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總論
書名: 明倫匯編家范典子孫部作者名: (清)陳夢雷本章字?jǐn)?shù): 8174字更新時間: 2015-12-25 15:40:40
書經(jīng)
微子之命
惟稽古崇德象賢
蔡
注
崇德謂先圣王之有德者則尊崇而奉祀之也
象賢謂其后嗣子孫有象先圣王之賢者則命之
以主祀也言考古制尊崇成湯之德以微子象賢
而奉祀也
大
全
張氏曰本湯言之曰崇德自微子言
之曰象賢 呂氏曰象非止訓(xùn)似曰象者欲其盛
德之象形容長存而不泯也
又
功加于時德垂后裔
蔡
注
功加于時言其所及者眾德垂后裔言其所傳
者遠也
仲虺之誥
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后
昆
梓材
已若茲監(jiān)惟曰欲至于萬年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
蔡
注
已語辭監(jiān)視也此人臣祈君永命之辭也
大
全
新
安陳氏曰已若茲監(jiān)者已乎君其監(jiān)觀于茲臣所
祈于君惟曰欲自今至于萬年當(dāng)為天下王王之
子子孫孫永保民而已曰萬年惟王若止于長有
天下曰子子孫孫永保民則欲世王之久安天下
也意實公天下而非私于王家人臣祈天永命忠
愛無窮之心歟 蘇氏曰此書專言王惟不殺則
子孫萬年享國故以皇天所付為言詳考大誥康
誥酒誥梓材四篇反復(fù)丁寧以殺為戒以不殺為
德此易所謂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故周有天
下八百余年后之王者以不殺享國以好殺殃其
身及其子孫者多矣而世主不以為監(jiān)小人又或
附會六經(jīng)以勸之殺悲夫殆哉唐末五代之亂殺
人如飲食周太祖叛漢漢隱帝使開府尹劉銖?fù)?
其家百口太祖既克京師夜召其故人知星者趙
延義問漢祚所以短促延義答曰漢本未亡以刑
殺冤濫故不及期而滅時太祖方以兵圍劉銖及
蘇逢吉第期滅其族聞延義言矍然貸之誅止其
身
禮記
禮運
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
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
陳
注
王之子弟有功德者封為諸侯其余則分以畿
內(nèi)之田諸侯子孫命為卿大夫其有功德者亦賜
采地所謂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也大夫
位卑不當(dāng)割采地以與子孫但養(yǎng)之以采地之祿
耳此先王之制度也
大
全
長樂陳氏曰制則有所裁
度則有所限先王以人之子孫上以承先祖之祀
下以綿本支之世莫不思有以處之然其處之則
有所裁之制所限之度此固不可無尊卑隆殺之
別也天子不曰天下而曰田所以明其止于千里
以與天下共之也諸侯不曰田而曰國所以明其
專于百里而非與天下共之也大夫食其所有事
者故其地命之曰采采者事也凡此言其大法而
已若諸侯大夫之子其不肖者固不可以世食而
大夫之子茍其賢之過人又不止于食舊而已
金華應(yīng)氏曰處者位置而區(qū)處之各得其宜也大
者謹(jǐn)其禮而無濫恩小者安其分而無歉志以制
度不可逾也制度一定則人欲偏厚其子孫者固
無所容其私心而侵剝枝葉兼并同姓者亦不容
薄于所厚矣 新安王氏曰幽國僭君脅君亂國
君與臣同國皆諸侯卿大夫失禮也禮之失起于
制度之壞故此明言先王制度大小有等尊卑有
辨天子地方千里有田以處其子孫諸侯不得僭
也諸侯地方百里有國以處其子孫卿大夫不得
