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2738字
  • 2015-12-26 15:10:39

釋曰:此亦三代自天子下至士皆是再加,當在周弁三加之上,退之在下者,欲見此是三代之冠,百王同之,無別代之稱也。故《郊特牲》云“三王共皮弁”,注云:“所不易於先代。”故《孝經》亦云百王同之,不改易也。若然百王同之,言三王共者,以損益之極,極於三王。又上三冠亦據三代,故云“三王其皮弁”。其實先代後代皆不易,是以鄭云質不變也。

無大夫冠禮,而有其昏禮。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禮之有?(據時有未冠而命為大夫者。周之初禮,年未五十而有賢才者,試以大夫之事,猶服士服,行士禮。二十而冠,急成人也。五十乃爵,重官人也。大夫或時改取,有昏禮是也。)

[疏]“無大”至“之有”。

釋曰:此經所陳,欲見無大夫冠禮之事。有大夫冠禮,記者非之。

注“據時”至“是也”。

釋曰:鄭云“據時有未冠而命為大夫”者,言周末作記之時,有二十已前未加冠而命為大夫者,記非之也。云“周之初禮,年未五十而有賢才者,試以大夫之事,猶服士服,行士禮”者,鄭解古者五十而後爵,何大夫冠禮之有?是古者未有,周大夫有冠禮,故非之。此鄭云未五十,則二十已士,或有未二十有賢才,亦得試為大夫者,故《喪服》“殤卜功章”云“大夫為昆弟之長殤”,鄭云:“大夫為昆弟之長殤小功,謂士若不仕,以此知為大夫無殤服。”言為大夫無殤服,謂兄殤在小功,則兄十九已下,死大夫則十九已下既為兄殤服,己為大夫,則早冠矣。大夫冠而不為(元缺止此)殤故也。雖早冠,亦行士禮而冠,是大夫無冠禮也。云“二十而冠,急成人也。五十乃爵,重官人也”者,解試為大夫二十,則其爵命要待五十意也。云“大夫或時改娶,有昏禮”者,釋經“而有其昏禮”,以其三十而取,五十乃命為大夫,則昏時猶為士,何得有大夫昏禮乎?五十巳後容改娶,故有大夫昏禮也。若然,案下文“古者生無爵”,鄭云:“古謂殷。”此經以古為周初者,下云“古者生無爵”,對周時士生有爵,故知古者生無爵,據殷也。今此云古者,以周末時大夫冠,對周初時無,若以古者為殷時,則周家有大夫冠禮,何得言周末始有乎?明古者據初而言也。

公侯之有冠禮也,夏之末造也。(造,作也。自夏初以上,諸侯雖父死子繼,年未滿五十者亦服士服,行士禮,五十乃命也。至其衰末,上下相亂,篡殺所由生,故作公侯冠禮以正君臣也。《坊記》曰:“君不與同姓同車,與異姓同車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猶得同姓以殺其君也。”)

[疏]“公侯”至“造也”。

注“造作”至“君者”。

釋曰:記人言此者,欲見夏初已上,雖諸侯之貴,未有諸侯冠禮,猶依士禮,故記之於《士冠篇》末也。云“自夏初以上”者,以經云“公侯之有冠禮,夏之末造”,明夏初未有。言“以上”者,夏以前唐、虞之等,亦未有諸侯冠禮也。未滿五十者亦服士服行士禮,五十乃命也者。既云服士服,行士禮,亦如上文五十而後爵,何公侯冠禮之有?以其與大夫同未五十服行士禮也。云“至其衰未,上下相亂”至“以正君臣也”者,解經夏之末造公侯冠禮也。引《坊記》者,欲見夏末以後制諸侯冠禮,以防諸侯相篡弒之事也。云“同車”者,謂參乘為車,右及御者也。云“不同服”者,案《玉藻》云:“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又云仆右恒朝服,君則各以時事服,是不同服。此謂非在軍時。若在軍時,君臣同服韋弁服也。

天子之元子猶士也,天下無生而貴者也。(元子,世子也。無生而貴,皆由下升。)

[疏]“天子”至“者也”。

注“元子”至“下升”。

釋曰:此記者見天子元子冠時,亦依士冠禮,故於此兼記之也。天子之元子雖四加與十二而冠,其行事猶依士禮,故云“猶士”也。元子尚不得生而貴,則天下之人亦無生而貴者也。云“無生而貴,皆由下升”者,天子元子冠時行士禮,後繼世為天子,是由下升。自馀天下之人,從微至著,皆由下升也。

