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醫家醫著介評抨擊葉派學說醫家之源流初探(9)

  • 熱病衡正
  • 柴中元
  • 4327字
  • 2015-12-26 14:57:27

2·常用藥物之新解:祝氏喜用附子補陽氣而不主張用人參,他認為此二藥雖均有強心固脫之效,但傷寒機轉在表,邪毒以外泄為宜,如因虛而用參,“人參固表,堵塞其邪機發泄之路,”“是乃拂逆其自然之療能也,故傷寒而正氣虛者,寧用附子而不用人參,以附子走而人參守也。”但附子性暴,溫而不潛,“陽不嫌多,以潛為貴”,故必須配之以龍骨,磁石,則鮮僭逆之患,制暴為良,全在處方之得宜。故祝氏治傷寒,常用“附子振奮細胞,活躍抗力,以奏捍邪之功,”又鑒于“心臟為血液運輸之樞紐,其疲勞而有衰憊之象者,棗、附以強之,”則扶陽強心,氣壯血活,相得而益彰,故此四藥為其扶正時最常用。至于熟地,他認為雖能滋榮百骸,但其性陰膩,不利邪機外泄,故極少擇取。他說:“睿智之士,以為邪機應有出泄之路,清滋方中,佐以宣透,如生地與豆豉同用,”但“若此醫治,失多得少,”不足取法,這是其扶正用藥之大略。另一特點是十分重視麻,桂之作用,他認為:“麻,桂為傷寒之主要藥,”其作用有二,“一為調節體溫,二為排泄毒素,”因“麻、桂促使血液外趨,散溫排毒,兼而有之。”故傷寒初起,在所必用,因為“發汗解肌,雖不能消除有機之邪,然誘因既去,體溫有調節之機,則芟蕪去障,內在之邪孤矣。”在表解之后,病到了中后期,他仍常用麻,桂,則目的是借“發汗以排毒,所以排泄體工因抵抗而產生之老殘廢物,及血液中來經中和之毒素也。”而且,他認為通過促使血液趨勢向表,能減輕內部病灶之炎腫,符合誘導原理,病理因之恢復至生理,則愈出自然,故其作用非豆豉、豆卷等藥所能比擬。

結語

明清以降,溫熱學說大行,人唯葉派學說是宗,“于是清法大時,醫有終其身,不用仲景法者,而葉、王,鞠通之方,則無不熟讀,靡靡之風,舉國盡然,稍有異見,便無聲援。”然葉派藥法之于熱病,在截斷、逆轉問題上,是否療效甚佳,只要遵而勿失就可以了?這個問題,值得思考。但近代醫風,凡以清涼治外感,即使無效,亦可不致受責,如何新之治許少卿室,“十進清解,病不略減”,改延孟英,王仍贊曰:“幸遇明手,未投溫散,尚可無恐,”而祝氏治徐某弟,只用了一劑辛溫,病不稍減,醫就歸咎藥誤,此所以時醫視麻、桂如蛇蝎也。祝氏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敢于糠秕經旨,不怕得罪時賢,獨辟蹊徑,大倡溫熱,這種精神是十分可貴的。其學說雖不可避免地亦有不足之處,但畢竟是璧玉微瑕。

注;指廣義傷寒

《溫熱辨惑》鉤玄

《溫熱辨惑》,江陰章巨膺著。此書原系1919年章氏在上海國醫學院任溫熱課教職時自編的講義,曾使“學者聽之而忘倦”,有過一定影響,后“偶于院刊揭載片段,讀者許為至言,辱書獎借,催促專刊,因即修正付印。”初刊于1933午8月,逾年8月出二版,至1940年6月又出三版,由民友印刷公司印刷,章氏醫寓發行,上海千頃堂及中醫書局分售。但印數不多,解放后未曾再版,目前社會上已很少流傳。故書中觀點,已罕為人知,現提要鉤玄,作一簡介。

一,撰寫宗旨

《溫熱辨惑。自序》說:“余弱冠時雅好方術,初讀《傷寒論》,無所得,廢然而返。后得天士鞠通之書,喜其清淺入時,以為道在是。越十年,從惲師鐵樵氏受業,乃知誤入歧途。”章氏認為:在外感熱病學方面,當時派別歧出,人自為說,唯陸九芝“于溫熱病,說理純正,獨排眾異,傷寒溫病,真理未泯,賴有此書。”但由于紫色奪朱,初學不能辨,而人又每先入為主,致“入此同樣之魔道者不知幾千萬人,顧如吾知誤而返者不知幾何人。”有慨于此,故他力辟葉、吳學說之謬,闡明陸氏學說之理,“為后世辟榛莽啟坦途。”這就是《溫熱辨惑》的撰作動機。

