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 儀禮注疏
  • 鄭玄
  • 4968字
  • 2015-12-26 15:10:39

釋曰:此取籩脯見母,與前不異。上周法與不殺皆不云籩者,上皆直薦脯醢,不云籩豆。此若殺云兩籩,故云籩脯。若然,既殺有俎肉而取脯者,見其得禮而已,故不取俎肉。如若得束帛者,不須取脯,是以《冠禮》禮賓得束帛,皆不取脯也。

若孤子,則父兄戒、宿。(父兄,諸父諸兄。)

[疏]“若孤”至“戒宿”。

注“父兄諸父諸兄”。

釋曰:上陳土有父加冠禮訖,自此至“東塾北面”,論士之無父,自有加冠之法也。周公作文,於此乃見之者,欲見周與夏殷孤子同冠於阼階,禮之於客位,唯一醮三醴不同耳,是以作經言其與上異者而已。言“父兄,諸父諸兄”者,以其上文父兄非直戒宿而己,故知此是諸父諸兄,非己之親父親兄也。

冠之日,主人而迎賓,拜,揖,讓,立于序端,皆如冠主,禮於阼。(冠主,冠者親父若宗兄也。古文為結,今文禮作醴。)

[疏]“冠之”至“於阼”。

注“冠主”至“作醴”。

釋曰:云“主人而迎賓”者,即上“采衣”是也。云“拜,揖,讓,立于序端”者,謂主人出先拜,賓答拜訖,揖讓而入于廟門。既入門,又三揖,至階,又三讓而升堂,乃立于東序端,賓升,立西序端,一皆如上。父兄為主人,故作文省略,總云“揖讓立于序端,皆如冠主”也。云“禮於阼”者,別言其異者也。云“今文禮作醴”者,鄭不從今文者,以其言醴則不兼於醮,言禮則兼醴、醮二法故也。

凡拜,北面于阼階上。賓亦北面于西階上答拜。

[疏]“凡拜”至“答拜”。

釋曰:此亦異於父在者。云“凡拜”者,謂初拜至及啐拜之等,賓主皆北面,與父在時拜于筵西、南面,賓拜于序端東面為異也。

若殺,則舉鼎陳于門外,直東塾,北面。(孤子得申禮,盛之。父在,有鼎不陳於門外。)

[疏]“若殺”至“北面”。

釋曰:云“若殺”者,有則殺,無則已,故云若,不定之辭也。言舉鼎者,謂於廟門外之東壁鑊所,舉至廟門外之東,直東塾,二鼎豚魚臘鼎,皆北向,相重而列之也。

注“孤子”至“門外”。

釋曰:案上文父在亦有殺法。今鄭云“孤子得申禮,盛之”者,不為殺起,止為陳鼎于外而言。鄭知“父在,有鼎不陳於外”者,以上文若殺,直云特豚載合升,不辨外內。孤子乃云舉鼎陳于門外,類于上,父在陳鼎不於門外也。凡陳鼎在外者,賓客之禮也;在內者,家私之禮也。是在外者為盛也。今孤子則陳鼎在外,故云“孤子得申禮,盛之”也。

若庶子,則冠于房外,南面,遂醮焉。(房外,謂尊東也。不於阼階,非代也。不醮於客位,成而不尊。)

[疏]“若庶”至“醮焉”。

釋曰:上已言三代子冠禮訖,此經論庶子加冠法也。周公作經,於三代之下言之,則三代庶子冠禮皆於房外同用醮矣,但不知三代庶子各用幾醮耳。今於周之子三加一醴,夏殷子三加三醮,是以下文祝辭三醴一而醮三,皆為三代而為言。至於三代,庶子皆不見別辭,則周之庶子宜依子用一醮,夏殷庶子亦依三醮。三代子有祝辭,言庶子則無,故下文注云:“凡醮者不祝。”

