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名臣列傳(10)

屈丏所執與語悅之拜秘書監年六十一卒世祖平

赫連昌子秀迎其尸柩葬于代南秀歷中書博士遷

中書侍郎太子中庶子揚烈將軍賜爵陽都男本州

大中正恭宗崩以爵還第既而掌吏曹事高宗以秀

東宮舊臣進爵陽都子加振威將軍時丞相乙渾擅

作威福多所殺害渾妻庶姓而求公主之號屢言于

秀秀默然渾曰公事無所不從我請公主不應何意

秀慷慨大言對曰公主之稱王姬之號尊寵之極非

庶族所宜若假竊此號當必自咎秀寧死于今朝不

取笑于后日渾左右莫不失色為之震懼而秀神色

自若渾夫妻默然含忿他日乃書太醫給事楊惠富

臂作老奴官慳字令以示秀渾每欲伺隙陷之會渾

伏誅遂得免難秀執正守志皆此類也時秀與中書

令渤海高允俱以儒舊見重于時皆選擬方岳以詢

訪見留各聽長子出為郡守秀辭曰爰自愚微承乏

累紀少而受恩老無成效恐先草露無報殊私豈直

無功之子超齊先達雖仰感圣慈而俯深驚懼乞收

成命以安微臣遂固讓不受自始及終歷奉五帝雖

不至大官常掌機要而廉清儉約不營資產年七十

三遇病給醫藥賜幾杖時朝廷舉動及大事不決每

遣尚書高平公李敷就第詔決皇興三年卒贈本將

軍冀州刺史武邑公謚曰簡子囗

王元威

按魏書節義傳元威恒農北陜人也顯祖崩元威立

草廬于州城門外衰裳蔬粥哭踴無時刺史茍頹以

事表聞詔令問狀元威稱先帝統御萬國慈澤被于

蒼生含氣之類莫不仰賴元威不勝悲慕中心如此

不知禮式詔問元威欲有所訴聽為表列元威云聞

諱悲號竊謂臣子同例無所求謁及至百日乃自竭

家財設四百人齋會忌日又設百僧供至大除日詔

送白紬囗褶一具與元威釋服下州令表異焉

婁提 蛭拔寅

按魏書節義傳婁提代人也顯祖時為內三郎顯祖

暴崩提謂人曰圣主升遐而安用活為遂引佩刀自

刺幾至于死文明太后詔賜帛二百匹時有敕勒部

人蛭拔寅兄弟千坐盜食官馬依制命死拔寅自誣

己殺兄又云實非弟殺兄弟爭死辭不能定高祖詔

原之

朱長生 于提

按魏書節義傳朱長生及于提并代人也高祖時以

長生為員外散騎常侍與提俱使高車至其庭高車

主阿伏至羅責長生等拜長生拒之曰我天子使安

肯拜下土諸侯阿伏至羅乃不以禮待長生以金銀

寶器奉之至羅既受獻長生曰為內臣附宜盡臣禮

何得口云再拜而實不拜呼出帳命眾中拜阿伏至

羅囗其臣下大怒曰帳中何不教我拜而辱于大眾

奪長生等獻物內之叢石之中兵脅之曰汝能為我

臣則活如其不降殺汝長生與提瞋目厲聲責之曰

豈有天子使人拜汝夷我寧為魏鬼不為汝臣至羅

彌怒絕其飲食從行者三十人皆降至羅乃給以肉

酪惟長生與提不從乃各分徙之積三歲乃得還高

祖以長生等守節遠同蘇武甚嘉之拜長生河內太

守于提隴西太守并賜爵五等男從者皆為令長

劉侯仁

按魏書節義傳侯仁豫州人也城人白早生殺刺史

司馬悅據城南叛悅息朏走投侯仁賊雖重加購募

又嚴其捶撻侯仁終無漏泄朏遂免禍事寧有司奏

其操行請免府籍敘一小縣詔可

石祖興

按魏書節義傳祖興常山九門人太守田文彪縣令

和真等喪亡祖興自出家絹二百余匹營護喪事州

郡表列高祖嘉之賜爵二級為上造后拜寧陵令卒

吏部尚書李韶奏其節義請加贈謚以獎來者靈太

后令如所奏有司謚曰恭

邵洪哲

伯川

按魏書節義傳洪哲上谷沮陽人縣令范道榮先自

眴城歸款以除縣令道榮鄉人徐孔明妄經公府訟

道榮非勛道榮坐除名羇旅孤貧不能自理洪哲不

勝義憤遂代道榮詣京師明申曲直經歷寒暑不憚

劬勞道榮卒得復雪又北鎮反亂道榮孤單無所歸

附洪哲兄伯川復率鄉人來相迎接送達幽州道榮