二、學術淵源

繼明末吳又可著《溫疫論》,顧景文撰《溫證論治》,葉派學說,影響日廣,人多不宗仲景之學。吳氏認為《傷寒論》為外感風寒而設,但傷寒稀有,故屠龍之藝雖成而無所施,及其臨證,就只好指鹿為馬。《溫病條辨》中也多次談到;《傷寒論》專為傷寒而設,此僅六氣中之一氣,其余五氣,概未之及,故以傷寒之法,療六氣之疴,是御風以絺,指鹿為馬,殆試而輒困。《傷寒大白》則認為傷寒唯北方冬月有之,江浙東南,患此絕少。按照這種觀點,《傷寒論》已無甚大用,這是最為明白不過的了。陸九芝、惲鐵樵等人,從維護仲景學說出發,對此大有異議,他們以溫熱學派中影響最大的葉氏學說為重點,進行了猛烈抨擊,乃造成傷寒學派與溫熱學派的激烈爭鳴,余波迄今未絕。章氏從學于惲鐵樵,惲氏遵循陸九芝之學,故《溫熱辨惑》之學術淵源,與《世補齋醫書》、《溫病明理》,一脈相承。它與祝味菊之《傷寒質難》、謝誦穆之《溫病論衡》、張山雷之《濕溫病古今醫案平議》,以及孔藹如之《鞠通發揮》,《孟英問難》等,同是研究該派學術思想之重要著作。

三、全書概況

《溫熱辨惑》近6萬字,文筆犀利,措詞激烈,是一本極力攻排葉、吳之學的專著。書共上、中、下、附四篇。上篇為病理總論,分“溫病之歧途邪說”,“溫病之真際定義”,“溫病之發熱原理”,“溫病之病理定名”等四章。中篇為診斷概要,分“溫病之主病證候”,“溫病之兼見證候”,“溫病之特殊證候”,“溫病之脈舌證候”等四章。下篇為方劑匯說,分“解表劑”,“清熱劑”,“和解劑”,“攻下劑”,“化濕劑”,“清暑劑”,“清補劑”,“溫中劑”等八類。附篇為溫病治案舉例,共載醫案十三則,“聊示治療與理論相印證”。書面由惲鐵樵題簽。書首有惲氏及陸淵雷所作之序和作者自序。現上海曙光醫院圖書館等有藏本。

四、內容特點

章氏認為《世補齋醫書》中駁斥葉氏之學的幾個篇章,最為精驚,他曾想將這幾個篇章單獨抽出重印,命名為《世補齋精華集》,但未果。他說:“自葉天士、吳鞠通之書流傳于后世,晚近時醫,傷寒溫病幾于不能分別,一例以豆豉、豆卷、石斛、冬桑葉、甘菊花等藥,應付一切熱病,舉國皆然,浸成一派,推崇天士者,謂可以配享仲景,奉鞠通之《溫病條辨》,若天書秘寶,三焦之說盛行,六經之旨遂廢,天土鞠通始作俑,王孟英章虛谷之徒,復從而鋪張揚厲,致造成今日醫學晦盲否塞之現狀。”他還說陸氏痛詆葉吳之后,仍不迷途知返的時醫,是江湖庸傖。從此可見,章氏對葉吳學說的抨擊,不略遜于陸九芝、惲鐵樵,張山雷諸家。采擷陸惲諸氏之說,加以發揮,猛烈抨擊葉吳之學,這可以說就是《溫熱辨惑》內容之一大特點。

五,論點舉隅

1·伏氣發溫為臆造之說:章氏之時,喻嘉言,葉天士兩派之學最為流行,而伏氣發溫之說詳自喻氏,章氏認為:“自此說行,溫熱病遂有魔障”,故他通過裁剪方星巖、劉松年、惲鐵樵諸家之說來駁斥伏氣發溫之論,認為“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乃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互詞,捏造伏氣發溫說,只能為“溫病多一條歧路”。

2·清輕療法不足愈大病:章氏認為喻氏伏氣說雖謬,但用藥卻不輕泛,麻、桂、附、辛、芩、連、膏、黃、習見應用,時醫不敢學步。而葉派清輕之法,成則可以居功,敗則可以卸過,社會懵懂,不能審辨,時醫覓食,甚覺方便,所以“葉派之說尤為流行。”但實則清輕療法,只能醫治小小感冒,輕證肺脹之類,陸九芝對此詳有論述,故章氏在書中不嫌行文笨重,大段節錄,以表明自己“清輕療法不足故大病”的論點。

3·溫病本隸于傷寒論中:章氏說:“溫熱病皆從傷寒來,傷寒是病之初,溫熱是病之既”,“昧者不知此旨,以為風與寒是《傷寒論》中病,而于溫熱病謂不可用《傷寒論》中方,將溫病剔出于《傷寒論》之外,另為之著書立論,謂仲景書詳于治寒,略于治溫,不見論中有芩,連、膏、黃之方,怪誕荒謬,莫此為甚。”章氏繼承了惲氏關于溫病分為傷寒系溫病與非傷寒系溫病的說法,將非傷寒系溫病歸納為五種,并認為傷寒系之溫病即傷寒之陽明病,而這六種溫病,統隸于廣義傷寒之中,仲景書是論廣義傷寒之書,故“論溫而跳出傷寒范圍,即是歧途。”

