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滅。公甚異之。歸奏于朝。真平王聞之。遣使征迎。宿示臥婦床而寢。中使陋
焉。返行七八里。逢師于途。問其所從來。曰。城中檀越家赴七日齋。席罷而來
矣。中使以其語達于上。又遣人檢檀越家。其事亦實。未幾宿忽死。村人輿葬于
耳峴(一作刷峴)東。其村人有自峴西來者。逢宿于途中。問其何往。曰。久居此
地。欲游他方爾。相揖而別。行半許里。躡云而逝。其人至峴東。見葬者未散。
具說其由。開冢視之。唯芒鞋一只而已。今安康縣之北有寺名惠宿。乃其所居云。
亦有浮圖焉
釋惠空。天真公之家傭嫗之子。小名憂助(蓋方言也)公嘗患瘡濱于死。而候慰填
街。憂助年七歲謂其母曰。家有何事賓客之多也。母曰。家公發(fā)惡疾將死矣。爾
何不知。助曰。吾能右之。母異其言告于公。公使喚來。至坐床下。無一語須臾
瘡潰。公謂偶爾。不甚異之。既壯。為公養(yǎng)鷹。甚愜公意。初公之弟有得官赴外
者。請公之選鷹歸治所。一夕公忽憶其鷹。明晨擬遣助取之。助已先知之。俄頃
取鷹。昧爽獻之。公大驚悟。方知昔日救瘡之事皆匹測也。謂曰。仆不知至圣之
托吾家。狂言非禮污辱之。厥罪何雪。而后乃今。愿為導師導我也。遂下拜。靈
異既著。遂出家為僧。易名惠空常住一小寺。每猖狂大醉。負簣歌舞于街巷。號
負簣和尚。所居寺因名夫蓋寺。乃簣之鄉(xiāng)言也。每入寺之井中。數(shù)月不出。因以
師名名其井。每出有碧衣神童先涌。故寺僧以此為候。既出。衣裳不濕。晚年移
止恒沙寺(今迎日縣吾魚寺諺云。恒沙人出世。故名恒沙洞)時元曉撰諸經(jīng)疏。每
就師質(zhì)疑。或相調(diào)戲。一日二公沿溪掇魚蝦而啖之。放便于石上。公指之戲曰汝
屎吾魚。故因名吾魚寺。或人以此為曉師之語濫也。鄉(xiāng)俗訛呼其溪曰芼矣川。瞿
旵公嘗游山。見公死僵于山路中。其尸膀脹爛生蟲蛆。悲嘆久之。及回轡入城。
見公大醉歌舞于市中。又一日將草索绹入靈廟寺。圍結(jié)于金堂與左右經(jīng)樓及南門
廊廡。告剛司。此索須三日后取之。剛司異焉而從之。果三日善德王駕幸入寺。
志鬼心火出燒其塔。唯結(jié)索處獲免。又神即祖師明朗新創(chuàng)金剛寺。設(shè)落成會。龍
象畢集。唯師不赴。朗即焚香虔禱。小[這-言+苑]公至。時方大雨。衣袴不濕。
足不沾泥。謂明朗曰。辱召懃懃。故茲來矣。靈跡頗多。及終。浮空告寂。舍利
莫知其數(shù)。嘗見肇論。曰。是吾昔所撰也。乃知僧肇之后有也。贊曰
草原縱獵床頭臥 酒肆狂歌井底眠
只履浮空何處去 一雙珍重火中蓮
慈藏定律
大德慈藏金氏本。辰韓真骨蘇判(三級爵名)茂林之子。其父歷官清要。絕無后胤。
乃歸心三寶。造于千部觀音。希生一息。祝曰。若生男子。舍作法海津梁。母忽
夢星墜入懷。因有娠。及誕。與釋尊同日。名善宗郎。神志澄叡。文思日贍。而
無染世趣。早喪二親。轉(zhuǎn)厭塵嘩。捐妻息。舍田園為亢寧寺。獨處幽險。不避狼
虎。修枯骨觀。微或倦弊。乃作小室。周障荊棘。裸坐其中。動輒箴刺。頭懸在
梁。以祛昏瞑。適臺輔有闕。門閥當議。累征不赴。王乃敕曰。不就斬之。藏聞
之曰。吾寧一日持戒而死。不愿百年破戒而生。事聞。上許令出家。乃深隱巖叢。
糧粒不恤。時有異禽。含果來供。就手而喰。俄夢天人來授五戒。方始出谷。鄉(xiāng)
