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名臣列傳(14)
- 明倫匯編官常典風節部
- (清)陳夢雷
- 4980字
- 2015-12-25 15:45:51
寶文閣待制為同群牧使糾察在京刑獄兼樞密都
承旨出知延州入權三司使蔡確治相州獄多引朝
士皆望風自折服承之為帝言其險诐之狀帝意始
悟趣使詰竟遷龍圖閣直學士懇辭乞授兄肅之曰
臣少鞠于兄且兄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
足厲風俗肅之亦當遷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貨北
珠乃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決承之曰朝廷法令畏
王姬乎亟索之帝聞之曰有司當如此矣進樞密直
學士坐補吏不當降待制知汝州未幾為陜西都轉
運使召拜給事中吏部侍郎戶部侍郎復以樞密直
學士知青州歷應天府河陽陳鄆揚州而卒
李周
按宋史本傳周字純之馬翊人登進士第調長安尉
歲饑官為粥以食餓者民坌集不可禁縣以屬周周
設梐枑間老少男女無一亂者都巡檢趙瑜詰盜南
山諸尉皆屬焉瑜悍急多行無禮獨于周不敢肆轉
洪洞令民有世絕而官錄其產者其族晚得遺券周
取以還之郡吏咎周周曰利民所以利國也縣之南
有澗支流湓入歲賦災楗調徒遏之周始筑新堤民
不告病改知云安縣蠲鹽井之征且百萬通判施州
州介群獠不習服牛之利為辟田數千畝選謫戍知
田者市牛使耕軍食賴以足司馬光將薦為御史欲
使來見周曰司馬公之賢吾固愿見但聞薦而往所
謂呈身御史也卒不往神宗詔近臣舉士孫固以周
聞神宗召對謂曰知卿不游權門識今執政乎對白
不識也識司馬光乎曰不識也訪御邊之術曰四邊
手足爾若疲中國以勤遠略致百姓窮困聚為盜賊
懼成腹心之憂神宗頷之翌日語固曰李周樸忠之
士也朕且以為御史執政意其異己請試以事除提
點京西刑獄時方興水利或請釃湍河為六渠以益
鉗盧陂水度用工八十萬周曰湍河原高委下捍以
堤猶患決溢若又導之必致為害乃疏言渠成未可
必而費已不貲盍姑鑿其一而試之儻可以足用行
之渠卒無功明年河溢鄧城幾沒始思其議竟以直
道罷判西京國子監慈圣后復土庀職陵下中貴人
至者旁午次舍帟幕競為華靡周曰臣子執喪不能
寢苫枕塊奈何又從而侈乎訖役山陵使第功載人
人自言周獨否哲宗立召為職方郎中朝廷議和西
夏畀以侵地至欲棄蘭州周曰隴右故為唃氏所有
常為吾藩籬今唃氏破滅若棄之必歸夏人彼以區
區河南百年為勍敵茍益以河湟是盡得吐蕃之地
非秦蜀之利也遂不果棄遷太常少卿秘書少監以
直龍圖閣為陜西轉運使復入為太常少卿進權工
部侍郎旋以集賢院學士知邠州恩禮如待制徙鳳
翔府河中府陜州提舉崇福宮改集賢殿修撰卒年
八十紹圣中追貶賀州別駕后復舊職周自為小官
沉晦自匿未嘗私謁執政有公事公詣中書白之薛
向使三司欲辟為屬及相見卒不敢言退而嘆曰若
人未易屈也以是不偶于世
梁燾
按宋史本傳燾字況之鄆州須城人父蒨兵部員外
郎直史館燾以蒨任為太廟齋郎舉進士中第編校
秘閣書籍遷集賢校理通判明州檢詳樞密五房文
字元豐時久旱上書論時政曰陛下日者閔雨靖惟
政事之闕惕然自責丁卯發詔癸酉而雨是上天顧
聽陛下之德言而喜其有及民之意也當四方仰雨
十月之久民刻于新法嗷嗷如焦而京師尤甚阛阓
細民罔不失職智愚相視日有大變之憂陛下既惠
以詔旨又施之行事講除刻文蠲捐緡錢等一日之
