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_集部
- 永瑢
- 4864字
- 2015-12-26 16:11:54
《自序》謂:“寄一枝於山中,有同枯樹,感三生於石上,恍睹殘魂。”大抵以愁苦之詞寄意,然詠梅本為塵劫,衍至百首,尤難為工。宋張洽、元馮子振,皆有是作,而皆不免利鈍互見,則亦不必好為茍難矣。
《二槐草存》(無卷數,兩淮鹽政采進本)
國朝王翃撰。翃字介人,嘉興人。王晫《今世說》嘗記其還妾一事,稱為厚德;又稱其少失學,《論》、《孟》不卒讀,識字而已,弱冠偶覽《琵琶記》,欣然會意,曰此無難,吾亦能之,即據案,唔唔學填詞,竟合調。自后學不稍懈,工詞曲,又進攻詩。然貧日甚,抱膝苦吟,落落不問家人產云云。則亦姚士粦之流矣,天、崇之間,詩歸盛行,人沿竟陵流派,翃毅然獨尚唐音,嘗以“前路夕陽外,行人春草中”句,為陳子龍所賞。歿后無子,遺稿多佚,是本乃朱彝尊所選定者也。
《直木堂詩集》七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釋本晝撰。本晝字天岳,號寒泉子,居紹興平陽寺。此集乃其晚年所著,凡詩四百馀首,其詩不作禪語,絕無僧家蔬筍氣。故李鄴嗣《序》曰:“非有人作序,幾不知為曲錄座上人也。”馀姚黃宗羲,稱其五律上入王、孟之室,次不落犬復以下,則似稍過矣。
《南耕草堂詩稿》(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曹亮武撰。亮武字渭公,號南耕,宜興人。其填詞有名於時,詩不多見。
此集乃其讀書廬山時所作,凡一百八首,題曰第二集;后又附以《甲子歲詩》十八首,題曰第三集;蓋殘闕不完之稿也。集中有謝文德翼作《詩序詩》,而集首只有蔣超、陳維崧“二序”,德翼《序》,當在第一集內,今佚之也。
《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約》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黃宗羲撰。宗羲有《周易象數論》,已著錄。其所作古文,舊有《南雷文案》、《吾悔》、《撰杖》、《吾山》等集,晚年手自刪削,名曰《文定》,后更刊存四卷,故名曰《文約》云。
《紫峰集》十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杜越撰。越字君異,號紫峰,容城人。前明諸生,康熙己未,薦舉博學鴻詞,以老疾,未及赴試而罷。是集,乃其門人楊湛等所編,凡詩四卷,詩馀附焉,雜文共十卷。越受業於定興鹿善繼,平生惟以砥礪行誼,講明道學為事,故鄉里推為耆宿,而文章則非所長。湛等所編,既多錄應酬代筆之作,又不甚諳體例,其雜錄中有《龍王廟募緣》一篇,乃七言古詩,而編於文中,其所作祠聯、壁聯、書齋聯,一一備載,尤為冗雜。《玉山雅集》載聯額,別自有義,非此之謂也。
《白茅堂集》四十六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顧景星撰。景星有《黃公說字》,已著錄。景星著述甚富。初有《童子集》三卷,《愿學集》八卷,《書目》十卷,皆崇禎壬午以前作,明末毀於寇。