僭也卿大夫各有食邑以處其子孫家臣不得僭
也制度一定上下截然諸侯僭差起于天子失禮
卿大夫僭差起于諸侯失禮
祭統(tǒng)
古之君子論撰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以
比其身以重其國家如此子孫之守宗廟社稷者其
先祖無美而稱之是誣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
弗傳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恥也
陳
注
勛在鼎彝是國有賢臣也故足為國家之重
大
全
嚴(yán)陵方氏曰無美而稱之則不足以取信于人故
曰是誣也有善而弗知則其明不足以見之也知
而弗傳則其仁不足以與之也為人之子孫不明
不信而且誣焉則辱莫甚矣
北齊顏氏家訓(xùn)
風(fēng)操篇
梁世被系劾者子孫弟侄皆詣闕三日露跣陳謝子
孫有官自陳解職子則草屩粗衣蓬頭垢面周章道
路要候執(zhí)事叩頭流血申訴冤枉若配徒隸諸子囗
立草庵于所署門不敢還宅動經(jīng)旬日官司驅(qū)遣然
后始退江南諸憲司彈人事事雖不重而以教義見
辱者或被輕系而身死獄戶者皆為怨讎子孫三世
不交通矣
又
兵兇戰(zhàn)危非安全之道古者天子喪服以臨師將軍
鑿兇門而出父祖伯叔若在軍陣貶損自居不宜奏
樂燕會及婚冠吉慶事也若居圍城之中憔悴容色
除去飾玩常為臨深履薄之狀焉父母疾篤醫(yī)雖賤
雖少則涕泣而拜之以求哀也
宋袁氏世范
睦親篇
人于子孫雖見其作事多拂己意亦不可深憎之大
抵所愛之子孫未必孝或早夭而暮年依托及身后
葬祭多是所憎之子孫其他骨肉皆然請以他人已
驗之事觀之
子孫有過為父祖者多不自知貴官尤甚蓋子孫有
過多掩蔽父祖之耳目外人知之竊笑而已不使其
父祖知之至于鄉(xiāng)曲貴官人之進見有時稱道盛德
之不暇豈敢言其子孫之非況又自以子孫為賢而
以人言為誣故子孫有彌天之過而父祖不知也間
有家訓(xùn)稍嚴(yán)而母氏猶有庇其子之惡不使其父知
之者富家之子孫不肖不過耽酒好色賭博近小人
破家之事而已貴官之子孫不止此也其居鄉(xiāng)也強
索人之酒食強貸人之錢財強借人之物而不還強
買人之物而不償親近群小則使之假勢以凌人侵
害善良則多致飾詞以妄訟鄉(xiāng)人有曲理犯法事認
為己事名曰擔(dān)當(dāng)鄉(xiāng)人有爭訟則偽作祖父之簡干
懇州縣求以曲為直差夫借船放稅免罪以其所得
為酒色之娛殆非一端也其隨侍也私令市賈買物
私令吏人買物私托場務(wù)買物皆不償其值吏人補
名吏人免罪吏人有優(yōu)潤皆必責(zé)其報典買婢妾限
以低價而使他人填賠或同院子游狎或干場務(wù)放
稅其他妄有求覓亦非一端不恤誤其父祖陷于刑
辟也凡為人父祖者宜知此事常關(guān)防更常詢訪或
庶幾焉
子弟有愚繆貪污者自不可使之仕官古人謂治獄
多陰德子孫當(dāng)有興者謂利人而人不知所自則得
福今其愚繆必以獄訟事悉委胥輩改易事情庇惡
陷善豈不與陰德相反古人又謂我多陰謀道家所
忌謂害人而人不知所自則得禍今其貪污必與胥
輩同謀貨鬻公事以曲為直人受其冤無所告訴豈
不謂之陰謀士大夫試歷數(shù)鄉(xiāng)曲三十年前宦族今
能自存者僅有幾家皆前事所致也有遠識者必信
此言
同居父子兄弟善惡賢否相半若頑狠刻薄不惜家
業(yè)之人先死則其家興盛未易量也若慈善長厚勤
謹(jǐn)之人先死則其家不可救矣諺云莫言家未成成
家子未生莫言家未破破家子未大亦此意也
別宅子遺腹子宜及早收養(yǎng)訓(xùn)教免致身后論訟或
已習(xí)為愚下之人方欲歸宗尤難處也女亦然或與
雜濫之人通私或婢妾因他事逐去皆不可不于生
