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幽通賦》:“發(fā)還師以成命兮,重醉行而自耦。”潘岳《西征賦》:“重戮帶以定襄,弘大順以霸世。”文公名止用一字,本于踐土載書,卻非翦截古人名字之比。至岳為《關(guān)中詩》云:“紛壇齊萬,亦孔之丑。”馬氵幵督誄云:“齊萬哮闞,震驚臺司。”則不通矣,豈有以“齊萬年”為“齊萬”者邪?若梁王彤為征西大將軍,而詩云“桓桓梁征”,尤不成語。
班固《幽通賦》:“巨滔天而泯夏。”王莽字巨君,止用一“巨”字。王逸《九思》:“管束縛兮桎桔,百貿(mào)易兮傳賣。”遭桓繆兮識舉,才德用兮列施。”百里奚止用一“百”字。此體后漢人已開之矣。
《呂氏春秋》:“干木光乎德。”去‘段’字。《惜誓》:“來革順志而用國。”去“惡”字,此為剪截名字之祖。
文中并稱兩人,而一氏一名,尤為變體。杞殖、華還,二人也。而《淮南子》稱為“殖華”。賈誼《新書》:“使曹勃不能制。”曹,曹參;勃,周勃也。《史記·孟子荀卿傳》:“管嬰不及。”管,管仲;嬰,晏嬰也。司馬遷《報任安書》:“周魏見辜。”周,周勃,魏,魏其侯竇嬰也。揚雄《長楊賦》:“乃命驟衛(wèi)。”膘,膘騎將軍霍去病;衛(wèi),大將軍衛(wèi)青也。《杜欽傳》:“覽宗宣之饗國。”韋昭曰:“宗,殷高宗也;宣,周宣王也。”《徐樂傳》:“名何必夏子,俗何必成康。”服虔曰:“夏,禹也;子,湯也,湯子姓。”班固《幽通賦》:“周賈蕩而貢憤。”周,莊周;賈,賈誼也。《漢彰長碑》云:“喪父事母,有柴穎之行,”柴,高柴;穎,穎考叔也。夏侯湛《張平子碑》云:“同貫宰貢。”宰,宰我;貢,子貢也。《風(fēng)俗通》:“清擬夷叔。”邵正《釋譏》:“偏夷叔之高懟。”《傅子》:“夷叔迂武王以成名。”杜預(yù)《遺令》:“南觀伊洛,北望夷叔。”陶潛詩:“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皆謂伯夷、叔齊。漢《廣漢屬國侯李翊碑》:“夷史之高。”《巴郡大守樊敏碑》:“有夷史之直。”皆謂伯夷、史魚,陶潛《讀史》:“述九章程杵。”是程嬰、公孫杵臼。《新唐書·尉遲敬德傳》:“隱巢。”是隱太子、巢刺王,一溢一爵。
古人謚止稱一字
古人謚有二字三字,而后人相沿止稱一字者。衛(wèi)之睿圣武公,止稱武公。貞惠文子,止稱公叔文子。晉趙獻(xiàn)文子,止稱文干。魏惠成王,止稱惠王。楚頃襄王,止稱襄王。秦惠文王,止稱惠王。悼武王,止稱武王。昭襄王,止稱昭王。莊襄上,止稱莊王。韓昭厘侯,止稱昭侯。宣惠王,止稱宣王。趙悼襄王,止稱襄王。漢諸葛忠武侯,止稱武侯。
稱人或字或爵
顏、曾思、孟三人皆氏,而思獨字,以嫌于夫子也。樊、酈、繹灌三人皆姓,而勃獨爵,以功臣周姓者多也。
《史記》垓下之戰(zhàn),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孔將軍,蓼侯孔聚也;費將軍,費侯陳賀也。費獨以爵者,以功臣陳姓者多也。
子孫稱祖父字
