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今注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1評論第1章
輿服第一
大駕指南車,起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車,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故后常建焉。舊說周公所作也。周公治致太平,越裳氏重譯來貢白雉一,黑雉二,象牙一,使者迷其歸路,周公錫以文錦二匹,軿車五乘,皆為司南之制,使越裳氏載之以南。緣扶南林邑海際,期年而至其國。使大夫宴將送至國而還,亦乘司南而背其所指,亦期年而還至。始制車轄轊皆以鐵,還至,鐵亦銷盡,以屬巾車氏收而載之,常為先導(dǎo),示服遠(yuǎn)人而正四。方車法具在《尚方故事》。漢末喪亂,其法中絕,馬先生紹而作焉。今指南車,馬先生之遺法也。【馬鈞,曹魏時人。】
大章車,所以識道里也,起于西京,亦曰記里車。車上為二層,皆有木人,行一里,下層擊鼓;行十里,上層擊鐲。《尚方故事》有作車法。
辟惡車,秦制也。桃弓葦矢,所以祓除不祥也。
豹尾車,周制也。所以像君子豹変。尾,言謙也。古軍正建之,今唯乘輿得建焉。
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三代通用之以斷斬。今以金斧、黃鉞為乘輿之飾。玄鉞,諸王公得建之。武王以黃鉞斬紂,故王者以為戒。太公以玄鉞斬妲己,故婦人以為戒。漢制,諸公亦建玄鉞。以太公秉之助武王斷斬,故為諸公之飾焉。大將軍出征,特加黃鉞者,以銅為之,黃金涂刃及柄,不得純金也。得賜黃鉞,則斬持節(jié)將也。
锽,秦改鐵鉞作锽,始皇制也。一本云:锽,秦制也。今乘輿諸公王妃主通建之也。
麾,所以指麾,武王右執(zhí)白旄以麾是也。乘輿以黃,諸公以朱,刺史二千石以纁。
五輅衡上金爵者,朱雀也。口銜鈴,鈴謂鑾,所謂和鑾也。《禮記》云:行前朱鳥,鵉也。前有鵉鳥,故謂之鵉。鵉口銜鈴,故謂之鑾鈴。今或為鑾,或為鵉,事一而義異也。
車輻,棒也。漢朝執(zhí)金吾,金吾,亦棒也。以銅為之,黃金涂兩末,謂為金吾。御史大夫、司隸校尉亦得執(zhí)焉。御史、校尉、郡守、都尉、縣長之類,皆以木為吾焉。用以夾車,故謂之車輻。一曰形似輻,故謂之車輻也。
棨戟,殳之遺像也。《詩》所謂“伯也執(zhí)殳,為王前驅(qū)”。殳,前驅(qū)之器也,以木為之,后世滋偽,無復(fù)典刑。以赤油韜之,亦謂之油戟,亦謂之棨戟。公王以下通用之以前驅(qū)。信幡,古之徽號也。所以題表官號,以為符信,故謂為信幡也。乘輿則畫為白虎,取其義而有威信之德也。魏朝有青龍幡、朱鳥幡、玄武幡、白虎幡、黃龍幡五,而以詔四方。東方郡國以青龍幡,南方郡國以朱鳥幡,西方郡國以白虎幡,北方郡國以玄武幡,朝廷畿內(nèi)以黃龍幡,亦以麒麟幡。高貴鄉(xiāng)公討晉文王,自秉黃龍幡以麾是也。今晉朝唯用白虎幡。信幡用鳥書,取其飛騰輕疾也。一曰以鴻雁燕乙者,去來之信也。
重耳,古重較也。文官青耳,武官赤耳。或曰重較在軍車藩上,重起如牛角,故云重較耳。
穰衣,廝役之服也,取其便于用耳。乘輿進(jìn)食者服穰衣。前漢董偃綠幘青鞴,加穰衣,以見武帝,廚人之服也。
伍伯,一伍之伯也。五人曰伍,五長為伯,故稱伍伯。一曰戶伯。漢制兵吏五人一戶灶置一伯,故戶伯亦曰火伯,以為一灶之主也。漢諸公行,則戶伯率其伍以導(dǎo)引也。古兵士服韋弁,今戶伯服赤幘纁衣素韎,弁之遺法也。
唱上,所以促行徒也,上鼓而行節(jié)也。
警蹕,所以戒行徒也。《周禮》蹕而不警。秦制出警入蹕,謂出軍者皆警戒,入國者皆蹕止也。故云出警入蹕也。至漢朝梁孝王,王出稱警,入稱蹕,降天子一等焉。一曰蹕,路也,謂行者皆警于涂路也。
華蓋,黃帝所作也。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氣,金枝玉葉,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華蓋也。
曲蓋,太公所作也。武王伐紂,大風(fēng)折蓋,太公因折蓋之形,而制曲蓋焉。戰(zhàn)國常以賜將帥,自漢朝乘輿用四,謂為囗〈車辟〉輗。蓋有軍號者,賜其一也。
伺風(fēng)鳥,夏禹所作也。
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時,有雊雉之祥,服章多用翟羽。周制以為王后、夫人之車服。輿車有翣,即緝雉羽為扇翣,以障翳風(fēng)塵也。漢朝乘輿服之,后以賜梁孝王。魏晉以來無常,準(zhǔn)諸王皆得用之。
障扇,長扇也。漢世多豪俠,象雉尾扇而制長扇也。
金根車,秦制也。秦并天下,閱三代之輿服,謂殷得瑞山車,一曰金根車,故因作金根之車。秦乃增飾而乘御焉,漢因而不改。