邑士女。爭來受戒。藏自嘆邊生西希大化。以仁平三年丙申歲(即貞觀十年也)受
敕。與門人僧實等十余輩西入唐。謁清涼山。山有曼殊大圣塑相。彼國相傳云。
帝釋天將工來雕也。藏于像前禱祈冥感。夢像摩頂授梵偈。覺而未解。及旦有異
僧來釋云(已出皇龍塔篇)又曰。雖學萬教。未有過此文。以袈裟舍利等付之而滅
(藏公初匿之。故唐僧傳不載)藏知已蒙圣莂。乃下北臺。抵大和池入京師。太宗
敕使慰撫。安置勝光別院。寵賜頻厚。藏嫌其繁。擁啟表入終南云際寺之東崿。
架巖為室。居三年。人神受戒。靈應日錯。辭煩不載。既而再入京。又蒙敕慰。
賜絹二百疋。用資衣費。貞觀十七年癸卯。本國善德王上表乞還。詔許引入宮。
賜絹一領(lǐng)。雜彩五百端。東宮亦賜二百端。又多禮貺。藏以本朝經(jīng)像未充。乞齎
藏經(jīng)一部。洎諸幡幢花蓋。堪為福利者皆載之。既至。洎舉國欣迎。命住芬皇寺
(唐傳作王芬)給侍稠渥一夏。請至宮中講大乘論。又于皇龍寺演菩薩戒本七日七
夜。天降甘澍。云霧暗靄。覆所講堂。四眾咸服其異。朝廷議曰。佛教東漸。雖
百千齡。其于住持修奉。軌儀闕如也。非夫綱。理無以肅清。啟敕藏為大國統(tǒng)。
凡僧尼一切規(guī)猷。總委僧統(tǒng)主之(按北齊天寶中。國置十統(tǒng)有司卷宜甄異之。于
是宣帝以法上法師為大統(tǒng)。余為通統(tǒng)。又梁陳之間。有國統(tǒng)。州統(tǒng)。國都。州都。
僧都。僧正。都維乃等名。揔屬昭玄曹。曹即領(lǐng)僧尼官名。唐初又有十大德之盛。
新羅真興王十一年庚午。以安藏法師為大書省一人。又有小書省二人。明年辛未。
以高麗惠亮法師為國統(tǒng)。亦云寺主。寶良法師為大都維那一人。及州統(tǒng)九人。郡
統(tǒng)十八人等。至藏更置大國統(tǒng)一人。蓋非常職也亦猶夫禮郎為大角干。金庾信大
大角干。后至元圣大王元年。又置僧官名授法典。以大舍一人史二人為司棟。僧
中有才行者眾之。有故即替。無定年限。故今紫衣之徒。亦律寺之別也。鄉(xiāng)傳云。
藏入唐太宗。迎至式干殿請講華嚴。天降甘露。開為國師云者妄矣。唐傳與國史
皆無文)藏值斯嘉會。勇激弘通令僧尼五部。各增舊學。半月說戒。冬春總試。
令知持犯。置員管維持之。又遣巡使歷檢外寺。誡礪僧失。嚴飾經(jīng)像。為恒式。
一代護法于斯盛矣。如夫子自衛(wèi)返魯。樂正雅頌各得其宜。當此之際。國中之人。
受戒奉佛。十室八九。祝發(fā)請度。歲月增至。乃創(chuàng)通度寺。筑戒壇以度四來(戒
壇事已出上)又改營生緣里第元寧寺。設(shè)落成會。講雜花萬偈。感五十二女。現(xiàn)
身證聽。使門人植樹如其數(shù)。以旌厥異。因號知識樹。嘗以邦國服章不同諸夏。
舉議于朝。簽允曰臧。乃以真德王三年己酉。始服中朝衣冠。明年庚戌又奉正朔。
始行永徽號。自后每有朝覲。列在上蕃。藏之功也。暮年謝辭京輦于江陵郡(今
冥州也)創(chuàng)水多寺居焉。復夢真僧狀北臺所見。來告曰。明日見汝于大松汀。驚
悸而起。早行而松汀。果感文殊來格。諮詢法要。乃曰。重期于太伯葛蟠地。遂
隱不現(xiàn)(松汀至今不生荊刺。亦不棲鷹鹯之類云)藏往太伯山尋之。見巨蟒蟠結(jié)樹
下。謂侍者曰。此所謂葛蟠地。乃創(chuàng)石南院(今凈巖寺)以候圣降。粵有老居士。
方袍襤縷。荷葛簣。盛死狗兒來。謂侍者曰。欲見慈藏來爾。門者曰。自奉山帚
