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 日知錄
- 顧炎武
- 4955字
- 2015-12-26 15:58:17
古人用火必取于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季春出少,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人一切取之于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疾痬之多,年壽之減,有自來矣。
邵氏《學史》曰:“古有火正之官。《語》曰:‘鉆燧改火。’此政之大者也。所謂光融天下者于是乎在。《周禮》司烜氏所掌及《春秋》宋、衛、陳、鄭所紀者,政皆在焉。今治水之官猶夫古也,而火獨缺焉。飲知擇水而亨,不擇火以祭以養,謂之備物可乎?或曰:庭燎則有司矣。雖然,此火之末也。”
蒞戮于社
《大司寇》:“大軍旅蒞戮于社。”注:“社謂社主在軍者也。”《書·甘誓》:“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孔字國云:“天子親征,必載遷廟之祖主及社主行,有功則賞祖主前,示不專也;不用命奔北者,則戮之于社主前。社主陰,陰主殺。親祖嚴社之義也。”《記》曰:“社所以神地之道。”意古人以社為陰主,若其司刑殺之柄者,故祭勝國之社則士師為之尸。而王奔之將亡,赦城中囚徒,授兵殺豨,飲其血曰:“有不為新室者,社鬼記之。”宋襄公、季平子皆用人于社,而亡曹之夢亦曰:“立于社官。”宰我戰栗之對,有自來矣。
邦朋
《士師》掌士之八成,七曰為邦朋。太公對武王,民有十大,而曰民有百里之譽,千里之交,六大也。又曰:“一家害一里,一里害諸侯,諸侯害天下。”嗟乎!此太公之所以誅華士也。世衰道微,王綱馳于上,而私黨植于下,故箕子之陳《洪范》,必皇建其有極,而后庶民人無淫朋比德。《易·泰》之九二曰:“朋亡。”《渙》之六四曰:“渙其群,元吉。”《莊子》:“文王寓政于臧丈人,而列士壞植散群。”
荀悅論曰:“言論者計薄厚而吐辭,選舉者度親疏而舉筆,苞苴盈于門庭,聘問交于道路,書記繁于公文,私務眾于官事。”世之弊也,古今同之,可為太息者此也。
王公六職之一
“坐而論道,謂之王公。”王亦為六職之一也,未有無事而為人君者,故曰天子一位。
奠摯見于君
士冠,士之嫡子繼父者也,故得奠摯見于君。
主人
“主人爵弁,纁裳,緇施。”注:“主人,婿也。婿為婦主。”“主人筵于戶西。”注:“主人,女父也。”親迎之禮,自夫家而行,故婿稱主人;至于婦家,則女父又當為主人,故不嫌同辭也。女父為主人,則婿當為賓,故曰:“賓東面答拜。”注:“賓,婿也。對女父之辭也。至于賓出而婦從,則變其文而直稱曰“婿”。婿者,對婦之辭也。曰主人、曰賓、曰婿,一人而三異其稱,可以見禮時為大,而義之由內矣。
辭無不腆無辱
“歸妹,人之終始也。”先王于此有省文尚質之意焉,故辭無不腆無辱。告之以直信,曰先人之禮而已。所以立生民之本,而為嗣續之基,故以內心為主,而不尚乎文辭也,非徒以教婦德而已。
某子受酬
《鄉飲酒禮》:“某子受酬。”注:“某者,眾賓姓也。”《鄉射禮》:“某酬某子。”注:“某子者,氏也。”古人男子無稱姓者,從《鄉射禮》注為得。如《左傳》叔孫穆子言叔仲子、子服子之類。
辯
《鄉飲酒禮》、《鄉射禮》其于旅酬皆言“辯”,注云:“辯眾賓之在下者。”此辯非“辯察”之辯,古字辯與“遍”通。經文言辯者非一。《燕禮》注:“今文‘辯’皆作‘遍’”是也。《曲禮》”主人延客,食胾,然后辯殽。”《內則》:“子師辯告諸婦諸母名。”“宰辯告諸男名。”《玉藻》:“先飯,辯飲而俟。”《樂記》:“其治辯者其禮具。”《左傳·定公八年》:“子言辯舍爵于季氏之廟而出。”《史記·禮書》:“瑞應辯至。”
須臾
“寡君有不腆之酒,請吾子之與寡君須臾焉,使某也以請。”古者樂不逾辰,燕不移漏,故稱須臾,言不敢久也。《記》曰:“飲酒之節,朝不廢朝,莫不廢夕。”而《書·酒誥》之篇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經德秉哲。”“越在外服,侯甸男衛幫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是豈待初筵之規,三爵之制,而后不得醉哉。
