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 三國遺事
  • 僧一然
  • 4968字
  • 2015-12-26 15:13:50

義解第五

圓光西學

唐續高僧傳第十三卷載。新羅皇隆寺釋圓光。俗姓樸氏。本住三韓。卞韓辰韓馬

韓。光即辰韓人也。家世海東。祖習綿遠。而神器恢廓。愛染篇章。校獵玄儒。

討讎子史。文華騰翥于韓服。博贍猶愧于中原。遂割略親朋。發憤溟渤。年二十

五。乘舶造于金陵。有陳之世。號稱文國。故得諮考先疑。詢猷了義。初聽莊嚴

旻公弟子講素沾世典。謂理窮神。及聞釋宗。反同腐芥。虛尋名教。實懼生涯。

乃上啟陳主。請歸道法。有敕許焉。既爰初落采。即稟具戒。游歷講肆。具盡嘉

謀。領牒微言。不謝光景。故得成實涅槃薀括心府。三藏釋論遍所披尋。末又投

吳之虎山。念定相沿。無忘覺觀。息心之眾。云結林泉。并以綜涉四含。功流八

定。明善易擬。筒直難虧。深副夙心。遂有終焉之慮。于即頓絕人事。盤游圣跡。

攝想青霄。緬謝終古。時有信士宅居山下。請光出講。固辭不許。苦事邀延。遂

從其志。創通成論。末講般若。皆思解佼徹嘉。問飛移。兼[糸*柔]。以絢采。

織綜詞義。聽者欣欣會其心府。從此因循舊章。開化成任。每法輪一動。輒傾注

江湖。雖是異域通傳。而沐道頓除嫌郤。故名望橫流。播于嶺表。披榛負橐而至

者。相接如鱗。會隋后御宇。威加南國。歷窮其數。軍入楊都。遂被亂兵。將加

刑戮。有大主將望見寺塔火燒。走赴救乏。了無火狀。但見光在塔前被縛將殺。

既怪其異。即解而放之。斯臨危達感如此也。光學通吳越。便欲觀化周秦。開皇

九年來游帝宇。值佛法初會。攝論肇興。奉佩文言。振績。微緒。又馳慧解。宣

譽京皋。績業既成。道東須繼。本國遠聞。上啟頻請。有敕厚加勞問。放歸桑梓。

光往還累紀。老幼相欣。新羅王金氏面申虔敬仰若圣人。光性在虛閑。情多泛愛。

言常含笑。慍結不形。而箋表啟書。往還國命。并出自胸襟。一隅傾奉。皆委以

治方。詢之道化。事異錦衣。請同觀國。乘機敷訓。垂范于今。年齒既高。乘輿

入內。衣服藥食。并王手自營。不許佐助。用希專福。其感敬為此類也。將終之

前。王親執慰囑累遺法。兼濟民斯為說。征祥被于海曲。以彼建福五十八年少覺

不悆。經于七日遺誡清切。端坐終于所住皇隆寺中。春秋九十有九。即唐貞觀四

年也(宜云十四年)當終之時。寺東北虛中音樂滿空。異香充院。道俗悲慶。知其

靈感。遂葬于郊外。國給羽儀。葬具同于王禮。后有俗人兒胎死者。彼土諺云。

當于有福人墓埋之。種胤不絕。乃私瘞于墳側。當日震。此胎尸擲于塋外。由此

不懷。敬者率崇仰焉。有弟子圓安。神忘機穎。性希歷覽。慕仰幽求。遂北趣九

都。東觀不耐。又西燕魏。后展帝京。備通方俗。尋諸經論。跨轢大綱。洞清纖

旨。晚歸心學。高軌光塵。初住京寺。以道素有聞。特進蕭瑀奏請住于藍田所造

津梁寺。四事供給無替六時矣。安嘗敘光云。本國王染患。醫治不損。請光入宮。

別省安置。夜別二時為說深法。受戒懺悔。王大信奉。一時初夜王見光首。金色

晃然有象。日輪隨身而至。王后宮女同共觀之。由是重發勝心。克留疾所。不久

遂差。光于辰韓馬韓之間。盛通正法。每歲再講。匠成后學。之資。并充營寺。

余惟衣缽而已(載達函)

