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994字
- 2015-12-26 15:10:39
釋曰:云“三耦拾取矢亦如之”者,上云三耦之中,上耦外而言之。云“取誘射之矢,挾五個”者,以其前拾取矢皆進(jìn)三挾一個,乃反位。此則先取四矢,亦三挾一個,乃并取誘射四矢,兼挾之,故五個也。云“弟子逆受於東面位之後”者,弟子即納射器者,因留主授受於堂西西方,今見下耦將司射矢來向位,仍西面,弟子即往逆受之訖,下射乃反東面,故云“授有司于西方而后反位”,謂反向東面位,是以鄭亦云“弟子逆受於東面位之後”也。
眾賓未拾取矢,皆袒、決、遂,執(zhí)弓,三挾一個,由堂西進(jìn),繼三耦之南而立,東面,北上,大夫之耦為上。(未猶不也。眾賓不拾者,未射,無上矢也。言此者,嫌眾賓三耦同倫,初時有射者,後乃射有拾取矢,禮也。)
[疏]“眾賓”至“為上”。
注“未猶”至“禮也”。
釋曰:云“未猶不也”者,若言未,謂此第一番初時,未有拾取矢,禮以其第一番唯有三耦射,無賓射法,不得云未。是以轉(zhuǎn)為不以其全,不拾取矢也。云“言此者,嫌眾賓三耦同倫,初時有射”者,此解經(jīng)云眾賓不拾之意有此嫌,故明之。云“後乃射有拾取矢,禮也”者,據(jù)第三番眾賓乃射,自然有上拾取矢禮,後文見之也。
司射作射如初,一耦揖升如初。司馬命去侯,獲者許諾。司馬降,釋弓反位。司射猶挾一個,去撲,與司馬交于階前,升,請釋獲于賓。(猶,有故之辭。司射既誘射,恒執(zhí)弓挾矢以掌射事,備尚未知,當(dāng)教之也。今三耦卒射,眾足以知之矣。猶挾之者,君子不必也。)
[疏]“司射”至“于賓”。
注“猶有”至“必也”。
釋曰:自此盡“共而俟”,論第二番射之事。案《大射》第二番射,司馬命去侯云如初。此司馬命去侯,不言如初者,此臣禮,威儀省。司馬初命去侯時,獲者許諾,聲不絕,以至于乏。再番、三番命去侯,獲者直許諾,無不絕聲,故不言如初。《大射》君禮,威儀多,故第二番與前同,獲者以宮商趨之,故言如初。於第三番禮殺,復(fù)不以宮商,直許諾,又不得言如初。云“今三耦卒射,眾足以知之矣。猶挾矢者,君子不必也”者,三耦教射者,三耦卒射,眾賓足知射禮,猶挾矢教之者,君子不必也者。案《論語》孔子云君子“無必、無固、無我”,以不必即知,故仍教之。
賓許,降,撲,西面立于所設(shè)中之東,北面命釋獲者設(shè)中,遂視之。(視之,當(dāng)教之。)
[疏]“賓許”至“視之”。
注“視之當(dāng)教之”。
釋曰:云“當(dāng)教之”者,謂教其釋,安置左右,及數(shù)告勝負(fù)之事,亦教之也。
釋獲者執(zhí)鹿中,一人執(zhí)以從之。(鹿中,謂射於謝也,於庠當(dāng)兕中。)
[疏]“釋獲”至“從之”。
注“鹿中”至“兕中”。
釋曰:以州長是士,射于榭;鄉(xiāng)大夫是大夫,為之射于庠。下記云“士則鹿中,大夫兕中”,故云“鹿中謂射於榭也,於庠當(dāng)兕中也”。
釋獲者坐設(shè)中,南當(dāng),西當(dāng)西序,東面,興受,坐實(shí)八于中,橫委其馀于中西,南末。興,共而俟。(興還北面受,反東面實(shí)之。)
[疏]“釋獲”至“而俟”。
注“興還”至“實(shí)之”。
釋曰:云“設(shè)中,南當(dāng)”,南北節(jié),西當(dāng)西序,東西節(jié)。云“興還北面受,反東面實(shí)之”者,以其所納射器皆在堂西,執(zhí)中與,皆從堂西來,向西序之南,南面,執(zhí)中者既東面坐,設(shè)訖,興,還向北面受,回向東面實(shí)之也。
