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1章

靈澈、靈一及常達集前,各載宋沙門贊寧奉敕所撰本傳一篇,惟清塞無之,蓋贊寧作《高僧傳》時偶遺其名也。靈澈詩前有劉禹錫《序》一篇,《文獻通考》亦引之,蓋靈澈當時與僧皎然游,得見知於侍郎包佶、李紓,故來往長安,其名較著,得以求《序》於名流,然禹錫《序》其詩,凡十卷,茲僅一卷,則亦吉光片羽,非其完書矣。靈澈姓湯,字源澄,越州人。靈一姓吳,廣陵人。常達姓顧,字文舉,海隅人。清塞即周樸,其人后返初服,不應列為四僧。語詳李龏《宏秀集》條下,茲不具論焉。

《薛濤李冶詩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

薛濤,蜀中妓;李冶,烏程女道士。濤與元稹相倡和;冶亦嘗與劉禹錫游,皆中唐人也?!稌浗忸}》載,薛濤詩一卷,李冶詩一卷,今皆不傳。此本皆后人抄撮而成,濤集中如《聞道邊城苦》一首,兼載洪邁《唐人萬首絕句》、計有功《唐詩紀事》、楊慎《升庵詩話之說》,一詩兩見。又《唐詩紀事》之五《離詩》,《唐摭言》之十《離詩》,乃一事訛傳,其文互異,亦相連并載。其編輯頗為詳慎,附以補遺三篇,又采摭《濤傳》及諸書所載事跡,考證亦殊賅備。

《冶集》僅詩十四首。然其中《恩命追入留別唐陵故人》一首,詳其詞意,不類冶作,殆好事者欲裒冶詩與濤相配,病其太少,姑摭他詩足之也。濤《送友人及題竹郎廟詩》,為向來傳誦,然如《籌邊樓詩》曰:“平臨云鳥八窗秋,壯壓西南四十州。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逼渫幸馍钸h,有“魯嫠不恤緯,漆室女坐嘯”之思,非尋常裙屐所及,宜其名重一時。冶詩以五言擅長,如《寄校書七兄詩》、《送韓揆之江西詩》、《送閻二十六赴剡縣詩》,置之大歷十子之中,不復可辨;其風格又遠在濤上,未可以篇什之少棄之矣。

《竇氏聯珠集》五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唐西江褚藏言所輯竇常、竇牟、竇群、竇庠、竇鞏兄弟五人之詩,人為一卷,每卷各有《小序》,詳其始末。常字中行,官國子祭酒;牟字貽周,官國子司業;群字丹列,官容管經略;庠字胄卿,官婺州刺史;鞏字友封,官秘書少監。皆拾遺叔向之子,群、庠以薦辟,馀皆進士科。叔向有集一卷,常有集十八卷,見《唐書藝文志》,今并不傳,此集五卷,《唐志》亦著錄,而宋時傳本頗稀,故劉克莊《后村詩話》稱,惜未見聯珠集,此本為毛晉汲古閣所刊,末有張昭《跋》,署戊戌歲,晉高祖天福三年也。又有和峴《跋》,及和<山皋>題字,署甲子歲,為宋太祖乾德二年。峴凝之子。<山皋>,峴之弟,峴《跋》稱,借抄於致政大夫,即張昭也。又有淳熙戊戌王崧《跋》,亦稱世少其本,今刊諸公府。蓋抄寫流傳,至南宋始有蘄州雕版耳。最后為毛晉《跋》,引洪邁《容齋隨筆》及計有功《唐詩紀事》,附載叔向詩九篇,又補鞏詩六篇,不載於此集者。褚藏言《序》,稱牟、群、庠、鞏之集,并未遑編錄,蓋遺篇散見者也。又稱:手錄《唐書列傳》於后,而此本無之,殆偶佚耶。集中附載楊憑、韓愈、韋執中、李益、武元衡、韋貫之、劉伯翁、韋渠牟、元稹、白居易、裴度、令狐楚諸詩,蓋謝朓集中附載王融之例。庠詩一首,常詩一首,亦附載牟集之中,不入本集。蓋古人倡和,意皆相答,不似后來之泛應,必聚而觀之,乃互見作者之意,是亦編次之不茍耳。

