通行本)
明唐汝詢撰。汝詢有《編蓬集》,已著錄。是書取高廷禮《唐詩正聲》、李于麟《唐詩選》二書,稍為訂正,附以己意,為之箋釋。書影曰:“唐汝詢五歲而瞽,默坐聽諸兄佔畢,而暗識之。積久,遂淹貫。嘗解唐詩,掇拾古文,以為箋注。溯流從源,蒐羅略盡。必先經后史,不少紊淆。雖詩賦之屬,亦從年代次序之。如某字某句,秦、漢并用,則必博采秦人,不以漢先。人推挹之甚至。”
然所注實多冗蕪,不盡得古人之意,亦不盡得其所出。徒以幼而失明,乃口授耳治,博通群籍,且能著書,實為亙古所稀有。故世以為異,至今傳之耳。
《古詩解》二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唐汝諤撰。汝諤有《詩經微言合參》,已著錄。其兄汝詢有《唐詩解》,故此以古詩配之。其注釋體例略同,惟《唐詩解》以五七言分古今體,此則分為五類:曰古歌謠辭,曰古逸雜篇,曰漢歌謠辭,曰樂府,曰詩。其訓詁字義,頗為簡略。所發明作意,亦皆敷衍。又樂府之類,聲詞合寫者,汝諤不究其源,一一強為之說,尤多牽強。其凡例謂五言起於鄒、枚。考枚乘之說,見《文心雕龍》及《玉臺新詠》。鄒不知其所指,亦不知其所本。漢郊祀歌注,鄒子樂名,又非五言,所言已為荒誕。又以十九首冠於蘇、李之前,不知“冉冉孤生竹”一篇,《文心雕龍》稱為傅毅作,毅固東漢人?!叭フ呷找允琛?、“客從遠方來”二首,鍾嶸《詩品》稱為舊疑建安中陳王所制,則時代尤后。乃俱躋之蘇、李以前,殊為失考。所注解抑可知矣。
《古今濡削選章》四十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明李國祥編。國祥字休徵,南昌人。天啟中官開封府同知。是書選錄四六書啟,以官制為類。每類之首,載官制考一篇。所選上起六朝,下迄宋、明,而宋、明尤詳。國祥及其弟鼎作亦附焉。大抵為應酬而作,其體則總集,其實則類書也。
《滕王閣續集》十九卷(兩淮鹽政采進本)
明李嗣京撰。嗣京,揚州興化人。崇禎戊辰進士,官南昌府推官。巡撫解學龍屬其取明中葉以后滕王閣中賦詠,編成此集。蓋以續正德中董遵所輯也。
《金華詩粹》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阮元聲編。元聲有《南詔野史》,已著錄。此書輯自梁迄明婺人所作詩二百五十四家。自樂府迄六言,皆以體分,每篇后間附評語。蒐輯頗富,而略遠詳近,未免失之泛濫。
《古文正集二編》(無卷數,兩江總督采進本)
舊本題葛鼐、葛鼐評輯。楊廷樞、顧緗二序及鼐自為序,言皆不及鼒,文中評語亦止載鼐字。蓋鼒為鼐兄,附名其間,實則鼐作也。鼐字端調,吳縣人,崇禎庚午舉人。是書題曰二編,當以先有初編,此為續集。所錄凡二十二家:曰顏真卿、曰陸贄、曰李德裕、曰杜牧、曰韓琦、曰范仲淹、曰司馬光、曰范純仁、曰鄒浩、曰二程子、曰李覯、曰張耒、曰黃庭堅、曰楊時、曰王十朋、曰朱子、曰陸九淵、曰陳亮、曰真德秀、曰文天祥、曰劉因、曰虞集。每人各以小傳冠集前。所錄猶采自本集,差勝村書之稗販。然去取皆漫無持擇,其蕪雜亦相去無幾耳。
《漢魏詩乘》二十卷(通行本)
明梅鼎祚編。鼎祚有《才鬼記》,已著錄。其所輯漢、魏六朝之詩,名《八代詩乘》,六朝詩多所刪削,而漢、魏詩則全載。又其書先出,故刊本或亦別行。
孫皓、韋昭諸作,別題曰吳詩,亦以時代類附焉。此書作於馮惟訥《詩紀》之后,頗欲補其軼闕。然真偽雜糅,不能考正。如《蘇武妻詩》之類,至今為藝林口實也。
《書記洞詮》一百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梅鼎祚編。先是,楊慎編《赤牘清裁》一書,自左氏至六朝,僅八卷。王世貞益之,訖於明代,為六十卷。是書仍楊慎之舊,起周、秦,訖陳、隋,凡長篇短幅,采錄靡遺,卷帙幾十倍於楊。而真贗并收,殊少甄別。至《左傳》所載問對之辭,并非形諸筆札,非類強附,尤為不倫。總目載有補遺四卷,此本無之。
然今世傳本并同,蓋當日本有錄無書,非闕佚也。