司射遂進(jìn),由堂下,北面命曰:“不貫不釋。”(貫猶中也。不中正不釋也。古文貫作關(guān)。)
[疏]“司射”至“不釋”。
注“貫猶”至“作關(guān)”。
釋曰:言“不貫”者,以其以布為侯,故中者貫穿布侯,故以中為貫也。是以鄭云貫猶中也。中則貫也。
上射揖。司射退反位。釋獲者坐取中之八,改實(shí)八于中,興,執(zhí)而俟。(執(zhí)所取。)
[疏]“上射”至“而俟”。
注“執(zhí)所取”。
釋曰:八者,人四矢,一耦八矢。雖不知中否,要須一矢則一,改實(shí)八,擬後來者用之。
乃射。若中,則釋獲者坐而釋獲,每一個釋一。上射於右,下射於左,若有馀,則反委之。(委馀,禮尚異也。委之,合於中西。)
[疏]“乃射”至“委之”。
注“委馀”至“中西”。
釋曰:云“上射於右,下射於左”者,以釋者東面為正,依投壺禮,賓黨於右,主黨於左,是以上射於右,賓黨也;下射於左,主黨也。云“委馀,禮尚異也”者,手中馀未知有幾,不可盡中所有,馀亦得於後釋,要委馀於地,別取中內(nèi)八者,禮尚異,故不用馀者。云“委之,合於中西”者,法多少視射人多少不定,要橫委其馀於中西,手中馀者與之合也。
又取中之八,改實(shí)八于中,興,執(zhí)而俟。三耦卒射。
賓、主人、大夫揖,皆由其階降,揖。主人堂東袒、決、遂,執(zhí)弓,三挾一年。賓於堂西亦如之。皆由其階,階下揖,升堂揖。主人為下射,皆當(dāng)其物,北面揖,及物揖,乃射。卒,南面揖,皆由其階,階上揖,降階揖。賓序西,主人序東,皆釋弓,說決、拾,襲,反位,升,及階揖,升堂揖,皆就席。(或言堂,或言序,亦為庠謝互言也。賓主人射,大夫止於堂西。)
[疏]“又取”至“就席”。
注“或言”至“堂西”。
釋曰:上云“榭則鉤楹內(nèi)”,謂射於榭者也;“堂則由楹外”,謂射於庠者也。此當(dāng)有鄉(xiāng)大夫射於庠,亦有州長射於序,故互見其義。互言者,今袒、決、遂,則言堂東西,見在庠,在榭亦然。釋弓說決、拾,則言序東、序西,序則榭也,在庠亦然。故言互言之,周公省文,欲兩見之也。云“大夫止於堂西”者,上賓、主人、大夫俱降,無堂西之文,下云大夫袒、決、遂,就其耦,故知此時止於堂西,故記云“大夫降,立于堂西以俟射”也。
大夫袒、決、遂,執(zhí)弓,三挾一個,由堂西出于司射之西,就其耦。大夫?yàn)橄律洌具M(jìn),耦少退。揖如三耦。及階,耦先升。卒射,揖如升射,耦先降。降階,耦少退。皆釋弓于堂西,襲。耦遂止于堂西,大夫升就席。(耦於庭,不并行,尊大夫也。在堂如上射之儀,近其事,得申。)
[疏]“大夫”至“就席”。
注“耦於”至“得申”。
釋曰:言“在堂如上射之儀”者,謂耦先升,是如上射身先升法,以其近射事,故得申也。
眾賓繼射,釋獲皆如初。司射所作,唯上耦。(於是言唯上耦者,嫌賓、主人射亦作之。《大射》三耦卒射,司射請于公及賓。)
[疏]“眾賓”至“上耦”。
注“於是”至“及賓”。
釋曰:云“於是言唯上耦者,嫌賓、主人射亦作之”,鄭言此者,若二耦射,下即言所作唯上耦,則賓、主人射作之未可知,故於眾賓射訖乃言此,明賓、主射不作可知,故於此乃言“所作唯上耦”,明除賓、主矣。故鄭云:“於是言唯上耦,嫌賓主射亦作之。”引《大射》者,公尊,公與賓射,不作直請,記云:“賓、主人射,則司射擯升降。”是雖不作,猶為擯相之,但不請也。