《顧氏列傳》十五卷,《阮嗣宗詠懷詩注》二卷,《李長吉詩注》四卷,《讀史集論》九卷,《贉池錄》一百十八卷,《南渡集》、《來耕集》共七十三卷,皆崇禎癸未以后作;康熙丙午毀於火,僅《南渡》、《來耕》二集,存十之三四,乙酉、丙戌之間,又有《登樓集》、《避地泖淀集》亦皆散佚。是集,為其子暢所輯,而其子昌編次音釋之。凡賦騷一卷,樂府一卷,詩二十二卷,文二十卷。
景星記誦淹博,才氣尤縱橫不羈,詩文雄贍,亦一時之霸才;而細大不捐,榛楛勿翦,其后人收拾遺稿,又不甚別裁,傅毅之不能自休,陸機之才多為患,殆俱有焉。
《溉堂前集》九卷、《續集》六卷、《后集》六卷、《詩馀》二卷(陜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孫枝蔚撰。枝蔚字豹人,三原人。康熙己未,舉博學宏詞,以老病不能入試,授中書舍人,罷歸。枝蔚於甲申闖賊亂時,曾結里中少年殺賊,失足墮土坎中,幸不死。后至廣陵學賈,三置千金,既而僦居董相祠,扃戶讀書,刻意為歌詩。此集題曰《溉堂》,即所僦居處也。前集十卷,各以體分,續集六卷,則起康熙丙午止戊午;后集六卷,起己未還山以后迄丙寅。皆編年為次。詩馀則以“小令”、“中調”為一卷。“長調”為一卷,枝蔚在當時名甚重,然詩本秦聲,多激壯之詞。大抵如昔人評蘇軾詞,如“銅將軍、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也。
《五公山人集》十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王馀祐撰。馀祐本姓宓,先世為王氏,后因不復改,字申之,一字介祺,直隸新城人。明末避亂易州五公山,因號“五公山人”。后流寓獻縣,子孫遂為獻縣人。馀祐在前明為諸生,受知於桐城左光斗,故喜談氣節。其學則出自容城孫奇逢、定興杜越,以砥礪品行,講求經濟為主,故立身孤介刻苦,有古獨行之風;然恒以談兵說劍為事,又精於技擊,喜通任俠,不甚循儒者繩墨。其詩文亦皆不入格,考證尤疏。如謂西洋呼“月”為“老瓦”,杜詩“莫笑田家老瓦盆”,即月盆也;如月琴、月臺之類取其形似,按歐邏巴人,至明萬歷間利瑪竇,始入中國,杜甫何自識其譯語?又謂古詩“為樂當及時,焉能待來滋。”“滋”為草名,又名“繁縷”易於滋長,即藤也。按古詩本作“來茲”,字本《呂氏春秋》,“今茲”、“來茲”,猶“今年”、“明年”,高誘注甚明。馀祐殆見誤本古詩,“茲”字加水,因生曲說。又題《鸂水亭印藪》,稱本《說文正訛》、《玉篇》諸書,周伯琦《六書正訛》,論雖偏僻,猶是篆體,顧野王、孫強之《玉篇》則全是隸書,何與摹印之事,亦太不詳檢矣。
《二曲集》二十二卷(浙江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容撰。容有《四書反身錄》,已著錄。集為門人王心敬所編,每卷分標篇目,曰《悔過自新說》,曰《學髓》,曰《兩庠匯語》,曰《靖江語要》,曰《錫山語要》,曰《傳心錄》,曰《體用全學》,曰《讀書次第》,曰《東行述》、曰《南行述》,曰《東林書院會語》,曰《匡時要務》,曰《關中書院會約》,曰《盩厔答問》,曰《富平答問》,曰《觀感錄》,皆其講學教授之語,或出自著,或門弟子所輯,凡十六種,本各自為書,故卷前間錄原“序”。其第十六至二十二卷,則容所著雜文也。二十三卷以下,曰《襄城記異》,乃容父可從,明末從汪喬年擊流寇戰歿,容建祠襄城,有聞鬼語之事,各作詩文記之,而劉宗泗裒輯成帙者。曰《義林記》,則記容招魂葬父事,亦宗泗所輯。曰《李氏家乘》、曰《賢母祠記》,則皆為可從及容母彭氏所作傳記、詩文,而《富平惠靇嗣匯》次之,刊集時并以編入。蓋用宋人附錄之例,然卷帙繁重,而無關容之著作,殊為疣贅。
