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名臣列傳(12)
- 明倫匯編官常典風節部
- (清)陳夢雷
- 4847字
- 2015-12-25 15:45:51
在行玚謂起苴绖使和鍾律非人情所堪帝許乃免
入為國子祭酒表大儒王迥質尹子路白履忠等三
人教授國子有詔迥質諫議大夫皇太子侍讀履忠
老不任職拜朝散大夫罷歸子路直弘文余皆有名
玚奏有司帖試明經不質大義乃取年頭月尾孤經
絕句且今習春秋三家儀禮者纔十二恐諸家廢無
日請帖平文以存學家其能通者稍加優宦獎孤學
從之因詔以三家傳儀禮出身者不任散官遂著令
生徒為玚立頌大學門又言古者卿大夫子弟及諸
侯歲貢小學之異者入太學漸漬禮樂知朝廷君臣
之序班以品類分以師長三德四教學成然后爵之
唐興二監舉者千百數當選者十之二考功覆校以
第謂經明行修故無多少之限今考功限天下明經
進士歲百人二監之得無幾然則學徒費官稟而博
士濫天祿者也且以流外及諸色仕者歲二千過明
經進士十倍胥史浮虛之徒眊先王禮義非得與服
勤道業者挈長短絕輕重也國家啟庠序廣化導將
有以用而勸進之有司為限約以黜退之欲望俊乂
在朝難矣帝然其言再遷大理卿以疾辭改左散騎
常侍卒年六十八贈戶部尚書謚曰貞玚常嘆士大
夫不能用古禮因其家冠婚喪祭乃據舊典為之節
文揖讓威儀哭踴衰殺無有違者在官清白吏請立
石紀德玚曰事益于人書名史氏足矣若碑頌者徒
遺后人作囗石耳
尹思貞
按唐書本傳思貞京兆長安人弱冠以明經第調隆
州參軍事屬邑豪蒲氏驁肆不法州檄思貞按之擿
其奸贓萬計卒論死部人稱慶刻石嘆頌遷明堂令
以善政聞擢殿中少監檢校洛州刺史會契丹孫萬
榮亂朔方震驚思貞循撫境內獨無擾武后璽書褒
慰長安中遷秋官侍郎忤張昌宗意出為定州刺史
召授司府少卿時卿侯知一亦厲威嚴吏為語曰不
畏侯卿杖祇畏尹卿筆加銀青光祿大夫其家坎地
獲古戟十二俄而門樹戟時人異焉神龍初擢大理
卿雍人韋月將告武三思大逆中宗命斬之思貞以
方發生月固奏不可乃決杖流嶺南三思諷所司加
法殺之復固爭御史大夫李承嘉助三思而以他事
劾思貞不得謁思貞謂承嘉曰公為天子執法乃擅
威福慢憲度諛附奸臣圖不軌今將除忠良以自恣
邪承嘉囗怒劾思貞為青州刺史或問曰公敏行何
與承嘉辯答曰石非能言者而或有言承嘉恃權而
侮吾義不辱亦不知言何從而至治州有績蠶至歲
四熟黜陟使路敬潛至部嘆曰是非善政致祥乎表
言之睿宗立召授將作大匠封天水郡公仆射竇懷
貞護作金仙玉貞觀廣調夫匠思貞數有損節懷貞
讓之答曰公輔臣也不能宣贊王化而土木是興以
媚上害下又聽小人譖以廷辱士今不可事公矣乃
拂衣去闔門待罪帝知之特詔令視事懷貞誅拜御
史大夫累遷工部尚書請致仕許之開元四年卒年
七十七贈黃門監謚曰簡思貞前后為刺史十三郡
其政皆以清最聞
畢構
按唐書本傳構字隆擇河南偃師人六歲能為文及
冠擢進士第補金水尉遷九隴主簿居親喪毀棘甚
已除猶屏處丘園武后召為左拾遺神龍初遷中書
舍人敬暉等表諸武不宜為王構當讀表抗聲析句
左右皆曉知三思疾之出為潤州刺史政有惠愛徙
衛同陜三州遷益州府長史景龍末召為左御史大
夫會平諸韋治其黨衣冠多坐構詳比重輕皆得其
情時李杰為河南尹與構皆一時選世謂畢李封魏
縣男復為益州長史按察劍南振弊柅私號為清嚴
睿宗嘉構修絜獨行有古人風其治術又為諸使最