4·寒邪為六種溫病病原:章氏說溫熱病之分目,見于《溫病條辨》者有九,他舉了幾個例予來詰難和譏笑吳鞠通,說他“自條白辨,還是辨不清楚”。對《溫病條辨》中傷寒六經由表入衛,須橫看,溫病三焦由上及下,須豎看等說法,認為:“簡直是神昏詀語”。按章氏意見,從病型以推究病理,從病理以歸納病名,溫病不過六種,此六種溫病,俱因傷寒邪而得,所不同者,傷寒系之溫病,寒邪先傷太陽,逗留于太陽若干日,然后化燥內傳入陽明。非傷寒系之溫病,寒邪一開始就逕入陽明(書中對寒邪逕入陽明的病理,有詳細解釋),所以對柯韻伯提出的“陽明為成溫之藪”的論點,同陸九芝等人一樣,也是十分的贊賞,認為;“直捷痛快說溫熱病即陽明證,可以解決許多繳繞問題。”

5·溫病下不嫌早說難從:章氏認為不論傷寒、溫病,“用下藥總須有下證”,若有下證,當下,下之無不獲效,若“下之而不通,則下法有未當也。原文屢下不通,然后知有夾邪,治病何得如此荒謬,殆迷信溫病下不嫌早之說,輕率從事,以下法試病,幸而屢下未壞,尚有再審夾邪之余地,是豈醫法耶。”總之,夾邪下不能通,體虛下不能通等“皆當于事先顧及”若事先不顧及,貿然用下,下之不通,然后知“氣虛而屢下不通者,血虛而屢下不通者云云,皆不通之論。”所以章氏說:“傷寒下不嫌遲,溫病下不嫌早之說,不可迷信。”

6,治方以大論要略為宗:章氏崇尚仲景學說,認為《傷寒論》中硝、黃、芩、連,梔、膏等,均是為溫病設。故主張:“溫病應用方劑,當以大論要略為宗。”章氏這一主張,不是墨守成規、守株待兔,也不是固步自封、拒絕新知,這從下述二點,可以得到佐證:(一)反對濫用經方:章氏認為溫病初起,用藥須辛涼解表,“不宜麻、桂,故《溫病條辨》第一方取桂枝湯,荒誕不徑。”(二)主張博覽廣采:章氏對葉、吳之學攻排雖烈,但認為;“其說雖謬,其方間有可取,銀翹、桑菊飲二方,于春初風溫證,亦有用處。”又說:“三仁湯實為濕熱正治之方劑,吳鞠通制此方可以采用。”因為“病變無常,或有不足應付者,仍當博考渚書,不能株守于此也。”

六、結尾簡評

1·觀點有可取:《溫熱辨惑》認為溫病本隸于廣義傷寒之中,《傷寒論》不是只論狹義傷寒之書;以及用下藥須以下證為據,不可先有“溫病下不嫌早”說橫梗胸中等觀點,是完全符合客觀事實的。認為:“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是“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互詞,清輕療法不足以愈大病,寒邪為六種溫病病原等觀點,雖是一派之見,但只要我們摒棄門戶之見,實亦可備一格,以供研究外感熱病之參考。

2·措詞常欠酌,滿清以降,在寒溫之爭中,對立雙方,措詞都相當嚴厲。《溫熱辨惑》之攻排葉派,也是如此,這難免使得葉派中人,相當的反感。在學術論爭中,不論對古人對今人,觀點不同各方,都應心平氣和,不宜動感情(如憤慨、痛恨、鄙薄等),因為學術上的謙虛,并不意味著示弱,這確是值得我們加以注意的。從這一角度看,《溫熱辨惑》中有些措詞,確乎欠酌。本文在此提及這一點,目的是期為今后鑒,余此心之良苦,祈識者鑒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伦春自治旗| 香港| 和政县| 天全县| 鄂托克前旗| 繁峙县| 黄山市| 昭通市| 福清市| 溧阳市| 通辽市| 资溪县| 呼图壁县| 南汇区| 垣曲县| 秦皇岛市| 荆州市| 崇文区| 安福县| 白水县| 宝坻区| 杭锦后旗| 正宁县| 丹东市| 阿尔山市| 南涧| 灵丘县| 永嘉县| 龙陵县| 马尔康县| 乐亭县| 晋宁县| 福建省| 随州市| 屏东市| 霸州市| 久治县| 清涧县| 花莲市| 东山县| 车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