《聰山集》十四卷(直隸總督采進本)
國朝申涵光撰。涵光字孚孟,亦作符孟,又曰孟和,復自號曰鳧盟,取與“符孟”字音近也。永年人,明太仆寺丞佳允之子,順治中恩貢生。是編,首列年譜、傳志一卷,次文三卷,詩八卷,附《荊園小語》一卷,《荊園進語》一卷,皆所作語錄也。
《蒿菴集》三卷(編修周永年家藏本)
國朝張爾岐撰。爾岐有《周易說略》,已著錄。是集爾岐所自定,凡雜文七十篇,大抵才鋒駿利,縱橫曼衍,多似蘇軾,而持論不免駁雜。蓋爾岐之專門名家,究在鄭氏學也。
《云龕遺稿》一卷(編修鄭際唐家藏本)
國朝梁春暉撰。春暉字時皇,號淑三,福建長樂人。考《淳熙三山志》,云龕山即龍龕山,在長樂縣南千溪潭上,有歸云洞、望海亭、香爐峰諸勝。春暉晚年卜居其地,以吟詠自娛,故以名集。此本乃雍正癸卯其孫澄漪所錄,末有澄漪《跋》,稱初名《云龕吟稿》,嘗謀鋟版而力未逮。藏弆既久,不幸為蟲鼠所戕,剝蝕斷爛,至不可讀,細加檢錄,得其首尾完具者,僅十之一二,裒為一卷,顏曰《云龕遺稿》云。
《茂綠軒集》四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顧夢游撰。夢游字與治,江寧人。前明諸生,曹學佺刻《十二代詩選》,嘗錄其詩,題曰《偶存稿》。至順治庚子,夢游既卒,施閏章又廣為收輯,合學佺所刻,得五百四十二篇,刪其什二,定為此本。夢游與葛一龍、邢昉諸人相倡和,詩格皆近中晚。閏章《序》,稱昉詩學勝才,夢游詩才勝學,亦二人之定評也。
《苧菴二集》十二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吳懋謙撰。懋謙字六益,松江人。早從陳子龍、李雯諸人游,故力追七子之派,稱詩多以漢、魏、盛唐為宗,然時有蹶張之失。
《水田居士文集》五卷(江西巡撫采進本)
國朝賀貽孫撰。貽孫有《詩觸》,已著錄。是集有文無詩,所作皆跌宕自喜,其《與艾千子書》云:“文章貴有妙悟,而能悟者,必於古人文集之外,別有自得。”是雖針砭東鄉之言,而貽孫所以自命者,亦大略可見。特一氣揮寫,過於雄快,亦不免於太盡之患也。
《闇修齋稿》一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蕭企昭撰。企昭有《性理譜》,已著錄。是集凡文三十二篇,前有其兄廣昭《序》,述企昭始末甚詳。企昭為學之梗概,則見於《與熊賜履書》中,蓋無所師承,而篤志自立之士也。然企昭雖尊法朱子,排斥王氏,而心平氣和,無明人喧閧之習。故與賜履書中,有某平昔講學,不欲立門戶,肆口耳之語。其《東林要錄序》曰:“當其始也,出於士大夫意見之相岐,聲名之相奪,而其后也,與國家之大命隨之。”其《同時尚論錄書》后曰:“當日東林、魏珰之門戶,牢結而不可破,一勝一敗,正不敵邪,遂至殺戮忠良,剝削元氣,感召災祲,醞釀盜賊,雖食小人之肉,而寢其皮,寧足以紓其恨哉。然而小人不足責也,彼所稱為君子者,持意見,快恩讎,以和衷易處之事,為誶語相加之行,激而生端,禍貽於國,又安得盡歸罪於小人乎?”均可謂平心之論,至其文章,則不及汪琬諸人之深厚。觀所著《性理譜》中《論讀書》之《序》,稱始於小學、“四書”、“五經”;而《性理大全》、《二程遺書》、《朱子文集》、《語類》、《魯齋遺書》、《薛氏讀書錄》、《胡氏居業錄》、《高子遺書》次之;《西山大學衍義》又次之;《通鑒綱目》、《十七史詳節》、《吾學編》又次之,韓文、歐文、陶詩、杜詩,文章正宗,及宋金華《歸震川文集》又次之。則其學問根柢可見矣。
