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4章

至於唐高祖、太宗、褚亮、李靖、陳叔達、溫大雅、魏徵諸人,不系於隋,無煩擬議,乃以其文作於隋末,遂爾兼收,而李德林《代靜帝之詔》作於周時,顏之推《請考樂》之奏上於梁代,前則文隨人編,后則人隨文列。揆以斷限,厥例安居?若文帝《復姓令》之誤采史文,李德林之《修定五禮詔》,題為文帝,祖君彥之《移郡縣書》、《與袁子幹書》、魏徵《與郇王慶書》,皆題為李密;孔德紹《遺秦王書》,題為竇建德,以及《罪蜀王秀文》已見一卷,復見二卷;戴逵《皇太子箴》已見五卷,復見七卷;又諸集之通病,不在所論矣。八卷之末,載梁神洊等十二人,蓋鼎祚《文紀》以此集為終,神洊等時代未詳,故統附於此。合觀所錄,雖牴牾罅漏,卷卷有之。然上起古初,下窮八代,旁搜博采,薈合成編,使唐以前之文章源委相承,粲然可考,斯實藝苑之大觀,其功亦不為過掩矣。

(案:《千頃堂書目》,載鼎祚所編尚有《三國文紀》、《東晉文紀》、《后陳文紀》,《三國》、《東晉》,今未見其本,姑從闕如;《后陳》并不知為何代,疑傳寫有訛,今亦未見其本。故置之不論焉。)

《釋文紀》四十五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明梅鼎祚編。是書成於崇禎辛未,裒輯歷代名僧之文、以及諸家之文,為釋氏而作者。冠以經典所譯西域《梵書》一卷,溯其源也。二卷以迄四十三卷,為東漢至陳、隋之作,四十四卷、四十五卷,則無名氏時代者。然皆唐以前人所著也,采摭極為繁富。每人名之下,各注爵里,每篇題之下,各注事實,亦頗便檢閱。其中如王《頭陀寺碑》載在《文選》,人人習讀。而蒐遠略近,失之眉睫之前;又如智永《題右軍樂毅論后》,與月儀《獻歲帖》,其人雖釋氏之徒,而其文實不為釋氏作。一概收之,亦嫌泛濫,皆不免於小疵。然六代以前之異學,則已斑斑然矣。又其時,文士競以藻麗相高,即緇流亦具有詞采,故大抵吐屬嫻雅,論說亦皆根據經典;尤不類唐以后諸方語錄,徒以俚語掉弄機鋒,即論其文章,亦不失為斐然可觀也。

《文章辨體匯選》七百八十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賀復徵編。復徵字仲來,丹陽人。是書,首無序目,書中有復徵自著,道光和尚述云:“先憲副昔宦夔門,時為天啟甲子六月。越歲乙丑,予入蜀,悉其事,先憲副為郎南都,嗣后入粵歸吳”,又云:“先宮保中泠公請師演說《金剛經》。又吳吟題詞云,辛未秋,家大人粵西命下,予以病侍行。”考丹陽賀氏一家,登科名者,邦泰,嘉靖己未進士;邦泰孫世壽,萬歷庚戌進士,官總督倉場戶部尚書;世壽子王盛,崇禎戊辰進士,按之復徵所序祖父官階年月,俱不相合。

又每冊首,有晉江黃氏父子藏書印記,而《千頃堂書目》乃不載是編,均莫詳其故也。復徵以吳訥《文章辨體》所收未廣,因別為蒐討,上自三代,下逮明末,分列各體為一百三十二類。每體之首,多引劉勰《文心雕龍》及吳訥、徐師曾之言,間參以己說,以為凡例。其中有一體而兩出者,如“祝文”后既附“致語”,后復有“致語”一卷是也。有一體而強分為二者,如既有“上書”,復有“上言”,僅收《賈山至言》一篇;既有“墓表”,復有“阡表”,僅收歐陽修《瀧岡阡表》一篇;“記”與“紀事”之外,復有“紀”,“雜文”之外,復有“雜著”是也。

有一文而重見兩體者,如王褒《僮約》,一見“約”,再見“雜文”;沈約《修竹彈甘蕉文》,一見“彈事”,再見“雜文”;孔璋《請代李邕表》,一見“表”,再見“上書”;孫樵書《何易于事》一見“表”,再見“紀事”是也。又於金、元之文,所收過略。而后人擬仿偽撰之作,如張飛《新都縣真多山銘》之類,乃概為收入,未免失於別裁。意其卷帙既繁,稿本初脫,未經刊定,不能盡削繁蕪。