又東京安逸戶長貞孝家在古本殊異傳載。圓光法師傳曰。法師俗姓薛氏。王京人

也。初為僧學佛法。年三十歲思靜居修道。獨居三岐山。后四年有一比丘來。所

居不遠。別作蘭若。居二年。為人強猛。好修咒述。法師夜獨坐誦經。忽有神聲

呼其名。善哉善哉汝之修行。凡修者雖眾。如法者稀有。今見鄰有比丘。徑修咒

術而無所得。喧聲惱他。靜念住處。礙我行路。每有去來。幾發惡心。法師為我

語告。而使移遷。若久住者。恐我忽作罪業。明日法師往而告曰。吾于昨夜有聽

神言。比丘可移別處。不然應有余殃。比丘對曰。至行者為魔所眩。法師何憂狐

鬼之言乎。其夜神又來曰。向我告事。比丘有何答乎。法師恐神瞋怒而對曰。終

未了說。若強語者。何敢不聽。神曰。吾已具聞。法師何須補說。但可默然見我

所為。遂辭而去。夜中有聲如雷震。明日視之。山頹填比丘所在蘭若。神亦來曰。

師見如何。法師對曰。見甚驚懼。神曰。我歲幾于三千年。神術最壯。此是小事。

何足為驚。但復將來之事。無所不知。天下之事。無所不達。今思法師唯居此處。

雖有自利之行。而無利他之功。現在不揚高名。未來不取勝果。盍采佛法于中國。

導群迷于東海。對曰。學道中國。是本所愿。海陸迥阻。不能自通而已。神祥誘

歸中國所行之計。法師依其言歸中國。留十一年。博通三藏。兼學儒術。真平王

二十二年庚申(三國史云。明年辛酉來)。師將理策東還。乃隨中國朝聘使還國。

法師欲謝神。至前住三岐山寺。夜中神亦來呼其名曰。海陸途間。往還如何。對

曰。蒙神鴻恩。平安到訖。神曰。吾亦授戒于神。仍結生生相濟之約。又請曰。

神之真容可得見耶。神曰。法師若欲見我形。平旦可望東天之際。法師明日望之。

有大臂貫云接于天際。其夜神亦來曰。法師見我臂耶。對曰。見已甚奇絕異。因

此俗號臂長山。神曰。雖有此身。不免無常之害。故吾無月日舍身其嶺。法師來

送長逝之魂。待約曰往看。有一老狐黑如枈。但吸吸無息。俄然而死。法師始自

中國來。本朝君臣敬重為師。常講大乘經典。此時高麗百濟常侵邊鄙。王甚患之。

欲請兵于隋(宜作唐)請法師作乞兵表。皇帝見以三十萬兵親征高麗。自此知法師

旁通儒術也。享年八十四入寂。葬明活城西。又三國史列傳云。賢士貴山者沙梁

部人也。與同里帚項為友。二人相謂曰。我等期與士君子游。而不先正心持身。

則恐不免于招辱。盍問道于賢者之側乎。時聞圓光法師入隋回。寓止嘉瑟岬(或

作加西。又嘉棲。皆方言也。岬俗云古尸。故或云古尸寺。言岬寺也。今云門寺

東九千步許有加西峴。或云嘉瑟峴。峴之北洞有寺基是也)二人詣門進告昌。俗

士顓蒙無所知識。愿賜一言以為終身之誡。光曰。佛教有菩薩戒其別有十。若等

為人臣子。恐不能堪。今有世俗五戒。一曰。事君以忠。二曰。事親以孝。三曰。

交友有信。四曰。臨戰無退。五曰。殺生有擇。若行之無忽。貴山等曰。他則既

受命矣。所謂殺生有擇特未曉也。光曰。六齋曰春夏月不殺。是擇時也。不殺使

畜。謂馬牛雞犬。不殺細物。謂肉不足一臠。是擇物也。此亦唯其所用。不求多

殺。此是世俗之善戒也。貴山等曰。自今以后。奉以周旋。不敢失墜。后二人從

軍事。皆有奇功于國家。又建福三十年癸酉(即真平王即位三十五年也)秋。隋使

王世儀至。于皇龍寺設百座道場。請諸高德說經。光最居上首。議曰。原宗興法

已來津梁始置。而未遑堂粵。故宜以歸戒滅懺之法開曉愚迷。故光于所住嘉棲岬。