飧不致
《聘禮》:“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飧不致,賓不拜,沐浴而食之。”即孟子所謂“廩人繼粟,庖人繼肉,不以君命將之”,恐勞賓也。
三年之喪
今人三年之喪,有過于古人者三事。《禮記·三年問》曰:“三年之喪,二十五月而畢。”《檀弓》曰:“祥而縞,是月秜,徙月樂。”王肅云:“是祥之月而秜,秜之明月可以樂矣。”又曰:“魯人有朝祥而莫歌者,子路笑之。夫子曰:‘由,爾責于人終無已夫,三年之喪亦巳久矣夫。’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逾月則其善也。’”《喪服小記》曰:“再期之喪三年也。”《春秋·閔公二年·公羊傳》曰:“三年之喪,實以二十五月。”孔字國《書傳·太甲篇》云:“湯以元年十一月崩,至此二十六月,三年服闋。”鄭玄謂二十四月再期,其月余日不數,為二十五月。中月而秜,則空月為二十六月。出月秜祭,為二十七月。與王肅異。按《三年問》曰:’‘至親以期斷,是何也?’曰:‘天地則已易矣,四時則已變矣,其在天地之中者莫不更始焉,以是象之也。’‘然則何以三年也?曰:‘加隆焉爾也。焉使倍之,故再期也。’”今從鄭氏之說,三年之喪必二十七月。《儀禮·喪服篇》曰:“疏衰掌,齊牡麻绖,冠布纓,削杖,布帶,疏屨,期者,父在為母。”傳曰:“何以期也?屈也,至尊在,不敢伸其私尊也。”《禮記·雜記》下篇曰:“期之喪十一月而練,十三月而祥,十五月而秜。”注云:“此謂父在為母也。”《喪大記》曰:“期,終喪,不食肉,不飲酒。父在,為母,為妻。”又曰:“期居廬,終喪不御于內者,父在,為母,為妻。”《喪服四制》曰:“資于事父以事母,而愛同。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以一治之也,故父在為母齊衰期者,見無二尊也。”《喪服傳》曰:“禽獸知母而不知父。野人曰:“父母何算焉?都邑之士則知尊禰矣。”今從武后之制,亦服三年之服,其過于古人,二也。《喪服篇》又曰:“不杖麻屨者,婦為舅姑。”傳曰:“何以期也?從服也。”《檀弓》上篇曰:“南宮嫍之妻之姑之喪,夫子誨之髽,曰:‘爾毋從從爾,爾毋扈扈爾。’蓋榛以為笄,長尺而總八寸。”正義謂以其為期之喪而殺于斬衰之服。《喪服小記》曰:“婦人為夫與長子稽顙,其余則否。”今從后唐之制,婦為舅姑亦服三年。其過于古人,三也。皆后儒所不敢議,非但因循國制,亦畏宰我短喪之譏。若乃日月雖多,而衰戚之情不至焉,則不如古人遠矣。
古人以祥為喪之終,中月而秜則在除服之后。故《喪服四制》言祥之日,鼓素琴,示民有終也。《檀弓》言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有子蓋既祥而絲屨組纓。又曰:“祥而外無哭者,秜而內無哭者,樂作矣故也。”自魯人有朝祥而暮歌者,子路笑之,孔子言:“逾月則其善。”而孟獻子秜縣而不樂,孔子曰:“獻子加于人一等矣。”于是自秜而后,乃謂之終喪。
王肅據《三年問》“二十五月而畢”,《檀弓》“祥而縞,是月秜,徙月樂”之文,謂為二十五月。鄭玄據《服問》“中月而秜”之文,謂為二十七月。
《孝經援神契》曰:“喪不過三年,以期增倍,五五二十五月,義斷仁,示民有終。”故漢人喪服之制,謂之五五。《堂邑令費鳳碑》曰“菲五五,衰杖其未除”,《巴郡太守樊敏碑》曰“遭離母憂,五五斷仁”是也。
為父斬衰三年,為母齊衰三年,此從子制子也。父在為母齊衰杖期,此從夫制之也。家無二尊,而子不得自專,所謂夫為妻綱,父為子綱。審此可以破學者之疑,而息紛紜之說矣。
父在為母,雖降為期,而心喪之實未嘗不三年也。傳曰:“父必三年然后娶,達子之志也。”假令娶于三年之內,將使為之子者何服以見,何情以處乎?理有所不可也。抑其子之服于期,而申其父之不娶于三年。圣人所以損益百世而不可改者,精矣。
《檀弓》上篇:“伯魚之母死,期而猶哭,夫子聞之,曰:‘誰與哭者?’門人曰:‘鯉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魚聞之,遂除之。”此自父在為母之制當然,疏以為出母者非。
《喪服小記》曰:“庶子在父之室,則為其母不秜。”山陰陸氏曰:“在父之室,為未娶者也。并秜祭不舉,厭也。”