前早有辨明恐身后有求歸宗而暗昧不明子孫被
其害者
父母高年怠于營干者多將財產(chǎn)均給子孫若父祖
出于公心初無偏曲子孫各能戮力不事游蕩則均
給之后既無爭訟必至興隆若父祖緣有過房之子
緣有前母后母之子緣有子亡而不愛其孫又有雖
是一等子孫自有憎愛凡衣食財物所及必有厚薄
致令子孫力求均給其父祖又于其中暗有輕重安
得不起他日爭端若父祖緣其子孫內(nèi)有不肖之人
慮其侵害他房不得已而均給者止可逐時均給財
谷不可均給田產(chǎn)若均給田產(chǎn)彼以為己分所有必
邀求尊長立契典賣典賣既盡窺囗他房從而婪取
必至興訟使賢子賢孫被其擾害同于破蕩不可不
思大抵人之子孫或十?dāng)?shù)人皆能守己其中有一不
肖則十?dāng)?shù)人均受其害至于破家者有之國家法令
百端終不能禁父祖智謀百端終不能防欲保延家
祚者鑒他家之已往思我家之未來可不修德熟慮
以為長久之計耶
遺囑之文皆賢明之人為身后之慮然亦須公平乃
可以保家如劫于悍妻黠妾因于后妻愛子中有偏
曲厚薄或妄立嗣或妄逐子不近人情之事不可勝
數(shù)皆興訟破家之端也
父祖有慮子孫爭訟者常欲預(yù)為遺囑之文而不知
風(fēng)燭不常因循不決至于疾病危篤雖心中尚了然
而口不能言手不能動飲恨而死者多矣況有神識
昏亂者乎
處己篇
凡人為不善事而不成正不須怨天尤人此乃天之
所愛終無后患如見他人為不善事常稱意者不須
多羨此乃天之所棄待其積惡深厚從而殄滅之不
在其身則在其子孫姑少待之當(dāng)自見也
人有所為不善身遭刑戮而其子孫昌盛者人多怪
之以為天理有誤殊不知此人之家其積善多積惡
少少不勝多故其為惡之人身受其報不妨福祚延
及后人若作惡多而享壽富安樂必其前人之遺澤
將竭天不愛惜恣其惡深使之大壞也
鄉(xiāng)曲有不肖子弟囗酒好色博弈游蕩親近小人豢
養(yǎng)馳逐輕于破蕩家產(chǎn)至為乞丐竊盜者此其家門
厄數(shù)如此或其父祖稔惡至此未聞有因諫誨而改
者雖其至親亦當(dāng)處之無可奈何不必嘵嘵徒厚其
怨
張安國舍人知撫州日以有賣假藥者出榜戒約曰
陶隱居孫真人因本草千金方濟物利生多積陰德
名在仙列自此以來行醫(yī)貨藥誠心救人獲福報者
甚眾不論方冊所載只如近時此驗尤多有只賣一
真藥便家資巨萬或自身安榮享高壽或子孫及第
改換門戶如影隨形無有差錯又曾眼見貨賣假藥
者其初積得些少家業(yè)自謂得計不知冥冥之中自
家合得祿料都被減克或自身多有橫禍或子孫非
理破蕩致有遭天火被雷震者蓋緣贖藥之人多是
疾病急切將錢告求賣藥之家孝子順孫只望一服
見效卻被假藥誤賺非惟無益反致?lián)p傷尋常誤殺
一飛禽走獸猶有果報況萬物之中人命最重?zé)o辜
被禍其痛何窮詞多更不盡載舍人此言豈止為假
藥者言之有識之人自宜觸類
起家之人見所作事無不如意以為智術(shù)巧妙如此
不知其命分偶然志氣洋洋貪取圖得又自以為獨
能久遠不可破壞豈不為造物者所竊笑蓋其破壞
之人或已生于其家曰子曰孫朝夕環(huán)立于其側(cè)者
耳前輩有建第宅宴工匠于東廡曰此造宅之人宴
子弟于西廡曰此賣宅之人后果如其言近世士大
夫有言目所可見者漫爾經(jīng)營目所不及見者不須
置之謀慮此有識君子知非人力所及其胸中寬泰
與蔽迷之人如何
人之居世有不思父祖起家艱難思與之延其祭祀
又不思子孫無所憑借則無以脫于饑寒多生男女
視如路人囗于酒色博弈游蕩破壞家產(chǎn)以取一時
之快此皆家門不幸如此干冒刑憲彼亦不恤豈教
誨勸諭責(zé)罵所能回置之無可奈何而已
居官宦如居家必有顧藉居家當(dāng)如居官必有綱紀(jì)
士大夫之子弟茍無世祿可守?zé)o常產(chǎn)可依而欲為
仰事俯育之計莫如為儒其才質(zhì)之美能習(xí)進士業(yè)