間歡聲四起距誕節三日而膏澤降是天以雨壽陛
下之萬年感圣心于大寤有以遂其仁政也然法令
乖戾為毒于民者所變纔能萬一人心之不解故天
意亦未釋而雨不再施陛下亦以此為戒而夙夜應
之乎今陛下之所知者市易事耳法之為害豈特此
耶曰青苗錢也助役錢也方田也保甲也淤田也兼
是數者而天下之民被其害青苗之錢未及一償而
責以免役免役之錢未暇入而重以淤田淤田方下
而復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以保甲是徒擾百姓使
不得少休于圣澤其為害之實雖一有言之者必以
下主吏主吏妄報以無是則從而信之恬不復問而
反坐言者雖間遣使循行而茍且寵祿巧為妄誕成
就其事至請遍行其法上下相隱習以成風臣謂天
下之患不患禍亂之不可去患朋黨蔽蒙之俗成使
上不得聞所當聞故政日以蔽而禍亂卒至也陛下
可不深思其故乎疏入不報內侍王中正將兵出強
干賞不以法燾爭之不得請外出知宣州入辭神宗
曰樞臣云卿不肯安職何也對曰臣居官五年非敢
不安職恐不勝任使故去耳神宗曰王中正功賞文
書何為獨不可曰中正罔冒僥覬臣不敢屈法以負
陛下未幾提點京西刑獄哲宗立召為工部郎中遷
太常少卿右諫議大夫有請宣仁后御文德殿服袞
冕受冊者燾率同列諫引薛奎諫章獻明肅皇后不
當以王服見太廟事宣仁后欣納又論市易已廢乞
蠲中下戶逋負又乞欠青苗下戶不得令保人備償
文彥博議遣劉奉世使夏國御史張舜民論其不當
遣降通判虢州燾言御史持紀綱之官得以犯顏正
論況臣下過失安得畏忌不言哉今御史敢言大臣
者天下之公議大臣不怏御史者一夫之私心罪天
下敢言之公議便一夫不快之私心非公朝盛事也
時同論者傅堯俞王巖叟朱光庭王覿孫升韓川凡
七人悉召至都堂敕諭以事當權其輕重故不惜一
新進御史以慰老臣燾又言若論年齡爵祿則老臣
為重若論法度綱紀則老臣為輕御史者天子之法
官也不可以大臣鞅鞅而斥去愿還舜民以正國體
章十上不聽燾又面責給事中張問不能駁還舜民
制命以為失職坐詬同列出為集賢殿修撰知潞州
辭不拜曰臣本論張舜民不當罷如以為非即應用
此受斥今乃得以微罪冒美職守劇郡如此則朝廷
命令不能明辨曲直以好惡示天下矣不報至潞值
歲饑不待命發常平粟賑民流人聞之來者不絕燾
處之有條人不告病明年以左諫議大夫召用甫就
道民攀轅不得行逾太行抵河內乃已既到上書言
帝富于春秋未專宸斷太后保佑圣主制政簾帷奸
人易為欺蔽愿正綱紀明法度采用忠言講求仁術
兩官嘉納焉前宰相蔡確作詩怨謗燾與劉安世交
攻之燾又言方今忠于確者多于忠朝廷之士敢為
奸言者多于敢正論之人以此見確之氣焰兇赫根
株牽連賊化害政為患滋大確卒竄新州燾進御史
中丞鄧潤甫除吏部尚書燾論潤甫柔佞不立巧為
進取不聽改權戶部尚書不拜以龍圖閣直學士知
鄭州旬日入權禮部尚書為翰林學士元佑七年拜
尚書右丞轉左丞蔡京帥蜀燾曰元豐侍從可用者
多惟京輕險貪愎不可用又與同列議夏國地界不
能合遂丐去哲宗遣近臣問所以去意且令密訪人
才燾曰信任不篤言不見聽而詢問人才非臣所敢
當也使者再至乃言人才可大任者陛下自知之但
須識別邪正公天下之善惡圖任舊人中堅正純厚
有人望者不牽左右好惡之言以移圣意天下幸甚
以疾罷為資政殿學士同醴泉觀使故事非宰相不
除使遂置同使以寵之力辭改知囗昌府既出京師
哲宗遣中貴諭以復用之旨紹圣元年知鄆州朋黨
論起哲宗曰梁燾每起中正之論其開陳排擊盡出
公議朕皆記之以故最后責竟以司馬光黨黜知鄂
州三年再貶少府監分司南京明年三貶雷州別駕
化州安置三年卒年六十四徙其子于昭州徽宗立
