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4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339字
  • 2015-12-26 15:10:39

[疏]釋曰:云“外兄弟”者,姑是內人,以出外而生,故曰外兄弟。傳發問者,亦疑外親而服之,故問也。答云“報之”者,姑之子既為舅之子服,舅之子復為姑之子兩相為服,故云報之也。

舅。(母之昆弟。)傳曰:何以緦?從服也。(從於母而服之。)

[疏]注“從於母而服之”。

釋曰:傳發問者,亦疑於外親而有服。答“從服”者,從於母而服之。不言報者,既是母之懷抱之親,不得言報也。

舅之子。(內兄弟也。)傳曰:何以緦?從服也。

[疏]釋曰:云“內兄弟”者,對姑之子。云“舅之子”,本在內不出,故得內名也。傳發問者,亦以外親服之,故問也。答云“從服”者,亦是從於母而服之。不言報者,為舅既言從服,其子相於亦不得言報也。

夫之姑姊妹之長殤。夫之諸祖父母,報。(諸祖父者,夫之所為小功,從祖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曰曾祖父母。曾祖於曾孫之婦無服,而云報乎?曾祖父母正服小功,妻從服緦。)

[疏]注“諸祖”至“服緦”。

釋曰:夫之姑姊妹,成人婦為之小功,長殤降一等,故緦麻也。云“諸祖父者,夫之所為小功”者,妻降一等,故緦麻者。以其本疏,兩相為服,則生報名。云“從祖祖父母,外祖父母”者,此依《小功章》,夫為之小功者也。云“或曰曾祖父母”者,或人解諸祖之中兼有夫之曾祖父母,凡言“報”者,兩相為服。曾祖為曾孫之婦無服,何得云報乎?鄭破或解也。云“曾祖父母正服小功,妻從服緦”者,此鄭既破或解,更為或人而言。若今本不為曾祖齊衰三月,而依差降服小功,其妻降一等,得有緦服。今既齊衰三月,明為曾孫妻無服。

君母之昆弟。

[疏]釋曰:前章不云君母姊妹,而云從母者,以其上連君之父母故也。此昆弟單出,不得直云舅,故云“君母之昆弟”也。

傳曰:何以緦?從服也。(從於君母而舅服之也。君母在,則不敢不從服。君母卒,則不服也。)

[疏]注“從於”至“服也”。

釋曰:傳發問者,怪非已母而服之。答云“從服”者,雖本非己親,敬君之母,故從於君母而服緦也。云“君母在則不敢不從服,君母卒則不服也”者,君母之昆弟從服與君母之父母故亦同,取於上傳解之也,皆徒從,故所從亡則已也。

從父昆弟之子之長殤,昆弟之孫之長殤,為夫之從父昆弟之妻。

[疏]釋曰:從父昆弟之子之長殤,昆弟之孫之長殤,此二人本皆小功,故長殤在緦麻,中殤從下殤,無服。夫之從父昆弟之妻,同堂娣姒降於親娣姒,故緦也。

傳曰:何以緦也?以為相與同室,則生緦之親焉。長殤、中殤降一等,下殤降二等。齊衰之殤中從上,大功之殤中從下。(同室者,不如居室之親也。齊衰、大功,皆服其成人也。大功之殤中從下,則小功之殤亦中從下也。此主謂妻為夫之親服也。凡不見者,以此求之。)

[疏]“傳曰”至“從下”。

釋曰:“何以緦”,發問者,以本路人,夫又不服之,今相為服,故問之。答云“以為相與同室則生緦之親焉”者,以大功有同室同財之義,故云相與同室則生緦之親焉。云“長殤中殤降一等,下殤降二等”者,即云“齊衰之殤中從上”,乃是婦人為夫之族著殤法,則此一等、二等之傳,雖文承上男子為殤之下,要此傳為下婦人著殤服而發之。若云長殤中殤降一等者,據下齊衰中殤從上,在大功也。下殤降二等者,亦是齊衰下殤在小功者也。

注“同室”至“求之”。

釋曰:云“同室者,不如居室之親也”者,言同室者,直是舍同,未必安坐。言居者,非直舍同,又是安坐,以上《小功章》親娣姒婦發傳而云“相與居室”,此從父昆弟之妻相為,即云“相與同室”,是親疏相并。同室不如居室中,故輕重不等也。云“齊衰大功皆服其成人也”者,以其無殤在齊衰之服,明據成人。齊衰既是成人,明大功亦是成人可知也。云“大功之殤中從下,則小功之殤亦中從下”者,則舉上以明下。上《殤小功》注云“大功之殤中從上”,則齊衰之殤亦中從上。彼注舉下以明上,皆是省文之義,故言一以包二也。云“此主謂妻為夫之親服也”者,此傳又承婦人在夫家,相為著服之下。又上文《殤小功》章已發傳,據大功、小功不據齊衰,以其重,故據男子為殤服而言。此不言小功,上取齊衰,對大功以其輕,故知婦人義服,為夫之親而發也。云“凡不見者,以此求之”者,以其婦人為夫之親,從夫服而降一等,而經傳不見者,以此求也。事意盡可知。前章注為丈夫而言,此章更為婦人出,故兩處并見也。