未見忤犯吾師諱者。汝何人斯爾狂言乎。居士曰。但告汝師。遂入告。藏不之覺
曰。殆狂者耶。門人出詬逐之。居士曰。歸歟歸歟有我相者焉得見我。乃倒簣拂
之。狗變?yōu)閹熥訉氉I殴舛ァ2芈勚7骄咄x。尋光而趍登南嶺。已
杳然不及。遂殞囗而卒。荼毗安骨于石穴中。凡藏之締構(gòu)寺塔十有余所。每一興
造必有異祥。故蒲塞供填市。不日而成。藏之道具布襪。并太和龍所獻木鴨枕。
與釋尊由衣等。合在通度寺。又巘陽縣(今彥陽)有鴨游寺。枕鴨嘗于此現(xiàn)異。故
名之。又有釋圓勝者。先藏西學。而同還桑梓。助弘律部云。贊曰
曾向清涼夢破回 七篇三聚一時開
欲令緇素衣慚愧 東國衣冠上國裁
元曉不羈
圣師元曉俗姓薛氏。祖仍皮公。亦云赤大公。今赤大淵側(cè)有仍皮公廟。父談捺乃
末。初示生于押梁郡南(今章山郡)佛地村北栗谷裟羅樹下。村名佛地。或作發(fā)智
村(俚云弗等乙村)裟羅樹者。諺云。師之家本住此谷西南。母既娠而月滿。適過
此谷栗樹下。忽分產(chǎn)而倉皇不能歸家。且以夫衣掛樹。而寢處其中。因號樹曰裟
羅樹。其樹之實亦異于常。至今稱裟羅栗古。傳昔有主寺者。給寺奴一人。一夕
饌栗二枚。奴訟于官。官吏怪之。取栗檢之。一枚盈一缽。乃皈判給一枚。故因
名栗谷。師既出家。舍其宅為寺。名初開。樹之旁置寺曰裟羅。師之行狀云。是
京師人。從祖考也。唐僧傳云。本下湘州之人。按麟德二年間。文武王割上州下
州之地。置歃良州。則下州乃今之昌寧郡也。押梁郡本下州之屬縣。上州則今尚
州。亦作湘州也。佛地村今屬慈仁縣。則乃押梁之所分開也。師生小名誓幢。第
名新幢(幢者俗云毛也)初母夢流星入懷。因而有娠。及將產(chǎn)。有五色云覆地。真
平王三十九年。大業(yè)十三年丁丑歲也生而穎異。學不從師。其游方始末。弘通茂
跡具載唐傳與行狀。不可具載。唯鄉(xiāng)傳所記有一二段異事。師嘗一日風顛唱街云。
誰許沒柯斧。我斫支天柱。人皆未喻。時太宗聞之曰。此師殆欲得貴婦產(chǎn)賢子之
謂爾。國有大賢。利莫大焉。時瑤石宮(今學院是也)有寡公主。敕宮吏覓曉引入。
宮吏奉敕將求之。已自南山來過蚊川橋(沙川。俗云年川。又蚊川。又橋名榆橋也)
遇之。佯墮水中濕衣袴。吏引師于宮。褫衣曬[日*良]。因留宿焉。公主果有娠。
生薛聰。聰生而睿敏。博通經(jīng)史。新羅十賢中一也。以方音通會華夷方俗物名。
訓解六經(jīng)文學。至今海東業(yè)明經(jīng)者。傳受不絕。曉既失戒生聰。已后易俗服。自
號小姓居士。偶得優(yōu)人舞弄大瓠。其狀瑰奇。因其形制為道具。以華嚴經(jīng)一切無
礙人一道出生死命名曰無礙。仍作歌流于世。嘗持此。千村萬落且歌且舞。化詠
而歸。使桑樞甕牖玃猴之輩。皆識佛陀之號。咸作南無之稱。曉之化大矣哉。其
生緣之村名佛地。寺名初開。自稱元曉者。蓋初輝佛日之意爾。元曉亦是方言也。
當時人皆以鄉(xiāng)言稱之。始且也。曾住芬皇寺。纂華嚴疏至第四十回向品。終乃絕
筆。又嘗因訟分軀于百松。故皆謂位階初地矣。亦因海龍之誘承詔于路上。撰三
昧經(jīng)疏。置筆硯于牛之兩角上。因謂之角乘。亦表本始二覺之微旨也。大安法師
排來而粘紙。亦知音唱和也。既入寂。聰碎遺骸。塑真容。安芬皇寺。以表敬慕
終天之志。聰時旁禮。像忽回顧。至今猶顧矣。曉嘗所居穴寺旁有聰家之墟云贊
曰
角乘初開三昧軸 舞壺終掛萬街風
月明瑤石春眠去 門掩芬皇顧影空
回顧至
義湘?zhèn)鹘?