始得歸燾自立朝一以引援人物為意在鄂州薦士
錄具載姓名客或見其書曰公所植桃李乘時而發
但不向人開耳燾笑曰燾出入侍從至位執政八年
之間所薦用之不盡負愧多矣其好賢樂善如此
王俊義
李
祁
按宋史王覿傳覿從子俊義字堯明游學京師資用
乏或薦之童貫欲厚聘之拒不答林靈素設講席寶
箓宮詔兩學選士問道車駕將臨視推恩司成以俊
義及曹偉應詔俊義辭焉人曰此顯仕捷徑也不可
失俊義曰使辭不獲命至彼亦不拜倘見困辱則以
死繼之逮至講所去御幄跬步內侍呼姓名至再俊
義但望幄致敬不肯出次呼曹偉偉回首俊義目之
亦不出既罷皆為之懼俊義處之恬然以太學上舍
選奏名列其下徽宗親程其文擢為第一及賜第望
見容貌甚偉大悅顧侍臣曰此朕所親擢也真所謂
俊義矣自古未有人主自為主司者宜即超用蔡京
邀使來見曰一見我左右史可立得俊義不往僅拜
國子博士居二年乃得改太學博士鄆王謁先圣有
司議諸生門迎俊義曰此豈可施于人臣哉禮如見
宰相足矣乃序立敦化堂下及王至猶辭不敢當進
吏部員外郎嘗入對帝問卿知前所以親擢乎蓋主
司之意不一是以天子自提文衡也衛膚敏吳安國
今安在具以對即召為館職而遷俊義右司員外郎
為王黼所惡以直秘閣知岳州卒年四十七俊義與
李祁友善首建正論于宣和間當是時諸公卿稍知
分別善惡邪正兩人力也祁字肅遠亦知名士官不
顯
蘇元老
按宋史蘇轍傳轍族孫元老字子廷幼孤力學長于
春秋善屬文軾謫居海上數以書往來軾喜其為學
有功轍亦愛獎之黃庭堅見而奇之曰此蘇氏之秀
也舉進士調廣都簿歷漢州教授西京國子博士通
判彭州政和間宰相喜開邊西南帥臣多啖誘近界
諸族使納土分置郡縣以為功致茂州蠻叛帥司遽
下令招降元老嘆曰威不足以服則恩不足以懷乃
移書成都帥周燾曰此蠻跳梁山谷間伺間竊發彼
之所長我之所短惟施黔兩州兵可與為敵若檄數
千人使倍道往赴賢于官軍十萬也其次以為夔陜
兵大集先以夔兵誘其前陜兵從其后不十日賊必
破彼降而我受焉則威懷之道得今不討賊既招而
還必復叛不免重用兵矣燾得書即召與計事元老
又策茂有兩道正道自濕山趨長平絕嶺而上其路
險以高間道自青崖關趨刁溪循江而行其路夷以
徑當使正兵陣濕山而陰出奇兵搗刁溪與石泉并
力合攻賊腹背受敵擒之必矣燾皆不能用竟得罪
后帥至如元老策蠻勢蹙乃降除國子博士歷秘書
正字將作少監比部考功員外郎尋除成都路轉運
副使為軍器監司農衛尉太常少卿元老外和內勁
不妄與人交梁師成方用事自言為軾外子因緣欲
見之且求其文拒不答言者遂論元老蘇軾從孫且
為元佑邪說其學術議論頗仿軾轍不宜在中朝罷
為提點明道宮元老嘆曰昔顏子附驥尾而名顯吾
今以家世坐累榮矣未幾卒年四十七有詩文行于
時
田晝
按宋史鄒浩傳晝字承君陽翟人樞密使況之從子
以任為校書郎調磁州錄事參軍知西河縣有善政
民甚德之議論慷慨有前輩風與鄒浩以氣節相激
厲元符中浩為諫官晝監京城門往見浩曰平生與
君相許者何如今君為何官浩曰上遇群臣未嘗假
以辭色獨于浩差若相喜天下事固不勝言意欲待
深相信而后發貴有益也晝然之既而以病歸許邸
狀報立后晝謂人曰志完不言可以絕交矣浩得罪
晝迎諸涂浩出涕晝正色責曰使志完隱默官京師
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豈獨嶺海之外能死人哉愿
君毋以此舉自滿士所當為者未止此也浩茫然自
失嘆謝曰君之贈我厚矣建中靖國初入為大宗正
丞曾布數羅致之不為屈欲與提舉常平官亦辭請
知淮陽軍歲大疫日挾醫問病者藥之遇疾卒淮陽
人祀以為土神云
王回
按宋史鄒浩傳回字景深仙游人第進士調松滋令
