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禮第八
饌于東方,亦如之,(東方,東夾室。)西北上。(亦韭菹,其東醢也。)
[疏]“饌于”至“北上”。
釋曰:云“西北上”者,則於東壁下南陳,西北有韭菹,東有醢,次昌本,次南麋,次西有菁菹,次北有鹿,亦屈錯也。上西夾饌六豆,直言北上,不云西北上。此東夾獨云西北上者,以其西夾言北上,其東醢,是西北上可知。此東夾饌,若不言西北上,恐東夾饌從東壁南陳,以東北為上,其西有醢,與西夾相對陳之,故云西北上。見雖東夾,其陳亦與西夾同,是以鄭云亦韭菹其東醢也。
壺東上,西陳。(亦在北墉下,統於豆。)
醯醢百甕,夾碑,十以為列,醯在東。(夾碑在鼎之中央也。醯在東,醯、,陽也。醢、肉,陰也。)
[疏]“醯醢”至“在東”。
注“夾碑”至“陰也”。
釋曰:案《既夕禮》云“甕三醯醢屑”,鄭注云:“甕,瓦器。其容亦蓋一觳。”《<方瓦>人》云:“簋,實一觳?!庇衷疲骸岸?,實三而成觳。”四升曰豆,則甕與簋同受升二升也?!抖Y器》云:“五獻之尊,門外缶,門內壺,君尊瓦С?!弊⒃疲骸皦卮笠皇?,瓦С五升?!奔创藟卮笠皇?。云“夾碑在鼎之中央也”者,上陳鼎云“西階前,陪鼎當內廉,東面北上,上當碑,南陳”,下腥鼎亦如之,此言夾碑,自然在鼎之中央可知。云“醯在東,醯,陽也。醢、肉,陰也”者,醯是釀為之酒之類,在人消散,故云陽;醢是釀肉為之,在人沈重,故云陰也?!洞笞诓吩疲骸疤飚a作陰德,地產作陽德。”注云:“天產六牲之屬,地產九之屬?!币粤鼮殛?,九為陰,與此醯是物為陽違者,物各有所對,六牲動物行蟲也,故九為陰。《郊特牲》云:“鼎俎奇而籩豆偶,陰陽之義也?!庇忠曰e豆、醯醢等為陰。鼎俎肉物總為陽者,亦各有所對。以鼎俎之實以骨為主,故為陽;籩豆物,故為陰也?!队兴緩亍纷⒂忠允邽殛?,內羞為陰者,亦羞中自相對。內羞雖有糝食,是肉物,其中有糗餌粉食物故為陰,庶羞肉物故為陽也。
餼二牢,陳于門西,北面,東上。牛以西羊、豕,豕西牛、羊、豕。(餼,生也。牛羊,右手牽之。豕,束之,寢右,亦居其左。)
[疏]“餼二”至“羊豕”。
注“餼生”至“其左”。
釋曰:先言“饔”後言“餼”者,陳者先以孰為主,是以先陳饔。饔下即陳孰物繼之,故六豆以下相次,此餼是生物,其下次陳芻薪米禾之等相繼也。云“牛羊,右手牽之”者,《曲禮》云“效馬、效羊者右牽之”,以不噬人,用右手,便也。言右手牽之,則人居其左也。云“豕,束之,寢右,亦居其左”者,豕束縛其足,亦北首,寢臥其右,亦人居其左。案《特牲》云:“牲在其西,北首東足?!编嵶⒃疲骸皷|足者,尚右也。”與此不同者。彼祭禮法用右胖,故寢左上右?!妒坑荨酚浽疲骸瓣惿趶R門外,北首西上,寢右?!编嵶ⅲ骸皩嬘艺?,當升左胖也?!弊兗?,故與此生人同也。
米百,半斛,設于中庭,十以為列,北上。黍、粱、稻皆二行,稷四行。(庭實固當庭中,言當中庭者,南北之中也。東西為列,列當醯醢南,亦相變也。此言中庭,則設碑近如堂深也。)
[疏]“米百”至“四行”。