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象,法也。為子孫能法先祖之賢,故使之繼世也。)

[疏]“繼世”至“賢也”。

釋曰:記此者欲見上言天子之子冠行士禮,此諸侯之子冠亦行士禮,以其士之子恒為士,有繼世之義。諸侯之子亦繼世,象父祖之賢。雖繼世象賢,亦無生而貴者,行士冠禮,故記之於此也。云“能法先祖之賢”者,凡諸侯出封,皆由有德。若《周禮典命》云:“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出為五等諸侯,即為始封之君,是其賢也。於後子孫繼立者,皆不毀始祖之廟,是象先祖之賢也。

以官爵人,德之殺也。(殺猶衰也。德大者爵以大官,德小者爵以小官。)

[疏]“以官”至“殺也”。

注“殺猶”至“小官”。

釋曰:記人記此者,欲見仕者從士至大夫而冠,無大夫冠禮者也。云“以官爵人”者,以,用也,謂用官爵命於人也。云“德之殺也”者,殺,衰也,以德大小為衰殺,故鄭云“德大者爵以大官,德小者爵以小官”官者,管領為名。爵者,位次高下之稱也。

死而謚,今也。古者生無爵,死無謚。(今,謂周衰,記之時也。古,謂殷。殷士生不為爵,死不為謚。周制以士為爵,死猶不為謚耳,下大夫也。今記之時,士死則謚之,非也。謚之,由魯莊公始也。)

[疏]“死而”至“無謚”。

注“今謂”至“始也”。

釋曰:記人記此者,欲見自上所陳冠禮以士為本者,由無生而貴,皆從士賤者而升也。云“死而謚,今也”者,據士生時雖有爵,所不合有謚,若死而謚之,正謂今周衰之時也。云“古者生無爵,死無謚”者,古謂殷以前,夏之時,士生無爵,死無謚,是士賤。今古皆不合有謚也。鄭云“今謂周衰,記之時也”者,以記者自云今也,明還據周衰記之時。案《禮運》云:“孔子曰:我觀周道,幽、厲傷之。”是周衰也。自此已後,始有作記,故云周衰記之時也。云“古謂殷”者,周時士有爵,故知古謂殷。云“殷士生不為爵,死不為謚”者,對周士生有爵,死猶不謚也。云“周制以士為爵,死猶不謚耳,下大夫也”者,案《周禮掌客職》云:“群介、行人、宰史,以其爵等為之牢禮之陳數。”鄭注云:“以命數則參差難等,略於臣,用爵而已。”群介、行人皆士,故知周士有爵。雖有爵,死猶不謚。卿大夫已上則有謚也。云“今記之時,士死則謚之,非也”者,解經死而謚,今也。云“謚之,由魯莊公始也”者,案《禮記檀弓》云:“魯莊公及宋人戰(zhàn)于乘玉,縣賁父御,卜國為右。馬驚,敗績,公墜,佐車授綏。公曰:‘未之卜也。’縣賁父曰:‘他日不敗績,而今敗績,是無勇也。’遂死之。圉人浴馬,有流矢在白肉。公曰:‘非其罪也。’遂誄之。”士之有誄,自魯莊公始也。若然,作記前莊公誄士至記時亦行之,故此禮云“死而謚今也”,故鄭云“今謂周衰”之時也。案《郊特牲》云:“死而謚之,今也。古者生無爵,死無謚。”鄭注云:“古謂殷以前也。大夫以上乃謂之爵,死有謚也。”以此而言,則殷大夫以上死有謚。而《檀弓》云“幼名,冠字,五十伯仲,死謚,周道也”者,殷已前皆因生號為謚,若堯、舜、湯之屬是也。因生號以謚,故不得謚名。周禮死則別為謚,故云死謚,周道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东县| 大宁县| 湟中县| 原平市| 安溪县| 古浪县| 浮山县| 图木舒克市| 绥宁县| 玛曲县| 高碑店市| 德钦县| 梁山县| 灵川县| 卢氏县| 德清县| 祁连县| 嘉兴市| 台中县| 龙南县| 石嘴山市| 仁寿县| 共和县| 德惠市| 丰顺县| 兴海县| 双城市| 古丈县| 新绛县| 宁河县| 孟州市| 台东县| 高雄市| 曲周县| 余江县| 滨海县| 襄城县| 伊宁县| 阿克陶县| 左权县| 安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