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名臣列傳(13)
- 明倫匯編官常典風節部
- (清)陳夢雷
- 4983字
- 2015-12-25 15:45:51
宋
劉溫叟
按宋史本傳溫叟字永齡河南洛陽人性重厚方正
動遵禮法唐武德功臣政會之后叔祖崇望相昭宗
父岳后唐太常卿溫叟七歲能屬文善楷隸岳時退
居洛中語家人曰吾見風骨秀異所未知者壽耳今
世難未息得與老夫皆為溫洛之叟足矣故名之溫
叟以蔭補國子四門助教河南府文學清泰中為左
拾遺內供奉以母老乞歸就養改監察御史分司時
臺署廢弛溫叟作新之未幾召為右補闕晉初王松
權知青州表為判官加朝散階入為主客員外郎少
帝領開封尹奏為巡官命典文翰又改廣晉府巡官
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賜金紫改都官郎中充翰林
學士初岳任后唐嘗居內署至是溫叟復居斯任時
人榮之溫叟既受命歸為母壽候立堂下須臾聞樂
聲兩青衣舉箱出庭奉紫袍兼衣母命卷簾見溫叟
曰此即爾父在禁中日內庫所賜者溫叟拜受泣下
退開影堂列祭以文告之母感愴累日不忍見溫叟
歲滿加知制誥契丹入汴溫叟懼隨契丹北遷與承
旨張允共上表求解職契丹主怒欲出允等為縣令
趙延壽曰若學士才不稱職求解者守本官可也不
可加貶出遂得罷職出院漢祖南下溫叟自洛從至
鄭州稱疾不行及入汴溫叟久之方至授駕部郎中
周初拜左諫議大夫逾年改中書舍人加史館修撰
判館事顯德初遷禮部侍郎知貢舉得進士十六人
有譖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遷太子詹事溫叟實
無私后數年其被黜者相繼登第溫叟與張昭同修
漢隱帝及周祖實錄恭帝即位遷工部侍郎兼判國
子祭酒事宋初改刑部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內
艱退居西洛旋復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銓因上言曰
伏見兩京百司漸乏舊人多隳故事雖檢閱具存于
往冊而舉行須在于攸司蓋因年限得官歸司者例
與減選冬集赴調授任者尋又出京兼有裁滿初官
不還舊局但稱前資用圖免役又有嘗因停任切欲
歸司而元敕不該無由復職遂使在司者失于教習
歷事者難于追還伏望自今諸司職掌除官勒留及
歸司者如理減外欠三選以下仍須在司執行公事
及三十月即許赴集如理選外欠三選以上及在官
不成資考者即準元敕處分若在任停官及在司停
職者經恩后于刑部出給雪牒卻勒歸司如無闕員
即令守闕余依敕格處分一日晚歸由闕前太祖方
與中黃門數人偶登明德門西闕前騶者潛知之以
白溫叟溫叟令傳呼如常過闕翌日請對具言人主
非時登樓則近制咸望恩宥輦下諸軍亦希賞給臣
所以呵導而過者欲示眾以陛下非時不登樓也太
祖善之憲府舊例月賞公用茶中丞受錢一萬公用
不足則以贓罰物充溫叟惡其名不取任臺丞十二
年屢求代太祖難其人不允開寶四年被疾太祖知
其貧就賜器幣數月卒年六十三溫叟事繼母以孝
聞雖盛暑非冠帶不敢見五代以來言執禮者惟溫
叟焉立朝有德望精賞鑒門生中元器楊徽之趙鄰
幾后皆為名士范杲幼時嘗以文贄溫叟大加稱獎
以女妻之太宗在晉邸聞其清介遣吏遺錢五百千
溫叟受之貯廳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
又送角黍執扇所遣吏即遺錢者視西舍封識宛然
還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錢尚不用況他人乎昔日納
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歲不啟封其苦節愈見命吏
輦歸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論當世名節士具道
溫叟前事太祖再三賞嘆
包拯
按宋史本傳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進士除
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
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后數年親繼亡