卒射,釋獲者遂以所執(zhí)馀獲,升自西階,盡階,不升堂,告于賓曰:“左右卒射。”降,反位,坐委馀獲于中西,興,共而俟。(司射不告卒射者,釋獲者於是有事,宜終之也。馀獲,馀也,無馀則空手耳。俟,俟數(shù)也。)
[疏]“卒射”至“而俟”。
注“司射”至“數(shù)也”。
釋曰:云:“宜終之也”者,決前番射,司射告卒射,此二番射不告卒,使獲者告,是宜終之也。云“馀獲,馀”者,一耦不必盡中,故有馀也。云“無馀則空手耳”者,或賓、主八矢盡中,釋八,故空手告也。
司馬袒、決,執(zhí)弓升,命取矢,如初。獲者許諾,以旌負(fù)侯,如初。司馬降,釋弓,反位。弟子委矢,如初。大夫之矢,則兼束之以茅,上握焉。(兼束大夫矢,優(yōu)之,是以不拾也。束於握上,則兼取之,順羽便也。握,謂中央也。不束主人矢,不可以殊於賓也。言大夫之矢,則矢有題識也。肅慎氏貢椐矢,銘其括。今文上作尚。)
[疏]“司馬”至“握馬”。
注“兼束”至“作尚”。
釋曰:自此盡“司馬乘矢”,論取矢之事。云“束于握上,則兼取之,順羽便也”者,握上則兼取之順持之處,全束於握之上,取持於中央,握之向下順羽便,故乘矢總束之也。云“不束主人矢,不可以殊於賓也”者,主人鄉(xiāng)大夫,則是大夫官當(dāng)束之,不敢殊別於賓,若主人是州長,則士自然不束也。肅慎氏者,《國語》文。引之者,證矢有題識,以有題識,故束者得知是大夫之矢也。
司馬乘矢如初。
司射遂西階西,釋弓,去撲,襲,進(jìn)由中東,立于中南,北面視。(釋弓去撲,射事已。)
[疏]“司馬”至“視”。
注“釋弓”至“事已”。
釋曰:凡言“遂”者,因上事。司射於上無事,而言“遂”者,以司射與司馬遞行事,今以司馬進(jìn)乘矢,司射遂西階西,釋弓去撲也。云“射事已”,此始再番射未已,而言已者,前番不釋獲,今據(jù)第二釋獲之,功成則為已,是以下記云:“司射釋弓矢,視,與獻(xiàn)釋獲者釋弓矢。”注云:“唯此二事,休武主文。”休武者,射訖數(shù),主文者,洗爵獻(xiàn)釋獲者是也。
釋獲者東面于中西坐,先數(shù)右獲。(固東面矣,復(fù)言之者,為其少南就右獲。)
[疏]“釋獲”至“右獲”。
注“固東”至“右獲”。
釋曰:釋獲者在中西東面。釋之時,賓黨於右,主黨於左。今將數(shù),宜就之,是以少南就右獲,更東面也。
二為純。(純猶全也。耦陰陽。)
[疏]“二為純”。
注“純猶”至“陰陽”。
釋曰:云“耦陰陽”者,陰陽對合,故二為耦陰陽也。
一純以取,實(shí)于左手,十純則縮而委之。(縮,從也。於數(shù)者東西為從。古文縮皆為蹙。)
[疏]注“縮從”至“為蹙”。
釋曰:凡言“從”、“橫”者,南北為從,東西為橫。今釋者東面而言從橫,則據(jù)數(shù)東為正,是以東西者為從,南北者為橫,故鄭云“於數(shù)者東西為從”也。
每委異之。(易校數(shù)。)
有馀純,則橫於下。(又異之也,自近為下。)
[疏]“有馀”至“於下”。
釋曰:此則以南北為橫也。
一為奇,奇則又縮諸純下。(奇猶虧也。又從之。)
興,自前左,東面。(起由中東就左獲,少北於故,東面鄉(xiāng)之。)
[疏]注“少北”至“鄉(xiāng)之”。
釋曰:云“少北於故”,故則右也。又移至左之後,東面鄉(xiāng)之,是以云少北於故。
坐,兼斂,實(shí)于左手,一純以委,十則異之。(變於右。)
[疏]注“變於右”。
釋曰:云“變於右”者,右則一一取之於地,實(shí)于左手。此則總斂於左手,一一取之於左手,委於地是變也。必變之者,禮以變?yōu)榫匆病?