記。

[疏]釋曰:《儀禮》諸篇有“記”者,皆是記經不備者也。作記之人,其疏已在《士冠篇》。

公子為其母,練冠、麻,麻衣纟原緣;為其妻,纟原冠、葛帶、麻衣纟原緣。皆既葬除之。(公子,君之庶子也。其或為母,謂妾子也。麻者,緦麻之帶也。此麻衣者,如小功布,深衣,為不制衰裳變也。《詩》云:“麻衣如雪。”纟原,淺絳也,一染謂之纟原。練冠而麻衣纟原緣,三年練之受飾也。《檀弓》曰:“練,練衣黃里、纟原緣。”諸侯之妾子厭於父,為母不得伸,權為制此服,不奪其恩也。為妻纟原冠葛帶,妻輕。)

[疏]注“公子”至“妻輕”。

釋曰:云“練冠麻,麻衣纟原緣”者,以練布為冠,麻者,以麻為帶。又云麻衣者,謂白布深衣。云纟原緣者,以繒為纟原色,與深衣為領緣。“為其妻纟原冠”者,以布為纟原色,為冠。“葛帶”者,又以葛為帶。云“麻衣纟原緣”者,與為母同。皆既葬除之者,與緦麻所除同也。云“公子君之庶子也”者,則君之夫人第二已下,及八妾子皆名庶子。云“其或為母,謂妾子也”者,以其夫人所生第二已下,為母自與正子同,故知為母妾子也。云“麻者緦麻之帶也”者,以經有二麻,上麻為首、腰,知一麻而含二者,《斬衰》云“苴”,鄭云:“麻在首在要皆曰。”故知此經亦然。知如緦之麻者,以其此言麻,緦麻亦云麻,又見《司服》“吊服環”,鄭云:“大如緦之。”則此云子為母,雖在五服外,亦當如緦之,故鄭以此麻兼緦言之也。云“此麻衣者,如小功布深衣”,知者,案士之妾子,父在為母期,大夫之妾子,父在為母大功,則諸侯妾子,父在小功,是其差次,故知此當小功布也。云“為不制衰裳變也”者,此記不言衰,明不制衰裳變者,以其為深衣,不與喪服同,故云“變”也。《詩》云“麻衣如雪”者,彼麻衣及《禮記檀弓》云“子游麻衣”,并《傳》云“大祥素縞麻衣”,注皆云“十五升布”,深衣與此小功布深衣異。引之者,證麻衣之名同,取升數則異。禮之通例,麻衣與深衣制同,但以布緣之則曰麻衣;以采緣之則曰深衣;以素緣之袖長在外,則曰長衣;又以采緣之袖長在衣內,則曰中衣;又以此為異也,皆以六幅破為十二幅,連衣裳則同也。云“纟原,淺絳也”者,對三入為囗為淺絳。云“一染謂之纟原”者,《爾雅》文。案彼云“一染謂之纟原,再染謂之,三染謂之囗”也。云“纟原緣,三年練之受飾也”,知者,引《檀弓》云“練衣黃里纟原緣”,注云:“練中衣,以黃為內纟原為飾。”為中衣之飾,據重服三年變服後為中衣之飾也。此公子為母,在五服外輕,故將為人初死,深衣之飾,輕重有異,故不同也。云“諸侯之妾子厭於父,為母不得申,權為制此服,不奪其恩也”者,諸侯尊,絕期已下無服,公子被厭,不合為母服。不奪其母子之恩,故五服外權為制此服。必服麻衣纟原衣者,麻衣大祥受服,纟原緣練之受飾,雖被抑,猶容有三年之哀故也。云“為妻纟原冠葛帶,妻輕”者,以纟原布為冠,對母用練冠,以葛是葬後受服,而為帶,對母用麻,皆是為妻輕故也。

傳曰:何以不在五服之中也?君之所不服,子亦不敢服也。君之所為服,子亦不敢不服也。(君之所不服,謂妾與庶婦也。君之所為服,謂夫人與婦也。諸侯之妾,貴者視卿,賤者視大夫,皆三月而葬。)