然其別類分門,搜羅廣博,殆積畢生心力,抄撮而成,故墜典秘文,亦往往有出人耳目之外者。且其書只存抄本,傳播甚稀,錄而存之,固未始非操觚家,由博返約之一助爾。

《古詩鏡》三十六卷、《唐詩鏡》五十四卷(內府藏本)

明陸時雍撰。時雍字仲昭,桐鄉人,崇禎癸酉貢生。是編選自漢、魏以迄晚唐之詩。分為二集,前有《總論》一篇,其大旨以神韻為宗,情境為主,如云:“詩須觀其自得,古人佳處不在言語間。”又云:“氣太重,意太深,聲太宏,色太厲,佳而不佳,反以此病。”又云:“詩不患無材,而患材之揚;不患無情,而患情之肆;不患無言,而患言之盡;不患無景,而患景之煩。”所言皆妙解詩理。其間如《孔雀東南飛》一詩,譏其情詞之紕謬,而於儲光羲、孟浩然輩,亦俱有微詞。蓋其時王、李馀波,相沿末息。學者方以吞剝為工,故於蹊逕易尋者,往往加之排斥。欲以此針砭流俗,故不免於懲羹而吹齏。然其采摭精審,評釋詳核,凡運會升降,一一皆可考見其源流,在明末諸選之中,固不可不謂之善本矣。

書中評語,間涉纖仄,似乎漸染楚風,然《總論》中所指晉人華言是務,巧言是標,實以隱刺鍾、譚,其字句尖新,特文人綺語之習,與“竟陵”一派,實貌同而心異也。

《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一百十八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明張溥編。溥有《詩經注疏大全合纂》,已著錄。自馮惟訥輯《詩紀》,而漢、魏、六朝之詩匯於一編;自梅鼎祚輯《文紀》,而漢、魏、六朝之文,匯於一編;自張燮輯七十二家集,而漢、魏六朝之遺集,匯於一編。溥以《張氏書》為根柢而取馮氏、梅氏書中其人著作稍多者,排比而附益之,以成是集。卷帙既繁,不免務得貪多,失於限斷,編錄亦往往無法,考證亦往往未明。有本系“經說”而入之集者,如董仲舒集錄《春秋陰陽》、劉向、劉歆集錄《洪范五行傳》之類是也。有本系“史類”而入之集者,如褚少孫集全錄《補史記》、荀悅集全錄《漢紀論》之類是也。有本系“子書”而入之集者,如諸葛亮集錄《心書》,蕭子云集錄《凈住子》是也。有牴牾顯然而不辨者,如張衡集錄《周天大象賦》,稱魏武黃星之類是也。有是非疑似而臆斷者,如《陳琳傳》中有袁紹使掌書記一語,遂以《三國志注》“紹冊烏桓單于文”錄之琳集是也。有偽妄無稽而濫收者,如東方朔集錄《真仙通鑒》所載《與友人書》及《十洲記序》之類是也。有移甲入乙而不覺者,如庾信集錄楊炯文二篇之類是也,有采摭未盡者,如束晳集所錄《餅賦》,寥寥數語,不知祝穆《事文類聚》所載尚多之類是也。有割裂失次者,如鍾會集《成侯命婦傳》,《三國志注》截載兩處,遂分其首尾名為一篇之類是也。有可以成集而遺之者,如枚乘《七發》、《忘憂館柳賦》、《諫吳王書》,及《玉臺新詠》所載古詩可成一卷;左思《三都賦》、《白鬢賦》、《髑髏賦》,及《文選》所載《詠史詩》,亦可成一卷;而擯落不載之類是也。然州分部居,以文隸人,以人隸代,使唐以前作者遺篇,一一略見其梗概,雖因人成事,要不可謂之無功也。明之末年,中原云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陳子龍倡“幾社”,承王世貞等之說而滌其濫;溥與張采倡“復社”,聲氣蔓衍,幾遍天下。然不甚爭學派,亦不甚爭文柄,故著作皆不甚多。溥所撰述,惟刪定《名臣奏議》及此編為巨帙,《名臣奏議》,去取未能盡允;此編則元元本本,足資檢核。溥之遺書,固應以此為最矣。

《古今禪藻集》二十八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明釋正勉、性通同編。其裒輯則釋普文也。普文字理菴,正勉字通可,并嘉興人;性通,字蘊輝,應天人。所錄皆釋子之作,而不必其有關于佛理,曰“禪藻者”,猶曰僧詩云爾。所載上起晉支遁,下訖性氵通所自作。以朝代編次,每代之中又自分諸體。中間如宋之惠休,唐之無本,后皆冠巾仕宦。與宋之道潛,老而遘禍,官勒歸俗者不同,一概收之,未免泛濫。又宋倚松老人饒節,后為僧,名如璧,陸游《老學菴筆記》稱為“南渡詩僧之冠”,與葛天民卒返初服者亦不同,乃漏而不載。至寶月《行路難》,鍾嶸《詩品》明言非其所作,載構訟納賂事甚悉;而仍作僧詩,皆未免疏於考訂。他如卷一之末,獨附贊銘誄賦,蓋以六朝篇什無多,借盈卷帙。然以此為例,則諸方偈頌,孰非有韻之文,正恐累牘連篇,汗牛而載,於例亦為不純。特其上下千年,網羅頗富,較之《唐僧宏秀集》惟取一朝,《宋九僧詩》但備數家者,較為完具,存之亦可備采擇焉。

