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952字
- 2015-12-26 16:11:54
《燕香齋文集》四卷、《詩集》六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劉馀祐撰。馀祐字申徵,號玉吾,又號“燕香居士”,宛平人。其自稱濱宛者,先世濱州人也。前明萬歷丙辰進士,官兵部左侍郎;入國朝,官至戶部尚書。是集為其子芳喆所編。每篇之末,皆有評語,如坊刻時文之式。后附《馀祐行略》,猶前人所有之例。至附以其妻之“行略”、其父母之“墓志”,則非古法矣。
《金文通集》二十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金之俊撰。之俊字豈凡,吳江人。前明萬歷己未進士,入國朝,官至中和殿大學士,文通其謚也。之俊為茅坤之外孫,故其文摹仿唐、宋,一遵坤法;又與陳名夏相善,凡有所作,大抵名夏定之,見於《自序》甚詳。
《灌研齋集》四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元鼎撰。元鼎字梅公,吉水人。前明天啟壬戌進士,入國朝,官至兵部左侍郎。所著詩文凡三十卷,統名之曰《石園集》。此集雜文四卷,乃其中之一種也。其曰“灌研齋”者,陸廷燦《南邨筆記》稱,元鼎家有古研,五瓣如梅花,質如黃玉,相傳為灌嬰廟瓦,故以名齋,因以名集。考曾敏行《獨醒雜志》,稱贛之雩都尉廳后,舊有灌嬰廟,臨其池上,廟毀,瓴甓墮池中,歲年不可計矣,因刀鑷工取半瓦以為礪石,人見而異之,遂求其瓦為研,於是有“灌瓦”之名云云。則亦非元鼎之創目也。
《用六集》十二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刁包撰。包有《易酌》,已著錄。是集包所手編,自謂有得於《易》,故取永貞之義,以“用六”為名,其中如《寄魏環極書》,稱砥礪躬行,不欲以議論爭勝;《希圣堂學規》,多留意於灑掃應對,語皆平易近人。又謂時文之士,不知考究史事,昧於治亂之原。每舉《春秋綱目書法》,風諭學者,在講學家中,較空談心性者,特為篤實,然持論每多苛刻,如裴度、韓愈皆懸度其事,力加詆毀,殊失《春秋》善善從長之意。又如《重修秦王廟疏》,多引委巷無稽之言,不知折衷於古,亦其所短也。
《秀巖集》三十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胡世安撰。世安有《大易則通》,已著錄。是集凡詩二十二卷,文九卷,前有順治丙戌世安《自序》云:“己卯秋以前稿,因罹兵燹,露電委之,頃檢其存者匯錄成帙。甲申春以前詩曰《秀巖存詠》,以后曰《石芝軒集》,雜文曰《客竹居偶存》、《石芝軒續存》。蓋裒四小集以為一編,卷首別載所著書名,分逸目、存目。其逸目凡十六種,存目凡十九種,中已刻者十種,今所見者《異魚圖贊箋》、《禊帖綜聞》、《操縵錄》,數種而已。
《澹友軒集》十六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薛所蘊撰。所蘊字子展,前明崇禎戊辰進士,入國朝,官至禮部侍郎。
是集凡雜文百馀篇,乃其歸田后所手定,前有劉正宗《序》,謂其直抒胸臆,意必準情,言必擇雅。蓋所蘊文主典質,謹守繩墨,規規不失尺寸,故正宗云然。
然未能神明於規矩之外也。
《桴菴集》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薛所蘊撰。是編乃其詩集,其子奮生等所錄。奮生即王士禎詩所謂“十載雕蟲稍擅名,未曾縛袴學長征。他年我若登三事,但乞蕭郎作騎兵”者是也。
集刊於順治癸巳,其門人彭志古《跋》,稱其詩創辟似王建,蘊藉似張籍,豪縱似李白,悲壯似杜甫,蓋弟子尊師之詞也。
《搜遺稿》四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彭賓撰。賓字燕又,一字穆如,華亭人。前明崇禎庚午舉人,入國朝,官汝寧府推官,賓少入幾社,與夏允彝、陳子龍友善,而文章則各成一格。歿后遺稿散佚,康熙后壬寅,其孫士超始從亂帙中,掇拾殘剩,錄為此編,凡文三卷,詩一卷。
《青溪遺稿》二十八卷(浙江孫仰曾家藏本)
國朝程正揆撰。正揆有《讀書偶然錄》,已著錄。是集凡詩十六卷,文十一卷,序一卷,附《奇夢錄》一卷。正揆少從董其昌游,故頗工於畫。集中亦多題畫、論畫之作。王士禎《序》,稱其《江山臥游圖》,散在人間者,有數百本,士禎亦藏其二;又有《題正揆畫》詩,蓋當時亦重其筆墨也。其詩文則不出其鄉公安、竟陵之習。其《浮記》一篇,殆類小說,《奇夢記》一卷,益荒誕矣。
《己亥存稿》一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孫承澤撰。承澤有《尚書集解》,已著錄。此編乃其文稿,順治己亥解官退居時作也。
《浮云集》十一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陳之遴撰。之遴字素菴,海寧人。太學進士題名作海鹽人,疑其寄籍也。
