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醫家醫著介評抨擊葉派學說醫家之源流初探(8)

  • 熱病衡正
  • 柴中元
  • 3762字
  • 2015-12-26 14:57:27

2,病邪分有機無機:祝氏面對:一國之內,六氣偏勝甚大,但有些傳染病往往不旋踵即縱橫南北,且病型相同之客觀事實,感到用六氣歸納病因,很難解釋。他認為不應把中醫的病因學說看得完美無缺,他說,“短不可護,護則終短,長不可矜,矜則不長,學說之進步,日新月異,不有破壞,安來建設。”他認為六淫病因說有一定之缺憾,所以,他反對文過飾非,瀾翻瞽說,乃融會新知,提出了“因無寒邪溫邪之分,邪有無機有機之別”之說,認為六淫是無機之邪,無機之邪無形,它只是一種刺激因素,一種誘因,真正的病因是細菌等致病微生物,即有形的有機之邪。但祝氏不是全盤否定六淫可單獨致病,他說:“仲景之所謂傷寒,指廣義之外感,外感因氣候失常,體工失調而病,不必有細菌也。”但不挾有機之邪的外感,是少見的,就一般情況而論,“傷寒之成,有形有機之邪為主因,無形無機之邪為誘因,彼二邪,每狼狽為奸,伺人于不察也。”這種病因觀,暢曉明通,于“傷寒由寒邪引起,溫病因溫邪引起”說之外,可謂是別創了一說。

二、對傷寒病理的認識

治外感熱病之學的流派,在病因認識上不同,在病理認識上自亦互異,此所以對同一熱病,往往有或謂“是寒邪傷人足經,外邪乃從體表循六經逐步傳里”,或謂“是溫邪傷人手經,外邪乃從口鼻按三焦四層逐步深入”的爭執。祝氏對此,亦另有新說。

1,以五段代六經:祝氏論外感熱病,以五段言病理,賦六經以新含義,他說:“夫仲景六經名詞,系代表人體抗邪所發生之六大類證候。六經所固定之證候,初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況,是以后人于傷寒六經之外,又有溫病主焦之說,巧立名目,淆惑聽聞,以百步笑五十步,其愚等耳。夫證候為疾病之表現,初非疾病之本身,六經證候,既不能包含一切抗邪情形,則六經名稱可廢也。利用六經名稱,以代表各個抗邪程序,則六經名稱存之亦可也。一切外感,無論其為何種有機之邪,茍其有激,正氣末有不來抵抗者,其抵抗之趨勢,不外五種階段,所謂六經證候,亦不出五段范圍。于意云何,吾之所謂六經者,乃代表五種抵抗程序耳,太陽為開始抵抗,少陽為抵抗不濟,陽明為抵抗太過,太陰少陰同為抵抗不足,厥陰為最后之抵抗。一切外感,足以激起正氣之抵抗者,皆不出此五種階段,此吾研究之創獲,敢謂前所未有也。”陳蘇生老謂衛氣營血,三焦六經,“皆病理上之邏輯法也,古人以邏輯目光,解釋病理,純為私人之主觀,故不可盲從。”其說即是秉祝氏所教。

2,非傳經之舊說:祝氏認為:“六淫外感,著人為病,感邪之后,邪量不復增加,受寒八分,便是八分,祗有消散,決不增加,此無機之邪,無繁殖之機也。”又說:“風寒無形之邪,刺激體腔,及其著體,即不復存在,其誘起營衛之不調,乃人體本身調節異常之表現,表何嘗有邪,又何嘗有風可祛,有寒可逐乎。”按照傳統說法,六淫似一有形之實物,說它可以從體表步步入里。祝氏認為這種解釋是主觀之臆想,他比喻說:“六淫造病,有如媒灼然,及其既婚,媒者休矣,”而作為傷寒主因的有機之邪,既可是原已潛伏體內,或者是從口鼻而入,并非是只要一受氣候影響,病菌就可從體表入里,他說:“皮膚若非破損,病菌決無從入”這顯然是對的。但從口鼻入,也不是象葉派說的那樣,好象真有溫熱之邪入衛入氣入營入血。葉氏四層之看法,“不過是描寫病變四種之歷程”,“疾病之發展,因人而殊,因藥而異,體質強弱,有體質強弱之過程,藥石當否,有當否之演變。”前人劃分六經三焦,衛氣營血,是欲使病邪如火車之行軌道,不準有絲毫溢出,因明知這樣不合實際,故又曰并病合病,順傳逆傳,并造成了既云“看法與傷寒同”,又云“邪在一經不移”等自相矛盾的說法。他說:“衛氣營血,不過解釋葉氏所習見之四種病型而已,此項病型之造成,半為葉氏糾正時醫之誤,半為葉氏自作聰明之誤。”“然其所述病變,強半為葉氏本人所造成,是以遵其法,則見其證,必有其前后緩急之法,乃有其衛氣營血之傳,其先見之明,正其謬誤之處。”