拯廬墓終喪猶裴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數來勸勉久
之赴調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
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為割牛
舌而又告之盜驚服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硯
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
數歲滿不持一硯歸尋拜監察御史里行改監察御
史時張堯佐除節度宣撫兩使右司諫張擇行唐介
與拯共論之語甚切又嘗建言曰國家歲賂契丹非
御戎之策宜練兵選將務實邊備又請重門下封駁
之制及廢錮贓吏選守宰行考試補蔭弟子之法當
時諸道轉運加按察使其奏劾官吏多摭細故務苛
察相高尚吏不自安拯于是請罷按察使去使契丹
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人
以刺強事耶拯曰涿州亦嘗開門矣刺強事何必開
便門哉其人遂無以對歷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
轉運使改尚書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徙陜西又徙
河北入為三司戶部副使秦隴斜谷務造船材木率
課取于民又七州出賦河橋竹索恒數十萬拯皆奏
罷之契丹聚兵近塞邊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調發軍
食拯曰漳河沃壤人不得耕邢洛趙三州民田萬五
千頃率用牧馬請悉以賦民從之解州鹽法率病民
拯往經度之請一切通商販除天章閣待制知諫院
數論斥權幸大臣請罷一切內除曲恩又列上唐魏
鄭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為龜鑒又上言天子當明
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說凡七事請去刻
薄抑僥幸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除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嘗建議無事時徙
兵內地不報至是請罷河北屯兵分之河南兗鄆齊
濮曹濟諸郡設有警無后期之憂借曰戍兵不可遽
減請訓練義勇少給囗糧每歲之費不當屯兵一月
之用一州之賦則所給者多矣不報徙知瀛州諸州
以公錢貿易積歲所負十余萬悉奏除之以喪子乞
便郡知揚州徙廬州遷刑部郎中坐失保任左授兵
部員外郎知池州復官徙江寧府召權知開封府遷
右司郎中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
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
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
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
直吏不敢欺中官勢族筑園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
不通適京師大水拯乃悉毀去或持地券自言有偽
增步數者皆審驗劾奏之遷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
奏曰東宮虛位日久天下以為憂陛下持久不決何
也仁宗曰卿欲誰立拯曰臣不才備位乞豫建太子
者為宗廟萬世計也陛下問臣欲誰立是疑臣也臣
年七十且無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當議之請裁抑
內侍減節冗費條責諸路監司御史府得自舉屬官
減一歲休暇日事皆施行張方平為三司使坐買豪