注“房外”至“不尊”。

釋曰:知“房外,謂尊東也”者,上陳尊在房戶之,案《鄉飲酒》賓東則東,則尊東明,此亦於尊東也。云“不於阼階,非代也”者,案下記云:“子冠於阼,以著代也。”明庶子不於阼,非代故也。云“不醮於客位,成而不尊”者,下記云:“醮於客位,加有成也。”是子於客位,成而尊之,此則成而不尊,故因冠之處遂醮焉。

冠者母不在,則使人受脯于西階下。

[疏]“冠者”至“階下”。

釋曰:案《內則》云:“舅沒則姑老。”若死,當云沒,不得云“不在”,且母死則不得使人受脯。今言不在者,或歸寧,或疾病也。使人受脯,為母生在,於後見之也。

戒賓,曰:“某有子某,將加布於其首,原吾子之教之也。”(吾子,相親之辭。吾,我也。子,男子之美稱。古文某為謀。)

[疏]“戒賓”至“之也”。

注“吾子”至“為謀”。

釋曰:自此至“唯其所當”者,周公設經,直見行事,恐失次第,不言其辭。今行事既終,總見戒賓、醮及為字之辭也。云“某有子某”者,上某,主人名;下某,子之名。加布,初加緇布冠也。云“原吾子之教之也”者,即此以加冠行禮為教之也。云“吾子,相親之辭。吾,我也”者,謂自己身之子,故云吾子,相親之辭也。云“子,男子之美稱”者,古者稱師曰子。又《公羊傳》云:“名不若字,字不若子。”是子者,男子之美稱也。今請賓與子加冠,故以美稱呼之也。

賓對曰:“某不敏,恐不能共事,以病吾子,敢辭。”(病猶辱也。古文病為秉。)主人曰:“某猶原吾子之終教之也。”賓對曰:“吾子重有命,某敢不從!”(敢不從,許之辭。)宿曰:“某將加布於某之首,吾子將蒞之,敢宿。”賓對曰:“某敢不夙興。”(蒞,臨也。今文無對。)

始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令、吉,皆善也。元,首也。)

[疏]注“令吉”至“首也”。

釋曰:元首,《左傳》曰先軫入狄師而死之,狄人歸先軫之元。是元為首。又《尚書》云:“君為元首。”亦是元為首也。

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爾,女也。既冠為成德。祺,祥也。介、景,皆大也。因冠而戒,且勸之。女如是則有壽考之祥,大女之大福也。)

[疏]注“爾女”至“福也”。

釋曰:云“既冠為成德”者,案《冠義》,既冠責以父子君臣長幼之禮,皆成人之德。云“祺,祥也”者,祺訓為祥,祥又訓為善也。云“因冠而戒”者,則經“棄爾幼志,順爾成德”是也。云“且勸之”者,即經云“壽考惟祺,介爾景福”是也。

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辰,子丑也。申,重也。)

[疏]“再加”至“爾服”。

注“辰子”至“重也”。

釋曰:上云“令月吉日”,此云“吉月令辰”,互見其言,是作文之體,無義例也。云“辰,子丑也”者,以十配十二辰,直云辰子丑,明有,可知即甲子、乙丑之類,略言之也。

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胡猶遐也、遠也,遠無窮。古文眉作麋。)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正猶善也。咸,皆也。皆加女之三服,謂緇布冠、皮弁、爵弁也。)兄弟具在,以成厥德。(厥,其。)

黃無疆,受天之慶。”(黃,黃發也。,凍梨也。皆壽征也。疆,竟。)

[疏]注“黃黃”至“疆竟”。

釋曰:《爾雅》云“黃發齒”,故以黃為黃發也。云“,凍梨”者,《爾雅》云“、老,壽也”。此云凍黎者,以其面似凍黎之色故也。

醴辭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嘉,善也。善薦,謂脯醢芳香也。)

[疏]“醴辭”至“令芳”。

注“嘉善”至“香也”。

釋曰:謂脯醢為善薦芳香者,謂作之依時,又造之依法,故使芳香而善也。

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休,美也。不忘,長有令名。)

醮辭曰:“旨酒既清,嘉薦時。(,誠也。古文為癉。)

