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3章

  • 日知錄
  • 顧炎武
  • 4963字
  • 2015-12-26 15:58:17

漢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曰:“惟序仲氏,祖統所出,本繼于姬,周之遺苗。天生仲山甫,翼佐中興,宣平功遂,受封于齊。周道衰微,失爵亡邦,后嗣乖散,各相土譯居。帝堯萌兆,生長葬陵,在于成陽,圣化常存。慕巍巍之盛,樂風俗之美,遂安處基業,屬都鄉高相里,因氏仲焉,以傳于今。”其陰列仲氏有名者三十余人。又《廷尉仲定碑》略同。漢時仲氏,自謂仲山甫之后,托基于帝堯之陵。而今則以為孔子弟子子路之后,援顏、曾、孟之例,而求為五經博士矣。然春秋之以仲氏者不一,而仲山甫未嘗封齊,則漢人之祖山甫未必是,而今人之祖子路亦未必非也。

以國為氏

古人之氏或以謚,或以字,或以官,或以邑,無以國為氏者。其出奔他國,然后以本國為氏。敬仲奔齊,而為陳氏是也。其他若鄭丹、宋朝、楚建,囗甲之類,皆是也。不然,則亡國之遺胤也。

今人姓同于國者,多自云以國為氏,非也。夏氏出于陳之少西,而非夏后氏之夏。齊氏出于衛之齊惡,而非齊國之齊。《左氏》、《史記》其最著明者矣。

姓氏書

姚寬《西溪叢語》曰:“姓氏之學莫盛于《元和姓纂》,自南北朝以官職相高,沿至于唐,崔、盧、李、鄭,糾紛可鄙。若以圣賢所本,如媯姓、子姓、姬姓、姜姓之類,各分次其所從來,以及《春秋》所紀,用《世本》、荀況《譜》、杜預《公子譜》為法,則唐虞三代列國諸侯懼可成書,此似太史公欲為而未就者耳。愚嘗欲以經傳諸書次之,首列黃帝之子,得姓者十二人;次則三代以上之得國受氏,而后人因以為姓者;次則戰國以下之見于傳記,而今人通謂之姓者;次則三國南北朝以下之見于史者;又次則代北復姓,遼、金、元姓之見于史者;而無所考者別為一慶。此則若網之在綱,有條而不紊,而望族五音之紛紛者皆無所用,豈非反本類族之一大事哉。”漢劉向撰《世本》二卷,其書不傳。今《左傳》注疏多本之,然亦未必無誤。

通譜

同姓通族,見于史者,自晉以前未有。《晉書·石苞傳》:“曾孫樸沒于寇,石勒以與樸同姓,俱出河北,引樸為宗室,特加優寵,位至司徒。”《南史·侯瑱傳》:“侯景以瑱與己同姓,托為宗族,待之甚厚。”此以殊族而附中國也。《晉書·孫旂傳》:“旂子粥與弟子髦、輔、琰四人,并有吏材,稱于當世,遂與孫秀合族。”《南史·周弘正傳》:“諂附王偉,與周石珍合族。”《舊唐書·李義甫傳》:“義甫既貴之后,自言本出趙郡,始與諸李敘昭穆。而無賴之徒茍合,藉其權勢,拜伏為兄、叔者甚眾。”《李輔國傳》:“宰相李揆,山東甲族,見輔國執子弟之禮,謂之五父。”此以名門而附小人也。凡此史皆書之,以志其非。今人好與同姓通譜,不知于史傳居何等也。