三、對傷寒治療的認識

對熱病的治療,葉派以用清法與護陰津,為二大原則。祝氏主張用溫用清,當辨證而定,鑒于時弊,他尤其強調護陽不可偏廢,故于溫補,最為注重,其議論則具有創見,如,

1·強調匡扶之法:治療外感熱病,特別是在初起階段,張子和不必說,他如吳又可、徐靈胎,乃致,陸九芝等許多醫家,一般都強調祛邪為第一,故有“治外感如將,治內傷如相”,“大凡客邪,貴乎早逐”,“欲為萬全之策者,不過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為要耳。”“良工之治病,先治其實”等說法,但祝氏則強調匡扶。他舉例說:三人櫛風沐雨,沖寒冒暑,所處環境相等,而病否不等,甲者不病,乙者病后不藥而岔,丙者病而用藥不愈,或甲遇氣候劇變而不病,乙遇輕微之變即患病,這說明外感病仍是以調節機能的強弱,免疫力量的盛衰為主因。故他反復指出:“醫之為工,能扶正以祛邪也,”“古諺有云:上工治病,必先固本。良有以也,”“疾病為正邪格斗之行動,醫之任務,協正以祛邪也”,“傷寒之為病,邪正相爭之局也,為戰之道,氣盛則壯,氣餒則怯,餒其氣而使之戰,是取敗之道也,”“醫之所務,在益人也,去病而傷正,何益之有哉。吾子急切好勝,以為去病即是真理,是不知曲突徙薪,以焦頭爛額為上客也。”,“總之,傷寒正邪相博,正勝則邪負,邪祛則正安,正盛邪微,病有自愈之理,正盛而處理無方,則邪有稽留之道。”祝氏認為:治療傷寒,如能糾正營衛之失調,調動機體之抗力,去其病菌之附麗,則“縱使首慝未誅,而莠民已戢,”病菌雖仍在體內,也不能再有害于宿主。祝氏不是說對病邪的處理就不關重要,陳蘇生老曾總結祝氏觀點說:“治病不治人,其失必多,知人不知病,弊亦相等。人病兼治,效捷而功全,此上策也。”這無疑是正確的,中醫因向無科學工具,對于病原體及特效藥的研究,一向略焉而不詳,“然病變萬端,不外體力之消長,”“故治病若無特效藥,即當維護自然療能。”為了揚長避短,免得在針對病邪下藥缺乏實效時,出現雖能預料發展,只能以疲藥塞責,不能截斷逆轉病勢的被動局面,故祝氏主張:倘“未能直接除去其病原,則當扶持體力,協調其自然療能,此一貫之道,凡病皆然,不獨傷寒而已也。”這就是他“在照例的強調病原之外,對于病原的對手方,格外的加以強調”之原因。

