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紀事

史記補三皇本紀太昊庖犧氏風姓其后裔當春秋

時有任宿須句顓臾

炎帝神農氏姜姓其后有州甫甘許戲露齊紀怡向

申呂囗為諸侯或分四岳當周室甫侯申伯為王賢

相齊許列為諸侯霸于中國蓋圣人德澤廣大故其

祚裔繁昌久長云

五帝本紀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嫘祖為

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元囂其二

曰昌意昌意生高陽是為帝顓頊元囂之孫高辛是

為帝嚳

左傳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梼戭大臨尨

降庭堅仲容叔達齊圣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

之八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

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人謂

之八元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

蒼舒等

顓頊苗裔伯奮等帝嚳苗裔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好行兇德丑類惡物

頑嚚不友是謂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少囗氏有

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譖庸回服讒搜慝以

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

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狠明德以亂

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

惡名縉云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

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

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帝鴻氏不才子

黃帝之裔少囗氏不才子金天之裔顓頊氏不才子

即鯀縉云黃帝時官名不才子即三苗國君

路史堯之長子監明蚤死監明之子封于劉朱又不

肖而弗獲嗣其后丹房傅鑄唐冀隨郇櫟函皆云堯

后之國

史記夏本紀陶唐既衰其后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

氏以事孔甲

太史公贊禹為姒姓其后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

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

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

正云

殷本紀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

辛母正后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

之紂

太史公贊自成湯以來采于詩書契為子姓其后分

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

目夷氏

列子殷湯篇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

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

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

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

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

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

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

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慧以殘

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

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

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

生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

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史記秦本紀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宮以犧三百

牢祠鄜畤卜居雍后子孫飲馬于河

太史公贊秦之先為蠃姓其后分封以國為姓有徐

氏郯氏莒氏終黎民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

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

趙城為趙氏

左傳襄公八年晉范宣子來聘季武子賦彤弓宣子

曰城濮之役我先君文公獻功于衡雍受彤弓于襄

王以為子孫藏囗也先君守官之嗣也敢不承命君

子以為知禮

列子衛端木叔子貢子也藉先資累千金年六十棄

家散庫一年盡不為子孫留財產散之一國及病無

藥石之儲死無瘞埋之所受施者相與反子孫之財

孔叢子記問篇孔子閑居喟然而嘆子思再拜請曰

意子孫不修將祖乎羨堯舜之道恨不及乎夫子

曰爾孺子安知吾志子思對曰伋聞其父析薪其子

勿克負荷是謂不肖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夫子曰

然乎吾無憂矣世不廢業其克昌乎

史記貨殖傳范蠡后年衰老聽子孫修業而息之遂

至巨萬

甘茂傳茂有孫曰甘羅事秦相文信侯呂不韋文信

侯言于始皇曰甘羅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孫諸侯皆

聞之愿召見使于趙

吳錄齊孟嘗君封于薛秦滅六國而失其祀子孫分

散漢祖定天下過齊求孟嘗后得其孫陵國二人欲

復其封陵國兄弟相推莫適受乃去之竹邑因家焉

史記周本紀贊秦滅周漢興九十有余載天子將封

泰山東巡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后嘉三十里地

號曰周子南君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

石奮傳奮歸老于家子孫為小吏來歸謁萬石君必

朝服見之不名子孫有過失不譙讓為便坐對案不

食然后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固謝罪改之乃許子

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其執喪哀戚

甚悼子孫遵教亦如之萬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長

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歲余建亦死諸

子孫咸孝

李廣傳廣為人長囗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

他人學者莫能及

漢書韓延壽傳延壽字長公燕人也徙杜陵少為郡

文學父義為燕郎中剌王之謀逆也義諫而死燕人

閔之是時昭帝富于春秋大將軍霍光持政征郡國

賢良文學問以得失時魏相以文學對策以為賞罰

所以勸善禁惡政之本也日者燕王為無道韓義出

身強諫為王所殺義無比干之親而蹈比干之節宜

顯賞其子以示天下明為人臣之義光納其言因擢

延壽為諫大夫

路溫舒傳溫舒上封事以豫戒帝子及孫皆至牧守

大官

酈食其傳漢十二年高祖舉功臣思食其食其子疥

數將兵上以其父故封疥為高梁侯

蕭望之傳望之八子至大官者育咸由育字次君少

以父任為太子庶子元帝即位為郎病免后為御史

大將軍王鳳以育名父子著材能除為功曹遷謁者

后至丞相咸字仲至大司農由字子驕為中散大夫

張湯傳安世長子千秋與霍光子禹俱為中郎將擊

烏桓還光問千秋戰斗方略山川形勢千秋口對兵

事畫地成圖無所忘失光復問禹禹不能記曰皆有

文書光由是賢千秋以禹為不材嘆曰霍氏世衰張

氏興矣及禹誅滅而安世子孫自宣元以來為侍中

中常侍諸曹散騎列校尉者凡十余人

董仲舒傳仲舒廣川人也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

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策推明孔子抑黜百家立

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才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年老以