其馀如右獲。(謂所縮所橫。)
司射復(fù)位,釋獲者遂進(jìn)取賢獲,執(zhí)以升,自西階,盡階,不升堂,告于賓。(賢獲,勝黨之也。齊之而取其馀。)
[疏]“司射”至“于賓”。
注“賢獲”至“其馀”。
釋曰:云“齊之而取其馀”者,解經(jīng)“取賢獲”,以為獲,以其唱獲則釋,故名為獲。左右數(shù)齊,有馀則賢獲,故以告也。
若右勝,則曰“右賢於左”。若左勝,則曰“左賢於右”。以純數(shù)告。若有奇者,亦曰奇。(賢猶勝也。言賢者,射之以中為俊也。假如右勝,告曰右賢於左,若干純、若干奇。)
[疏]“若右”至“曰奇”。
注“賢猶”至“干奇”。
釋曰:“若干”者,數(shù)不定之辭。凡數(shù)法,一二已上得稱若干,奇則一也,一外無若干。鄭亦言若干者,因純有若干,奇亦言若干,奇言若干者,衍字也。
若左右鈞,則左右皆執(zhí)一以告,曰:“左右鈞。”降復(fù)位,坐,兼斂,實(shí)八于中,委其馀于中西,興,共而俟。
[疏]“若左”至“而俟”。
釋曰:此將為第三番射,故豫設(shè)之。或?qū)嵒蛭蝗缜胺ㄒ病?
司射堂西,命弟子設(shè)豐。(將飲不勝者,設(shè)豐所以承其爵也。豐形蓋似豆而卑。)
[疏]“司射”至“設(shè)豐”。
注“將飲”至“而卑”。
釋曰:自此盡“徹豐與觶”,論罰爵之事。云“設(shè)豐所以承其爵也”者,案《燕禮》君尊有豐,此云承爵,豐則兩用之。《燕禮》注:“豐形似豆,卑而大。”此不言大,彼以承尊,故言大。此承爵,不言大,或小耳。
弟子奉豐升,設(shè)于西楹之西,乃降。勝者之弟子洗觶,升酌,南面坐奠于豐上。降,袒執(zhí)弓,反位。(勝者之弟子,其少者也。耦不酌,下無能也。酌者不授爵,略之也。執(zhí)弓反射位,不俟其黨,已酌有事。)
[疏]“弟子”至“反位”。
注“勝者”至“有事”。
釋曰:知弟子是“少者”,以其執(zhí)弟子禮使令,故知少者也。云“執(zhí)弓反射位,不待其黨,已酌有事”者,以此弟子由堂西,固在射賓中矣。黨即眾賓是也。案下文“三耦及眾射者皆與其耦進(jìn),立于射位”,今酌者不待其黨與俱進(jìn),而先反射位者,由已酌酒有事訖,其黨未得司射命,又無事,不得共酌者同就射位,故酌者先得反射位也。
司射遂袒執(zhí)弓,挾一個,撲,北面于三耦之南,命三耦及眾賓勝者:“皆袒、決、遂,執(zhí)張弓。(執(zhí)張弓,言能用之也。右手執(zhí)弦,如卒射。)
[疏]“司射”至“張弓”。
注“執(zhí)張”至“卒射”。
釋曰:云“右手執(zhí)弦,如卒射”者,上文卒射,執(zhí)弓不挾,右執(zhí)弦,矢盡故也。此非卒射,亦執(zhí)張弓,為無矢亦右執(zhí)弦也,故注云如卒射。
不勝者皆襲,說決拾,左手,右加弛弓于其上,遂以執(zhí)付。(固襲說決拾矣,復(fù)言之者,起勝者也。執(zhí)弛弓,言不能用之也。兩手執(zhí)付,又不得執(zhí)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