乃賜璽書袍帶再遷吏部尚書并遙領益州長史徙
廣州都督元宗立授河南尹進戶部尚書久之移疾
帝手疏醫方賜之當時以戶部為兇官遽改太子詹
事冀其愈會卒贈黃門監謚曰景始構喪繼母而二
妹襁褓身鞠養至成人妹為構服三年
穆寧
按唐書本傳寧懷州河內人父元休有名開元間獻
書天子擢偃師丞世以儒聞寧剛正氣節自任以明
經調鹽山尉安祿山反署劉道元為景城守寧募兵
斬之檄州縣并力捍賊史思明略境郡守召寧攝東
光令御之賊遣使誘寧寧斬以徇郡守恐怒賊令致
死即奪其兵罷所攝始寧過平原見顏真卿嘗商賊
必反及是聞真卿拒祿山即遺真卿書曰夫子為衛
君乎真卿喜署寧河北采訪支使寧以息屬其母弟
曰茍不乏嗣足矣即馳謁真卿曰先人有嗣矣我可
從公死既而賊攻平原寧勸固守真卿不從夜亡過
河見肅宗行在帝問狀真卿對不用穆寧言故至此
帝異之馳驛召寧將以諫議大夫任之會真卿以直
忤旨寧亦罷上元初為殿中侍御史佐鹽鐵轉運住
埇橋李光囗屯徐州餉不至檄取資糧寧不與光囗
怒召寧欲殺之或勸寧去寧曰避之失守亂自我始
何所逃罪乎即往見光囗光囗曰吾師眾數萬為天
子討賊食乏則人散君閉廩不救欲潰吾兵邪答曰
命寧主糧者敕也公可以檄取乎今公求糧而寧專
饋寧有求兵而公亦專與乎光囗執其手謝曰吾固
知不可聊與君議耳時重其能守官累遷鄂岳沔都
團練及租庸鹽鐵轉運使當是時河漕不通自漢沔
徑商山以入京師淮西節度使李忠臣不奉法設戍
邏以征商賈又縱兵剽行人道路幾絕與寧夾淮為
治憚寧威掠劫為衰漕賈得通坐杖死沔州別駕貶
平集尉大歷初起為監察御史三遷檢校秘書少監
兼和州刺史治有狀后刺史疾之以天寶舊板校見
戶妄劾寧多逋亡貶泉州司戶參軍事子贊訴其枉
三年始得通詔御史覆視實增戶數倍召入拜太子
右諭德寧性不能事權右毅然寡合執政者惡之雖
直其誣猶置散位寧默不樂唶曰時不我容我不時
徇又可以進乎遂移疾滿百日屢矣親友強之輒復
一朝德宗在奉天奔詣行在擢秘書少監改太子右
庶子帝還京師乃曰可以行吾志矣即罷歸東都以
秘書監致仕卒寧居家嚴事寡姊恭甚嘗撰家令訓
諸子人一通又戒曰吾子之事親養志為大吾志直
道而已茍枉而道三牲五鼎非吾養也疾病不嘗藥
時稱知命四子贊質員賞寧之老贊為御史中丞質
右補闕員侍御史賞監察御史皆以守道行誼顯先
是韓休家訓子侄至嚴貞元間言家法者尚韓穆二
門云
韋弘景
按唐書韋思謙傳思謙子嗣立嗣立孫弘景擢進士
第數佐節度府以左補關召為翰林學士蘇光榮為
涇原節度使弘景當草詔書辭不如旨罷學士累遷
度支郎中張仲方黜李吉甫謚得罪憲宗意弘景擿
助出為綿州刺史李夷簡鎮淮南奏以自副召入再
遷給事中駙馬都尉劉士涇賂權近擢太仆卿弘景
上還詔書穆宗使喻其先人昌有功朕所以念功睦
親者弘景固執帝怒使宣慰安南由是有名時蕭俯
輔政弘景議論常佐佑之還再遷吏部侍郎銓綜平
序貴幸憚其嚴不敢慁以私歷陜虢觀察使召拜尚
書左丞駁正吏銓所除六十余官不當進資于是鄭
絪丁公著楊嗣復皆奪俸郎吏肅然望風修整吏部
員外郎楊虞卿以累下吏詔弘景與御史詳讞虞卿
私造門弘景厲言曰有詔按公尚私謁邪虞卿多朋
助自謂必見納及是惶恐去遷禮部尚書東都留守
卒年六十六贈尚書左仆射弘景以直道進議論持
正有守當時風教所倚賴為長慶名卿
按舊唐書本傳弘景京兆人后周逍遙公敻之后祖
嗣立終宣州司戶父堯終洋州興道令弘景貞元中
始舉進士為汴州浙東從事元和三年拜左拾遺充
集賢殿學士轉左補闕尋召入翰林為學士普潤鎮