《三家宮詞》三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毛晉編。晉有《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廣要》,已著錄。三家者,一為唐王建,一為蜀花蕊夫人,一為宋王珪,各七言絕句一百首。建詩集,別著錄。其宮詞百首,舊刻雜入王昌齡《長信秋詞》一首、劉禹錫《魏宮詞》二首、白居易《后宮詞》一首、張籍《宮詞》二首、杜牧《秋夕作》一首、《出宮人》一首。

晉并考舊本厘正。花蕊夫人蜀孟昶妃費氏也。宋熙寧五年王安國檢校官書,始得其手書於敝紙中,以語王安石,王安石以語王珪、馮京,始傳於世,珪所撰《華陽集》,明代已佚,今始以《永樂大典》所載裒輯著錄。惟此宮詞有別本孤行,而流俗傳寫,誤以其中四十一首竄入花蕊夫人詩中,而移花蕊夫人詩三十九首屬之於珪,又摭唐詩二首足之,顛舛殊甚。此本亦一一校改,建《贈王守澄詩》,有“不是當家親向說,九重爭得外人知”句,雖一時劫制之詞,而宮禁深嚴,流傳瑣亦未必不出於若輩,其語殆不盡誣。費氏身備掖庭,述所見聞;珪出入禁闥,歷仕四朝,不出國門而至宰相,耳濡目染,亦異乎草野傳聞。晉裒而編之,皆足以考當日之軼事,不但取其詞之工也。

《二家宮詞》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明毛晉編。凡宋徽宗皇帝三百首,寧宗楊皇后五十首。徽宗卷末有帝姬長公主《跋》,稱自建中靖國二年至宣和六年,緝熙殿所收藏御制宮詞,共三百首,命左昭儀孔禎同嬪御章安愷等收輯,類而成書云云。考蔡京改“公主”為“帝姬”各有封號,此既云“帝姬”又云“長公主”非當時之制。又禎字為仁宗廟諱,當時改“文貞”為“文正”,改魏徵為魏證,嫌名猶避之甚嚴,豈有宮中昭儀,敢以此字為名者?此《跋》殆出於依托。楊后卷末有潛夫《跋》不著名氏,毛晉謂不知何許人。考劉克莊字潛夫,《跋》稱癸酉仲春,為度宗咸淳九年,時代亦合,或克莊所題耶?毛晉跋徽宗卷末,稱舊刻或二百八十首,或二百九十二首,或三百首,或三百首有奇,多混入鄙俚贗作,后從云間得一元本,止缺二首,則其書已屢經竄亂。即所謂云間元本,亦未必舊觀,又跋楊后卷末,稱今本止三十首,馀二十首從未之見,乃天啟丁卯得胡應麟家秘本所載,又稱《迎春燕子尾纖纖》一首、《落絮濛濛立夏天》一首、《紫禁仙輿詰旦來》一首,向刻唐人;《蘭徑香消玉輦蹤》一首、《缺月流光入綺疏》一首、《輦路青苔雨后深》一首,向刻元人。今姑仍原本云云。今考集中“阿姊攜儂近紫微,蕊宮承寵對芳菲,繡幃獨自裁新錦,怕看花開蝴蝶飛”一首,亦似楊妹子作,故有首句;《書史會要》稱楊妹子詩,語關情思,人或譏之,蓋即此類。不應出楊后之筆,蓋此三百五十首者,皆后人裒輯得之,真偽參半,不盡可憑。姑以流傳已久存之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雄县| 当涂县| 隆尧县| 津南区| 灵宝市| 特克斯县| 台州市| 巫溪县| 玉林市| 长顺县| 迁西县| 介休市| 阿拉善盟| 漳浦县| 杨浦区| 翼城县| 裕民县| 海原县| 布尔津县| 山阴县| 叙永县| 平舆县| 长兴县| 台东县| 炎陵县| 交口县| 临安市| 宁乡县| 水富县| 永川市| 镇赉县| 岳阳市| 镇安县| 泰来县| 贺兰县| 阿拉善右旗| 宾川县| 厦门市| 竹溪县| 偃师市|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