子孫得稱祖父之字。子稱父字,屈原之言“朕皇考日伯庸”是也。孫稱祖字,子思之言“仲尼祖述堯舜”是也。《儀禮》筮宅之辭曰:“哀子某為其父某甫筮宅。”又曰:“哀子某來日某卜葬其父某甫。”字父也。虞祭之祝曰:“適爾皇祖某甫。”卒哭之祝曰:“哀子某來日某難祔爾于爾皇祖某甫。”字祖也。祔祭之祝曰:“適爾皇祖某甫以難祔爾孫某甫。”兩字之也。
字為臣子所得而稱,故周公追王其祖曰“王季”,王而兼字。
已祧不諱
《冊府元龜》:“唐憲宗元和元年,禮儀使奏言:‘謹(jǐn)按《禮記》曰:既卒哭,宰夫執(zhí)木鐸以命于宮曰:舍故而諱新。此謂已遷之廟,則不諱也。今順宗神主升祔禮畢,高宗、中宗神主上遷,請依禮不諱。’制可。”
文宗開成中,刻石經(jīng),凡高祖、太宗及肅、代、德、順、憲、穆、敬七宗諱,并缺點畫;高、中、睿、玄四宗,已祧則不缺;文宗見為天子,依古卒哭乃諱,故御名亦不缺。
韓退之《辯諱》本為二名嫌名立論,而其中治天下之“治”卻犯正諱。蓋元和之元,高宗已祧,故其潮州上表,曰“朝廷治平日久”,曰“政治少懈”,曰“巍巍治功”,曰“君臣相戒,以致至治”。舉張行素曰“文學(xué)治行眾所推”,《平淮西碑》曰:“大開明堂,坐以治之。”《韓弘神道碑銘》曰:“無有外事,朝廷之治,”惟《諱辯》篇中似不當(dāng)用。《楊氏曰》韓公是說漢人不諱“治”字耳,豈謂唐諱乎?
漢時祧廟之制不傳,竊意亦當(dāng)如此,故孝惠諱“盈”,而《說苑·敬慎篇》引《易》:“天道虧盈而益謙”四句,“盈”字皆作“滿”,在七世之內(nèi)故也。班固《漢書·律歷志》:“盈元”、“盈統(tǒng)”、“不盈”之類,一卷之中字凡四十馀見。何休注《公羊傳》曰:“言于齊者,‘盈’諱文。”已祧故也。若李陵詩:“獨有盈觴酒,與子結(jié)綢纓。”枚乘《柳賦》:“盈玉縹之清酒。”又詩:“盈盈一水間。”二人皆在武、昭之世,而不避諱,又可知其為后人之?dāng)M作而不出于西京矣。
后唐明宗天成四年,中書門下奏:“少帝冊文內(nèi)有‘基’字,是玄宗廟諱,尋常詔敕皆不回避,少帝是繼世之孫,冊文內(nèi)不欲斥列圣之諱,今改為‘宗’字。”
《宋史》:“紹興三十二年正月,禮部太常寺言:‘欽宗禱廟,翼祖當(dāng)遷,以后翼祖皇帝諱依禮不諱。’詔恭依。”
謝肇渏曰:“宋真宗名恒,而朱子于書中‘恒’字獨不諱,蓋當(dāng)十宗之世,真宗已祧。
崇幀三年,禮部奉旨,頒行天下,避太祖、成祖廟諱及孝、武、世、穆、神、光、嘉七宗廟諱,正依唐人之式。惟今上御名亦須回避,蓋唐、宋亦皆如此。然止避下一字,而上一字天子與親王所同,則不諱。
皇太子名不諱
《冊府元龜》:“唐王紹為兵部尚書,紹名初,與憲宗同。憲宗時為廣陵王,順宗即位,將冊為皇太子,紹上言請改名。議者或非之曰:‘皇太子亦人臣也,東宮之臣當(dāng)請改爾,奈何非其屬而遽請改名,豈為以禮事上邪?’左司員外郎李藩曰:‘歷代故事,皆自不識大體之臣而失之,因不可復(fù);正無足怪也。’”
《三國志》注言魏文帝為五宮中郎將,賓客如云,哪原獨不往,太祖微使人間之,原答曰:“吾聞國危不事冢宰,君老不奉世子。”萬歷中年,往往有惜國本之名而以為題目者,得無有愧其言。