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貴次可以開門教授以受束
修之奉其不能習(xí)進士業(yè)者上可以事書札代箋簡
之役次可以習(xí)點讀為童蒙之師如不能為儒則巫
醫(yī)僧道農(nóng)圃商賈技術(shù)凡可以養(yǎng)生而不至于辱先
者皆可為也子弟之流蕩至于為乞丐盜竊此最辱
先之甚然世之不能為儒者乃不肯為巫醫(yī)僧道農(nóng)
圃商賈技術(shù)等事而甘心為乞丐盜竊者深可誅也
凡強顏于貴人之前而求其所謂應(yīng)副折腰于富人
之前而托名于假貸游食于寺觀而人指為穿云子
皆乞丐之流也居官而掩蔽眾目盜財入己居鄉(xiāng)而
欺凌愚弱奪其所有私販官中所禁茶鹽酒酤之屬
皆盜竊之流也人有為之而不自愧者何哉
凡人生而無業(yè)及有業(yè)而喜于安逸不肯盡力者家
富則習(xí)為下流家貧則必為乞丐凡人生而飲酒無
算食肉無度好淫濫習(xí)博弈者家富則致于破蕩家
貧則必為盜竊
治家篇
富人有愛其小兒者以金銀珠寶之屬飾其身小人
有貪者于僻靜處壞其性命而取其物雖聞于官而
置于法何益
市邑小兒非有壯夫攜負不可令游街巷慮有誘略
之人也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
子弟三變
唐咸通中荊中有書生號唐五經(jīng)者學(xué)識精囗實曰
鴻儒旨趣甚高人所師仰聚徒五百輩以束修自給
游優(yōu)卒歲有西湖濟南之風(fēng)幕寮多與之游常謂人
曰不肖子弟有三變第一變?yōu)榛认x謂鬻莊而食也
第二變?yōu)轶剪~謂鬻書而食也第三變?yōu)榇笙x謂賣
奴婢而食也三食之輩何代無之
宋李昌齡樂善錄
養(yǎng)生
人之養(yǎng)生唯不可不足若粗足以奉甘旨供祭祀養(yǎng)
妻子囗兇荒之外夫復(fù)何用良田萬頃日食二升大
廈千間夜眠八尺何必區(qū)區(qū)勞心役己末歲窮年汨
汨于殖貨利哉夫如是者乃一守錢奴為兒孫作馬
牛也或曰何謂作馬牛余對曰夫富者之為利莫非
放債取厚利恃勢而兼并致使貧下之民終日逐利
以償其債負中人之家終身營家業(yè)以待其吞并其
或事窮力盡則賣妻鬻子身為奴仆而后已凡此之
類無非為兒孫作馬牛也嗚呼不徒死作馬牛而且
生作馬牛矣彼所以不自知其為馬牛者未變其頭
角與免鞭策耳茍曰為子孫計則何不積陰德以遺
之開義方以教之使子孫自取富貴故易曰積善之
家必有余慶傳曰愛子教之以義方何區(qū)區(qū)為彼作
奴仆殖貨利哉倘子孫賢必能為我守之其或不肖
則我聚而彼散反取笑于識者此理昭然不必賢知
者知其然雖愚者亦知其然也予嘗憫人之茍富貴
者不悟其身為兒孫作馬牛故特為是說以警之
陸游緒訓(xùn)
戒子孫
風(fēng)俗日壞可憂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
死亦決不復(fù)出仕惟顧念子孫不能無老態(tài)吾家本
農(nóng)也服農(nóng)策之上也杜門終窮不求仕進策之中也
安于小官不慕榮達策之下也舍此三者則無策也
汝輩今日聞吾此言心不當(dāng)以為是他日乃思之耳
暇日時與兄弟一觀以自警不必為人道也
古者植木冢上以識其處耳吾家自先太傅以上冢
松多不過數(shù)十株初葬寶章比上世差為茂蔚亦止
數(shù)畝耳左丞歸葬之后積以歲月林樾漸盛遂至連
山彌谷紛然爭訟重為門戶之羞不幸孫曾遂有剪
伐貿(mào)易金幣坐視則不可禁止則紛然爭訟重為門
戶之辱其害又甚于厚葬吾死后草木毋過數(shù)十本
不可陷后人于不孝戒之戒之