漢舊制:乘輿黃赤綬四采,黃赤縹紺,淳黃為圭,長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諸侯王赤綬四采,赤黃縹紺,淳赤圭,長二丈一尺,三百首。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皆與乘輿同。長公主、天子貴人,與諸侯王同。綬者特加也。諸國貴人、相國,皆綠綬三采,綠紫紺,淳綠圭,長二丈一尺,二百四十首。公侯、將軍,紫綬二采,紫白,淳紫圭,長一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服紫綬。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綬三采,青白紅,淳青圭,長一丈七尺,百二十首。自青綬以上,縌皆長三尺二寸,與綬同采而首半之。
縌者,古佩璲也。佩綬相迎授,故曰縌。紫綬以上,縌綬之間,得施玉環(huán)止玉瑰云。千石、六百石,黑綬三采,青赤紺,純青圭,長一丈六尺,八十首。四百石、三百石長同。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黃綬,一采,淳黃圭,長一丈五尺,六十首。自黑綬以下,縌皆長三尺,與綬同采而首半之。百石青紺綬一采,婉轉(zhuǎn)繆織,織長一丈二尺。凡先合單紡為一系,四系為一扶,五扶為一首,五首成一文。文采淳為一圭,首多者系細(xì),首少者系粗,皆廣一尺六寸也。漢末喪亂,玉佩之法絕而不傳。魏侍中王粲識古佩法,始更制焉。
囗〈巾夾〉,魏武帝所制也。以軍中服之輕便,又作五色囗〈巾匧〉,以表方面也。
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
兩漢京兆河南尹及執(zhí)金吾、司隸校尉,皆使人導(dǎo)引傳呼,使行者止,坐者起。四人皆持角弓,違者則射之。有乘高窺闞者,亦射之。魏晉設(shè)角弩而不用也。
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則以青布囊盛印于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則以青繒為囊,盛印于后,謂奏劾尚質(zhì)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也。自晉朝以來,劾奏之官,專以印居前,非奏劾之官,專以印居后也。
文官冠進(jìn)賢冠,古委兒之遺像也。武官冠惠文冠,古緇布冠之遺像。緇布冠上古之法,武人尚質(zhì),故取法焉。
舄,以木置履下,干臘不畏泥濕也。天子赤舄,凡舄色皆象于裳。
履者,屨之不帶者也。
不借者,草履也。以其輕賤易得,故人人自有,不假借于人,故名不借也。又,漢文帝履不借視朝。
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堯禪,廣開視聽,求賢人以自輔,故作五明扇焉。秦漢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晉非乘輿不得用。
貂蟬,胡服也。貂者,取其有文采而不炳煥,外柔易而內(nèi)剛勁也。蟬,取其清虛識変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虛自牧,識時而動也。
劍,漢世傳高祖斬白蛇劍,長七尺。漢高祖為泗水亭長,送徒驪山,所提劍理應(yīng)三尺耳。后富貴,則得七尺寶劍,舍舊劍而服之。后漢之世,唯聞高祖以所佩之劍斬白蛇,而高祖常佩此劍,便謂此劍即斬蛇之劍也
吳大皇帝有寶刀三,寶劍六:一曰白虹,二曰紫電,三曰辟邪,四曰流星,五曰青冥,六曰百里。刀一曰百鏈,二曰青犢,三曰漏景。
孫文臺獲青玉馬鞍,其光照衢。
都邑第二
封疆畫界者,封土為臺,以表識疆境也;畫界者,于二封之間,又為堳埒,以畫分界域也。
阛,市垣也;阓,市門也。
肆,所以陳貨鬻之物也;店,所以置貨鬻之物也。肆,陳也;店,置也。
罘罳,屏之遺像也。塾,門外之舍也。臣來朝君,至門外當(dāng)就舍,更詳熟所應(yīng)對之事也。塾之言,熟也。行至門內(nèi)屏外,復(fù)應(yīng)思惟。罘罳,復(fù)思也。漢西京罘罳,合板為之,亦筑土為之。每門闕殿舍前皆有焉。于今郡國廳前亦樹之。
城門皆筑土為之,累土曰臺,故亦謂之臺門也。
長安御溝,謂之楊溝,謂植高楊于其上也,一曰羊溝,謂羊喜抵觸垣墻,故為溝以隔之,故曰羊溝也。
闕,覌也。古每門樹兩覌于其前,所以摽表宮門也。其上可居,登之則可遠(yuǎn)覌,故謂之覌。人臣將至此,則思其所闕,故謂之闕。其上皆丹堊,其下皆畫云氣仙靈奇禽怪獸,以昭示四方焉。
蒼龍闕畫蒼龍,白虎闕畫白虎,玄武闕畫玄武,朱雀闕上有朱雀二枚。
城者,盛也,所以盛受人物也。
廟者,貌也,所以彷佛先人之靈貌也。
隍者,城池之無水者也。
紫塞,秦筑長城,土色皆紫,漢塞亦然,故稱紫塞焉。
丹徼,南方徼色赤,故稱丹徼,為南方之極也。塞者,塞也,所以擁塞戎狄也。徼者,繞也,所以繞遮蠻夷,使不得侵中國也。
拘攔,漢成帝顧成廟,有三玉鼎,二真金爐,槐樹悉為扶老拘攔,畫飛云龍角于其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