唐中宗自房州還,復(fù)立為皇太子,左庶子王方慶上言:“太子皇儲,其名尊重,不敢指斥,晉尚書仆射山濤啟事,稱‘皇太子’而不言名。朝官猶尚如此,宮臣諱則不疑。今東宮殿及門名皆有觸犯,臨事論啟,回避甚難。孝敬皇帝為太子時,改‘宏教門’為‘崇教門’;沛王為皇太子,改‘崇賢館’為‘崇文館’,皆避名諱以遵典禮。伏望依例改換。”制從之。史臣謂方慶欲尊太子,以示中興之漸,然則方慶之言蓋有為言之也。
有明之制,太子、親王名俱今回避,蓋失之不考古也,崇禎二年,兵部主客司主事賀焤以避皇太子名,改名世壽。而光宗為太子,河南府及商州屬縣并未嘗改。
《實錄》言:“洪武十四年十月辛酉,給事中鄭相同,請依古制,凡啟事皇太子,惟東宮官屬稱臣,朝臣則否,以見尊無二上之義。詔下群臣議。翰林院編修吳沈言:‘太子所以繼圣體而承天位者也,尊敬之體宜同。’從之。”歷代不稱臣之制自斯而變。
親王之名尤不必諱,而亦諱之。正統(tǒng)十二年,山西鄉(xiāng)試《詩經(jīng)》題內(nèi)“維周之幀”,“幀”字犯楚昭王諱,考試及同考官俱罰俸一月。
二名不偏諱
二名不偏諱。宋武公名司空,改“司空”為“司城”,是其證也。
杜氏《通典》:“大唐武德九年六月,太宗居春官,總?cè)f機,下令曰:‘依禮,二名不偏諱。其官號人名及公私文籍,有‘世’及‘民’兩字不連讀者,并不須諱避。”《唐書·高宗紀(jì)》:“貞觀二十三年七月丙午,改治書侍御史為御史中丞,諸州治中為司馬,別駕為長史,治禮郎為奉禮郎,以避上名。上以貞觀初不諱先帝二字,有司奏曰:‘先帝二名,禮不偏諱,上既單名,臣子不合指斥。’上乃從之。”
梭唐明宗名嗣源,天成元年六月,敕曰:“古者酌禮以制名,懼廢于物;難知而易諱,貴便于時,況徵彼二名,抑有前例。太宗文皇帝自登寶位,不改舊稱,時則臣有‘世南’,官有‘民部’,靡聞曲避,止禁連呼。朕猥以渺躬,托于人上,祗遵圣范,非敢自尊。應(yīng)文書內(nèi)所有二字,但不連稱,不得回避。若臣下之名不欲與君親同字者,任自改更,務(wù)從私便,庶體朕懷。”
嫌名
衛(wèi)桓公名完,楚懷王名槐,古人不諱嫌名,故可以為謚。
韓文公《諱辯》言:“不諱‘滸’‘勢’‘秉’‘機’。”乃玄宗御刪定《禮記·月令》,曰“野雞人大水為蜃”,曰“野雞始雊”,則諱“雉”,以與“治”同音也。李林甫序曰:“漩樞玉衡,以齊七政,”則諱“璣”。德宗《九月九日賜曲江宴詩》:“時此萬樞暇,適與佳節(jié)并。”則諱“機”,以與“基”同音也。《南史》劉秉不稱名而書其字白彥節(jié),則諱“秉”,以與“昺”同音也。又如武后父諱士,而孫處約改名茂道,韋仁約改名思謙。睿宗諱旦,而張仁亶改名仁愿。玄宗諱隆基,而劉知幾改名子玄,箕州改名儀州。德宗諱適,而括州改名處州。順宗諱誦,而“斗訟”律改為“斗競”。憲宗諱純,凡姓淳于者改姓于,唯監(jiān)察御史韋淳不改。既而有詔,以陸淳為給事中、改名質(zhì),淳不得已,改名處厚。而玄宗以南詔酋龍,名近玄宗諱。遂不行冊禮。則退之所言,亦末為定論也。
唐自中葉之后,即士大夫亦諱嫌名,故舊史以韓愈為李賀作《諱辯》為紕繆。而《賈曾傳》則曰:“拜中書舍人,曾以父名忠,固辭。議者以為中書是曹司名,又與曾父名音同字別,于禮無嫌,曾乃就職。”《懿宗紀(jì)》則曰:“咸通二年八月,中書舍人衛(wèi)洙奏狀稱:‘蒙恩除授滑州刺史,官號內(nèi)一字與臣家諱音同,請改授閑官。’敕曰:“嫌名不諱,著在禮文。成命己行,固難依允。’”是又以為不當(dāng)諱也。