子孫才分有限無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讀書貧則教
訓(xùn)童稚以給衣食但書種不絕足矣能布衣草履以
事農(nóng)圃足跡不至城市大是佳事關(guān)中村落有魏鄭
公莊諸孫皆為農(nóng)張浮休過之留傳云兒曹不識字
耕鑿魏公莊仕宦不可常不仕則農(nóng)可無憾也但切
不可迫于衣食為市井小人事戒之
李之彥東谷所見
養(yǎng)子
知子莫若父當(dāng)年少時觀其讀書之利鈍行己之醇
疵即可覘其終身之賢不肖也使其賢耶他日自然
成立何必勞心勞力積財以遺之而損賢者之志也
使其不肖耶他日必致敗壞又何必勞心勞力積財
以遺之而益不肖之過也縱不免儲蓄以為憑借之
計亦豈可妄求而自取損德之殃世乃有明見其子
之不肖猶挾兔狡而規(guī)利逞鼠技以貽謀殊不知一
傳而傾覆有不待其父之瞑目而家資已散而之他
矣吁有此豚犬枉作馬牛
子孫計
或曰既有子孫當(dāng)為子孫計人之情也予曰君子豈
不為子孫計然為子孫計則有道矣種德一也家傳
清白二也使之從學(xué)而知義三也授以資身之術(shù)如
才高者命之習(xí)舉業(yè)取科第才卑者命之以經(jīng)營生
理四也家法整齊上下和睦五也為擇良師友六也
為娶淑婦七也常存儉風(fēng)八也如此八者豈非為子
孫計乎循理而圖之以有余而遺之則君子為子孫
計豈不久利而父子兩得哉如孔子教伯魚以詩禮
漢儒教子一經(jīng)楊震之使人謂其后為清白吏子孫
鄧禹十子人各授之一業(yè)龐德公云人皆遺之以危
我獨遺之以安皆善為子孫計者又何慊焉
元耐得翁就日錄
子孫變
舊傳不肖子有三變其初變?yōu)榛认x謂鬻田園而食
次變謂蠹蟲謂貨書而食又變謂大蟲謂賣人而食
此切當(dāng)其理今之不肖子謂之三蟲恐未足以盡其
實初父母未亡也憑借父祖門蔭聲勢在外無所不
為朝去暮歸盜竊財物恣情為非父兄以內(nèi)有所主
及持父兄家私事逼其婢妾至于掣肘或恐玷己遂
為掩蔽付之無可奈何及托前世甚至在外指屋起
錢高價賒物低價出賣謂之轉(zhuǎn)肩人皆指而目之爺
健大郎父有因此淹抑成病又增利貨錢候父母死
還錢謂之下丁錢其或母先父亡猶且庶幾者若或
父亡而母存其為害特甚初父亡得財產(chǎn)入手豈顧
其母及財散而母存甘旨不具展轉(zhuǎn)孤苦親戚兄弟
有不忍者攜歸奉養(yǎng)則往彼爭喧取擾謂母有挾藏
之物反為求索其親厭煩則付母還之復(fù)受岑寂或
有兄弟粗給則興訟索分亦自有此等人資給以導(dǎo)
其為訟既訟畢得錢浪費無歲月間又已空虛連及
妻室姊妺覓人蓄養(yǎng)作為親戚出入閨門分甘忍恥
食殘衣敝而妻輩以寒饑所困初似羞澀終則愿為
間有妻輩家以力奪去及妻子輩鬻身事人或與所
事者厚愛從彼棄此不肖子俱無所施則思舊所交
游者及父兄朋友而求索度日如此又不知以何等
蟲處之矣
明薛瑄讀書錄
子孫計
人之子孫富貴貧賤莫不各有一定之命世之人不
明諸此往往于仕宦中昧冒禮法取不義之財欲為
子孫計殊不知子孫誠有富貴之命今雖無立錐之
地以遺之他日之富貴將自至使其無富貴之命雖
積金如山亦將蕩然不能保矣況不義而入者又有
悖出之禍乎如宋之呂正范文正諸公咸以寒微
致位將相富貴兩極曷嘗有賴于先世之遺財乎然
則取不義之財欲為子孫計者惑之甚矣
天于善惡必有其報但人以淺近之見窺測天道便
謂茫昧差爽而不可信如夏商之后皆統(tǒng)承先王修
其禮物作賓于王家雖改姓易物而宗廟之血食子
孫之封爵皆與時王匹休而不泯非其先世有大德
大功于民能如是乎因是以觀魏晉以來以及五季
南北朝楊堅五代之世皆素?zé)o功德于天下徒以狙
詐兵力竊命一時皆不數(shù)傳而子孫無容足之地廟
祀遂以絕饗則天于善惡之報豈不明甚矣乎
富貴利達在天無可求之理德業(yè)學(xué)術(shù)在人有可求