感其誠節訴省申聞詔下州郡標其里閭

封回

按魏書封懿傳懿孫磨奴磨奴以族子叔念為后高

祖賜名回回父鑒即慕容暐太尉弈之后也回皇興

初為中書學生襲爵富城子累遷太子家令世宗即

位以回行華州事回在州鞭中散大夫黨智孫為尚

書左丞韋績糾奏免尋除鎮遠將軍安州刺史山民

愿樸父子實旅同寢一室回下車勒令別處其俗遂

改征為太尉長史頻行定州徐州事尋除后將軍汾

州刺史肅宗初轉涼州刺史加右將軍固辭不拜仍

授平北將軍瀛州刺史時大乘寇亂之后加以水潦

百姓困乏回表求賑恤免其兵調州內甚賴之又為

度支尚書尋轉都官尚書冀州大中正滎陽鄭云諂

事長秋卿劉騰貨騰紫纈四百匹得為安州刺史除

書旦出暮往詣回坐未定謂回曰我為安州卿知之

否彼土治生何事為便回答之曰卿荷國寵靈位至

方伯雖不能拔園葵去織婦宜思方略以濟百姓如

何見造而問治生乎封回不為商賈何以相示云囗

愧失色靈太后臨朝召百官問得失群臣莫敢言回

對曰昔孔丘為司寇十日而誅少正卯魯國肅然欺

巧自息姬旦行戮不避兄弟周道用隆徐偃專行仁

義其國乃滅自古及今未有不厲威刑而能治者頃

來頗由長吏寬怠侵剝百姓盜賊群起請肅刑書以

懲未犯太后意納之而不能用轉為七兵尚書領御

史中尉尚書右仆射元欽與從父兄麗妻崔氏奸通

回乃劾奏時人稱之除鎮東將軍冀州刺史肅宗末

征為殿中尚書頻表遜職以為右光祿大夫莊帝初

遇害于河陰年七十七贈侍中車騎大將軍司空公

定州刺史謚曰孝宣

高允

按魏書本傳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初與游雅及太原

張偉同業相友雅嘗論允曰余與高子游處四十年

矣未嘗見其是非慍喜之色不亦信哉高子內文明

而外柔弱其言吶吶不能出口余常呼為文子崔公

謂余云高生豐才博學一代佳士所乏者矯矯風節

耳余亦然之司徒之譴起于纖微及于詔責崔公聲

嘶股戰不能言宗欽以下伏地流汗都無人色高子

敷陳事理申釋是非辭義清辯音韻高亮明主為之

動容聽者無不稱善仁及寮友保茲元吉向之所為

矯矯者更在斯乎宗愛之任勢也威振四海嘗召百

司于都坐王公以下望庭畢拜高子獨升階長揖由

此觀之汲長孺可臥見衛青何抗禮之有向之所謂

風節者得不謂此乎其為人物所推如此

高綽

按魏書高允傳允子忱忱子綽字僧裕少恭敏自立

沈雅有度量為政強直不避豪貴邑人憚之大乘賊

起于冀州都督元遙率眾討之詔綽兼散騎常侍持

節招慰綽信著州里降者相尋軍還除汲郡太守固

辭不拜俄行滎陽軍事以本將軍除豫州刺史為政

清平抑強扶弱百姓愛之流民歸附者二千余戶

江文遙

按魏書江悅之傳悅之子文遙少有大度輕財好士

士多歸之道遷之圖楊靈珍也文遙奮劍請行遂手

斬靈珍永平初襲封拜前軍出為咸陽太守終日坐

廳事密問民所疾苦大盜姓名奸猾吏長無不知悉

郡中震肅奸劫息止治為雍州諸郡之最

高崇

按魏書本傳崇字積善渤海蓨人以端謹見稱征為

中散稍遷尚書三公郎家資富厚僮仆千余而崇志

尚儉素車馬器服充事而已自修潔與物無競后遷

領軍長史伏波將軍洛陽令為政清斷吏民畏其威

風每有發擿不避強御縣內肅然

辛琛

按魏書辛雄傳雄族祖琛字僧貴琛少孤過友人見

其父母兄弟悉無恙垂涕久之釋褐奉朝請滎陽郡

丞太守元麗性頗使酒琛每諫之麗后醉輒令閉合

曰勿使丞入也高祖南征麗從輿駕詔琛曰委卿郡

事如太守也景明中為伏波將軍濟州輔國府長史

轉奉車都尉出為揚州征南府長史刺史李崇多事

產業琛每諍折崇不從遂相糾舉詔并不問后加龍

驤將軍南梁太守崇因置酒謂琛曰長史后必為刺

史但不知得上佐何如人耳琛對曰若萬一叨得