《才調集》十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蜀韋縠編。縠仕王建為監察御史,其里貫事跡皆未詳。是集,每卷錄詩一百首,共一千首。《自序》稱,觀李、杜集,元、白詩,而集中無杜詩,馮舒評此集,謂崇重老杜,不欲芟擇,然實以杜詩高古,與其書體例不同,故不采錄。舒所說非也。其中頗有舛誤,如李白錄《愁陽春賦》,是賦非詩;王建錄《宮中調笑詞》,是詞非詩。皆乖體例。賀知章錄《柳枝詞》,乃劉采春女所歌,非知章作。其曲起於中唐,知章時亦未有。劉禹錫錄《別蕩子怨》,乃隋薛道衡《昔昔鹽》;王之渙錄《惆悵詞》,所詠乃崔鶯鶯、霍小玉事,之渙不及見,實王渙作。

皆姓名訛異,然頗有諸家遺篇。如白居易《江南贈蕭十九詩》,賈島《贈杜駙馬詩》,皆本集所無,又沈佺期《古意》,高棅竄改成律詩;王維《渭城曲》“客舍青青楊柳春”句,俗本改為“柳色新”。賈島《贈劍客詩》“誰為不平事”句,俗本改為“誰有如斯”之類。此書皆獨存其舊,亦足資考證也。縠生於五代文敝之際,故所選取法晚唐,以秾麗宏敞為宗,救粗疏淺弱之習,未為無見。至馮舒、馮班意欲排斥宋詩,遂引其書於昆體,推為正宗。不知李商隱等,《唐書》但有三十六體之目,所謂西昆體者,實始於宋之楊億等,唐人無此名也。

《搜玉小集》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鄭樵《通志》已載之,則其來舊矣。舊目題凡三十七人,詩六十三首;此本但三十四人,詩六十二首。蓋毛晉重刊所釐定,所注考證頗詳;然胡鵠等三人,有錄無詩,晉并刪其姓氏,已非闕疑存舊之意。又人闕其三,而詩僅闕其二。不足分配三人,必有一人之詩溷於他人名下矣。則所訂亦未確也,其次第為晉所亂,不可復考。既不以人敘,又不以體分,編次參差,重出疊見,莫能得其體例,徒以源出唐人,聊存舊本云爾。

《古文苑》二十一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稌浗忸}》稱:世傳孫洙巨源,於佛寺經龕中,得之唐人所藏,所錄詩賦雜文,自東周迄於南齊,凡二百六十馀首,皆“史傳”、“文選”所不載。然所錄漢、魏詩文,多從《藝文類聚》、《初學記》刪節之本,《石鼓文》亦與近本相同。其真偽蓋莫得而明也。南宋淳熙間,韓元吉次為九卷。

至紹定間,章樵為之注釋;明成化壬寅,福建巡按御史張世用得本刊之。樵《序》稱,有首尾殘闕者,姑從舊編,復取史冊所遺,以補其數,釐為二十卷。又有雜賦十四首,頌三首,以其文多不全,別為一卷,附於書末,共為二十一卷,則已非經龕之舊本矣。中間王融二詩,題為謝朓,蓋因附見朓集而誤。又《文木賦》出《西京雜記》,乃吳均所為,見段成式《酉陽雜俎》,亦不能辨別,則編錄未為精核。至《柏梁》一詩,顧炎武《日知錄》據所注姓名,駁其依托,錢曾《讀書敏求記》,則謂舊本但稱官位,自樵增注,妄以其人實之。因啟后人之疑。又如宋玉《釣賦》:“蜎淵”誤作“元洲”;《曹夫人書》:“官綿”誤作“官錦”,皆傳寫之訛,而注復詳為之解。王應麟《困學紀聞》亦辨之,則注釋亦不能無失。然唐以前散佚之文,間賴是書以傳,故前人多著於錄,亦過而存之之意歟。據此書所題。樵字升道,臨安人,以朝奉郎知吳縣事。成化《杭州府志》則作昌化人,知處州事?!端卧娂o事》亦作昌化人,其號曰峒麓,嘉定元年進士,歷官知漣海軍,授朝散郎知處州。蓋昌化即臨安屬縣,此書舉其郡名,處州乃所終官,此書則其知吳縣時所注也。

