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674字
  • 2015-12-26 15:10:39

釋曰:云“賓致命,主人受幣,庭實所用為節”者,以其上經納徵、授幣如納吉之禮,其目已具。今言之者,為執皮者釋外足見文,及士受皮時節不見,故云賓堂上致命時,庭中執皮者釋外足見文;主人堂上受幣時,主人之士於堂下受取皮,是其庭實所用為節也。云“士,謂若中士、下士不命者”,但諸侯之士,國皆二十七人。依《周禮典命》:侯伯之士一命,子男之士不命。命與不命,國皆分為三等:上九,中九,下九。案《周禮》三百六十官,皆有官長,其下皆有屬官。但天子之士,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與諸侯之士異。若諸侯上、中、下士同命。今言士,謂若中士、下士不命者,據上士為官長者。若主人是中士,則士是下士;若主人是下士,則士是不命之士、府史之等。此不命與子男之士不命者別,彼雖不得君簡策之命,仍得人君口命為士。此則不得君命,是官長自辟除者也。案《既夕》宰舉幣是士之府史,則庭實胥徒為之。云“自,由也”者,謂由執皮者之左受之也。

父醴女而俟迎者,母南面于房外。(女既次純衣,父醴之于房中,南面,蓋母薦焉,重昏禮也。女奠爵于薦東,立于位而俟婿。婿至,父出,使擯者請事。母出南面房外,示親授婿,且當戒女也。)

[疏]“公醴”至“房外”。

注“女既”至“女也”。

釋曰:此亦前經不具,故記之。云“女既次純衣,父醴之于房中,南面”者,見於上文。云“蓋母薦焉”者,舅姑共饗,婦姑薦脯醢,故知父母醴女亦母薦脯醢,重昏禮,故母薦也。云“女奠爵于薦東,立于位而俟婿”者,案《士冠禮》子與醮子及此篇禮賓、禮婦皆奠爵于薦東,明此亦奠薦東也。云“婿至,父出,使擯者請事”者,見于上文。云“母出南面房外,示親授婿,且當戒女也”者,并參下文而言也。

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笄,母戒諸西階上,不降。(必有正焉者,以戒使不忘。)

[疏]“女出”至“不降”。

釋曰:此記亦經不具。以母出房戶之西南面,女出房西行,故云“出于母左”。父在阼階上西面,故因而戒之。云“母戒諸西階上”者,母初立房西,女出房,母行至西階上,乃戒之也。

注“必有”至“不忘”。

釋曰:云“戒使不忘”者,謂衣笄恒在身而不忘,持戒亦然,故戒使不忘也。下文父母及庶母重行戒者,并與此文相續成也。此士禮,父母不降送。案桓公三年經書:“九月,齊侯送姜氏于ん。”《梁傳》曰:“禮,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門。”祭門則廟門,言不出廟門,則似得下堂者,彼諸侯禮,與此異。以其大夫、諸侯、天子各有昏禮,故不同也。

婦乘以幾。從者二人坐持幾,相對。(持幾者,重慎之。)

[疏]“婦乘以幾”。

注“持幾者重慎之”。

釋曰:上經雖云“婦乘以幾”,不見從者二人持之,故記之也。此幾謂將上車時而登,若王后則履石,大夫、諸侯亦應有物履之,但無文以言。今人猶用臺,是石幾之類也。

婦入寢門,贊者徹尊冪,酌玄酒,三屬于尊,棄馀水于堂下階,加勺。(屬,注也。玄酒,氵兌水貴新,昏禮又貴新,故事至乃取之,三注于尊中。)

[疏]“婦入”至“加勺”。

釋曰:經中唯置酒尊,不見徹冪以下事,故記之。

注“屬注”至“尊中”。

釋曰:經云“酌玄酒三注於尊”,謂於外器中酌取。此氵兌水三度注於玄酒尊中,禮成於三,故三注之也。云“玄酒,氵兌水貴新”者,案《郊特牲》云:“明水氵兌齊,貴新也。”又云:“凡氵兌,新之也。”是禮有貴新也。今昏禮,事至乃取之,故云貴新也。若然,禮有玄酒、氵兌水、明水三者,各逐事物生。名玄酒,據色而言,氵兌水據新取為號,其實一也。以上古無酒,用水為酒,後代雖有酒,用之配尊,不忘本故也。明水者,案《周禮秋官司ピ氏》云“以陰鑒取明水於月”,《郊特牲》云:“其謂之明水也,由主人之著此水也。”注云:“著猶成也。言主人齊,此水乃成可得也。”配尊之酒,三酒加玄酒,郁鬯與五齊皆用明水配之。《郊特牲》云五齊加明水,三酒加玄酒,不言郁鬯者,記人文略也。相對,玄酒與明水別;通而言之,明水亦名玄酒。故《禮運》云“玄酒在室”,彼配郁鬯,五齊是明水,名為玄酒也。以其俱是水,故通言水也。若天子、諸侯祭祀,得郁鬯與五齊、三酒并用。卿大夫、士祭直用三酒與玄酒,無五齊與郁鬯。又明水若生人相禮不忘本,亦得用,以其用醴醴,則五齊之中醴齊之類也。

