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于阼,(為酢主人也。酢主人者,祝取爵酌,不酢於室,異於祭。)
[疏]“席于阼”。
注“為酢”至“於祭”。
釋曰:鄭知“祝取爵酌”者,案《特牲》、《少牢》尸酢主人,祝取爵,以酢主人。但此無尸為異也。不酢於室異於祭者,此決《特牲》、《少牢》皆於室內,尸東西面受酢,此乃於外行來告反,故在阼不在室,知與正祭異也。又於正祭時有尸,尸飲卒爵,以尸爵酢主人。此吉祭無尸,爵兼奠,故別取爵以酢主人,亦異也。
薦脯醢,(成酢禮也。)
[疏]“薦脯醢”。
注“成酢禮也”。
釋曰:此奠謂若《特牲》、《少牢》主人受酢時,皆席于戶內,有薦俎,此雖無俎,亦薦脯醢于主人之前,以成酢禮也。
三獻。(室老亞獻,士三獻也。每獻奠,輒取爵酌主人,自酢也。)
[疏]“三獻”。
注“室老”至“酢也”。
釋曰:鄭注《喪服》云:室老,家相、士、邑宰。知無主婦而取士者,以其自外來,主於告,反即釋奠於禰廟,故知主婦不與而取士。備三獻,必知有室老與士者,以其前大夫致饔餼於賓時,使老牽牛以致之,鄭注云:皆大夫之貴臣。故知此亦貴臣為獻也。云“每獻奠,輒取爵酌”者,此通三獻皆獻奠訖,別取爵自酢,故云輒取爵酌也。別云“主人自酢”者,對正祭有尸,三獻皆獻尸訖,尸酢主人,主婦賓長。今此無尸,皆自酢,獨云主人者,主人為首正,故舉前以包後。
一人舉爵,(三獻禮成,更起酒也。主人奠之,未舉也。)
[疏]“一人舉爵”。
注“三獻”至“舉也”。
釋曰:云“三獻禮成”者,大夫士家祭三獻,《特牲》、《少牢》禮是也。云“更起酒”者,此欲獻酬,從者不得酌神之尊,是以《特牲》行酬時,設尊兩壺於阼階東,西方亦如之。鄭注云:“謂酬賓及兄弟。”則此亦當然,故知別取酒也。云“主人奠之,未舉”者,以其下文云“獻從者”,乃云“行酬”,似《鄉飲酒》、《鄉射》一人舉觶,未舉,待獻介眾賓後乃行酬,亦然也。
獻從者,(從者,家臣從行者也。主人獻之,勞之也。皆升飲酒於西階上,不使人獻之,辟國君也。)
[疏]“獻從者”。
注“從者”至“君也”。
釋曰:知升飲於上者,案《特牲禮》獻眾賓及兄弟之等,皆升飲於西階上,故此獻從者,亦於階上可知。云“不使人獻之,避國君”者,若正祭,雖國君亦自獻,故《祭統》云“尸飲五,君洗玉爵獻卿;尸飲七,君洗瑤爵獻大夫”之等。若然,則告祭非常,今獻從者,從燕法。案《燕禮》使宰夫為獻主,是國君不親獻,此大夫親獻,故云避國君也。
行酬,乃出。(主人舉奠酬從者,下辯,室老亦與焉也。)
[疏]注“室老亦與”。
釋曰:知者,案《燕禮》使者勞者,在者亦與,故知此室老亦與。不言士者,文不具,亦與可知。
上介至,亦如之。
聘遭喪,入竟,則遂也。(遭喪,主國君薨也。入竟則遂,國君以國為體,士既請事,已入竟矣。關人未告,則反。)
[疏]“聘遭喪入竟則遂也”。
注“遭喪”至“則反”。
釋曰:自此盡“卒殯乃歸”,上陳告行聘之事,此以下論或遭主國君喪,或聘君薨於後,或使者與介身卒。安不忘危,故見此非常之事。從此盡“練冠以受”,論主國君或夫人薨,或世子死,行變禮之事。云“以國為體”者,謂《公羊傳》宋人執鄭祭仲,使之逐忽而立突仲,以逐忽則國存,不逐則國滅,故逐忽而立突,是以國為體。但聘君主以聘國,故君雖薨而遂入,關人未告則反者,聘使至關,乃謁關人,關人入告君,君知乃使士請事。已入關,自然入矣,若關人未告君,君不知,使者又未入聞,主國君死,理當反矣。