唐時武、韋二后皆發婦乘夫,欲除三綱,變五服,以申尊母之義。故高宗上元元年十二月壬寅,天后上表,請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中宗神龍元年五月丙申,皇后表請天下士庶為出母三年服,其意一也。彼且欲匹二圣于天皇,陪南郊以亞獻,而況區區之服制乎?玄宗開元七年八月癸丑,敕:“周公制禮,歷代不刊。子夏為傳,孔門所受。格條之內,有父在為母齊衰三年。此有為而為,非尊厭之義。與其改作,不如師古,諸服紀宜一依《喪服》舊文,可謂簡而當矣。”奈何信道不篤,朝令夕更。至二十四年。從韋縚之言,加舅母堂姨舅之服。天寶六載,又令出母終三年之服。而太和、開成之世,遂使附馬為公主服斬衰三年。禮教之淪有由來矣。
自古以來,奸人欲蔑先王之禮法而自為者,必有其漸。天后父在為母齊衰三年之請,其意在乎臨朝也。故中宗景龍二年二月庚寅,大赦天下,內外五品以上母妻務加邑號一等,無妻者聽授其女,而安樂公主求立為皇太女,遂進鴆于中宗矣。
金世宗大定八年二月甲午朔,制子為改嫁母服喪三年。
洪武七年,雖定為母斬衰三年之制,而孝慈皇后之喪,次年正旦,皇太子、親王、駙馬俱淺色常服,則尊厭之禮未嘗不用也。惟夫二十七月之內,不聽樂,不婚嫁,不卦舉,不服官,此所謂心喪,固百世不可改矣。
《喪服小記》曰:“祖父卒,而后為祖母后者,三年。”鄭氏曰:“祖父在,則其服如父在為母也。此祖母之喪,厭于祖父者也。”
婦事舅姑如事父母,而服止于期,不貳斬也,然而心喪則未嘗不三年矣,故曰:“與更三年喪不去。”
吳幼清《服制考詳序》曰:“凡喪禮,制為斬、齊、功、緦服者,其文也;不飲酒,不食肉,不處內者,其實也。中有其實而外飾之以文,是為情文之稱;徒服其服而無其實,則與不服等爾。雖不服其服而有其實者,謂之心喪。心喪之實有隆而無殺。服制之文有殺而有隆,古之道也。愚嘗謂服制當一以周公之禮為正,后世有所增改者,皆溺乎其文,昧乎其實,而不究古人制禮之意者也。為母齊衰三年,而父在為母杖期,豈薄于期母開,蓋以夫為妻之服既除,則子為母之服亦除,家無二尊也。子服雖除,而三者居喪之實如故,則所殺者三年之文而已,實固未嘗殺也。女子子在室為父斬,既嫁則為夫斬,而為父母期,蓋子曰之所天者父,妻之所天者夫,嫁而移所天于夫,則降其父。婦人不貳聽者,不貳天也。降己之父母而期,為夫之父母亦期,期人之后夫未除服,婦巳除服則居喪之實如其夫,是舅姑之服期而實三年也,豈必從夫服斬而后為三年哉。喪服有以恩服者,有以義服者,有以名服者,有以義服者,有以名服者。恩者,子為父母之類是也。義者,婦為舅姑之類是也。名者,為從父從子之妻之類是也。從父之妻名以母之黨而服,從子之妻名以婦之黨而服,兄弟之妻不可名以妻之黨,其無服者,推而遠之也。然兄弟有妻之服,己之妻有娣姒婦之服,一家老幼俱有服,己雖無服,必不華靡于其躬,宴樂于其室,如無服之人也。同爨且服緦,朋友尚加麻,鄰喪里殯猶無相杵巷歌之聲,奚獨于兄嫂弟婦之喪,而恝然待之如行路之人乎?古人制禮之意必有在,而未易以淺識窺也。夫實之無所不隆者,仁之至;文之有所或殺者,義之精。古人制禮之意蓋如此。后世父在為母三年,婦為舅姑從夫斬齊并三年,為嫂有服,為弟婦亦有服,意欲加厚于古,而不知古者子之為母、婦之為舅姑、叔之于嫂未嘗薄也。愚故曰:此皆溺乎其文,昧乎其實,而不究古人制禮之意者也。古人所勉者,喪之實也,自盡于己者也;后世所加者,喪之文也,表暴于人者也。誠偽之相去何如哉。”
繼母如母
繼母如線,以配父也。慈母如母,以貴父之命民。然于其黨則不同矣。《服問》曰:“母出,則為繼母之黨服;母死,則為其母之黨服。為其母之黨服,則不為繼母之黨服。”鄭氏注曰:“雖外親,亦無二統。”夫禮者所以別嫌明微,非圣人莫能制之,此類是矣。
為所后者之祖父母妻妻之父母昆弟昆弟之子若子
此因為人后而推言之,所后者有七等之親,皆當如禮而為之服也。所后之祖,我之曾祖也。父母,我之祖父母也。妻,我之母也。妻之父母,我之外祖父母也。因妻而及,故連言之,取便文也。昆弟,我之世叔父也。昆弟之子,我之從父昆弟也。若,及也。若子我之從父昆弟之子也。正義謂“妻之昆弟,妻之昆弟之子”者非。
女子子在室為父
鄭氏注言:“在室者,關巳許嫁。關,該也。謂許嫁而未行,遭父之喪,亦當為之布總箭笄髽三年也。”《內則》曰:“有故二十三年而嫁。”《曾子問》:孔子曰“女有涂,而女之父母死,則女反”是也。
慈母如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