,緇被囗里,加于橋。舅答拜,宰徹。(被,表也。有衣者,婦見舅姑,以飾為敬。橋,所以,其制未聞。今文橋為鎬。)

[疏]“緇”至“徹”。

釋曰:上經雖云,不言表里加飾之事,故記之也。

婦席薦饌于房。(醴婦,饗婦之席薦也。)

[疏]“婦席薦饌于房”。

注“醴婦”至“薦也”。

釋曰:此亦於經不見,故記之。但醴婦時唯席與薦,無俎,其饗婦非直有席薦,并有俎。俎則不饌于房,從鼎升于俎,入設于席前。今據醴婦時,同有席與薦饌于房中者而言也。

饗婦,姑薦焉。(舅姑共饗婦,舅獻爵,姑薦脯醢。)

[疏]“饗婦姑薦焉”。

釋曰:經直言“舅姑共饗婦,以一獻之禮”,時同自明,不言姑薦,故記之也。

婦洗在北堂,直室東隅,篚在東,北面盥。(洗在北堂,所謂北洗。北堂,房中半以北。洗南北直室東隅,東西直房戶與隅。)

[疏]“婦洗”至“面盥”。

釋曰:經唯言“北洗”,不言洗處及篚,故記之也。

注“洗在”至“隅”。

釋曰:房與室相連為之房,無北壁,故得北堂之名,故云“洗在北堂”也。云“所謂北洗”者,所謂經中北洗也。云“北堂,房半以北”者,以其南堂是戶外,半以南得堂名,則堂是戶外之稱,則知此房半以北得堂名也。知房無北戶者,見上文云尊于房戶之東,房有南戶矣。《燕禮》、《大射》皆云羞膳者升自北階,立于房中。不言入房,是無北壁而無戶,是以得設洗直室東隅也。云“洗南北直室東隅”者,是南北節也。云“東西直房戶與隅”者,是東西節也。

婦酢舅,更爵,自薦。(更爵,男女不相因也。)

[疏]“婦酢舅更爵自薦”。

釋曰:謂舅姑饗婦獻時,舅姑薦。今婦酢舅,婦自薦之,嫌別人薦,故記之也。

不敢辭洗,舅降則辟于房,不敢拜洗。(不敢與尊者為禮。)

[疏]“不敢”至“拜洗”。

釋曰:此事當在婦酢舅之上,退之在下者,欲見酬酒洗時亦不辭,故也。此對《士冠》、《鄉飲酒》之等主與賓為禮,皆辭洗,此則不敢也。此事於經不見,故記之也。

凡婦人相饗,無降。(姑饗婦人送者于房,無降者,以北洗篚在上。)

[疏]“凡婦人相饗無降”。

注“姑饗”至“在上”。

釋曰:本設北洗,為婦人有事不下堂。今以北洗及篚在上,故不降。經不言,故記之也。言“凡”者,欲見舅姑共饗婦及姑饗婦人送者皆然,故言凡也。

婦入三月,然後祭行。(入夫之室三月之後,於祭乃行,謂助祭也。)

[疏]“婦入”至“祭行”。

注“入夫”至“祭也”。

釋曰:此據舅在無姑,或舅沒姑老者。若舅在無姑,三月不須廟見,則助祭。案《內則》云“舅沒則姑老”者,謂姑六十亦傳家事,任長婦。婦入三月廟見,祭菜之後亦得助夫祭,故鄭云“謂助祭也”。此亦謂婦,其庶婦無此事。亦以經不見,故記之也。

庶婦,則使人醮之,婦不饋。(庶婦,庶子之婦也。使人醮之,不饗也。酒不酬酢曰醮,亦有脯醢。婦酌之以醴,尊之。庶婦酌之以酒,卑之。其儀則同。不饋者,共養統於也。)

[疏]“庶婦”至“不饋”。

注“庶婦”至“也”。

釋曰:不饗者,以婦不醮而有饗。今使人醮之,以醮替饗,故使人醮之,不饗也。云“酒不酬酢曰醮”者,亦如庶子醮。然知“亦有脯醢”者,以其饗婦及醮子皆有脯醢,故知亦有脯醢也。云“其儀則同”者,婦用醴於客位,東面拜受醴,贊者北面拜送。今庶婦雖於房外之西,亦東面拜受,醮者亦北面拜送,故云其儀則同也。云“不饋者,共養統於也”者,謂不盥饋特豚,以其共養統于婦也。

昏辭曰:“吾子有惠,貺室某也。(昏辭,擯者請事告之辭。吾子,謂女父也。稱有惠,明下達。貺,賜也。室猶妻也。子謂公冶長可妻也。某,婿名)