使蘇光榮為涇原節度使弘景草麻漏敘光榮之功
罷學士改司門員外郎轉吏部員外左司郎中改吏
部度支郎中張仲方貶李吉甫謚上怒貶仲方弘景
坐與仲方善出為綿州刺史宰相李夷簡出鎮淮南
奏為副使賜以金紫入為京兆少尹遷給事中劉士
涇以駙馬交通邪幸穆宗用為太仆卿弘景與給事
薛存慶封還詔書論士涇曰伏以司仆正卿位居九
列在周之命伯冏其人所以惟月膺名象河稱重漢
朝亦以石慶之謹愿陳萬年之行潔皆踐斯職謂之
大寮今士涇戚里常人班敘散秩以父任將帥家富
貲財聲名不在于士林行義無聞于朝野忽長卿寺
有瀆官常以親則人物未賢以勛則寵待常厚今叨
顯任誠謂謬官傳曰惟名與器不可假人蓋士涇之
謂臣等職司違失實在守官其劉士涇新除太仆卿
敕未敢行下穆宗遣宰臣宣諭弘景等固執如前宰
臣不得已改衛尉少卿穆宗復遣諭弘景曰士涇父
昌有邊功士涇為少列十余年又尚云安公主宜有
加恩朕思賞勞睦親之意竟行前命穆宗怒乃令弘
景使安南邕容宣慰時論翕然推重時蕭俯以清直
在位弘景議論常所輔助遷刑部侍郎轉吏部侍郎
銓綜平允權邪憚其嚴勁不敢干以非道掌選二歲
改陜虢觀察使歲滿征拜尚書左丞駁吏部授官不
當者六十人弘景素以鯁亮稱及居綱轄之地郎吏
望風修整會吏部員外郎楊虞卿以公事為下吏所
訕獄未能辨詔下弘景與憲司就尚書省詳讞虞卿
多朋游人多向附之弘景素所不悅時已請告在第
及準詔就召以公服來謁弘景謂之曰有敕推公虞
卿失容自退轉禮部尚書充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
省事繕完宮室至今賴之太和五年五月卒年六十
六贈尚書左仆射弘景歷官行事始終以直道自立
議論操持無所阿附當時風教尤為倚賴自長慶以
來目為名卿
鄭熏
按唐書本傳熏字子溥亡鄉里世系擢進士第歷考
功郎中翰林學士出為宣歙觀察使前人不治熏頗
以清力自將牙將素驕共謀逐出之熏奔揚州貶棣
王府長史分司東都懿宗立召為太常少卿擢累吏
部侍郎時數大赦階正議光祿大夫者得蔭一子門
施戟于是宦人用階請蔭子熏卻之不肯敘宰相杜
悰才其人擬判度支辭又擬刑部兼御史中丞固辭
乃免久之進左丞性愛友糾族百口稟不充求外遷
擬華州刺史輒留中為幸侍酬沮后以太子少師致
仕熏端勁再知禮部舉引寒俊士類多之既老號所
居為隱巖蒔松于廷號七松處士云
辛讜
按唐書本傳讜太原尹云京孫也學詩書能擊劍重
然諾走人所急初事李嶧主錢囗性廉勁遇事不處
文法皆與之合罷居揚州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
有濟時意龐勛反攻杜慆于泗州讜聞之拿舟趨泗
口貫賊柵以入慆素聞其名握手曰吾僚李延樞嘗
為吾道夫子為人何意臨教吾無憂矣讜亦謂慆可
共事乃請還與妻子決同慆生死時賊張甚眾皆南
走獨讜北行讜未至慆憂之延樞知必來曰讜至可
表為判官慆許諾俄而至慆喜曰圍急飛鳥不敢過
君乃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能乃勸解白衣被甲
賊將李圓焚淮口讜曰事棘矣獨出可以求援乃與
楊文播李行實戊夜逾淮坎岸登馳三十里至洪澤
見戍將郭厚本告急厚本許出兵大將袁公異等曰
賊眾我寡不可往讜拔劍瞋目呼曰泗州陷在旦夕
公等被詔來乃逗留不進欲何為大丈夫孤國恩雖
生可羞且失泗則淮南為寇場君尚能獨存吾今斷