注“庭實”至“深也”。
釋曰:云“庭實固當庭中,言當中庭者,南北之中也”者,上享時,直言庭實入設,不言中庭,則在東西之中,其南北三分庭一在南,此更言中庭,欲明南北之中也。上文公立於中庭,宰受幣於中庭,皆南北之中也。知北上東西為行者,以經云“北上黍粱稻皆兩行,稷四行”,若南北縱陳,止得言東西,不得言北上。何者?以黍、粱、稻及稷當行皆一種,無上下故也。明橫陳,可知黍兩行在北,次粱兩行,次稻兩行,次南稷四行。所以不用稻為上者,稻、粱是加,黍、稷是正,故黍為上端,稷為下端,以見上下,而稻粱居其,亦相變者,亦上纟爭屈錯之義。云“此言中庭,則設碑近如堂深也”者,陳鼎,上當其碑,南向陳之,醯醢夾碑在鼎中央,亦南向陳之。今米為,在醯醢之南北之中,則碑近北可知。言堂深者,猶若設洗南北,以堂深相似。若然,碑東當洗矣。
門外,米三十車,車秉有五{數},設于門東,為三列,東陳。(大夫之禮,米禾皆視死牢。秉、{數},數名也。秉有五{數},二十四斛也。{數}讀若不數之數。今文{數}或為逾。)
[疏]“門外”至“東陳”。
注“大夫”至“為逾”。
釋曰:云“大夫之禮,米禾皆視死牢”者,上文飪一牢,腥二牢,是三牢死,故米三十車,并下禾三十車,亦是視死牢也。云“秉、{數},數名也。秉有五{數},二十四斛也”者,下記云:“十斗曰斛,十六斗曰{數},十{數}曰秉?!比羧?,一秉十六斛,又有五{數}為八斛,總二十四斛也。云“{數}讀若不數之數”者,鄭君時以{數}為數名,數名有數有不數,故云不數之數。此從音讀,其字仍竹下為之,得為十六斗為{數},故下記注云:“今江、淮之,量名有為{數}者。”是十六斗量器之名。
禾三十車,車三乇,設于門西,西陳。(乇,數名也。三乇,千二百秉。)
[疏]注“乇數”至“百秉”。
釋曰:下記云:“四秉曰,十曰,十曰乇,四百秉為一乇。”三四十二,為千二百秉也。
薪芻倍禾。(倍禾者,以其用多也。薪從米,芻從禾,四者之車皆陳,北。凡此所以厚重禮也。《聘義》曰:“古之用財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財如此其厚者,言盡之於禮也。盡之於禮,則內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諸侯務焉爾。”)
[疏]“薪芻倍禾”。
注“倍禾”至“焉爾”。
釋曰:云“薪從米,芻從禾”者,以其薪可以炊爨,故從米陳之;芻可以食馬,故從禾陳之。鄭言此者,以經云“倍禾”,恐并從禾陳之故也。云“四者之車皆陳,北”者,以其向內為正故也。引《聘義》者,欲見主君享禮聘賓,外內皆善,故引為證也。
賓皮弁迎大夫于外門外,再拜,大夫不答拜。(大夫,使者,卿也。)
[疏]“賓皮”至“答拜”。
注“大夫使者卿也”。
釋曰:云“外門外”者,謂於主人大門外,入大門東行,即至廟門也。云“不答拜”者,亦以為君使,不敢當故也。云“大夫,使者,卿也”者,即上卿韋弁者也。
揖入。及廟門,賓揖入。(賓與使者揖而入。使者止執幣,賓俟之于門內,謙也。古者天子諸侯,必舍於大祖廟。諸侯行,舍于諸公廟。大夫行,舍于大夫廟。)