2·闡揚重陽原理:祝氏崇尚二張(仲景、景岳)學說,對葉派每多批評,他認為,“陰常有余,陽常不足,非臆談也,”“輕陽重陰,世俗淺見之論也。”因“一切時感為病,大都正邪相爭之局,”“一切病邪,及其既入人體,即為人體抗力所支配,”而“抗力之消長,陽氣實主持之。陽氣者,抗力之樞紐也。氣實則實,氣虛則虛。傷寒為戰斗行動,故當首先重陽。”祝氏認為人在未病時,不妨著意營養,以培養其陽,“及其既病,則當首重陽用,陽衰一分,則病進一分,正旺一分,則邪卻一分,此必然之理也。”他說傷寒初期,“衛外之陽不固也”,“傷寒極期,抗力豈有余哉,”“尤拙吾曰,陽明津涸,舌干口燥,不足虞也。若并亡其陽。則殆矣。良工治病不患津之傷,而患陽之亡。所以然者,陽能生陰也。是故陰津之盈絀,陽氣實左右之。”他認為傷寒后期,扶陽亦當重于增液,但時醫習用滋陰潤澤,往往反使陽氣受阻,致陽用不彰,陰津不繼,欲速不達,適得其反,·他說:“人體之真陽不衰,則陰液之來源不絕,夫陽生于陰,氣化為滓,脾胃為灌注之本,命門為生化之源,若中陽不敗,則水少自然思飲,命火不熄,則陰液自為挹注,世未有陰藥不經陽化而能自為潤澤者也。”因為“物質易補,元陽難復,”“故醫家當以保護陽氣為本。”總之,祝氏認為泊傷寒須自始至終注意扶陽,因為,“邪正消長之機,一以陽氣盛衰為轉歸,善扶真陽,即善治傷寒。”這就是祝氏之心傳。陳蘇生老總結性地指出:“抗邪作用,陽之本能也,把握陽氣,即是把握抗力,故夫子治傷寒,有重陽之議。”

四、對傷寒藥物的認識

祝氏推崇景岳,重視匡扶,但治感證很少用人參,熟地之類。祝氏用附子,每與龍、磁,麻、桂,棗仁之類配伍,與蜀中喜用附子的名醫如沈紹九,陸景庭等人之藥法亦不同,這是因為其對治感藥物,也有較為獨特之見解,如;

1,四性療人之創說:祝氏認為藥之四性,是用來療人的,藥之五味,是用來治病的·他說性與味,“一以治病,一以治人,涇謂不分,淆惑之由也,”“藥理之妙,不過性能二字面已,善用四性之藥者,可使體工無偏勝之患,熟悉藥物之能者,可收藥到病(病指病證而言)除之功。”用藥之道,主要是因人制宜,“寒熱溫涼乃調整抗能之藥,抗力太過者,折之以寒,抗力不足者,壯之以溫,抗力旺盛,有偏亢之勢者,和之以涼,抗力衰敞而虛怯過甚者,助之以熱。寒熱溫涼,扶抑正氣之符號。”唯其如此,故若非里氣亢盛,寒涼不可輕投。祝氏對時醫習用輕涼之風氣,大為不滿,他認為表亢而里氣不盛,或局部雖呈熱象,但全體抗力不足,都不得以清表、消炎為口實而妄用清涼。因藥性是作用于全體的,“藥之有涼,所以抑制機能之亢進,一切內服之藥,莫不假道腸胃,”“是故涼藥入胃,必先寒中,將欲清表,必先寒營,涼藥所以抑制亢奮,其抑制之效力,可以普遍遐邇也。是以表亢而里氣不盛者,又安用清為。”故“局部充血有余,而全身不足者,吾不為清也。”祝氏認為:“扶益元陽之藥,多是溫煦之品,溫字即含有補意。”故“無論有機之邪,無機之邪,其為病而正屬虛者,總不離乎溫法。”上述議論,于糾正濫用清涼,泛施陰膩之時弊,誠有發聾振憒之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城县| 哈密市| 商城县| 怀柔区| 彭州市| 永和县| 淄博市| 凭祥市| 双柏县| 新邵县| 红河县| 淳化县| 通化市| 三门县| 丽水市| 巴彦淖尔市| 乌鲁木齐县| 临沭县| 肃南| 台东县| 清河县| 昆明市| 上饶县| 伊宁市| 休宁县| 万州区| 巴林右旗| 尼玛县| 秦皇岛市| 肥西县| 黄梅县| 额敏县| 筠连县| 双鸭山市| 登封市| 长泰县| 莒南县| 宁国市| 康平县| 双辽市| 广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