前明崇禎丁丑進士,授編修,升中允;國朝官至宏文院大學士,順治十三年,以交結近侍擬斬,免死謫戍尚陽堡。是集前有《自序》,起康熙丙午,蓋戍所編次也。其詩才藻有馀,而不出前后七子之格。
《靜惕堂詩集》四十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溶撰。溶有《崇禎五十宰相傳》,已著錄。溶記誦淹博,詩文亦富,然其集初無定本,篇帙多寡不一,有作三十卷者,有作正集八卷,續集三卷者,皆不知何人所編。此本為雍正乙巳刊行,凡古今體詩幾四千首,乃其外孫朱丕戭所裒輯,溶生平吟詠,蓋具在於是矣。
《粵游草》一卷(兩江總督采進本)
國朝曹溶撰。是集,乃其順治丙申、丁酉,官廣東時所作。凡古體三十首,近體二百八十一首,已編入《靜惕堂集》中,此乃其初出別行之本。
《橘洲詩集》六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范士楫撰。士楫字箕生,定興人。前明崇禎丁丑進士,入國朝,官至吏部郎中。是集,皆其順治乙酉以后之作,其詩尚染明季偽體。卷首《自序》一篇,故為奧澀,亦當時習氣也。
《犀崖文集》二十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易學實撰。學實字去浮,雩都人,前明崇禎己卯舉人。是集,學實所自編,其文一往有駿氣,而微傷於剽。
《云湖堂集》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易學實撰。是編乃其詩集,第一卷曰《湖山詩》,二卷曰《北征詩》,三卷曰《南歸詩》,四卷曰《寓情詩》,五卷曰《贈懷詩》,六卷曰《離憂詩》,皆入國朝以后作也。
《且園近集》四卷、《且園近詩》五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王岱撰。岱字山長,湘潭人。前明崇禎己卯舉人,入國朝,官隨州學正;康熙己未,嘗薦舉博學鴻詞。其雜文題曰《近集》,蓋以別於《近詩》,然集非文之專名,古例具存,分隸殊未允也。《近詩》之末,有《楚書侄編校且園集竣》一首,則兩編皆岱所自定。其名“且園”者,《近集》中有《且園記》,稱康熙丙午七月,就隨州任,黌宮有隙地,宅而園之曰“且園”,故以名其集云。
《了葊文集》九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王岱撰。是集九卷,皆雜文;第八卷則全錄募疏,殊失刪汰,其文雅俗相參,而好為詬詈之詞,猶明末門戶之馀習。
《內省齋文集》三十二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湯來賀撰。來賀字佐平,改字念平,號惕菴,南豐人。前明崇禎庚辰進士,官至廣東按察司僉事;明亡歸里,主白鹿書院講席以終。其文多以砥礪薄俗,警勸愚蒙,故詞多質樸,務求盡意而后止。江右之俗,無不尊其鄉先生。而來賀論王彥章為忠於賊,不可為死節,獨深斥歐陽修《新五代史》之非。則為明季降闖諸人而發,所謂有為而言之者也。
《古處堂集》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高爾儼撰。爾儼字岱輿,靜海人。前明崇禎庚辰進士,授編修;入國朝,官至大學士,謚文端。是集,大抵應酬之作,亦尚沿明季之馀習。
《沚亭文集》二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廷銓撰。廷銓有《南征紀略》,已著錄。是集為其門人慕天顏所編。
國初景運光明,人才蔚起,廷銓文筆雖未能與一時作者抗衡,而平正通達,究無纖仄噍殺之音,蓋時會之盛為之也。
《薪齋集》八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呂陽撰。陽字全五,無錫人。前明崇禎庚辰進士,入國朝,官至浙江布政司參議。是集凡詩一卷,文六卷,歌行、賦、詩馀,又為一卷。
《讀史亭詩集》十六卷、《文集》二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彭而述撰。而述字禹峰,鄧州人。前明崇禎庚辰進士,授陽曲縣知縣;入國朝,官至貴州巡撫,終於云南布政使。而述久歷邊陲,所為詩文,皆雄奇峭拔,不受前人羈勒,而不免才多之患。朱彝尊《序》,謂其人所應有盡有,人所應無不盡無,斯評當矣。
《道山堂前集》四卷、《后集》七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軾撰。軾字靜機,侯官人。前明崇禎庚辰進士,入國朝,官至廣西蒼梧道。是編前集文一卷,詩三卷,詩馀附之。后集文二卷,詩三卷,詩馀二卷。
軾詩文皆清婉和雅,特未深厚,七言古體,亦多未諧音節,蓋非其所長。
《山圍堂集》二十三卷(福建巡撫采進本)
國朝鄭宗圭撰。宗圭字圭甫,號瞻亭,前明崇禎壬午舉人;入國朝,官烏程縣知縣。是集,前十卷皆史論,自“春秋”迄於元代,名曰《讀史卮言》。十一卷至十七卷皆詩,十八卷至二十卷為序記,二十一卷、二十二卷為《續讀史卮言》,乃專論明代君臣,二十三卷為雜著,亦史論之馀也。宗圭留心史學,其褒譏頗平允,無《讀史管見》諸書,好為詆訶吹索之弊;至論明事,仍載建文出亡諸語,則野史傳疑,尚未經訂定故耳。