一方正長史朝夕聞過是所愿也崇有慚色卒于官

雅有度量涉獵經史喜慍不形于色當官奉法在所

有稱

羊敦

按魏書本傳敦字元禮太山巨平人除給事中出為

本州別駕公平正直見有非法敦終不判署后為廣

平太守治有能名奸吏局蹐秋毫無犯雅性清儉屬

歲饑饉家饋未至使人外尋陂澤采藕根而食之遇

有疾苦家人解衣質米以供之然其為治亦尚威嚴

朝廷以其清白賜囗一千斛絹一百匹興和初卒年

五十二吏民奔哭莫不悲痛

崔光韶

光伯

按魏書崔亮傳亮從父弟光韶事親以孝聞初除奉

朝請光韶與弟光伯雙生操業相侔特相友愛遂經

吏部尚書李沖讓官于光伯辭色懇至沖為奏聞高

祖嘉而許之太和二十年以光韶為司空行參軍復

請讓從叔和曰臣誠微賤未登讓品屬逢皇朝恥無

讓德和亦謙退辭而不當高祖善之遂以和為廣陵

王國常侍尋敕光韶兼秘書郎掌校華林御書肅宗

初除青州治中后為司空騎兵參軍又兼司徒戶曹

出為濟州輔國府司馬刺史高植甚知之政事多委

訪焉遷青州平東府長史府解敕知州事光韶清直

明斷民吏畏愛之入為司空從事中郎以母老解官

歸養賦詩展意朝士屬和者數十人久之征為司徒

諮議固辭不拜光韶性嚴毅聲韻抗烈與人平談常

若震厲至于兄弟議論外聞謂為忿怒然孔懷雍睦

人少逮之孝莊初河間邢杲率河北流民十余萬眾

攻逼州郡刺史元雋憂不自安州人乞光韶為長史

以鎮之時陽平路回寓居齊土與杲潛相影響引賊

入郭光韶臨機處分在難確然賊退之后刺史表光

韶忠毅朝廷嘉之發使慰勞焉尋為東道軍司及元

顥入洛自河以南莫不風靡而刺史廣陵王欣集文

武以議所從欣曰北海長樂俱是同堂兄弟今宗祏

不移我欲受赦諸君意各何如在坐之人莫不失色

光韶獨抗言曰元顥受制梁國稱兵本朝拔本塞源

以資讎敵賊臣亂子曠代少儔何但大王家事所宜

切齒等荷朝眷未敢仰從長史崔景茂前瀛州刺史

張烈前郢州刺史房叔祖征士張僧皓咸云軍司議

是欣乃斬顥使尋征輔國將軍廷尉少卿未至除太

尉長史加左將軍俄遷廷尉卿時秘書監祖瑩以贓

罪被劾光韶必欲致之重法太尉陽城王徽尚書令

臨淮王彧吏部尚書李神囗侍中李彧并勢望當時

皆為瑩求寬光韶正色曰朝賢執事于舜之功未聞

有一如何反為罪人言乎其執意不回如此永安末

擾亂之際遂還鄉里光韶博學強辯尤好理論至于

人倫名教得失之間榷而論之不以一毫假物家足

于財而性儉吝衣馬敝瘦食味粗薄始光韶在都同

里人王蔓于夜遇盜害其二子孝莊詔黃門高道穆

令加檢捕一坊之內家別搜索至光韶宅綾絹錢布

匱篋充積議者譏其矯嗇其家資產皆光伯所營光

伯亡悉焚其契河間邢子才曾貸錢數萬后送還之

光韶曰此亡弟相貸仆不知也竟不納刺史元囗前

妻是光韶之繼室兄女而囗貪婪多諸不法光韶以

親情亟相非責囗銜之時耿翔反于州界囗誣光韶

子通與賊連結囚其合家考掠非理而光韶與之辯

爭辭色不屈會樊子鵠為東道大使知其見枉理出

之時人勸令詣樊陳謝光韶曰羊舌大夫已有成事

何勞往也子鵠亦嘆尚之后刺史侯淵代下疑懼停

軍益都謀為不軌令數百騎夜入南郭劫光韶以兵

愶之責以謀略光韶曰凡起兵者須有名義使君今

日舉動直是作賊耳父老知復何計淵雖恨之敬而

不敢害尋除征東將軍金紫光祿大夫不起光韶以

世道屯邅朝廷屢變閉門卻掃吉兇斷絕誡子孫曰

吾自謂立身無囗古烈但以祿命有限無容希世取

進在官以來不冒一級官雖不達經為九卿且吾平

生素業足以遺汝官閥亦何足言也吾既運薄便經

三娶而汝之兄弟各不同生合葬非古吾百年之后

不須合也然贈謚之及出自君恩豈容子孫自求之

也勿須求贈若違吾志如有神靈不享汝祀吾兄弟

自幼及老衣服飲食未曾一片不同至于兒女冠婚