[疏]注“君之”至“而葬”。

既曰:傳發問者,怪親母與妻其服大輕,故問之答云“君之所不服”者,以尊降諸侯,絕旁期已下,故不服妾與庶婦也。公子以厭降,亦不敢私服母與妻。又云“君之所為服,子亦不敢不服也”者,謂君之正統者也,注云“君之所不服,謂妾與庶婦也”者,解傳意,還釋上公子為母與妻者也。云“君之所為服,謂夫人與婦也”者,正統故不降也。云“諸侯之妾,貴者視卿,賤者視大夫,皆三月而葬”者,《大戴禮》文。鄭不於上經“葬之”下注之,至於此傳下乃引之者,鄭意注傳云“君之所不服”,謂妾與庶婦也,下乃解妾有貴賤,葬有早晚,故至此引之,見此意也。云妾貴者,謂諸侯一娶九女,夫人與左右媵各有侄娣,二媵與夫人之娣三人為貴妾,馀五者為賤妾也。卿大夫三月而葬,《王制》文。

大夫、公之昆弟、大夫之子,於兄弟降一等。(兄弟,猶言族親也。凡不見者,以此求之。)

[疏]注“兄弟”至“求之”。

釋曰:此三人所以降者,大夫以尊降,昆弟以旁尊降,大夫之子以厭降,是以總云“降一等”。上經當已言訖,今又言之者,上雖言之,恐猶不盡,記人總結之,是以鄭云“凡不見者,以此求之”。云“兄弟猶言族親也”者,以下云“小功”已下為兄弟,恐此兄弟亦據小功已下得降,故曰猶族親也。則此兄弟及下文為人後者,為兄弟皆非小功已下,猶族親所容廣也。

為人後者,於兄弟降一等,報。於所為後之兄弟之子,若子。(言報者,嫌其為宗子不降。)

[疏]注“言報”至“不降”。

釋曰:謂支子為大宗子,後反來為族親兄弟之類,降一等。云“於所為後之兄弟之子若子”者,此等服其義已見於《斬章》。云“言報者,嫌其為宗子不降”者,以其出降本親,又宗子尊重,恐本親為宗子有不敢降服之嫌,故云“報”以明之,言報是兩相為服者也。

兄弟皆在他邦,加一等。不及知父母,與兄弟居,加一等。(皆在他邦,謂行仕出游,若辟仇。不及知父母,父母早卒。)

[疏]注“皆在”至“早卒”。

釋曰:云“在他邦加一等”者,二人共在他國,一死一不死,相愍不得辭於親眷,故加一等也。云“不及知父母與兄弟居加一等”者,謂各有父母,或父母有早卒者,與兄弟共居,而死亦當愍其孤幼相育,特加一等。云“皆在他邦謂行仕”者,孔子身行七十二國,不見仕者,以古者有出他國之法,故云行仕也。又云“出游”者,謂若孔子弟子朋友同周游他國,兄弟容有死者。又云“若辟仇”者,《周禮調人》云:“從父兄弟之仇,不同國。兄弟之仇,辟諸千里之外。”皆有兄弟共行之法也。云“不及知父母,父母早卒”者,或遺腹子,或幼小未有知識,而父母早死者也。

傳曰:何如則可謂之兄弟?傳曰:“小功以下為兄弟。”(於此發兄弟傳者,嫌大功已上又加也。大功以上,若皆在他國,則親自親矣。若不及知父母,則固同財矣。)

[疏]注“於此”至“財矣”。

釋曰:發問者,上經及記已有兄弟,皆是降等,唯此兄弟加一等,故怪而致問。引舊傳者,以有成文,故引之。云“小功已下為兄弟”者,以其加一等故也。鄭云“於此發兄弟傳者,嫌大功以上又加也”者,鄭亦據於此兄弟加一等發傳者,嫌大功已上親則親矣,又加之,故於小功發傳也。云“大功以上若皆在他國,則親自親矣”者,不可復加者也。云“若不及知父母則固同財矣”者,據經不及知父母,與兄弟居,既親重,則財食是同,雖無父母,恩自隆重,不可復加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扎兰屯市| 聊城市| 海城市| 安宁市| 吉首市| 方城县| 三明市| 二连浩特市| 清河县| 黎川县| 徐水县| 丰城市| 紫云| 江山市| 桃园市| 克什克腾旗| 怀仁县| 唐河县| 文山县| 新绛县| 清丰县| 临朐县| 遂平县| 高淳县| 新营市| 偏关县| 衡阳县| 五常市| 大冶市| 稷山县| 浦东新区| 北票市| 沐川县| 扬中市| 高台县| 滕州市| 湾仔区| 汉川市| 泰安市| 隆昌县|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