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移刺迪為常州路總管,刻其所點(diǎn)《四書章句或問集注》,其凡例曰:“凡序注或問中題頭及空處并存其舊,以見當(dāng)時(shí)忠上之意。近歲新刊《大學(xué)衍義》亦然。”時(shí)天歷元年也。《資治通鑒·周太祖、世宗紀(jì)》。太祖皇帝皆題頭,至今仍之。《孟子·見梁襄王章》。未注蘇氏曰:“予觀孟子以來,自漢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太祖”上空一字。永樂中修《大全》,于其空處添一“宋”字,后人之見,與前人相去豈不遠(yuǎn)哉!
名父名君名祖
《金膝》:周公之祝辭曰:“惟爾元孫某”;《左傳》:荀偃濟(jì)河而禱,稱“曾臣彪”。名君也。《左傳》:楚子圍宋,申犀見王,稱“無畏”;知犖對(duì)楚王,稱“外臣首”;鄢陵之戰(zhàn),欒針曰“書退”,名父也。華耦來盟,稱“君之先臣督”;欒盈辭于周行人,曰“陪臣書”,日“其子黡”,名祖若父也。
弟子名師
《論語》: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孟子》:樂正子人見曰:“君奚為不見孟軻也?”是弟子而名師也。
同輩稱名
古人生不諱名,同輩皆面呼其名。《書》周公若曰“君奭”,《禮記·曾子間篇》老聃曰“丘”,《檀弓篇》曾子曰“商”,《論語》微生畝謂孔子曰“丘”是也。
以字為諱
古人敬其名,則無有不稱字者。《顏氏家訓(xùn)》曰:“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孔子弟子記事者皆稱仲尼。呂后微時(shí),嘗字高祖為季。漢袁種,字其叔父盎曰絲。王丹與侯霸子語,字霸為君房。江南至今不諱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故有諱其名而并諱其字者,《三國志·司馬朗傳》:“年九歲,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客謝之。”《常林傳》:“年七歲,有父黨造門,問:‘林伯先在否?’林不答。客曰:‘何不拜’林曰:‘雖當(dāng)下拜,臨子字父,何拜之有!’”《晉書·儒林劉兆傳》:“嘗有人著靴騎驢至兆門外,曰:‘吾欲見劉延世。’兆儒德道素,青州無稱其字者,門人大怒,兆曰:‘聽前。’”《舊唐書·韓愈傳》:“拜中書舍人,有不悅愈者,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椽曹,荊南節(jié)度使裴均館之,頗厚。近者均于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仍呼其字。此論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至于山陽公《載記》言:“馬超降蜀,嘗呼先生字,關(guān)羽怒,請(qǐng)殺之。”此則面呼人主之字,又不可以常儕論矣。
自稱字
《漢書》注:“張晏曰:“匡衡少時(shí)字鼎。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敬報(bào)’,下言‘匡鼎白’。”《南史》:“陶宏景自號(hào)華陽,隱居人間,書札即以‘隱居’代名。”此自稱字之始也。
《東觀馀論》言:“古人或有自稱字者。王右軍《敬謝帖》云“王逸少白”,《廬山遠(yuǎn)公集》盧循《與遠(yuǎn)書》云“范陽盧子先叩首”,柳少師《與弟帖》云“誠懸呈”。今按唐權(quán)德輿《答楊湖南書》稱“載之再拜”,柳冕《答鄭衢州書》稱“敬叔頓首”,白居易《與元九書》稱“樂天再拜”,宋陳摶《謁高公詩》稱“道門弟子圖南上”。