荊沔俗用人祭鬼回捕治甚嚴其風遂革知鹿邑縣
入為宗正寺簿元符中葉祖洽薦為睦親宅講書與
鄒浩友善皇后劉氏立浩將論之密告回回曰事寧
有大于此者乎子雖有親然移孝為忠亦太夫人素
志也浩南遷人莫敢顧回斂交游錢與治裝往來經
理且慰安其母邏者以聞逮詣詔獄眾為之懼回居
之晏然御史詣之對曰實嘗預議不敢欺也因誦浩
所上章幾二千言獄上除名停廢即徒步出都門行
數十里其子追及問以家事不答祖洽亦坐黜徽宗
立召還舊官擢監察御史數日卒年五十三岑象求
王覿賈易上章乞錄其子恤其家以獎勸忠義詔除
子渙老郊社齋郎蔡京為相奪之仍列名黨籍
曾誕
按宋史鄒浩傳誕公亮從孫也孟后之廢誕三與浩
書勸力請復后浩不報及浩以言南遷誕著玉山主
人對客問以譏之其略曰客問鄒浩可以為有道之
士乎主人曰浩安得為知道雖然予于此時議浩是
天下無全人也言之尚足為來世戒易曰知幾其神
乎又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方
孟后之廢人莫不知劉氏之將立至四年之后而冊
命未行是天子知清議之足畏也使當其時浩力言
復后能感悟天子則無今日劉氏之事貽朝廷于過
舉再三言而不聽則義亦當矣使是時得罪必不若
是酷以貽老母之憂矣嗚呼若浩者雖不得為知幾
之士然百世之下頑夫廉懦夫有立志尚不失為圣
人之清也其書既出識者或以比韓愈諫臣論誕仕
亦不顯
吳師禮
按宋史本傳師禮字安仲杭州錢塘人太學上舍賜
第調涇縣主簿知天長縣召太學博士秘書省正字
預餞鄒浩免徽宗初為開封府推官蔡王似宮吏有
不順語下之府師禮主治獄成不使一詞及王吏雖
有死者亦不被以指斥罪擢右司諫改右司員外郎
師禮工翰墨帝嘗訪以字學對曰陛下御極之初當
志其大者臣不敢以末技對聞者獎其得體以直秘
閣知宿州卒師禮游太學時兄師仁為正守春秋學
它學官有惡之者條其疑問諸生師禮悉以兄說對
學官怒鳴鼓坐堂上眾質之師禮引據三傳意氣自
如江公望時在旁心竊喜后相遇于泌陽公望謂曰
子異日得志當如何曰但為人作豐年耳遂定交
劉安世
按宋史本傳安世字器之魏人父航第進士歷知虞
城犀浦縣虞城多奸猾喜寇盜犀浦民弱而馴航為
政寬猛急緩不同兩縣皆治知宿州押伴夏使使者
多所要請執禮不遜且欲服球文金帶入見航皆折
正之以群牧判官為河南監牧使持節冊夏主秉常
凡例所遺寶帶名馬卻弗受還上御戎書大略云辯
士好為可喜之說武夫僥冀不貲之寵或為所誤不
可不戒為河北西路轉運使熙寧大旱求言航論新
政不便者五又上書言人主不可輕失天下心宜乘
時有所改為則人心悅而天意得矣不報乃請提舉
崇福宮起知涇相二州王師西征徙知陜府時倉卒
軍興饋餉切急縣令佐至荷校督民民多棄田廬或
至自盡航獨期會如平日事更以辦終太仆卿安世
少時持論已有識航使監牧時文彥博在樞府有所
聞每呼安世告之安世從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議謂
公且代其任彥博曰安石壞天下至此后之人何可
為安世拱手曰安世雖晚進竊以為未然今日新政
果順人所欲而為人利乎若不然公當去所害興所
利反掌間耳彥博默不應他日見航嘆獎其堅正登
進士第不就選從學于司馬光咨盡心行己之要先
教之以誠且令自不妄語始調洺州司法參軍司戶
以貪聞轉運使吳守禮將按之問于安世安世云無
之守禮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戶實貪而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