《藕灣全集》二十九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張仁熙撰。仁熙有《雪堂墨品》,已著錄。其詩凡初集十卷,二集十卷,馀九卷則文集也。初集作於前明,身經離亂,多悲苦之音,大旨宗尚北地、太倉、歷下諸人,未脫摹仿之跡。其論詩,謂時弊雖深,慎勿相救,公安救歷下,至於佻;竟陵救公安,陷於孱。其《與王昊廬論文書》,謂歸太仆之文秀善而衷於宋氏之理,秀善則易柔,衷於宋氏則理信而詘於氣。又謂瑯琊、歷下,與毗陵、歸安,兩家角立,毗陵、歸安之流,幾欲駕瑯琊、歷下而上之。然徒以其秀善婉媚,沓迤千里,白葦平疇者,又安能服瑯琊諸君子,制作諸大篇哉?觀其持論,可知其生平宗旨矣。
《芝在堂集》十五卷(湖北巡撫采進本)
國朝劉醇驥撰。醇驥有《古本大學解》,已著錄。是集凡詩六卷,雜文九卷。
其《自序》云:“奉嘉、隆間二三名人集,要去其襲跡,以近古為是,不能作宋、元下廉纖支折語。”又作《鍾惺、譚元春傳》,謂學王、李未至,襲風格,備鏗鏘,猶俟諸三馀,儉儒苦古帙浩繁,便援公安、竟陵,而以其竅鳴也。觀其所論,可知其所宗法矣。
《織齋集鈔》八卷(山東巡撫采進本)
國朝李煥章撰。煥章字象先,號織齋,山東樂安人。前明諸生,后棄舉子業,專肆力於詩文古詞,所著有《龍灣集》、《無學堂集》、《老樹村集》,凡百馀萬言,后合諸集而刊削之,定為此本。其文跌宕排奡,氣機頗壯,而汪洋縱放,未免一瀉無馀。至於明季忠烈諸臣,多為立傳,其表微闡幽,亦可謂留意史學,然所載不能一一審核。如周遇吉妻《周夫人傳》,載李自成攻寧武,遇吉數大敗之,追戰陷重圍,馬蹶,公拔佩刀自殺,夫人貫重鎧陷陣,連斬賊驍將,及聞遇吉死,亦自殺云云。案《明史》遇吉巷戰被執,為賊叢射而死,實非自殺。其妻劉氏素勇健,率婦女數十人據山巔公廨,登屋而射賊,賊不敢逼,縱火焚之,闔家盡死。亦與煥章所載陷陣及自殺事不合;且佚其姓,但稱周夫人,蓋草莽傳聞之詞,隨筆紀錄,未足據為定論也。
《謝程山集》十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
國朝謝文洊撰。文洊有《學庸切己錄》,已著錄。是集,初只《日錄》三卷,《講易義》三卷,《書》三卷,乃其門人甘京、黃采所編,乾隆乙丑文洊元孫鳴謙又收合雜文遺稿,與新城涂登、陳道編為此本。甘京《序》稱,其早習舉子業,為諸生,年二十,學禪有所得,三十后始宗儒,越四十,始一以程、朱為宗,年六十七而卒。將卒,自作《墓志》曰:《大學》、《中庸》、《切己錄》凡八九易稿始定,竊欲折衷先儒,期足以啟發來學,自訂所體驗者《日錄》三卷,易堂諸友節行文章為海內所重,某不自量,亦欲學其詩文,才短終不能就,而己學亦遂旁泄云云。蓋文洊生平以講學為主,文章則其馀事耳。
《燕峰文鈔》一卷(江蘇巡撫采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