《文苑英華》一千卷(御史劉錫嘏家藏本)

宋太平興國七年,李昉、扈蒙、徐鉉、宋白等奉敕編,續又命蘇易簡、王祐等參修。至雍熙四年書成,宋四大書之一也。梁昭明太子撰《文選》三十卷,迄於梁初。此書所錄,則起於梁末,蓋即以上續《文選》,其分類編輯,體例亦略相同,而門目更為煩碎,則后來文體日增,非舊目所能括也。周必大《平園集》有是書《跋》,稱《太平御覽》、《冊府元龜》,今閩、蜀已刊。惟《文苑英華》士大夫間絕無而僅有。蓋所集止唐文章,如南、北朝間存一二,是時印本絕少,雖韓、柳、元、白之文,尚未甚傳。其他如陳子昂、張說、張九齡、李翱諸名士文籍,世尤罕見。故修書官於柳宗元、白居易、權德輿、李商隱、顧云、羅隱,或全卷收入,當真宗朝,姚鉉銓擇十一,號《唐文粹》,由簡故精,所以盛行。

近歲唐文摹印漫多,不假英華而傳,其不行於世則宜,云云。蓋六朝及唐代文集,南宋初存者尚多,故必大之言如是,迄今四五百年,唐代詩集,已漸減於舊,文集則《宋志》所著錄者,殆十不存一,即如李商隱《樊南甲乙集》,久已散佚,今所存本,乃全自是書錄出。又如《張說集》,雖有傳本,而以此書所載互校,尚遺漏雜文六十一篇,則考唐文者,惟賴此書之存,實為著作之淵海,與南宋之初,其事迥異矣。書在當時,已多訛脫,故方崧卿作《韓集舉正》,朱子作《韓文考異》,均無一字之引證。彭叔夏嘗作《辨證》十卷,以糾其舛漏重復,然如劉孝威《紹古詞》,一收於二百三卷,一收於二百五卷,而字句大同小異者,叔夏尚未及盡究也。此本為明萬歷中所刊,校正頗詳,在活字版《太平御覽》之上,而卷帙浩繁,仍多疏漏,今參核諸書,各為厘正。其無別本可證者,則姑仍其舊焉。

《文苑英華辨證》十卷(內府藏本)

宋彭叔夏撰。叔夏,廬陵人,自署曰鄉貢進士,其始末未詳?!督魍ㄖ尽芬嗟衅涿丁督B熙壬子鄉舉》條下,不為立傳,蓋已無考矣。是書蓋因周必大所?!段脑酚⑷A》而作。考必大《平園集》有《文苑英華跋》曰:孝宗皇帝欲刻江鈿文海,臣奏其去取差謬不足觀,乃詔館閣裒集《皇朝文鑒》。臣因及《文苑英華》,雖秘閣有本,然舛誤不可讀,俄聞傳旨取入,遂經乙覽。時御前置校正書籍一二十員,往往妄加涂注,繕寫裝飾,付之秘閣,頃嘗屬荊帥范仲藝、筠倅丁介稍加校正;晚幸退休,求別本與士友詳議,疑則闕之。惟是元修書非出一手,叢脞重復,首尾衡決,一詩或析為二,二詩或合為一。姓名差互,先后顛倒,不可勝計。其中賦多用員來,非讀《泰誓正義》,安知今日之“云”字乃“員”之省文?以“堯韭”對“舜榮”,非讀《本草注》,安知其為“菖蒲”。又如切磋之“磋”,馳驅之“驅”,掛帆之“帆”,仙裝之“裝”,廣韻各有側音,而流俗改切磋為“效課”,以“駐”易驅,以“席”易帆,以“仗”易裝,今皆正之,詳注逐篇之下,不復遍舉。始於嘉泰初年,至四年秋訖工。云云。是書之首,亦有嘉泰四年叔夏《自序》,稱益公先生退老邱園,命以校讎,考訂商榷用功為多,散在本文,覽者難遍,因薈稡其說,以類而分,各舉數端,不復具載云云。