[疏]“揖入”至“揖入”。
注“賓與”至“夫廟”。
釋曰:云“使者止執幣”者,下經始云“大夫奉束帛入”,明此賓揖入時,使者止執幣可知。云“賓俟之于門內,謙也”者,聘時主君揖入,立于庭,尊卑法。此賓與使者敵,故賓在門內,謙也。云門內即寧下,故下賓問卿,云:“及廟門,大夫揖入。”鄭注“入者,省內事也,既而俟于寧下”是也。云“古者天子諸侯,必舍于大祖廟”者,案《禮運》云:“天子諸侯,必舍其祖廟?!毕掠浽疲骸扒漯^於大夫,大夫館于士,士館于工商?!编嵶⒃疲翰火^於敵者之廟,為大尊也。以此差之,諸侯無正文,鄭注舍于諸公廟者,諸公,大國之孤。云“大夫行,舍于大夫廟”者,謂卿舍于大夫也。若無孤之國,諸侯舍於卿廟也。
大夫奉束帛,(執其所以將命。)入,三揖,皆行,(皆猶并也。使者尊,不後主人。)
[疏]“入三揖皆行”。
注“皆猶”至“主人”。
釋曰:云“使者尊,不後主人”者,主人則賓所在,若主人也。然君與使者行,當後君也。
至于階,讓,大夫先升一等。(讓不言三,不成三也。凡升者,主人讓于客三。敵者則客三辭,主人乃許升,亦道賓之義也。使者尊,主人三讓,則許升矣。今使者三讓,則是主人四讓也。公雖尊,亦三讓乃許升,不可以不下主人也。古文曰三讓。)
[疏]“至于”至“一等”。
注“讓不”至“三讓”。
釋曰:云“讓不言三,不成三也。凡升者,主人讓于客三。敵者則客三辭,主人乃許升”者,是三讓三辭成也。今賓三讓,大夫即升,無三辭,則不成三也。云“使者尊,主人三讓,則許升矣”者,即此經主人讓大夫先升是也。云“今使者三讓,則是主人四讓也”者,經雖言讓,大夫先升,大夫之讓不明,故鄭君兩言之,但使尊終先升。若主人三讓,使人亦三讓,主人又一讓,則主人四讓,使者乃升,故鄭復言此也。案《周禮司儀》云“諸公之臣相為國客”,大夫郊勞,“三讓,登聽命”,又云“致饔餼如勞之禮”,即得行三讓之禮。此中“古文云三讓”,與彼合。鄭不從者,《周禮》統心,舉其大率而云三讓,此《儀禮》據屈曲行事。觀此經直云讓,大夫先升,是主人或三讓,大夫無三讓,故不從古文也。云“公雖尊,亦三讓乃許升,不可以不下主人也”者,此據公為主人,亦有三讓,故上行聘時,云“至於階,三讓,公升二等賓升”,亦是公先讓先升,故成三讓。是以《聘義》云“三讓而後升”,公尊,必三讓者,不下賓客,主人之義故也。
賓從,升堂,北面聽命。(北面于階上也。)
大夫東面致命。賓降,階西再拜稽首,拜餼亦如之。(大夫以束帛同致饔餼也,賓殊拜之,敬也,重君之禮也。)
[疏]注“大夫”至“禮也”。
釋曰:“大夫以束帛同致饔餼五牢”,及陳豆壺車米之等,今賓拜饔三牢,及庭實又別拜餼二牢,及門外米禾殊拜之者,敬主君以重禮故也。
大夫辭,升成拜。(尊賓。)受幣堂中西,北面。(趨主君命也。堂中西,中央之西。)大夫降,出。賓降,授老幣,出迎大夫。(老,家臣也。賓出迎,欲擯之。)
大夫禮辭,許。入,揖讓如初。賓升一等,大夫從,升堂。(賓先升,敵也,皆北面。)
[疏]“大夫”至“升堂”。