民產拯劾奏罷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論之祁罷而
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歐陽修言拯所謂牽牛
蹊田而奪之牛罷已重矣又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
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諸管庫供上物舊
皆科率外郡積以困民拯特為置場和市民得無擾
吏負錢帛多縲系門輒逃去并械其妻子者類皆釋
之遷給事中為三司使數日拜樞密副使頃之遷禮
部侍郎辭不受尋以疾卒年六十四贈禮部尚書謚
孝肅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
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茍合不偽辭色悅人平居無
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
時嘗曰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
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初有子名
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嘗出其媵
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謹視之繶死后取媵
子歸名曰綖有奏議十五卷
李垂
按宋史本傳垂字舜工聊城人咸平中登進士第上
兵制將制書自湖州錄事參軍召為崇文校勘累遷
著作郎館閣校理上導河形勝書三卷欲復九河故
道時論重之又累修起居注丁謂執政垂未嘗往謁
或問其故垂曰謂為宰相不以公道副天下望而恃
權怙勢觀其所為必游朱崖吾不欲在其黨中謂聞
而惡之罷知亳州遷潁晉絳三州明道中還朝閣門
祗候李康伯謂曰舜工文學議論稱于天下諸公欲
用為知制誥但宰相以舜工未嘗相識盍一往見之
垂曰我若昔謁丁崖州則干興初已為翰林學士矣
今已老大見大臣不公常欲面折之焉能趨炎附熱
看人眉睫以冀推挽乎道之不行命也執政知之出
知均州卒年六十九五子仲昌最知名銳于進取嘗
獻計修六塔河無功自殿中丞責英州文學參軍
狄棐
按宋史本傳棐字輔之潭州長沙人少隨父官徐州
以文謁路振振器愛之妻以女舉進士甲科以大理
評事知分宜縣歷開封府司錄知壁州道長安為寇
準所厚準復入相乃薦通判益州擢開封府判官歷
京西益州路轉運江淮制置發運使累遷太常少卿
知廣州加直昭文館代還不以南海物自隨人稱其
廉拜右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權判吏部流內銓
出知滑州進給事中徙天雄軍會給郊賞帛不善士
卒嘩噪趣府門棐不能治事聞命侍御史劉夔按視
未及境眾不自安棐馳白夔請給以行河事夔至與
轉運使李絳誅首惡數人棐坐罷懦降知隨州徙同
州勾當三班院進樞密直學士歷知陜鄭州河中河
南府復判流內銓出知揚州未行卒有狄國賓者仁
杰之后分仁杰告身與棐棐奏錄國賓一官而自稱
仁杰十四世孫棐在河中時有中貴人過郡言將援
棐于上前棐答以他語退謂所親曰吾湘潭一寒士
今官侍從可以老而自污耶其為政愷悌不為表暴
死之日家無余資子遵度
張
按宋史本傳字唐公洎之孫也舉進士以婦父王
欽若嫌召試學士院賜第除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
院謚錢惟演曰文墨其子撾登聞鼓上訴仁宗使問
狀條奏甚切朝廷不能奪乃賜謚曰思溫成廟祠
享如神御請殺其禮判吏部南曹為開封府推官知
洪州營校督役苛急其徒三百人將以夜殺之求不
獲持臿噪于門請易校召問諭遣明日推治黠十
人不為易校積閥當遷十年不會課文彥博為言特
遷之徙兩浙轉運使加直史館知潁州揚州即拜淮
南轉運使三司下諸道責羨財淮南獨上金九錢三
司使怒移文譙切以賦數民貧對入修起居注知
制誥草故相劉沆贈官制頗言其附會取顯位沆子
瑾帥子弟婦女衰绖詣闕哭訴挾私怨且丑詆其
人執政以褒贈乃恩典不當為貶詞出知黃州然
瑾亦竟不敢請父謚還判流內銓英宗時論第在先
朝乞蚤定儲副者進左諫議大夫翰林侍讀學士劉