榮利之事未嘗不先以推弟弟頃橫禍權作松櫬亦

可為吾作松棺使吾見之卒年七十一孝靜初侍中

賈思同申啟稱述光韶贈散騎常侍驃騎將軍青州

刺史光韶弟光伯尚書郎青州別駕后以族弟休臨

州遂申牒求解尚書奏按禮始封之君不臣諸父昆

弟封君之子臣昆弟不臣諸父封君之孫得盡臣計

始封之君即是世繼之祖尚不得臣況今之刺史既

非世繼而得行臣吏之節執笏稱名者乎檢光伯請

解率禮不愆請宜許遂以明道教靈太后令從之尋

除北海大守有司以其更滿依例奏代肅宗詔曰光

伯自囗海沂清風遠著兼其兄光韶復能辭榮侍養

兄弟忠孝宜有甄錄可更申三年以厲風化后歷太

傅諮議參軍前廢帝時崔祖螭張僧皓起逆攻東陽

旬日之間眾十余萬刺史東萊王貴平欲令光伯出

城慰勞兄光韶曰城民陵縱為日已久人人恨之其

氣甚盛古人有言眾怒如水火焉以此觀之今日非

可慰諭止也貴平強之光韶曰使君受委一方董攝

萬里而經略大事不與國士圖之所共腹心皆趨走

群小既不能綏遏以杜其萌又不能坐觀待其衰挫

蹙迫小弟從為無名之行若單騎獨往或見拘縶若

以眾臨之勢必相拒敵懸見無益也貴平逼之不得

已光伯遂出城數里城民以光伯兄弟群情所系慮

人劫留防衛者眾外人疑其欲戰未及曉諭為飛矢

所中卒贈征東將軍青州刺史子滔

楊機

按魏書本傳機字顯略天水冀人祖伏恩郡功曹赫

連屈丐時將家奔洛陽因以家焉機少有志節為士

流所稱河南尹李平元暉并召署功曹暉尤委以郡

事或謂暉曰弗躬弗親庶人弗信何得委事于機高

臥而已暉曰吾聞君子勞于求士逸于任賢故前代

有坐嘯之人主諾之守吾既委得其才何為不可由

是聲名更著解褐奉朝請于時皇子國官多非其人

詔選清直之士機見舉為京兆王愉國中尉愉甚敬

憚之遷給事中伏波將軍廷尉評延昌中行河陰縣

事機當官正色不避權勢明達政事斷獄以情甚有

聲譽平東將軍荊州刺史楊大眼啟為其府長史熙

平中為涇州平西府長史尋授河陰令轉洛陽令京

輦伏其威風希有干犯凡訴訟者一經其前后皆識

其名姓并記事理世咸異之遷鎮軍將軍司州治中

轉別駕荊州蠻叛兼尚書左丞南道行臺討之還除

中散大夫復為別駕州牧高陽王雍事多委機出除

清河內史轉左將軍河北太守并有能名建義初拜

平南將軍光祿大夫兼廷尉卿又除安南將軍司州

別駕未幾行河南尹轉廷尉卿徙衛尉卿出除安西

將軍華州刺史永熙中衛將軍右光祿大夫尋除度

支尚書機方直之心久而彌厲奉公正己為時所稱

家貧無馬多乘小犢車時論許其清白與辛雄等并

誅年五十九

張安祖

按魏書節義傳安祖河陽人也襲世爵山北侯時有

元承貴曾為河陽令家貧且赴尚書求選逢天寒甚

遂凍死路側一子年幼停尸門巷棺斂無托安祖悲

哭盡禮買木為棺手自營作斂殯周給朝野嘉嘆尚

書聞奏標其門閭

北齊

崔劼

按北齊書本傳劼字彥元本清河人曾祖曠南度河

居青州之東時宋氏于河南立冀州置郡縣即為東

清河郡人南縣分易更為南平原貝丘人也世為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泽县| 德格县| 大邑县| 抚州市| 隆回县| 望都县| 贵州省| 金坛市| 阆中市| 博乐市| 广东省| 巢湖市| 八宿县| 区。| 绥阳县| 象山县| 宣武区| 浦江县| 左云县| 玉龙| 改则县| 富源县| 潢川县| 石家庄市| 榆社县| 牙克石市| 阿荣旗| 安仁县| 马公市| 荆门市| 揭阳市| 伊通| 玉龙| 美姑县| 上思县| 水富县| 广西| 吴江市| 丹巴县| 师宗县| 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