北人重同姓,多通譜系,南人則有比鄰而各自為族者。《宋書·上仲德傳》:“北土重同姓,謂之骨肉,有遠米相投者,莫不竭力營贍。仲德聞土愉在江南,是太原人,乃往依之,愉禮之甚薄。”《魏書·崔玄伯傳》:“崔寬自隴右通款,見司徒浩。浩與相齒次,厚撫之,及浩誅,以遠來疏族,獨得不坐。遂家于武城,以一子繼浩弟覽妻封氏,相奉如親。”《北史·杜銓傳》:“初,密太后杜氏父豹喪在濮陽太武,欲令迎葬于鄴,謂司徒崔浩曰:‘天下諸杜,何處望高?朕意欲取杜中長老一人以為宗正,令營護兇事。’浩曰:‘京兆為美,中書博士杜銓其家今在趙郡,是杜預后,于今為諸杜最。’召見銓,以為宗正,令與杜超子道生送豹喪葬鄴南,銓遂與超如親。超謂銓曰:‘既是宗正,何緣僑居趙郡?’乃延引同屬魏郡。”《南史·韋鼎傳》:“陳亡人隋。時吏部尚書韋世康兄弟顯貴,文帝從容謂鼎曰:‘世康與公遠近?’對曰:‘臣宗族南徙,昭穆非臣所知。’帝曰:‘卿百代親族,豈忘本也?’命官給酒肴,遣世康請鼎還杜陵。鼎乃自楚太傅孟以下二十徐世,并考論昭穆,作《韋氏譜》七卷示之,歡飲十馀日乃還。”

近日同姓通譜最為濫雜,其實皆植黨營私,為蠹國害民之事,宜嚴為之禁。欲合宗者,必上之于官,使諳悉古今者為之考定,歲終以達禮部,而類奏行之。其不請而私通者,屏之四裔。然后可革其弊。古之姓氏有專官掌之。《國語》曰:“使名姓之后,能知上下之神只,氏姓之所出者,為之宗。”又曰:“司商協名姓。”《春官·宗伯》其屬有都宗人、家宗人,而女官亦有內宗、外宗。今日姓氏、婚姻二事,似宜專設一官,方得教民之本。

氏族之亂莫甚于五代之時。當日承唐馀風,猶重門蔭,故史青唐、梁之際,仕宦遭亂奔亡,而吏部銓文書不完,因緣以為奸利,至有私鬻告敕,亂易昭穆,而季父、母舅反拜侄甥者。《豆盧革傳》。《冊府元龜》:“長興初,鴻臚卿柳膺將齋郎文書兩年賣與同姓人柳居則,大理寺斷罪當大辟,以遇恩赦減死,奪見任官,罰銅,終身不齒。敕曰:“一人告身,三代名諱,傳于同姓,利以私財,上則欺罔人君,下則貨鬻先祖,罪莫大焉。自今以往,如有此弊:傳者、受者并當極法。’”今則因無蔭敘,遂馳:禁防,五十年來,通譜之俗遍于天下,自非明物察倫之主,亟為澄別,則滔滔之勢將不可反矣。’”

唐朝已前最重譜牒,如《新唐書》言:河南劉氏本出匈奴之后劉庫仁,柳城李氏世為契丹酋長,營州王氏本高麗之類,此同姓而不同族也,又如《魏書·高陽王雍傳》言:博陵崔顯,世號東崔,地寒望劣,此同族而不同望也。故《高士廉傳》言:“每姓第其房望,雖一姓中,高下懸隔。”

異姓稱族,自漢以來未有此事。杜子美《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詩云:‘與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圣賢冠史籍,枝派羅源津。”則杜與唐為兄弟矣。《重送劉十弟判官》詩云:“分源豕韋派,別浦雁賓秋。年事推兄忝,人才覺弟優。”則杜與劉為兄弟矣。韓文公《送何堅序》亦云:“何與韓同姓為近。”按《詩·揚之水》一章言戍申,三章言戍甫,三章言戌許。孔氏曰:“言甫、許者,以其俱為姜姓。既重章以變文,因借甫、許以言申,其實不戍甫、許也,”六國時,秦、趙同為贏姓,《史記》、《漢書》多謂秦為趙,亦此類也。《嵩高》言:“生甫及申。”孔氏曰:“此詩送申伯而及甫侯者,美其上世俱出四岳,故連言之。”今人之于同姓,幾無不通譜,何不更廣之于異姓,而以子美、退之為例也?