左臂殺君去推劍直前厚本持之公異等僅免讜望
泗慟哭帳下皆流涕厚本決許付兵五百讜曰足矣
遍問士曰能行乎皆曰諾讜仆面于地泣以謝眾既
叩淮有人語曰賊破城矣讜將斬之眾為請讜曰公
等登舟吾赦其死士遽登已濟慆亦出兵表里擊賊
大敗讜入人心遂固浙西杜審權遣將翟行約赴援
壁蓮塘慆欲遣人延勞諸吏憚不敢出讜獨往犒而
還圍三月救兵外敗城益危讜復請乞兵淮南與壯
士徐珍十人持斧夜斬賊柵出見節度使令狐绹復
詣浙西見審權時皆傳泗州已陷疑讜為賊計囚之
讜引李嶧自明嶧時為大同防御使稱其忠可信審
權乃許救合淮南兵五千鹽粟具方淮路梗不得進
讜引兵決戰斬賊六百級乃克入城上歡叫慆與下
迎泣表其功于朝授監察御史圍凡十月乃解卒完
一州初讜求救也過家十余未嘗見妻子得糧累二
十萬讜子及兄子客廣陵托慆曰使先人不乏祀公
之惠也后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干符
末終嶺南節度使方讜之少耕于野有牛斗眾畏奔
踐讜直前兩持其角牛不能動久而引觸竟折其角
里人駭異屠牛以飯讜然讜囗短才及中人后貴力
亦少衰云
遼
蕭塔剌葛
按遼史本傳塔剌葛字陶哂六院部人素剛直太祖
時坐叔祖臺哂謀殺于越釋魯沒入弘義宮世宗即
位以舅氏故出其籍補國舅別部敞史或言泰寧王
察割有無君心塔剌葛曰彼縱忍行不義人孰肯從
他日侍宴酒酣塔剌葛捉察割耳強飲之曰上固知
汝傲狠然以國屬曲加矜憫使汝在左右且度汝才
何能為若長惡不悛徒自取赤族之禍察割不能答
強笑曰何戲之虐也天祿末塔剌葛為北府宰相及
察割作亂塔剌葛醉詈曰吾悔不殺此逆賊尋為察
割所害
蕭陶隗
按遼史本傳陶隗字烏古鄰宰相轄特六世孫剛直
有威重咸雍初任馬群太保素知群牧名存實亡悉
閱舊籍除其羸病錄其實數牧人畏服陶隗上書曰
群牧以少為多以無為有上下相蒙積弊成風不若
括見真數著為定籍公私兩濟從之畜產歲以蕃息
大康中累遷契丹行宮都部署上嘗謂群臣曰北樞
密院軍國重任久闕其人耶律阿思蕭斡特刺二人
孰愈群臣各譽所長陶隗獨默然上問卿何不言陶
隗曰斡特剌懦而敗事阿思有才而貪將為禍基不
得已而用敗事猶勝基禍上曰陶隗雖魏征不能過
但恨吾不及太宗爾然竟以阿思為樞密使由是阿
思銜之九年西圉不寧阿思奏曰邊隅事大可擇重
臣鎮撫上曰陶隗何如阿思曰誠如圣旨遂拜西南
面招討使阿思陰與蕭阿忽帶誣奏賊掠漢南牧馬
及居民畜產陶隗不急追捕罪當死詔免官久之起
為塌毋城節度使未行疽發背卒陶隗負氣怒則須
囗輒張每有大議必毅然決之雖上有難色未嘗遽
已見權貴無少屈竟為阿思所陷時人惜之二子曰
圖木轄式阿思死始獲進用
蕭乙薛
按遼史本傳乙薛字特免國舅少父房之后性謹愿
壽隆間累任劇官天慶初知國舅詳穩事遷殿前副
點檢金兵起為行軍副都統以戰失利罷職六年出
為武定軍節度使遷西京留守明年討劇賊董龐兒
戰易水西大破之以功為北府宰相加左仆射兼東
北路都統十年金兵陷上京詔兼留守上京東北路
統軍使為政寬猛得宜民之窮困者輒加振恤眾咸
愛之保大二年金兵大至乙薛軍潰左遷西南面招
討使以部民流散不赴及天祚播遷給侍從不闕拜
殿前都點檢凡金兵所過諸營敗卒復聚上京遣乙
薛為上京留守以安撫之明年盧彥倫以城叛乙薛
被執數月以居官無過得釋后為耶律大石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