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8章

  • 日知錄
  • 顧炎武
  • 2992字
  • 2015-12-26 15:58:17

慈母者何也?子幼而母死,養(yǎng)于父妾,父卒,為之三年,所以報其鞠育之恩也。然而必待父命者,此又先王嚴(yán)父而不敢自專其報之義也。父命妾曰:“女以為子。”謂憐其無母,親之如子長之育之,非立之以為妾后也。《喪服小記》以為為慈母后,則未可信也。

《禮記·曾子問篇》:“子游問曰:‘喪慈母如母,禮與?’孔子曰:‘非禮也。古者男子外有傅,內(nèi)有慈母。君命所使教子也,何服之有?昔者魯昭公少喪其母,有慈母良,及其死也,公弗也,欲喪之。有司以聞,曰:古之禮,慈母無服。今也君為之服,是逆古之禮而亂國法也。若終行之,則有司將書之以遺后世,無乃不可乎!’公曰:‘古者天子練冠以燕居,吾弗忍也。’遂練冠以喪慈母。”喪慈母,自魯公始也。然但練冠以居,則異于如母者矣,而孔子以為非禮。

《南史·司馬筠傳》:梁天監(jiān)七年,安成國太妃陳氏薨,詔禮官議皇太子慈母之服。筠引鄭玄說:“服止在夫,不宜施之皇子。”武帝以為不然,曰:“禮言慈母有三條:一則妾子無母,使妾之無子者養(yǎng)子,命為子母,服以三年,《喪服·齊衰章》所言‘慈母如母’是也。二則嫡妻子無母,使妾養(yǎng)之,雖均乎慈愛,但嫡妻之子,妾無為母之義,而恩深事重,故服以小功,《喪服·小功章》所以不直言慈母,而云‘庶母慈己’者,明異于三年之慈母也。其三則子非無母,擇賤者視之,義同師保,而不無慈愛,故亦有慈母之名,師保無服,則此慈母亦無服張。《內(nèi)則》云:‘擇于諸母與可者,使為子師;其次為慈母,其次為保姆。’此其明文言擇諸母,是擇人而為此三母,非謂擇取兄弟之母也。子游所問,自是師、保之慈,非三年小功之慈也。故夫子得有此答,豈非師保之慈母無服之證乎?鄭玄不辯三慈,混為訓(xùn)釋,引彼無服以注慈己。后人致謬,實此之由。”于是筠等請依制改定嫡妻之子,母沒為父妾所養(yǎng),服之五月,貴賤并同,以為永制。

《喪服小記》曰:“為慈母之父母無服。”注曰:“恩所不及故也。”又曰:“慈母與妾母不世祭也。”然則雖云如母,有不得盡同于母者矣。

出妻之子為母

“出妻之子為線”,此經(jīng)文也;傳曰:“出妻之子為母期,則為外祖父母無服。”此子夏傳也。傳曰:“絕族無施服親者屬。”此傳中引傳,援古人之言以證其無服也,當(dāng)自為一條。“出妻之子為父后者,則為出母無服。”此又經(jīng)文也;傳曰:“與尊者為一體,不敢服其私親也。”此子夏傳也,當(dāng)自為一條,今本乃誤連之。

父卒繼母嫁

“父卒,繼母嫁,從。”“從”字句,謂年幼不能自立,從母而嫁也。母之義已絕于父,故不得三年;而其恩猶在于子,不可以不為之服也。報者,母報之也,兩相為服也。

有適子者無適孫

冢子,身之副也。家無二主,亦無二副。故有適子者,無適孫。唐高宗有太子,而復(fù)立太孫,非矣。

為人后者為其父母

“為人后者為其父母。”此臨文之不得不然。《隋書》劉子翊云“‘其’者,因彼之辭”是也。后儒謂以所后為父母,而所生為伯叔父母,于經(jīng)未有所考,亦自“尊無二上”之義而推之也。宋歐陽氏據(jù)此文,以為圣人未嘗沒其父母之名,辨之至數(shù)千言,然不若趙瞻之言辭窮直書為簡而當(dāng)也。按經(jīng)文言其父母、其昆弟者,大抵皆私親之辭。

《黃氏日鈔》曰:“歐公被陰私之謗,皆激于當(dāng)日主濮議之力。公集濮議四卷,又設(shè)為或問以發(fā)明之,滔滔數(shù)萬言,皆以禮經(jīng)‘為其父母’一語,謂未嘗因降服而不稱父母耳。然既明言所后者三年,而于所生者降服,則尊無二上明矣。謂所生父母者,蓋本其初而名之,非有兩父母也。未為人后之時,以生我者為父母;已為人后,則以命我者為父母。立言者于既命之后,而追本生之稱,自宜因其舊以父母稱,未必其人一時并稱兩父母也。公亦何苦力辨而至于困辱危身哉。況帝王正統(tǒng)相傳有自,非可常人比邪。”