之道誠欲厚其子孫以可求者教之善矣欲以不可
求者厚之豈非愚之甚耶
曹端夜行燭
教子孫
成家之計莫先于教子孫為善此我家嚴(yán)之常言也
端請略述古人訓(xùn)誡子孫之格言以告之不惟少裨
家嚴(yán)之教又將使后之子孫有繼志述事之孝者知
所先焉
愛子孫
惟德動天善不可不修于身惟天眷德善不可不傳
于后今人雖有愛子孫之心而不知愛子孫之道但
惟以私利愛之而已而不知私利之愛乃趨火赴淵
之籌覆宗絕嗣之計也家嚴(yán)明見此理故常訓(xùn)于家
曰修身豈止一身休要為兒孫后代留此保愛子孫
之心也
家規(guī)輯略
子孫入祠堂當(dāng)正衣冠即如祖考之在上不得嬉笑
對語疾步晨昏皆當(dāng)致恭而退
子孫不得修建異端祠宇妝塑土木形像
子孫年未三十者酒不許入唇壯者惟許少飲亦不
宜沈酗杯酌喧呶鼓舞不顧尊長違者棰之若奉筵
賓客唯務(wù)誠實不必強人以酒
子孫不得私造飲饌以徇口腹之欲違者姑誨之誨
之不悛則責(zé)之產(chǎn)者病者不拘
鐵腳道人霞外雜俎
遺子孫
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心術(shù)不可得罪于天地
毋以嗜欲殺身毋以貨財殺子孫
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
未必能讀不如積德于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
計
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不盡之福以與子孫
王守仁諭俗
子孫計
今人不忍一言之忿或爭銖兩之利遂相遘訟夫我
欲求勝于彼則彼亦欲求勝于我讎讎相報遂至破
家蕩產(chǎn)禍貽子孫豈若含忍退讓使鄉(xiāng)里稱為善人
長者子孫亦蒙其庇乎
今人為子孫計或至謀人之業(yè)奪人之產(chǎn)日夜?fàn)I營
無所不至昔人謂為子孫作馬牛然身歿未寒而業(yè)
已屬之他人讎家群起而報復(fù)子孫反受其殃是殆
為子孫作蛇蝎也吁可戒哉
辛全神京偶記
愛子孫
世之求富貴利達者自謂愛子孫人亦謂斯人愛子
孫其實不會愛子孫有二人焉其一人子孫雖欲不
勤儉謙厚不可得雖欲不孝弟禮義不可得雖欲不
為賢人君子不可得其一人不知子孫之蕩敗而不
能教明知子孫之蕩敗而不敢教甚至深恨子孫之
蕩敗而莫可教請細細一想算誰會愛子孫誰不愛
子孫當(dāng)必有憬然悟爽然失勃然奮者
徐三重家則
訓(xùn)子孫
一子孫世讀書為士人當(dāng)守國家臥碑之訓(xùn)及篤學(xué)
科條與提調(diào)師長示諭蓋當(dāng)代之典章即圣賢之名
教二者必?zé)o相背人自不思耳朔望入學(xué)瞻拜廟庭
凜凜若生存在上得親受業(yè)則退而諷誦詩書便可
身體力行一言一動自不肯茍縱出處難必生平必
有可觀矣敬事師長如奉尊親同儕交與必先德業(yè)
不得妄入公門不得浪游非地不得負氣玩法不得
屈身俯利夫士君子身心條目載列經(jīng)傳昭如日星
若口誦心持便是準(zhǔn)繩規(guī)矩固不能一一更為訓(xùn)戒
也
世人所望于子弟者富貴耳吾意不然夫富貴之
權(quán)乃在彼蒼吾安能強之奪之若衣食之計所不
可已者恐一旦饑寒不能自存將入于市井奴隸
故須少立薄業(yè)量其才力以貽之然使其命賦乃
市井奴隸也即所貽薄業(yè)亦豈能必其不終覆敗
入于饑寒哉第自盡其父母之心則爾他則由天
矣至于饒?zhí)锎髲B盈箱滿篋計取人財不恤禍釁
以為子孫富貴地吾不可知也但所愿子孫讀書
后便要立志以孔孟行誼學(xué)力自成人品清白方
正凡心術(shù)趨向一毫一事恐落世間機軸思為前