置占察寶以為恒規。時有檀越尼納田于占察寶。今東平郡之田一百結是也。古籍

猶存。光性好虛靜。言常含笑。形無慍色。年臘既邁。乘輿入內。當時群彥。德

義攸屬。無敢出其右者。文藻之贍。一隅所傾。年八十余。卒于貞觀間。浮圖在

三岐山金谷寺(今安康之西南洞也。亦明活之西也)唐傳云。告寂皇隆寺。未詳其

地。疑皇龍之訛也。如芬皇作王芬寺之例也。據如上唐鄉二傳之文。但姓氏之樸

薛。出家之東西。如二人焉。不敢詳定。故兩存之。然彼諸傳記。皆無鵲岬璃目

與云門之事。而鄉人金陟明謬以街巷之說潤文作光師傳。濫記云門開山祖寶壤師

之事跡。合為一傳。后撰海東僧傳者。承誤而錄之。故時人多惑之。因辨于此。

不加減一字。載二傳之文詳矣。陳隋之世。海東人鮮有航海問道者。設有。猶未

大振。及光之后。繼踵西學者憧憧焉。光乃啟途矣。贊曰

航海初穿漢地云  幾人來往挹清芬

昔年蹤跡青山在  金谷嘉西事可聞

寶壤梨木

釋寶壤傳。不載鄉井氏族。謹按清道郡司籍載。天福八年癸酉(太祖即位第二十

六年也)正月日。清道郡界里審使順英大乃末水文等柱貼公文。云門山禪院長生

南阿尼岾。東嘉西峴(云云)。同藪三剛典主人寶壤和尚。院主玄會長老。貞座玄

兩上座。直歲信元禪師(右公文清道郡都田帳傳準)又開運三年丙辰。云門山禪院

長生標塔公文一道。長生十一阿尼岾。嘉西峴。畝峴。西北買峴(一作面知村)。

北豬。足門等。又庚寅年。晉陽府貼五道按察使。各道禪教寺院始創年月形止。

審檢成籍時。差使員東京掌書記李僐審檢記載。王豐六年辛巳(大金年號。本朝

毅宗即位十六年也)九月。郡中古籍裨補記準清道郡前副戶長御侮副尉李則楨戶

在右人消息及諺傳記載。致仕上戶長金亮辛。致仕戶長旻育。戶長同正尹應前其

人珍奇等與時上戶長用成等言語。時太守李思老戶長亮辛年八十九。余輩皆七十

已上。用成年六十已上(云云次不準)羅代已來。當郡寺院。鵲岬已下中小寺院。

三韓亂亡間。大鵲岬。小鵲岬。所寶岬。天門岬。嘉西岬等五岬皆亡壞。五岬柱

合在大鵲岬。祖師知識(上文云寶壤)大國傳法來。還次西海中。龍邀入宮中。念

經施金羅袈裟一領。兼施一子璃目。為侍奉而追之。囑曰于時三國擾動。未有歸

依佛法之君主。若與吾子歸本國鵲岬。創寺而居。可以避賊。抑亦不數年內。必

有護法賢君。出定三國矣。言訖。相別而來。還及至茲洞。忽有老僧。自稱圓光。

抱吊樻而出。授之而沒(按圓光以陳末入中國。開皇間東還。住嘉西岬。而沒于

皇隆。計至清泰之初。無慮三百年矣。今悲嘆諸岬皆癈。而喜見壤來而將興。故

告之爾)于是壤師將興癈寺而登北嶺望之。庭有五層黃塔。下來尋之則無跡。再

陟望之。有群鵲啄地。乃思海龍鵲岬之言尋掘之。果有遺磚無數。聚而蘊崇之。

塔成而無遺磚。知是前代伽藍墟也。畢。創寺而住焉。因名鵲岬寺。未幾太祖統

一三國。聞師至此創院而居。乃合五岬田束五百結納寺。以清泰四年丁酉。賜額

曰云門禪寺。以奉袈裟之靈蔭。璃目常在寺側小潭。陰騭法化。忽一年元旱。田

蔬焦槁。壤敕璃目行雨。一境告足。天帝將誅不識璃目告急于師。師藏于床下。

俄有天使到庭。請出璃目。師指庭前梨木。乃震之而上天。梨木萎摧。龍撫之即

蘇(一云師咒之而生)其木近年倒地。有人作楗椎。安置善法堂及食堂。其椎柄有

銘。初師入唐回。先止于推火之奉圣寺。適太祖東征至清道境。山賊嘯聚于犬城

(有山岑臨水峭立。今俗惡其名。改云犬城)驕傲不格。太祖至于山下。問師以易