李華《淮南節度使崔公頌德碑》云:“惟申伯翼宣王,登南邦,興周室,小白率諸侯征楚、翟,奉王職,與崔公葉德同勛,皆姜姓也。”

開元十九年,于兩京置齊太公廟。建中初,宰相盧妃、京兆尹盧湛,以盧者齊之裔,乃鳩其裔孫若崔、盧、丁、呂之族,合錢以崇飾之。

元吳澂《送何友道游萍鄉序》云:“袁柳撫何二族,各以儒官著,而其初實一姬姓,文之昭由魯之展而為柳,武之穆由晉之韓而為何,氏不同而姓同。”

宋邵伯溫《聞見錄》云:“司馬溫公一日過康節先生,謁曰:‘程秀才既見。”則溫公也。問其故,公笑曰:‘司馬出程伯休父。’”

二字改姓一字

古時以二字姓改為一字者。如馬宮本姓馬矢,改為馬。唐憲宗名純,詔姓淳于者改姓于。《唐宰相世系表》鐘離味二子,次日按,居潁州:長社,為鐘氏。見之史冊,不過一二。自洪武元年,沼胡服、胡語、胡姓一切禁止。如今有呼姓本呼延,乞姓本乞伏,皆明初改。而并中國所自有之復姓皆去其一字,氏族之紊莫甚于此。且如孫氏有二:衛之良夫楚之叔敖,并見于《春秋》,而公孫、叔孫、長孫、士孫、上孫之類,今皆去而為“孫”,與二國之孫合而為一,而其本姓遂亡。公羊、公沙、公乘之類,則去而為“公”;毋丘:毋將之類則去而為“毋”,而其本姓遂亡。司徒、司空之類,則去而為“司”,司馬氏則去而或為“司”,或為“馬”,而司馬之僅存于代者惟溫公之后。所以然者,蓋因儒臣無學,不能如魏孝文改代北之姓,一一為之條理,而聽其人之所自為也,然胡姓之改不始于是時。《唐書》:“阿史那忠以擒頡利功,拜左屯衛將軍,妻以宗女定襄縣主,賜名為忠,單稱史氏。韓文公《集賢院校理石君墓志》云:“其先姓烏石蘭,從拓跋魏氏入夏,居河南,遂去‘烏’與‘蘭’,獨姓石氏。”劉靜修《古里氏名字序》云:“吳景初,本姓古里氏,以女真諸姓今各就其近似者易從中國姓,故古里氏例稱吳。”則固已先之矣。

《章丘志》言:“洪武初,翰林編修吳沈奉旨撰《千家姓》,得姓一千九百六十八,而此邑如術,如傌尚未之錄。今訪之術姓有三四百丁,自云金丞相術虎高琪之后,蓋二字改為一字者而撰姓之時,尚未登于黃冊也。以此知單姓之改并在明初以后,而今代山東氏族其出于金、元之裔者多矣。

洪武元年,禁不得胡姓者,禁中國人之更為胡姓,非禁胡人之本姓也。三年四月甲子,詔曰:“天生斯民,族屬姓氏各有本原,古之圣王尤重之,所以別婚姻,重本始,以厚民俗也。朕起布衣,定群雄,為天下主。已嘗詔告天下,蒙古諸色人等皆吾赤子,果有材能,一體擢用。比聞入仕之后,或多更姓名。朕慮歲久,其子孫相傳,昧其本原,非先王致謹氏族之道。中書省其告諭之,如已更易者,聽其改正。”可謂正大簡要。至九年三月癸未,以火你赤為翰林蒙古編修,更其姓名曰霍莊,蓋亦仿漢武賜日碑姓金之意。然漢武取義于休屠王祭天金人,亦以中國本無金姓也。今中國本有霍姓,而賜之霍,則與周霍叔之后無別矣。況其時又多不奉旨而自為姓者。其年閏九月丙午,淮安府海州儒學正曾秉正言:“臣見近來蒙古、色目人多改為漢姓,與華人無異,有求仕人官者,有登顯要者,有為富商大賈者。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宜令復姓,庶可辨識。又臣前過江浦,見塞外之俘累累而有,江統徙戎之論,不可不防。”至永樂元年九月庚子,上謂兵部尚書劉儁曰:“各衛韃靼人多同名,宜賜姓以別之。”于是兵部請如洪武中故事,編置勘合,給賜姓氏。從之。三年七月,賜把都帖木兒名吳允誠,倫都兒灰名柴秉誠,保住名楊效誠。自此遂以為例,而華宗上姓與旃裘之種相亂。惜乎!當日之君子徒誦用夏變夷之言,而無類族辨物之道。使舉籍蕃人之來歸者,賜以漢姓所無,不妨如拓跋、字文之類二字為姓,則既不混于古先帝王氏族神明之胄,而又使百世之下,知昭代遠服四裔,其得姓于朝者凡若干族,豈非曠代之盛舉哉!