觀先朝嘉羰之事,至于入廟稱宗,而后知圣人制禮,別嫌明微之至也。永叔博聞之儒,而未見及此。學(xué)者所以貴乎格物。

“為人后者為其父母報”,謂所生之父母報之,亦為之服期也,重其繼大宗也,故不以出降。

繼父同居者

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雖三王之世,不能使天下無孤寡之人,亦不能使天下無再適人之婦。且有前后家東西家而為喪主者矣。假令婦年尚少,夫死,而有三五歲之子,則其本宗大功之親自當(dāng)為之收恤;又無大功之親,而不許之從其嫁母,則轉(zhuǎn)于溝壑而已。于是其母所嫁之夫,視之如子而撫之,以至于成人。此子之于若人也名之為何,不得不稱為繼父張。長而同居,則為之服齊衰期;先同居而后別居,則齊衰三月,以其撫育之恩次于生我也。為此制者,所以寓恤孤之仁,而勸天下之人不獨子其子也。若曰以其貨財為之筑宮廟,此后儒不得其說而為之辭。

宗子之母在則不為宗子之妻服也

正義謂“母年未七十尚與祭”,非也。《祭統(tǒng)》曰:“夫祭也者,必夫婦親之。”是以’舅歿則姑老”,明其不與祭矣。雖老,固嘗為主祭之人。而禮無二敬,故為宗子之母服則不為妻服。

杜氏《通典》有《夫為祖、曾祖、高祖父母持重,妻從服議》一條,云:“孔瑚問虞喜曰:‘假使玄孫為后,玄孫之婦從服期,曾孫之婦尚存,纏緦麻,近輕遠(yuǎn)重,情實有疑。’喜答曰:“有嫡子者無嫡孫;又若為宗子母服,則不服宗子婦。以此推之,若玄孫為后,而其母尚存,玄孫之婦猶為庶,不得傳重。傳重之服,理當(dāng)在姑矣。’”宋庾蔚之。謂:“舅歿則姑老,是授祭事于子婦;至于祖服自以姑為嫡。”與此條之意互相發(fā)明。

君之母妻

與民同者,為其君齊衰三月也;不與民同者,君之母妻,民不服,而嘗仕者獨為之服也。古之卿大夫有見小君之禮,而妻之爵服則又君夫人命之,是以不容無服。

齊衰三月不言曾祖已上

宋沈括《夢溪筆談》曰:“喪服但有曾祖、曾孫而無高祖、玄孫。或曰:經(jīng)之所不言,則不服,是不然。曾,重也。自祖而上者皆曾祖也,自孫而下者皆曾孫也,雖百世可也。茍有相逮者,則必為服喪三月。故雖成王之于后稷亦稱曾孫,而祭禮祝文無遠(yuǎn)近皆曰曾孫。”

《禮記·祭法》言:“適子、適孫、適曾孫、適玄孫,適來孫。”《左傳》:王子虎盟諸侯,亦曰:“及而玄孫,無有老幼。”玄孫之文見于記、傳者如此。然宗廟之中并無此稱。《詩·維天之命》:“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鄭氏箋曰:“曾猶重也,自孫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稱曾孫。”《禮記·郊特牲》“稱曾孫某”注:“謂諸侯事五廟也,于曾祖已上稱曾孫而已。《左傳·哀公二年》:衛(wèi)太子禱文王,稱“曾孫蒯聵”。《晉書·鐘雅傳》:無帝詔曰:“禮事宗廟,自曾孫已下。”皆稱曾孫,義取于重孫,可歷世共其名,無所改也。

曾祖父母齊衰三月,而不言曾祖父之父母,非經(jīng)文之脫漏也,蓋以是而推之矣。凡人祖孫相見,其得至于五世者,鮮矣。壽至八九十而后可以見曾孫之子,百有余年而曾孫之子之子亦可矣。人之壽以百年為限,故服至五世而窮。敬六世而相見焉。其服不異于曾祖也。經(jīng)于曾祖已上不言者,以是而推之也。觀于祭之稱曾孫,不論世數(shù),而知曾祖之名統(tǒng)上世而言之矣。

兄弟之妻無服

“謂弟之妻婦者,是嫂亦可謂之母乎?”蓋言兄弟之妻不可以母子為比。以名言之,既有所閡而不通;以分言之,又有所嫌而不可以不遠(yuǎn)。《記》曰“嫂叔之無服也”,蓋推而遠(yuǎn)之也。夫外親之同爨猶緦,而獨兄弟之妻不為制服者,以其分親而年相亞,故圣人嫌之。嫌之故遠(yuǎn)之,而大為之坊,不獨以其名也,此又傳之所未及也。存其恩于娣姒,而斷其義于兄弟,夫圣人之所以處此者精矣。

嫂叔雖不制服,然而曰:“無服而為位者惟嫂叔。”《奔喪》。子思之哭嫂也為位,何也?曰:是制之所抑,而情之所不可闕也。然而鄭氏曰:“正言嫂叔,尊嫂也。若兄公與弟之妻,則不能也。”此又足以補《禮記》之不及。

先君余尊之所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邑县| 金寨县| 屏东市| 勐海县| 库车县| 文水县| 嘉定区| 岱山县| 疏附县| 渑池县| 喀喇沁旗| 五常市| 桂林市| 三江| 修武县| 万全县| 盈江县| 洮南市| 定日县| 绍兴县| 长兴县| 泾阳县| 嘉义县| 中方县| 黄浦区| 武隆县| 安阳县| 长阳| 台中县| 大连市| 磴口县| 磐石市| 马龙县| 若尔盖县| 洛阳市| 卢龙县| 丹巴县| 常熟市| 巴中市| 武威市| 临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