始加元服,兄弟具來。孝友時格,永乃保之。”(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時,是也。格,至也。永,長也。保,安也。行此乃能保之。今文格為嘏。凡醮者不祝。)

[疏]注“善父”至“不祝”。

釋曰:“善父母為孝,善兄弟為友”者,《爾雅》文。不言善事父母、善事兄弟者,欲見非且善事兄弟而亦為兄弟之所善者,諸行周備之意也。云“凡醮者不祝”者,案上文前後例,周與夏殷冠子法,其加冠祝辭三節不辨三代之異,則三代祝辭同可知也。至於周醮之辭三等別陳之者,以其數異,辭宜不同故也。若然,醮辭唯據子而言,以其將著代重之,故備見祝辭也。此注云“凡醮者不祝”者,言“凡”謂庶子也,既不加冠於阼,又不禮於客位,無著代之理,故略而輕之也。亦不設祝辭者,《曾子問》注云“凡殤不祭”之類也。其天子冠禮祝辭,案《大戴禮公冠》篇,成王冠周公為祝詞,使王近於人,遠於天,嗇於時,惠於財。其辭既多,不可具載。其諸侯無文,蓋亦有祝辭,異於士也。

再醮,曰:“旨酒既氵胥,嘉薦伊脯。(氵胥,清也。伊,惟也。)

[疏]注“氵胥清也伊惟也”。

釋曰:氵胥,酒之稱,故《伐木》詩云“有酒氵胥我”,注云:“氵胥,{艸酉}之文。”《鳧》詩云“爾酒既氵胥”,注云:“氵胥,酒之者。”是氵胥為清也。云“伊,惟也”者,助句辭,非為義也。

乃申爾服,禮儀有序。祭此嘉爵,承天之祜。”(祜,福也。)

三醮,曰:“旨酒令芳,籩豆有楚。”(旨,美也。楚,陳列之貌。)

[疏]注“旨美”至“之貌”。

釋曰:《楚茨》詩亦云“籩豆有楚”,注云:“楚,陳列之貌。”是用其再醮之籩豆,不增改之,故云“有楚”也。

咸加爾服,肴升折俎。(肴升折俎,亦謂豚。)

[疏]注“肴升”至“謂豚”。

釋曰:云“折俎”者,即謂折上若殺之豚也。

承天之慶,受福無疆。

字辭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昭,明也。)

[疏]“字辭”至“爾字”。

釋曰:此字文在三代之下而言,則亦遂三代字辭同。此辭賓直西序東面,與子為字時言之也。

爰字孔嘉,髦士攸宜。(爰,於也。孔,甚也。髦,俊也。攸,所也。)

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于猶為也。假,大也。宜之是為大矣。伯、仲、叔、季,長幼之稱。甫是丈夫之美稱。孔子為尼甫,周大夫有嘉甫,宋大夫有孔甫,是其類。甫,字或作父。)

[疏]“宜之”至“所當”。

釋曰:云“伯某甫”者,某若云嘉也。但設經不得定言人字,故言甫為且字,是以《禮記》諸侯薨,復曰“皋某甫復”。鄭云:“某甫且字。”以臣不名,君且為某之字呼之。既此,某甫立為且字。言“伯、仲、叔、季”者,是長幼次第之稱。若兄弟四人,則依次稱之。夏殷質則積仲,周文則積叔,若管叔、霍叔之類是也。云“唯其所當”者,二十冠時與之作字,猶孔子生三月名之曰丘,至二十冠而字之曰仲尼。有兄曰伯,居第二則曰仲。但殷質,二十為字之時,兼伯、仲、叔、季呼之;周文,二十為字之時,未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故《檀弓》云“五十以伯仲”,周道也。是呼伯仲之時,則兼二十字而言。若孔子生於周代,從周禮呼尼甫,至五十去甫以尼配仲,而呼之曰仲尼是也。若然,二十冠而字之,未呼伯、仲、叔、季。今於二十加冠而言者,一則是殷家冠時,遂以二十字呼之;二則見周家若不死,至五十乃加而呼之。若二十已後死,雖未滿五十,即得呼伯仲。知義然者,見慶父乃是莊公之弟,桓六年莊公生,至閔公二年慶公死,時莊公未滿五十,慶父乃是莊公之弟,時未五十,慶父死,號曰共仲。是其死後雖未五十,得呼仲叔季。故二十冠時,則以伯、仲、叔、季當擬之,故云“唯其所當”也。