《冊府元龜》:咸通十二年,分司侍御史李溪進(jìn)狀曰:“臣準(zhǔn)西臺牒及金部稱,奉六月二十七日敕,內(nèi)園院郝景全事奏狀內(nèi)‘訟’字音與廟諱同,奉敕罰臣一季俸者。臣官位至卑,得蒙罰俸,屈與不屈,不合有言。而事關(guān)理體,若便隱默,恐負(fù)圣時,愿陛下寬其罪戾,使得盡言。臣前奏狀稱‘準(zhǔn)敕因事告事,旁訟他人’。是咸通十一年十月十三日敕語,臣狀中具有‘準(zhǔn)敕’字,非臣自撰辭句。臣謹(jǐn)按,《禮》不諱嫌名;又按《職制律》,諸犯廟諱嫌名不坐,注云:謂若‘禹’與‘雨’,疏云:謂聲同而字異。注疏重復(fù),至易分曉。伏惟皇帝陛下明過帝堯,孝逾大舜,豈自發(fā)制敕而不避諱哉。故是審量禮律,以為無妨耳。即引陛下敕文而言,不敢擅有移改,不謂內(nèi)園便有此論奏也。臣非敢訴此罰俸也,恐自此有援引敕格者,亦須委曲回避,便成訛弊。臣間趙充國為將,不嫌伐一時事,以為漢家俊法。魏徵為相,不存形跡,以致貞觀太平。臣雖未及將相,忝為陛下持憲之臣,豈可以論俸為嫌,而使國家敕命有誤也。愿陛下留意察納,別下明敕,使自后章奏一遵禮律處分,則天下幸甚。”敕免所罰。
南唐元宗初名瓃,避周信祖廟諱,改名景,是不諱嫌名。
按嫌名之有諱,在漢未之聞,晉羊祜為為都督荊州諸軍事,及薨,荊州人為祜諱,名室戶皆以“門”為稱,改戶曹為“辭曹”,此諱嫌名之始也。
后魏《地形志》:“天水郡上邽縣,犯太祖諱,改為上封。”魏太祖名珪。
宋代制,于嫌名字皆避之。《禮部韻略》凡與廟諱音同之字皆不收,太祖諱匡胤,十《陽部》去王切一十三字,二十一《震部》羊晉切一十一字皆不收,它皆仿此。朱子《周易本義·姤卦》下以“故為姤”作“故為遇”,避高宗嫌名也。豈不聞《顏氏家訓(xùn)》所云:“呂尚之兒如不為‘上’,趙壹之子儻不作‘一’,便是下筆即妨,是書皆觸者乎?”
明代不諱嫌名,如建文年號是也。
以諱改年號
唐中宗諱顯,玄宗諱隆基,唐人凡追稱高宗顯慶年號多云“明慶”,永隆年號多云“永崇”,趙元昊以父名德明,改宋明道年號為“顯道”,而范文正公與元昊書亦改后唐明宗為“顯宗”。
前代諱
孟蜀所刻石經(jīng),于唐高祖、太宗諱皆缺書。石晉《相里金神道碑》,“民”、“珉”二字皆缺末筆。南漢劉巖尊其父謙為代祖圣武皇帝,猶以“代”字易“世”。至宋,益遠(yuǎn)矣,而乾德三年卜謓《伏羲女蝸廟碑》:“民”“珉”二字,咸平六年孫沖序《絳守居園池記碑》:“民”、“珉”二字,皆缺末筆,其于舊君之禮何其厚與!
楊阜,魏明帝時人也,其疏引《書》:“協(xié)和萬國”,猶避漢高祖諱。韋昭,吳后主時人也,其解《國語》,凡“莊”字皆作“嚴(yán)”,猶避漢明帝諱。唐長孫無忌等撰《隋書》,易《忠節(jié)傳》以“誠節(jié)”,稱苻堅為“苻永”,固亦避隋文帝及其考諱。自古相傳,忠厚之道如此,今人不知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