《宛雅》十卷、《續宛雅》八卷、《宛雅三編》二十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宛雅》十卷,明梅鼎祚編。所載皆自唐至明宣城之詩,凡九十二家。《續宛雅》八卷,國朝蔡蓁春、施閏章同編。采明嘉靖以后至崇禎末年諸作,以續鼎祚所集,凡六十五家。后施念曾、張汝霖又蒐采唐、宋諸詩為二集所遺者,益以國朝之作,為《宛雅三編》二十四卷。所補凡唐三人,五代一人,宋三人,元五人,明三十人,國朝二百十五人。閨閣:明一人、國朝三人。方外:唐五人、宋三人、元一人、明三人、國朝五人。妓女:唐一人。附聯句、逸句一卷,詩話三卷,視前二集為完備。惟近詩所錄稍繁,蓋選錄一地之詩者,大勢類然,不但斯集也。蓁春始末未詳。閏章有《矩齋雜記》,汝霖有《澳門志略》,皆已著錄。
念曾號竹窗,閏章孫也。
《文致》(無卷數,內府藏本)
明劉士鏻編。士鏻,杭州人。崇禎辛未進士。是集輯漢、魏、六朝以至明人所著,通為一書。不分卷數,但別為十有七門。詮次頗傷於蕪雜,無所取裁。
《史漢文統》十五卷(內府藏本)
明童養正編。養正字圣功,會稽人。是集序稱丙子,凡例稱竣於乙亥,均不著年號。卷端有王思任鑒定字,凡例中又稱張采,則崇禎八年、九年也。凡《史記統》五卷,刪節《史記》,多所未安?!段鳚h文統》五卷,《東漢文統》五卷,分錄兩漢之文,而《漢書》則附於東漢中,又與《史記》例異。相其評點,蓋坊刻射利之本也。
《同時尚論錄》十六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明蔡士順編。士順,蘇州人。由國子監生官福建按察司照磨。此錄成於崇禎丁丑,所輯皆東林諸人詩文。以科目先后為序,始萬歷甲戌,終崇禎辛未。
《南園五先生集》二卷(安徽巡撫采進本)
明葛徵奇編。徵奇有《蕪園詩集》,已著錄。初,嘉靖乙丑,陳暹合刻孫蕡、王佐、黃哲、李德、趙介五人之詩為《廣中五先生集》。崇禎丁丑,徵奇以御史巡撫廣東,又訂正而重刻之。
《三忠文選》十六卷(內府藏本)
明胡接輝編。接輝字篤父,廬陵人。官監察御史。是編成於崇禎丁丑,選錄宋胡銓、周必大、文天祥之文。曰三忠者,以銓謚忠簡,必大謚文忠,天祥謚忠烈也。按廬陵原有三忠堂,一為歐陽文忠修,一為楊忠節邦乂,一為胡忠簡銓,建於嘉泰四年,周必大為之序。岳珂《桯史》載其始末甚詳。邦乂以節義著,其文不傳。修集則固具在。補以必大、天祥,當合為四。接輝增周文而去歐陽,殆未詳考平園集歟?卷首序文,一為李建泰,一為阮大鋮,一為楊文驄。以是三人,弁冕三忠,殊嫌著穢。不知當日何以氣類相從。如斯巧合,斯亦可異也已。
《小瀛洲社詩》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錢孺穀、鍾祖述同編。嘉靖中,襄陽府知府徐咸致仕歸海鹽,筑園城闉,名小瀛洲。招同邑布衣朱樸、思南府知府錢琦、福建布政使吳昂、布衣陳鑒、海寧指揮使劉銳、濟南府知府鍾梁、龍巖縣知縣陳瀛、僧永瑛并咸兄光澤縣知縣泰,共十人,為社會,飲酒賦詩。陳詢為繪圖,而咸自作記。崇禎己卯,琦孫孺穀,梁孫祖述,輯十人之詩為此集。孺穀又各為小傳,列於首卷。
《成氏詩集》五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明大名成氏之家集也。一曰《適和堂初集》,成宰撰;一曰《適和堂繼集》,宰子之蓮撰;一曰《東壁園詩集》,蓮仲子仲龍撰;一曰《鷦鷯園集》,蓮季子少龍撰。一曰《永言集》,仲龍之子象珽撰。前四集皆稱象珽纂錄。象珽集則稱倪元璐、王思任、蔣鳴玉三人選,則此集象珽所合刻也。
《玉臺文苑》八卷、《續玉臺文苑》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玉臺文苑》,明江元禧編。《續集》,江元祚編。二人兄弟而元禧自署曰“體陵”,元祚自署曰“橫山”。疑元禧自托江淹后,襲其侯國之名也。其書錄女子之文自周訖明,中間多采小說傳奇。如張麗貞《上太守書》之類,至為猥雜。
又如魏文帝《寡婦賦序》曰:“為丁廙妻作。”此乃直作《丁廙妻》。梁元帝《為妾宏夜姝謝東宮賚合心花釵啟》,此乃直作《宏夜姝》,又訛“姝”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