唐張謂《長沙風(fēng)土碑銘》:“有唐八葉,元圣六載,正言待理湘東”;張洗《濟(jì)讀廟祭器幣物銘》:“濯纓不才,謬領(lǐng)茲邑”;元稹作《白氏長慶集序》自書曰“微之序”,乃是作文自稱其字。
自稱其字不始于漢人,家父、吉甫、寺人,孟子之詩已先之矣。
人主呼人臣字
漢高帝曰:“運(yùn)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景帝曰:“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以讓邪?”皆人主呼人臣字也。
晉以下,人主于其臣多小呼名。《南史》:“梁蔡撙為吏部尚書侍中。武帝嘗設(shè)大臣餅,撙在坐,帝頻呼姓名,撙競(jìng)不答,食餅如故。帝覺其負(fù)氣,乃改喚‘蔡尚書’,博始放箸執(zhí)笏曰‘爾’。帝曰:‘卿向何聾,今何聰?’對(duì)曰:‘臣預(yù)為右戚,且職在納言,陛下不應(yīng)以名垂喚。’帝有慚色。”又南朝人加王敬宏、王仲德、王景文、謝景仁,北朝人如蕭世怡、李元操之輩,名犯帝諱,即以字行,不復(fù)更名。魏王昕對(duì)汝南王悅自稱“元景”,北齊祖琫對(duì)長廣王湛自稱“孝徵”,隋崔頤《答豫章王啟》自稱“祖浚”,王貞《答齊王暕啟》自稱“孝逸”,而唐太宗時(shí)如封倫、房喬、高儉、尉遲恭、顏籀,并以字為名,蓋因天子常稱臣下之字故爾。其時(shí)堂陛之間未甚闊絕,君臣而有朋友之義,后世所不能及矣。
《因話錄》:“文宗對(duì)翰林諸學(xué)士因論前代文章,裴舍人素?cái)?shù)道陳拾遺名,柳舍人瓃目之,裴不覺,上顧柳曰:‘他字伯玉,亦應(yīng)呼陳伯玉。’”
兩名
《禮記》正義:“公羊說《春秋》,譏二名,謂二字作名,若魏曼多也。”左氏說二名者,楚公子棄疾弒其君,即位之后,改名為居,是為二名。許慎謹(jǐn)案云:“文武賢臣有散宜生,蘇忿生,則公羊之說非也。”今按古人兩名見于經(jīng)傳者,不止楚平王。如晉文侯名仇,而書云“父義和”。楚靈王名圍,而《春秋》書“弒其君虔于乾溪”。趙簡(jiǎn)子名鞅,而鐵之戰(zhàn)自稱“志父”。南宮敬叔名說,一名縚,字容,又字括,《蜚廉石棺銘》自稱“處父”。屈原名平,其作《離騷》也,名正則,字靈均。《賈誼傳》:“梁王勝”注:“李奇曰:《文三王傳》言揖,此言勝,為有兩名。”
假名甲乙
《史記·萬石君傳》:“長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慶。”甲乙非名也,失其名而假以名之也。《韓安國傳》:“蒙獄吏田甲”,《張湯傳》:“湯之客田甲”,《漢書·高五王傳》:“齊宦者徐甲”,《嚴(yán)助傳》:“閩越王弟甲”,疑亦同此。《任安傳》:“某子甲何為不來乎?”《三國志》注:“許攸呼魏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左傳·文十四年》:“齊公子元不順懿公之為政也,終不曰‘公’,曰‘夫己氏’。”注:“猶言某甲。”
《漢書·魏相傳》:“中謁者趙堯舉春,李舜舉夏,兒湯舉秋,貢禹舉冬。”不應(yīng)一時(shí)四人同以堯、舜、禹、湯為名,若有意撰而名之者。及讀《急就章》,有云“祖堯舜,樂禹湯”,乃悟若此類皆古人所假以名之也。或曰:高帝時(shí)實(shí)有趙堯,然非謁者。