《石云居士集》十五卷、《詩》七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名夏撰。名夏字百史,溧陽人。前明崇禎癸未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入國朝,官至大學士,緣事伏誅。此集卷首有名夏順治三年《自序》,而集中《賀成青氈冢宰序》,稱順治九年,則集成之后,又有所增續矣。集中祭其師項煜文,歷稱煜之智與煜之忠,又云吾師不死於讎,而死於賊,殊乖公論。厥后歸命國朝,棄瑕錄用,復以怙權罹法。御制《人臣警心錄》即為名夏所作,至今為鑒。其立身蓋不足稱,特以當時著作,商榷典制,足資考核,故遺集流布,尚在人間。今亦姑存其目,而并辨其顛倒是非之失,俾來者無惑焉。
《棲云閣詩》十六卷、《拾遺》三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高珩撰。珩字蔥佩,號念東,晚號“紫霞道人”。前明崇禎癸未進士;入國朝,官至刑部侍郎。王士禎《居易錄》,稱其生平撰著,不減萬篇。是集,為趙執信所編;又《拾遺》三卷,則宋弼所輯。其詩多率意而成,故往往近元、白《長慶集》體。
《棲云閣詩略》(無卷數,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高珩撰。此集猶抄寫之本,以各體編次,不分卷數,題曰男之骃、之駒同校閱,蓋未刻全集以前,其家錄存之稿也。
《誠正齋集》八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上官鉝撰。鉝字三立,號松石,翼城人。前明崇禎癸未進士,入國朝,官至副都御史,終於太常寺卿。是集,自一卷至五卷之前半為雜文,五卷后半至六卷皆詩,七卷以后又皆文,且第六卷詩集未完,又雜以對聯,其編次殊為無法。其詩文惟意所如,不可繩以格律。
《青箱堂文集》三十三卷、《詩集》三十三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王崇簡撰。崇簡有《冬夜箋記》,已著錄。崇簡練習掌故,為禮官,嘗議移祀北岳於渾源州,今其疏具在集中。然其文類皆平近流易,徐乾學《序》,謂其卮詞讕語,無非仁義道德,殆不免於微詞。詩集以編年為次,始於天啟丙寅,迄於國朝康熙戊午,蓋萊陽宋琬所刪定也。
《東村集》十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呈祥撰。呈祥字其旋,一字吉津,號木齋,霑化人。前明崇禎癸未進士,改庶吉士;入國朝,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是編,詩文各五卷,詩分十集,曰《邸中稿》,《使程自刪》、《木齋詩稿》、《游中山草》、《唐城草》、《秋尋草》、《南游詩》、《紀行詩》、《秋游詩》、《東村詩》,集前各有小序,查慎行《序》,稱其與李攀龍、王士禎,前后鼎足,今觀所作,慎行非定評也。
《蕉林詩集》(無卷數,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梁清標撰。清標字玉立,清苑人。前明崇禎癸未進士,改庶吉士;入國朝,官至保和殿大學士。所著詩稿,各以古近體為分,不列卷次,其詩作於明季者,多感概諷刺之言,及入本朝以后,則沨沨乎舂容之音矣。
《東谷集》三十四卷、《歸庸集》四卷、《桑榆集》三卷(山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白允謙撰。允謙有《學言》,已著錄。此集為其子方鴻等所編刊,自順治十八年辛丑,作於致仕以前者,曰《東谷集》,共“詩”正、續二十二卷,“文”正、續十二卷;自康熙元年壬寅至丁未作於致仕之后者,曰《歸庸集》,共詩文四卷。自戊申至壬子,晚年所作者,曰《桑榆集》,共詩文三卷。允謙刻意講學,故所作直抒胸臆,不以文字求工也。
《陳士業全集》十六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陳宏緒撰。宏緒有《江城名跡錄》,已著錄。是編凡分六種,曰《石莊初集》六卷,《寒崖近稿》二卷,《敦宿堂留稿》二卷,《鴻桷集》二卷,《鴻桷續集》二卷,《恒山存稿》二卷。《石莊集》斷自甲申以前,馀集多甲申以后之作。
《九山游草》一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確撰。確有《平寇志》,已著錄。是編皆其紀游之作。九山者,雅山、苦竹山、湯山、觀山、龍湫山、暈頂山、高冠山、益山、獨山也。皆在當湖海濱,確隨所游歷,各紀以詩,匯為此編。
《梅花百詠》一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李確撰。是編,乃確甲申以后遁跡龍湫山中,一月間詠梅花七律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