不郊勞,(子未君也。)
[疏]“不郊勞”。
注“子未君也”。
釋曰:案文公八年,天王崩。九年,毛伯來求金,《公羊傳》曰:“何以不稱使?當喪未君也。逾年矣,何以謂之未君?即位矣而未稱王也。未稱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諸侯逾年即位,亦知天子之逾年即位也。以天子三年然後稱王,亦知諸侯於其封內三年稱子。”若然,云“子未君”,《公羊傳》文。但彼據逾年即位後,此據新遭父喪,引之者,以其同是子未君故也。
不筵幾,(致命不於廟,就尸柩於殯宮,又不神之。)
[疏]“不筵幾”。
注“致命”至“神之”。
釋曰:“不筵幾,致命不於廟”,決正聘設幾筵也?!熬褪鸯稓泴m”者,國君雖以國為體,主聘其國,但聘亦為兩君相好,今君薨,當就尸柩,故不就祖廟也。云“又不神之”者,以其鬼神所在曰廟,則殯宮亦得為廟,則設幾筵亦可矣。但始死,不忍異於生,不神之,故於殯傍無幾筵也?!对訂枴吩啤熬笆雷由保鏆洑洊|有幾筵者,鄭云:“明繼體也?!比粍t尋常則殯東不設幾筵,當在室內矣。
不禮賓。(喪降事也。)
[疏]“不禮賓”。
注“喪降事也”。
釋曰:云“不禮”者,謂既行聘享訖,不以醴酒禮賓也。
主人畢歸禮,(賓所飲食不可廢也。禮,謂饔餼饗食。)
[疏]“主人畢歸禮”。
注“賓所”至“饗食”。
釋曰:知歸禮中兼有饗食者,主人有故,雖饗食,亦有生致法,故主人亦歸之。且下文云“賓唯饔餼之受”,明本并饗食,亦歸賓,乃就中受饔餼。若本不歸饗食,空歸饔餼何頓云饔餼之受,明其時并致饗食也。
賓唯饔餼之受。(受正不受加也。)
[疏]“賓唯饔餼之受”。
注“受正不受加也”。
釋曰:饔餼大禮是其正,自饗食之等是其加也。
不賄,不禮玉,不贈。(喪殺禮,為之不備。)
[疏]“不賄不禮玉不贈”。
注“喪殺禮為之不備”。
釋曰:云“不賄”者,皆據上文謂不以束紡?!安欢Y玉”者,謂不以束帛、乘皮以報享。“不贈”者,賓出至郊,不以物贈之也。
遭夫人、世子之喪,君不受,使大夫受于廟,其他如遭君喪。(夫人、世子死,君為喪主,使大夫受聘禮,不以兇接吉也。其他,謂禮所降。)
[疏]“遭夫”至“君喪”。
注“夫人”至“所降”。
釋曰:云“夫人、世子死,君為喪主”者,案《禮記服問》云“君所主,夫人、妻、大子婦”,鄭注云:“言妻,見大夫以下,亦為此三人為喪主也。”故云君為喪主。既為喪主,是以使大夫受聘禮,不以兇接吉也。云“其他,謂禮所降”者,謂“不禮以下,不贈以上”,皆闕之。
遭喪,將命于大夫,主人長衣練冠以受。(遭喪,謂主國君薨,夫人、世子死也。此三者,皆大夫攝主人。長衣,素純布衣也。去衰易冠,不以純兇接純吉也。吉時在里為中衣,中衣、長衣,繼皆掩尺,表之曰深衣,純袂寸半耳。君喪不言使大夫受,子未君,無使臣義也。)
[疏]“遭喪”至“以受”。
注“遭喪”至“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