[疏]“昏辭”至“某也”。

注“昏辭”至“婿名”。

釋曰:鄭知昏辭是“擯者請事告之辭”者,以其言“吾子有惠貺室某也”,是使告主人之辭,明知是擯者出門請事,使者告之辭也。知“吾子,謂女父”者,請事告擯者,稱前已有惠,貺其妻於婿某,申明是女父,乃得以女許人,故知吾子女父也。云“明下達”者,此擯者稱有惠貺室,即婿家舊已有辭下達女家,見許,今得言貺室也,故引上文下達以釋此也。引“子謂公冶長可妻也”者,證以女許人稱貺室,室猶妻也。

某有先人之禮,使某也請納采。”(某,婿父名也。某也,使名也。)

[疏]“某有”至“納采”。

注“某婿”至“名也”。

釋曰:此亦是使者門外,通連上語告擯者之辭也。以其使者稱向主人擯者,故知上某是婿父,下某是使者名也。

對曰:“某之子愚,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辭。”(對曰者,擯出納賓之辭。某,女父名也。吾子,謂使者。今文弗為不,無能字。)

[疏]“對曰”至“敢辭”。

注“對曰”至“能字”。

釋曰:鄭知“對曰者,擯出納賓之辭”者,以其上文賓告擯者辭,下經致命主人,明此是中擯者出領賓告者辭,下經致語入告主人擯者,又領主人此語,以告使者知也。

致命,曰:“敢納采。”問名,曰:“某既受命,將加諸卜,敢請女為誰氏?”(某,使者名也。誰氏者,謙也,不必其主人之女。)

[疏]“致命曰:“敢納采”。

釋曰:此使者升堂,致命於主人辭。若然,亦當有主人對辭,如納徵致命,主人對辭,不言之者,文不具也。問名,賓在門外請問名,主人許。無辭者,納采、問名同使,前已相親於納采,許昏訖,故於問名略,不言主人所傳辭也。是以於此直見賓升堂,致命主人之辭也。自此已下有納吉、納徵、請期之等,皆有門外賓與擯者傳辭。及升堂致命,主人對,或理有不須而言,或理須辭而文不具以情商度,義可皆知也。

注“某使”至“之女”。

釋曰:知“某,使者名也”者,以使者對主人稱某,既受命,明是使者之名也。云“誰氏者,謙也”者,以其下達乃納采,則知女之姓矣。今乃更問主人女為誰氏者,恐非主人之女,假外人之女收養之,是謙,不敢必其主人之女也。其本云問名,而云誰氏者,婦人不以名行,明本不問女之三月名,此名即姓號之名。若《尚書》孔注云:“虞氏,舜名。”舜為謚號,猶為名解之,明氏姓亦得為名。若然,本問名上氏姓,故云誰氏也。

對曰:“吾子有命,且以備數而擇之,某不敢辭。”(卒曰某氏,不記之者,明為主人之女。)

[疏]“對曰”至“敢辭”。

釋曰:云“吾子有命”者,正謂行納采、問名,使者將命來,是已有命來擇,即是且以備數而擇之也。

注“卒曰”至“之女”。

釋曰:云“卒曰某氏”者,主人終卒對客之辭,當云某氏對使也。云“不記之”者,明為主人之女者。若是他女,當稱女氏以答。今不言之者,明是主人之女。容舊知之,故不對,是以云“明為主人之女”也。

醴,曰:“子為事故,至於某之室。某有先人之禮,請醴從者。”(言從者,謙不敢斥也。今文於為于。)對曰:“某既得將事矣,敢辭。”(將,行)“先人之禮,敢固以請。”(主人辭,固,如故。)“某辭不得命,敢不從也。”(賓辭也,不得命者,不得許己之命,)

納吉,曰:“吾子有貺命,某加諸卜,占曰吉,使某也敢告。”(貺,賜也。賜命,謂許以女名也。某,婿父名。)

[疏]注“貺賜”至“父名”。

釋曰:知某是婿父名者,以其云“命某加諸卜”是婿父卜,故知某是婿父名。

對曰:“某之子不教,唯恐弗堪。子有吉,我與在,某不敢辭。”(與猶兼也。古文與為豫。)

[疏]“對曰”至“敢辭”。

注“與猶兼也”。

釋曰:云“我與在”,以其夫婦一體,夫既得吉,婦吉可知,故云我兼在,占吉中也。

納徵,曰:“吾子有嘉命,貺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禮,儷皮束帛,使某也請納徵。”致命,曰:“某敢納徵。”對曰:“吾子順先典,貺某重禮,某不敢辭,敢不承命!”(典,常也,法也。)

[疏]“納徵”至“承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襄城县| 额敏县| 毕节市| 壶关县| 竹山县| 蓬溪县| 民勤县| 长丰县| 太和县| 于都县| 醴陵市| 高安市| 安图县| 泸西县| 荆州市| 荣成市| 靖江市| 通海县| 中牟县| 诸暨市| 九龙坡区| 大悟县| 乌兰察布市| 绥芬河市| 新河县| 金堂县| 体育| 汝城县| 徐汇区| 安陆市| 甘德县| 明溪县| 永德县| 昌平区| 岳阳县| 宁武县| 松溪县| 沾益县| 临夏县| 阳城县| 香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