制之述。師答曰。夫犬之為物。司夜而不司晝。守前而忘其后。宜以晝擊其北。

祖從之。果敗降。太祖嘉乃神謀。歲給近縣租五十碩。以供香火。是以寺安二圣

真容。因名奉圣寺。后遷至鵲岬。而大創終焉。師之行狀古傳不載。諺云。與石

崛備虛師(一作毗虛)為昆弟。奉圣石崛云門三寺。連峰櫛比。交相往還。爾后人

改作新羅異傳。濫記鵲塔璃目之事于圓光傳中。系犬城事于毗虛傳。既謬矣。又

作海東僧傳者。從而潤文。使寶壤無傳。而疑誤后人。誣妄幾何

良志使錫

釋良志。未詳祖考鄉邑。唯現跡于善德王朝。錫杖頭掛一布袋。錫自飛至檀越家。

振拂而鳴戶。知之納齋費。袋滿則飛還。故名其所住曰錫杖寺。其神異莫測皆類

此。旁通雜譽。神妙絕比。又善筆札。靈廟。丈六三尊。天王像。并殿塔之瓦。

天王寺塔下八部神將。法林寺主佛三尊。左右金剛神等皆所塑也。書靈廟法林二

寺額。又嘗雕磚造一小塔。并造三千佛。安其塔置于寺中。致敬焉。其塑靈廟之

丈六也。自入定以正受所對為揉式。故傾城士女爭運泥土。風謠云

來如來如來如 來如哀反多羅 哀反多矣徒良 功德修叱如良來如

至今土人舂[柜-匚+囗]役作皆用之。蓋始于此。像成之費。入谷二萬三千七百碩

(或云金時祖)議曰。師可謂才全德充。而以大方隱于末技者也。贊曰

齋罷堂前錫杖閑  靜裝爐鴨自焚檀

殘經讀了無余事  聊塑圓容合掌看

歸竺諸師

廣函求法高僧傳云。釋阿離那(一作耶)跋摩(一作囗)新羅人也。初希王教。早入

中華。思覲圣蹤。勇銳彌增。以貞觀年中離長安。到五天住那蘭陀寺。多閱律論

抄寫具莢痛矣歸心所期不遂。忽于寺中無常。齡七十余。繼此有惠業。玄泰。求

本。玄恪。惠輪。玄游。復有二亡名法師等。皆忘身順法。觀化中天。而或夭于

中途。或生存住彼寺者。竟未有能復雞貴與唐室者。唯玄泰師克返歸唐。亦莫知

所終。天竺人呼海東云矩矩吒瑿說羅。矩矩吒言雞也。瑿說羅言貴也。彼土相傳

云。其國敬雞神而取尊。故戴翎羽而表飾也。贊曰

天竺天遙萬疊山  可憐游士力登攀

幾回月送孤帆去  未見云隨一杖還

二惠同塵

釋惠宿。沈光于好世郎徒。郎既讓名黃卷。師亦隱居赤善村(今安康縣有赤谷村)

二十余年。時國仙瞿旵公嘗往其郊。縱獵一日。宿出于道左。攬轡而請曰。庸僧

亦愿隨從可乎。公許之。于是縱橫馳突。裸袒相先。公既悅。及休勞坐。數炮烹

相餉。宿亦與啖嚙。略無忤色。既而進于前曰。今有美鮮于此。益薦之何。公曰

善。宿屏人割其股。置盤以薦。衣血淋漓。公愕然曰。何至此耶。宿曰。始吾謂

公仁人也。能恕己通物也。故從之爾。今察公所好。唯殺戮之耽。篤害彼自養而

已。豈仁人君子之所為。非吾徒也。遂拂衣而行。公大慚。視其所食盤中。鮮胾

主站蜘蛛池模板: 奇台县| 绵阳市| 卓资县| 新巴尔虎右旗| 舟山市| 泽普县| 鄄城县| 房山区| 新巴尔虎左旗| 京山县| 弥渡县| 连南| 海林市| 罗平县| 大宁县| 建瓯市| 简阳市| 剑河县| 汽车| 高清| 德钦县| 鲁甸县| 盐池县| 呼和浩特市| 潜江市| 胶南市| 建瓯市| 贺兰县| 甘德县| 松潘县| 东丰县| 藁城市| 荆州市| 枣强县| 马关县| 石楼县| 韶山市| 澎湖县| 二连浩特市| 重庆市| 金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