蜀漢費(fèi)祎作《甲乙論》,設(shè)為二人之辭。晉人文字每多祖此,虛設(shè)甲乙。中書令張華造甲乙之問云:“甲娶乙為妻。后又娶丙。”博士弟子徐叔中《服議》,以母為甲,先夫?yàn)橐遥蠓驗(yàn)楸茸訛槎。^子為戊。梁范縝《神滅論》有張甲、王乙、李內(nèi)、趙丁。而《關(guān)尹子》云:“甲言利,乙言害,丙言或利或害,丁言俱利俱害。”《關(guān)尹子》亦魏晉間人所造之書也。先秦以上即有以甲、乙為彼此之辭者,《韓非子》:“罪生甲,禍歸乙,伏怨乃結(jié)。”
以姓取名
古人取名連姓為義者絕少,近代人命名,如陳王道、張四維、呂調(diào)陽、馬負(fù)圖之類,榜目一出,則此等姓名幾居其半,不知始自何年。嘗讀《通鑒》至五代后漢,有虢州伶人靖邊庭。胡身之注曰:“靖,姓也。優(yōu)伶之名與姓通取一義,所以為謔也。”考之自唐以來,如黃幡綽、云朝霞、鏡新磨,羅衣輕之輩,皆載之史書,益信其言之有據(jù)也。嗟乎,以士大夫而效伶人之命名,則自嘉靖以來然矣。
以父名子
《左傳·成十六年》:“潘尫之黨”,潘尫之子名黨也。《襄二十三年》:“申鮮虞之傅摯”,申鮮虞之子名傅摯也。按《儀禮·特牲饋食禮》:“筮某之某為尸”,注曰:“某之某者,字尸父而名尸也。”亦此類也。
以夫名妻
《左傳·昭元年》:“當(dāng)武王邑姜,方震大叔。”《漢書·杜欽傳》:“皇太后女弟司也君力。”《南齊書》:“周盤龍愛妾杜氏,上送金釵鑷二十枚,手敕曰‘餉周公阿杜。’”《孔叢子》:“衛(wèi)將軍文子之內(nèi)子死,復(fù)者曰,皋媚女復(fù)’。子思聞之,曰:‘此女氏之字,非夫氏之名也。婦人于夫氏以姓氏稱,禮也。’”
回兼舉名字
史文有一人而兼舉名、字,如子玉得臣“百里盂明視”之類,已于《左傳》見之。若駢儷之文,必?zé)o重出,而亦有一二偶見者。《焦氏易林》:“申公顛倒,巫臣亂國。”劉琨《答盧諶詩》:“宣尼悲獲麟,西狩涕孔丘。”謝惠連《秋懷詩》:“雖好相如達(dá),不同長卿慢。”沈約《宋書·恩幸傳》論:“胡廣累世農(nóng)夫,伯始致位公相;黃憲牛醫(yī)之子,叔度名動(dòng)京師。”皆一人而兼舉其名、字也。古詩:“誰能刻鏤此,公輸與魯班。”下一“與”字,竟以公輸魯班為二人,則不通矣。
排行
兄弟二名而用其一字者,世謂之排行,如德宗、德文,義符、義真之類。起自晉末,漢人所未有也。《水經(jīng)注》:“昔北平侯王譚不同王莽之政,子興生五子,并避亂隱居。光武即帝位,封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喜侯,顯才蒲陰侯,仲才新市侯,季才唐侯。”是后人追撰妄說,東漢人二名者亦少。
單名以偏旁為排行,始見于劉琦、劉琮,此后應(yīng)璩、應(yīng)玚。衛(wèi)瓘、衛(wèi)玠之流,踵之而出矣。
今人兄弟行次稱一為大,不知始自何時(shí)。漢淮南厲王常謂上“大兄”,孝文帝行非第一也。
二人同名
有以二人同名而合稱之者。《左傳·莊二十八年》:晉獻(xiàn)公外嬖梁五與東關(guān)嬖五,晉人謂之“二五耦”。《戰(zhàn)國策》:杜赫謂楚王曰:“此用二忌之道也。”以齊田忌、鄒忌為二忌。唐高宗顯慶二年詔曰:“蹤二起于吳、白。”蓋仿此稱。
字同其名
名字相同,起于晉、宋之間。史之所載,晉安帝諱德宗,字德宗;恭帝諱德文,字德文;會(huì)稽王道子,字道子;殷仲文,字仲文;宋蔡興宗,字興宗;齊顏見遠(yuǎn),字見遠(yuǎn);梁王僧孺,字僧孺;劉孝綽,字孝綽;庾仲容,字仲容;江德藻,字德藻;任孝恭,字孝恭;師覺授,字覺授;北齊慕容紹宗,字紹宗;魏蘭根,字蘭根;后周王思政,字思政;辛慶之,字慶之;崔彥穆,字彥穆之類,至唐時(shí)尤多。
《藩鎮(zhèn)傳》田緒,字緒;劉濟(jì),字濟(jì),此起家軍伍,未曾立字,如李載義辭,未有字之比爾。史家例以為字,非也。且其文不可省乎?