法師義湘。考曰韓信金氏。年二十九依京師皇福寺落發(fā)。未幾西圖觀化。遂與元
曉道出遼東。邊戍邏之為諜者。囚閉者累旬。僅免而還(事在崔侯本傳及曉師行
狀等)永徽初。會唐使舡有西還者。寓載入中國。初止楊州。州將劉至仁請留衙
內(nèi)。供養(yǎng)豐贍。尋往終南山至相寺謁智儼。儼前夕夢一大樹生海東。枝葉溥布。
來蔭神州。上有鳳巢。登視之。有一摩尼寶珠。光明屬遠。覺而驚異。灑掃而待。
湘乃至。殊禮迎際。從容謂曰。吾昨者之夢。子來投我之兆。許為入室。雜花妙
旨。剖析幽微儼喜。逢郢質(zhì)克發(fā)新致。可謂鉤深索隱藍茜沮本色。既而本國丞相
金欽純一作仁問良圖等。往囚于唐。高宗將大舉東征。欽純等密遣湘誘而先之。
以咸享元年庚午還國。聞事于朝。命神印大德明朗。假設(shè)密壇法穣之。國乃免。
儀鳳元年。湘歸太伯山。奉朝旨創(chuàng)浮石寺。敷敞大乘靈感頗著。終南門人賢首撰
搜玄疏。送副本于湘處。并奉書懃懇曰。西京崇福寺僧法藏。致書于海東新羅華
嚴法師侍者。一從分別二十余年。傾望之誠豈離心首。加以煙云萬里海陸千重。
恨此一身不復再面。抱懷戀戀。夫何可言。故由夙世同因今生同業(yè)。得于此報。
俱沐大經(jīng)。特蒙先師授茲粵典。仰承上人歸鄉(xiāng)之后。開演華嚴。宣揚法界。無礙
緣起。重重帝網(wǎng)。新新佛國。利益弘廣。喜躍增深。是知如來滅后。光輝佛日。
再轉(zhuǎn)法輪。令法久住者。其唯法師矣。藏進趣無成。周旋寡況。仰念茲典。愧荷
先師。隨分受持。不能舍離。希憑此業(yè)。用結(jié)來因。但以和尚章疏義豐文簡。致
令后人多難趣。入是以錄和尚微言妙旨。勒成義記。近因勝詮法師抄寫。還鄉(xiāng)傳
之彼士。請上人詳檢臧否。幸示箴誨。伏愿當當來世。舍身受身。相與同于盧舍
那。聽受如此。無盡妙法。修行如此。無量普賢愿行。儻余惡業(yè)。一朝顛墜。伏
希上人不遺宿昔。在諸趣中。示以正道。人信之次。時訪存沒。不具(文載大文類)
湘乃令十剎傳教。太伯山浮石寺。原州毗摩羅伽耶之海印。毗瑟之玉泉。金井之
梵魚。南岳華嚴寺等是也。又著法界圖書印并略疏。括盡一乘樞要。千載龜鏡。
競所珍佩。余無撰述。嘗鼎味一臠足矣圖成總章元年戊辰。是年儼亦歸寂。如孔
氏之絕筆于獲麟矣。世傳湘乃金山寶蓋之幻有也。徒弟悟真。智通。表訓。真定。
真藏。道融。良圓。相源。能仁。義寂等十大德為領(lǐng)首。皆亞圣也。各有傳。真
嘗處下柯山鶻巖寺。每夜伸臂點浮石室燈。通著錐洞記。蓋承親訓。故辭多詣妙。
訓曾住佛國寺。常往來天宮。湘住皇福寺時。與徒眾繞塔。每步虛而上。不以階
升。故其塔不設(shè)梯磴。其徒離階三尺。履空而旋。湘乃顧謂曰。世人見此。必以
為怪。不可以訓世。余如崔侯所撰本傳。贊曰
披榛跨海冒煙塵 至相門開接瑞珍
采采雜花我故國 終南太伯一般春
蛇福不言
京師萬善北里有寡女。不夫而孕。既產(chǎn)。年至十二歲不語。亦不起。因號蛇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