則必大所稱與士友詳議者,蓋即叔夏。故與必大校本,同以嘉泰四年成書也。所分諸類,一曰《用字》,為目凡三;二曰《用韻》,為目凡二;三曰《事證》,無子目;四曰《事誤》,為目凡二;五曰《事疑》,無子目;七曰《人名》,為目凡五;八曰《官爵》,為目凡三;九曰《郡縣》,為目凡三;十曰《年月》,為目凡四;十一曰《名氏》,為目凡三;十二曰《題目》,為目凡二;十三曰《門類》,無子目;十四曰《脫文》,為目凡四;十五曰《同異》,十六曰《離合》,十七曰《避諱》,十八曰《異域》,十九曰《鳥獸》,二十曰《草木》,均無子目;二十一曰《雜錄》,為目凡五;其中如磋、驅、帆、裝諸字,與必大所舉者合。然《序文》稱小小異同,在所弗錄。原注頗略,今則加詳。其未注者,仍附此篇,則視必大原本亦多所損益矣。《文苑英華》本繼《文選》而作,於唐代文章,采摭至備,號為詞翰之淵藪。而卷帙既富,牴牾實多,在宋代已無善本。

近日所行,又出明人所重刊,承訛踵謬,抑又甚矣。叔夏此書,考核精密,大抵分承訛當改;別有依據,不可妄改;義可兩存,不必遽改,三例。中如杜牧《請追尊號表》,以高宗伐鬼方為出《尚書》,顯然誤記;而叔夏疑是“逸書”,未免有持疑不決之處,然其用意謹嚴,不輕點竄古書,亦於是可見矣。

《唐文粹》一百卷(內府藏本)

宋姚鉉編。陳善《捫虱新話》以為徐鉉者,誤也。鉉字寶臣,廬州人,自署郡望,故曰吳興。太平興國中第進士,官至兩浙轉運使,事跡具《宋史》本傳。

是編文賦惟取古體,而四六之文不錄;詩歌亦惟取古體,而五七言近體不錄??既铋啞对娫捒傹敗?,載鉉於淳化中侍宴,賦《賞花釣魚》七言律詩,賜金百兩,時以比“奪袍賜花”故事。又江少虞“事實類苑”,載鉉詩有“疏鐘天竺曉,一雁海門秋”句,亦頗清遠。則鉉非不究心於聲律者,蓋詩文儷偶,皆莫盛於唐。

盛極而衰,流為俗體,亦莫雜於唐。鉉欲力挽其末流,故其體例如是。於歐、梅未出以前,毅然矯五代之弊,與穆修、柳開相應者,實自鉉始。其中如杜審言《臥病人事絕》一首,較集本少后四句。則鉉亦有所刪削。又如岑文本《請勤政改過疏》之類,皆《文苑英華》所不載,其搜羅亦云廣博。王得臣《麈史》乃譏其未見《張登集》,殊失之苛。惟文中芟韓愈《平淮西碑》,而仍錄段文昌作,未免有心立異。詩中如陸龜蒙《江湖散人歌》,皎然古意詩之類,一概收之,亦未免過求樸野,稍失別裁;然論唐文者,終以是書為總匯,不以一二小疵,掩其全美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余县| 阜平县| 尼勒克县| 井冈山市| 神农架林区| 法库县| 平原县| 尼木县| 工布江达县| 杭州市| 泉州市| 吉林省| 双江| 陇南市| 张掖市| 江油市| 扎鲁特旗| 壶关县| 关岭| 曲沃县| 当雄县| 舒城县| 宾川县| 梨树县| 盐源县| 永兴县| 陈巴尔虎旗| 禄丰县| 陵川县| 松溪县| 永昌县| 虎林市| 宝山区| 盐源县| 启东市| 冷水江市| 日土县| 灵川县| 衡南县| 泽库县| 六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