人賢子孫為千萬世子孫賢祖父豈不愈于王公
卿相貪昧茍且為人鄙笑者哉此可自勉不盡由
天故書諭
一子孫讀書倘幸出仕當(dāng)以國事為家事民心為己
心不得但躐榮名茍圖身利毋苛刻以博能聲毋卑
屈以媚貴要毋費民以奉所臨毋枉法以徇所畏昭
昭國典奉以公平暗暗下情體以忠恕更念國家給
俸本足資官獨以食費自浮乃若不迨于是乎茍且
以充用則不惟輕昧國恩而生平名節(jié)掃地矣當(dāng)思
此亦國計民脂身口之外不得一毫浪費則用度有
余自然不必分外夫分外一毫即貪也貪之一字古
今大戒不惟終身不齒子孫亦且羞之已為士大夫
何可不嚴(yán)戒而痛絕也子弟官卑俸薄父兄主家當(dāng)
計所需資給毋令空乏以全其節(jié)亦彼此相成之道
不得謂身已仕國遂吝家物也
唐崔元母盧氏常誡元曰吾見姨兄屯田郎
中辛元馭曰兒子從宦者有人來云貧乏不能存
此是好消息若聞貲貨充足衣馬輕肥此惡消息
吾常以為確論比見親表中仕宦者將財物上其
父母父母但知喜悅竟不問此物從何而來必是
祿俸余資誠亦善事如其非理所得此與盜賊何
別縱無大咎獨不內(nèi)愧于心元奉教以清謹(jǐn)見
稱宋歐陽文忠公與其侄通理書曰昨日書中言
欲買朱砂來吾不闕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
買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飲食外不曾買一物可觀
此為戒也夫歐陽公一代名賢此語不足為異獨
崔母以閨幃持論若此世間昂然丈夫不逮者多
矣
一藏書以訓(xùn)子孫謂勝良田美舍然亦有不能讀而
旋散失者此賢愚屬之大運豈得因斥賣而并田舍
不貽耶則畜置書籍亦自盡祖父垂訓(xùn)之心耳邇來
書籍浩繁不能遍訪然有益者亦自有數(shù)第取性命
經(jīng)綸及典章故實其余若詩詞之類已屬虛華戲
諸語益不典矣道術(shù)不明學(xué)者失據(jù)往往好諸浮淺
夸誕而大道微言妙義讀之如睹暗如嚼蠟即不敢
非笑而心思困寐如文侯之臨古樂豈非世教不明
使然哉善讀書者第取圣賢道德本旨及政治往跡
以評騭編簡即漢魏以前著述尚可別其純漓何況
后代浮浪不根之語耶知此則書籍可畜亦可讀矣
借人一事古謂四癡鬻又甚焉若不能讀則俱聽之
耳凡淫戲謔非禮無益者囗不宜有至于天文圖
讖妖幻符囗秘記左道等書國有明禁尤宜戒絕有
則即當(dāng)焚毀毋蹈罪戾
黃魯直云四民皆當(dāng)世業(yè)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
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
者出便當(dāng)名世劉忠肅公摰教子孫先行實后文
藝每曰士當(dāng)以器識為先一號為文人無足觀矣
二公語原不相背夫教子弟讀書正欲睹聞往事
以修行實若止為文人所謂本心不正脈理皆邪
與不讀書何別
徐禎稷恥言
貽子孫
余齋曰人問先府君何以貽子孫曰無累何以教子
孫曰自立故沒躬不殖生產(chǎn)
余齋曰為佳祖父作子孫可幸亦可懼也巴山木難
為良冀野駒難為強不克恢崇令緒豈宜落寞前修
也
余齋曰先府君言持門戶有子孫者必謹(jǐn)于風(fēng)氣之
端夫倫彝名簡家之正氣詩書淡約家之清氣保斯
二者故世而才易以成彥士世而不才也猶得謹(jǐn)素
存其家聲
余齋與客道逢餒夫客識之曰故家子也余齋顧從
者予錢百客從而焉呼市家選良酒脯一餐而盡
色猶未饜客曰世之至圣大賢極富貴不失貧賤容
焉至愚不肖極貧賤不失富貴容焉從者皆粲然余
齋顧曰識之此通言似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