變姓名
古人變姓名,多是避仇,然亦有無所為而變者。范蠡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第五倫客河?xùn)|,自稱王伯。齊梁鴻適齊,姓運(yùn)期,名耀。
主而日諱
生曰名,死曰諱。今人多生而稱人之名曰諱。《金石錄》云:“生而稱諱,見于石刻者甚眾。”因引孝宣元康二年詔曰:“其更諱詢”,以為西漢已如此。《蜀志》劉豹等上言:“圣諱豫睹,”許靖等上言:“名諱昭著。”《晉書》高頵言:“范伯孫恂。恂率道名諱,未嘗經(jīng)于官曹。”束晳《勸農(nóng)賦》:“場(chǎng)功畢,租輸至。錄社長,召閭師。條牒所領(lǐng),注列名諱。”
主稱謚
《漢書·張敖傳》:“呂后數(shù)言張王以魯元故,不宜有此。”劉攽曰:“史家記事,或有如此追言謚者。”《史記》:貫高與張敖言,謂帝為“高祖”。《公羊傳》:“公子翚與桓公言:吾為子口隱矣。”皆此類。今按傳記中此例尚多,如《左氏傳》:石磃曰:“陳桓公方有寵于王。”《國語》:鮑國謂子叔聲伯曰:“子何辭苦成叔之邑。”《戰(zhàn)國策》:智過曰:“魏桓子之謀臣曰趙葭,韓康子之謀臣曰段規(guī)。”《史記·秦本紀(jì)》:晉文公夫人請(qǐng)?jiān)唬骸翱姽勾巳耍擞诠撬琛!薄遏斒兰摇罚褐芄洳菰唬骸拔遥耐踔樱渫踔埽赏踔甯浮!薄端问兰摇罚喝A督使人宣言國中曰:“殤公即位十年耳,而十一戰(zhàn)。”《楚世家》:國人每夜驚曰:“靈王入矣!”隨入謝吳王曰:“昭王亡,不在隨。”齊湣王遺楚王書曰:“今秦惠王死,武王立。”《鄭世家》:莊公曰:“武姜欲之楚。”共王曰:“鄭成公孤有德焉。”《趙世家》:吳延陵季子使于晉,曰:“晉國之政,卒歸于趙武子、韓宣子、魏獻(xiàn)子之后矣。”《韓世家》:屈宜臼曰:“昭侯不出此門。”《吳起傳》:“公叔之仆曰:“君因先與武侯言。”《仲尼弟子傳》:子羔曰:“出公去矣,而門己閉。”《魯仲連傳》:新垣衍謂趙王曰:“趙誠發(fā)使,尊秦昭王為帝。”諸先生補(bǔ)《梁孝王世家》:竇太后謂景帝曰:“安車大駕,用梁孝王為寄。”《三王世家》:公戶滿意謂燕王曰:“今昭帝始立。”《荀子》:周公謂伯禽之傅曰:“成王之為叔父。”《呂氏春秋》:豫讓欲殺趙襄子,其友謂之曰:“以子之才,而索事襄子。”《淮南子》:先軫曰“昔吾先君與繆公交。”諸御鞅復(fù)于簡(jiǎn)公曰:“陳成常、宰予二子者,甚相僧也。”《吳越春秋》:子胥曰:“報(bào)汝平王。”《說苑》:景公曰:“善為我浮桓子也。”衛(wèi)叔文子曰:“今我未以往,而簡(jiǎn)子先以來。”并是生時(shí)不合稱謚。又如《禮記·曾子問》孔子曰:“季桓子之喪,衛(wèi)君請(qǐng)吊。哀公辭,不得命。公為主,客入吊,康子立于門右。”孔子沒時(shí),哀公、康子俱存,此皆后人追為之辭也。自東京以下,即無此語,文益謹(jǐn)而格卑矣。
“史記·田敬仲世家》:齊人歌之曰:“嫗乎采芑,歸乎田成子。”《史通》曰:“田常見存,而遽呼以謚。”蘇氏曰:“田常之時(shí),安知其為成子而稱之?”
稱王公為君
稱周文王為文君,《焦氏易林》:“文君燎獵,呂尚獲福。號(hào)稱太師,封建齊國。”漢張衡《思玄賦》:“文君為我端蓍兮,利飛遁以保名。”稱晉文公為文君,《楚辭·惜往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淮南子》:“晉文君大布之衣,牧羊之裘。”又云“介子歌龍蛇,而文君垂泣。”稱宋文公為文君,《墨子》:“‘昔者宋文君鮑之時(shí)。”稱楚莊王為莊君。《荀子》:“莊君之{勿月}。”稱齊莊公為莊君,《墨子》:“昔者齊莊君之時(shí)。”稱魯昭公為昭君,《焦氏易林》:“乾侯野井,昭君喪居。”稱齊景公為景君,宋何承天《上陵篇》:“指營丘,感牛山,爽鳩既沒景君嘆。”稱宋襄公為襄君,周庾信《入彭城館詩》:“襄君初建國。”稱宋元公為元君,《莊子》:“宋元君夜半而夢(mè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