北方門族

杜氏《通典》言:“北齊之代,瀛、冀諸劉,清河張、宋,并州王氏,濮陽侯族,諸如此輩近將萬室。”《北史·薛胤傳》:“為河北太守,有韓、馬兩姓各二千馀家。”今日中原北方雖號甲族,無有至千丁者,戶口之寡,族姓之衰,與江南相去蔓絕。其一登科第,則為一方之雄長,而同譜之人至為之仆役。此又風俗之敝,自金、元以來,凌夷至今,非一日矣。

冒姓

今人多有冒母家姓者。《漢書·外戚恩澤侯表》:“扶柳侯呂平,以皇太后姊長姁子侯。”師古曰:“平既呂氏所生,不當姓呂,蓋史家唯記母族也。”按是時太后方封呂氏,故平以姊子冒呂姓而封耳。《唐書·天后紀》:“圣歷二年臘月,賜皇太子姓武氏。”然則有天子而令之冒母姓者與!

《漢書·景十三王傳》:“趙王彭祖取江都易王寵姬王建所奸淖姬者,甚愛之,生一男,號淖子。”《晉書·會稽王道子傳》:“許榮上疏言:今臺府局吏、直衛武官及仆隸婢兒取母之姓者,本臧獲之徒,無鄉邑品第。”是知冒母為姓,皆人倫之所鄙賤。然亦有帝子而稱母姓者,如栗太子、衛太子、史皇孫之類,則以其失位而名之也。

呂平以太后姊長姁子侯,此冒母姓之始。《史記·灌夫傳》:“父張孟,為穎陰侯嬰舍人,得幸,因進之至二千石,故蒙灌氏姓,為灌孟。”《大宛傳》:“堂邑氏,故胡奴甘父。”《漢拓注》:“服虔曰:‘堂邑,姓也,漢人。其奴名甘父。”師古曰:“堂邑氏之奴,本胡人,名甘父。下云堂邑父者,蓋取主之姓以為氏,而單稱其名日父。”此冒主姓之始。先生《答毛錦銜書》曰:異姓為后,見于吏者:魏陳矯本劉氏子,出嗣舅氏;吳朱然本姓施,以姊子為朱后,惟此二人為賢。而賈謐之后充,則有莒人滅鄫之議矣。惟《晉書》有一事與君家相類云。吳朝周逸,博達古今。逸本左氏之子,為周氏所養,周氏自有子,時人有譏逸者,逸敷陳古事,卒不復本姓。學者咸謂為當然,亦未可引以為據,以經典別無可證也。

兩姓

《漢書·百官表》:“建昭三年七月戊辰,衛尉李延壽為御史大夫,一姓繁。”

古人二名止用一字

晉侯重耳之名見于經,而定四年,祝佗述踐土之盟,其《載書》止日“晉重”,豈古人二名可但稱其一與?《昭二年》:”莒展輿出奔吳。”傳曰:“莒展之不立。”《晉語》:曹僖負羈稱叔振鐸為“先君叔振”,亦二名,而稱其一也。

《昭二十一年》:“蔡侯朱出奔楚。”《穣梁傳》作“蔡侯東出奔楚”,乃為之說曰:“東者,東國也。何為謂之東也?王父誘而殺焉,父執而用焉,奔而又奔之曰東,惡之而貶之也。”然則以削其一名為貶也。

王莽孫宗得罪自殺,復其本名會宗,貶厥爵,改厥號。是又以增其一名為貶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平市| 来宾市| 泰兴市| 手游| 乐清市| 衡阳县| 若羌县| 克东县| 泰和县| 桐庐县| 浦东新区| 临邑县| 东阿县| 忻州市| 沙雅县| 民乐县| 镇康县| 兴国县| 韶山市| 靖宇县| 白沙| 永寿县| 开封市| 舞钢市| 克什克腾旗| 南江县| 合川市| 罗甸县| 巴楚县| 布尔津县| 平武县| 贡觉县| 黑河市| 张家川| 林周县| 洛浦县| 新营市| 巴彦县| 射洪县| 陕西省| 柯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