注“賓先”至“北面”。
釋曰:前大夫奉君命歸饔餼,故先升一等,今賓私儐使者,無君命,體敵,故賓先升在館,如主人之儀故也。知皆北面者,以其體敵,又下始云“賓奉幣西面,大夫東面”,明此北面可知。
庭實設,馬乘。(乘,四馬也。)賓降堂,受老束錦,大夫止。(止不降,使之馀尊。)
[疏]注“止不”至“馀尊”。
釋曰:凡賓主體敵之法,主人降,賓亦降。今賓降,使者不降者,使之馀尊,雖合降而不降。
賓奉幣西面,大夫東面。賓致幣。(不言致命,非君命也。)
大夫對,北面當楣,再拜稽首。(稽首,尊君客也。致對,有辭也。)
[疏]注“稽首”至“辭也”。
釋曰:賓主既行敵體之禮,當行頓首,今大夫稽首,於賓為拜君之拜,尊君客故也。致者,賓致幣當有辭,對者,大夫對亦當有辭,所以無辭者,文不具故也。
受幣于楹,南面,退,東面俟。(賓北面授,尊君之使。)
[疏]“受幣”至“面俟”。
注“賓北”至“之使”。
釋曰:北賓儐使者,是體敵之義。經云“受幣于楹南面”,知賓不南面并授,而云賓北面授者,凡敵體授之義,授由其右,受由其左。今尊君之使,是以大夫南面,賓北面,故知賓北面授幣。
賓再拜稽首送幣。大夫降,執左馬以出。(出廟門,從者亦訝受之。)
[疏]注“出廟”至“受之”。
釋曰:言“亦”者,上賓受禮時,受幣馬,云賓降,“執左馬以出,上介受賓幣,從者訝受馬”,此亦從者訝受馬,故云亦也。
賓送于外門外,再拜。明日,賓拜于朝,拜饔與餼,皆再拜稽首。(拜謝主君之恩惠於大門外?!吨芏Y》曰:凡賓客之治令,訝聽之。此拜亦皮弁服。)
[疏]“賓送”至“稽首”。
注“拜謝”至“弁服”。
釋曰:知拜謝在大門外者,以其直言賓拜於朝,無入門之文,故知在大門外。若然,諸侯外朝在大門外明矣。引《周禮》者,《秋官掌訝職》云:賓客“至于國,賓入館,次于舍門外,待事于客。及將幣,為前驅,至于朝,詔其位”。凡賓客之治令訝訝治之。引之者,欲見賓客發館至朝來往,皆掌訝前驅為之導。知“此拜亦皮弁”者,以其受時皮弁,故知此拜亦皮弁也。故《公食大夫》云:“若不親食,使大夫各以其爵、朝服以侑幣致之。賓朝服以受,明日賓朝服以拜賜于朝?!北顺?,還朝服拜,則知此皮弁受,亦皮弁拜可知。
上介,饔餼三牢,飪一牢,在西,鼎七,羞鼎三;(飪鼎七,無鮮魚、鮮臘也。賓、介皆異館。)
[疏]“上介”至“鼎三”。
釋曰:自此盡“兩馬束錦”,論主君使下大夫歸饔餼於上介之事。
注“飪鼎”至“異館”。
釋曰:云“飪鼎七,無鮮魚、鮮臘也”者,對上賓九鼎,有鮮魚、鮮臘也。云“賓、介皆異館”者,案下記云:“卿館於大夫,大夫館於士,士館於工商?!北嗽魄洌创速e,一也。彼云大夫,即此上介也。彼云士,即此眾介也。故知賓、介各異館。必異館者,所陳饔餼厚,無所容故也。
腥一牢,在東,鼎七;堂上之饌六。(六者,賓西夾之數。)
西夾亦如之。及甕,如上賓。(凡所不貶者,尊介也。言如上賓者,明此賓客介也。)
[疏]“西夾”至“上賓”。
注“凡所”至“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