注“干猶”至“作父”。

釋曰:知“甫是丈夫之美稱”者,以其人之賢愚,皆以為字,故隱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梁傳》云:“儀,字也。父猶傅也,男子之美稱也”是也。云“孔子為尼甫”者,哀十六年,孔丘卒,哀公誄之曰:“哀哉,尼甫!”因字號謚曰尼甫也。云“周大夫有嘉甫”者,桓公十五年,“天王使嘉甫來求車”是也。云“宋大夫有孔甫,是其類”者,案《左氏傳》桓二年“孔父嘉為司馬”是也。鄭引此者,證有冠而為此字之意,故云是其類也。又甫字或作父者,字亦通,或尼甫、嘉甫、孔甫等,見為父字者也。

屨,夏用葛。玄端黑屨,青纟句纟意純,純博寸。(屨者順裳色,玄端黑屨,以玄裳為正也。纟句之言拘也,以為行戒,狀如刀衣鼻,在屨頭。纟意,縫中纟川也。純,緣也。三者皆青。博,廣也。)

[疏]“屨夏”至“博寸”。

注“屨者”至“廣也”。

釋曰:自此至“む屨”,論三服之屨。不於上與服同陳者,一則屨用皮葛,冬夏不同;二則屨在下,不宜與服同列,故退在於此。此言夏用葛,下云冬皮,則春宜從夏,秋宜從冬,故舉冬夏寒暑極時而言。《詩》魏地以葛屨屨霜,剌褊也。云“屨者順裳色”者,禮之通例;衣與冠同,屨與裳同,故云順裳色也。云“玄端黑屨,以玄裳為正也”者,以其玄端有玄裳、黃裳、雜裳,經唯云玄端黑屨,與玄裳同色,不取黃裳、雜裳,故云以玄裳為正也。云“纟句之言拘也,以為行戒”者,以拘者自拘持之言,故云以為行戒也。云“狀如刀衣鼻,在屨頭”者,此以漢法言之。今之屨頭見有下鼻,似刀衣鼻,故以為況也。云“纟意,縫中纟川也”者,謂牙底相接之縫中有絳纟川也。云“純,緣也”者,謂繞口緣邊也。云“皆青”者,以經三者同云青也。云“博,廣也”者,謂純所施廣一寸也。

素積白屨,以魁付之,緇纟句纟意純,純博寸。(魁,蜃蛤。付,注者。)

[疏]“素積”至“博寸”。

注“魁蜃蛤付注者”。

釋曰:以魁蛤灰付之者,取其白耳。云“魁,蜃蛤”者,魁即蜃蛤,一物,是以《周禮地官掌蜃》掌“共白盛之蜃”,鄭司農云謂蜃炭,引此士冠白屨以魁付之,“玄謂今東萊用蛤,謂之灰云”是也。云“付,注者”,以蛤灰涂注於上,使色白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峰| 泗洪县| 喀喇沁旗| 南华县| 中宁县| 南皮县| 云和县| 济阳县| 霍州市| 克什克腾旗| 清远市| 定远县| 灵丘县| 张掖市| 岳普湖县| 武胜县| 厦门市| 黄石市| 浪卡子县| 十堰市| 崇仁县| 芜湖县| 丹凤县| 临沂市| 新和县| 澄迈县| 娱乐| 东宁县| 砀山县| 三原县| 库尔勒市| 紫云| 博乐市| 临沧市| 遵义县| 淳安县| 浦北县| 长治县| 乌鲁木齐县| 章丘市| 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