瑾又訟其判銓日調其子不應法復出濠州歷應天
府河南河陽請為太平州平生薦士后雖不如所
舉未嘗以令自首故再坐削階當官遇事輒言觸忤
勢要至屢黜終不悔卒年七十
陳舜俞
按宋史張問傳舜俞字令舉湖州烏程人博學強記
舉進士又舉制科第一熙寧三年以屯田員外郎知
山陰縣詔俟代還試館職舜俞辭曰爵祿名器砥礪
多士宜示以至神烏可要期如付劑契繳中書帖上
之青苗法行舜俞不奉令上疏自劾曰民間出舉財
物取息重止一倍約償緡錢而囗粟布縷魚鹽薪蔌
耰鉏釜锜之屬得雜取之朝廷募民貸取有司約中
熟為價而必償緡錢欲如私家雜償他物不可得故
愚民多至賣田宅質妻孥有識耆老戒其鄉黨子弟
未嘗不以貰貸為苦祖宗著令以財物相出舉任從
書契官不為理其保全元元之意深遠如此今誘之
以便利督之以威刑方之舊法異矣詔謂振民乏絕
而抑兼并然使十戶為甲浮浪無根者毋得給俵則
乏絕者已不蒙其惠此法終行愈為兼并地爾何以
言之天下之有常平非能人人計口受餉但權谷價
貴賤之柄使積貯者不得深藏以邀利爾今散為青
苗唯恐不盡萬一饑饉薦至必有乘時貴糶者未知
將何法以制之官制既放錢取息富室藏鏹坐待鄰
里逋欠之時田宅妻孥隨欲而得是豈不為兼并利
哉雖分為夏秋二科而秋放之月與夏斂之期等夏
放之月與秋斂之期等不過展轉計息以給為納使
吾民終身以及世世每歲兩輸息錢無有窮已是別
為一賦以敝海內非王道之舉也奏上責監南康軍
鹽酒稅五年而卒舜俞始嘗棄官歸居秀之白牛村
自號白牛居士已而復出遂貶死蘇軾為文哭之稱
其學術才能兼百人之器慨然將以身任天下之事
而人之所以周旋委曲輔成其天者不至一斥不復
士大夫識與不識皆深悲之云
樂京
按宋史張問傳京荊南人為布衣時鄉里稱其行義
事母至孝妻張氏家絕挾女弟自隨京未嘗見其面
妻死京寢食于外為嫁之嘉佑初詔訪遺逸以薦聞
得校書郎為湖陽赤水二縣令神宗求言京上疏以
畏天保民為請知長葛縣助役法行京曰提舉常平
官言不便使之條析又不報且不肯治縣事自列丐
去提舉官劾之詔奪著作佐郎經十年乃復官監黃
州酒稅以承議郎致仕元佑初召赴闕不至終于家
劉蒙
按宋史張問傳蒙字子明渤海人恥為詞賦不肯舉
進士習茂才異等又不欲自售都轉運使劉庠舉遺
逸召試第一知湖陽縣常平使者召會諸縣令議免
役法蒙為不便不肯與議退而條上其害即投劾去
亦奪官歸鄉教授養親講學從游甚眾元豐二年卒
纔年四十門人朋友誄其行號曰正思先生元佑初
賜其家帛五十匹
錢景諶
按宋史錢惟演傳惟演孫景諶景臻之從兄也繇殿
直巡轄兩京馬遞中進士第初赴開封解試時王安
石得其文以為知道者既薦送之又推譽于公卿間
自是執弟子禮安石提點府界景諶為屬主簿又以
文薦之執喪居許聞安石得政喜因事來京師謁之
方盛夏安石與僧智緣臥于地一最親者袒坐其側
顧景諶褫服脫帽未及它語卒然問曰青苗助役如
何景諶曰利少害多異日必為民患又問孰為可用
之人曰居喪不交人事而知人尤難事也遂辭出后
調官復來安石已作相又往詣之安石令先與弟安
國相見安國亦與之善謂景諶曰相君欲以館閣相
處而任以事景諶曰百事皆可為所不知者新書役
法耳及見安石安石欲令治峽路役書且委以戎瀘
蠻事景諶曰峽路民情仆固不能知而戎瀘用兵系
朝廷舉動一路生靈休戚愿擇知兵愛人者安石大
怒坐上客數十人皆為之懼退就謁舍賞激之與詆
以為矯者參半景諶笑曰自古以來好利者眾而顧
義者寡故天下萬事皆由人而不在于己茍為利所
動而由于人則盜亦可為也夫盜之所以為盜者利
勝于義而不知所以為之者耳吾又何憾焉遂與安
石絕熙寧末從張景憲辟知瀛州終身為外官僅至
朝請郎而卒
李承之
按宋史李迪傳迪子承之字奉世性嚴重有忠節從
兄柬之將仕以官辭不受而中進士第調明州司法
參軍郡守任情骫法人莫敢忤承之獨毅然力爭之
守怒曰曹掾敢如是耶承之曰事始至公自為之則
已既下有司則當循三尺之法矣守憚其言嘗建免
役議王安石見而稱之熙寧初以為條例司檢詳文
字得召見神宗語執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詳非
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謂之曰朕即位以來不輕
與人改秩今以命汝異恩也檢正中書刑房察訪淮
浙常平農田水利差役事還奏役書二十篇加集賢
校理又察訪陜西時郡縣昧于奉法斂羨余過制承
之曰是豈朝廷意耶悉裁正其數遷集賢殿修撰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