壽終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孫皆以學至大官

于定國傳定國字曼倩東海人其父于公為縣獄吏

郡法曹所決皆不恨為之生立祠其門閭壞父老方

共修之于公曰可高大門閭令容駟馬高蓋車我決

獄多陰德未嘗有所冤子孫必有興者至定國為丞

相孫永為御史大夫也

瑕丘公傳公受谷梁春秋及詩于魯申公傳子至孫

為博士

翼奉傳奉治齊詩與蕭望之匡衡同師三人經術皆

明而奉敦學不仕子及孫皆以學在儒官

后漢書楊震傳震父寶哀平之世隱居教授居攝二

年遁囗不知所處

續齊諧記曰寶年九歲時至華

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墮于地下為螻蟻所

困寶取之以歸置巾箱中唯食黃花百余日毛羽成

乃飛去其夜有黃衣童子向寶再拜曰我西王母使

者君仁愛救拯實感成濟以白環四枚與寶令君子

孫潔白位登三事當如此環矣

震卒葬于淮陰潼亭遠近畢至先葬十余日有大鳥

高丈余集震喪前俯仰悲鳴淚下沾地葬畢乃飛去

郡以狀上震五子長子牧富波相牧子奇靈帝時為

侍中帝常從容問奇曰朕何如桓帝對曰陛下之于

桓帝亦猶虞舜比德唐堯帝不悅曰卿強項真楊震

子孫死后必復致大鳥矣

鄧禹傳禹曾孫香子女為桓帝后帝又紹封度遼將

軍遵子萬世為南鄉侯拜河南尹及后廢萬世下獄

死其余宗親皆復歸故郡鄧氏自中興后累世寵貴

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

千石十四人列尉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

余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東京莫與為比

樊宏傳宏病困車駕臨視留宿問其所欲言宏頓首

自陳無功享食大國誠恐子孫不能保全厚恩令臣

魂神慚負黃泉愿還壽張食小鄉亭帝悲傷其言而

竟不許二十七年卒遺囗薄葬一無所用以為棺柩

一臧不宜復見如有腐敗傷孝子之心使與夫人同

墳異臧帝善其令以書示百官因曰今不順壽張侯

意無以彰其德且吾萬歲之后欲以為式賻錢千萬

布萬匹謚曰恭侯贈以印綬車駕親送葬子倏嗣帝

悼宏不已復封少子茂為平望侯樊氏侯者凡五國

明年賜倏弟鮪及從昆弟七人合錢五千萬

甄宇傳宇字長文北海安丘人也清靜少欲習嚴氏

春秋教授常數百人建武中為州從事征拜博士稍

遷太子少傅卒于官傳業子普普傳子承承尤篤學

未嘗視家事講授嘗數百人諸儒以承三世傳業莫

不歸服之建初中舉孝廉卒于梁相子孫傳學不絕

祭彤傳彤子孫多為邊吏者皆有名稱

馬嚴傳嚴既為竇氏所忌遂不復在位及帝崩竇太

后臨朝嚴乃退居自守訓教子孫

竇融傳融在宿衛十余年年老子孫縱誕多不法穆

等遂交通輕薄屬托郡縣干亂政事以封在安豐欲

令姻戚悉據故六安國遂矯稱陰太后詔令六安侯

劉旴去婦因以女妻之五年旴婦家上書言狀帝大

怒乃盡免穆等官諸竇為郎吏者皆將家屬歸故郡

獨留融京師穆等西至函谷關有詔悉復追還會融

卒時年七十八謚曰戴侯賻送甚厚帝以穆不能修

尚而擁富貲居大第常令謁者一人監護其家居數

年謁者奏穆父子自失勢數出怨望語帝令將家屬

歸本郡唯勛以泚陽主婿留京師穆坐賂遺小吏郡

捕系與子宣俱死平陵獄勛亦死洛陽獄久之詔還

融夫人與小孫一人居洛陽家舍十四年封勛弟嘉

為安豐侯食邑二千戶奉融后和帝初為少府及勛

子大將軍憲被誅免就國嘉卒子萬全嗣萬全卒子

會宗嗣萬全弟子武別有傳

趙熹傳熹拜懷令大姓李子春先為瑯邪相豪猾并

兼為人所患熹下車聞其二孫殺人事未發覺即窮

詰其奸收考子春二孫自殺京師為請者數十終不

卓茂傳初茂與同縣孔休陳留蔡勛安眾劉宣楚國

龔勝上黨鮑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時并名重當時

休字子泉哀帝初守新都令后王莽秉權休去官歸

家及莽篡位遣使赍元纁束帛請為國師遂歐血托

病杜門自絕光武即位求休勛子孫賜谷以旌顯之

袁安傳論注陳平為高祖謀臣出六奇嘆曰我多陰

謀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廢以吾多陰謀禍也其后曾

孫掌以衛氏親戚貴達愿得續封而終不得也

武帝末戾太子巫蠱事起邴吉為廷尉監時宣帝年

二歲坐太子事系望氣者言長安獄中有天子氣于

是上遣使者分條中都官詔獄系者亡輕重一切皆

殺之內者令郭穰至郡邸獄吉閉門捍拒曰他人無

辜猶不可況親曾孫乎穰不得入還以聞上曰天使

之也因大赦天下曾孫賴吉得全宣帝立吉為丞相

未及封而病上憂吉不起夏侯勝曰此未死也臣聞

有陰德者必饗其樂以及子孫后吉病愈封博陽侯

薨子顯嗣甘露中削爵為關內侯至孫昌復封博陽

侯傳子至孫王莽敗乃絕

鮑昱傳昱字文泉少傳父學客授于東平建武初太

行山中有劇賊太守戴涉聞昱鮑永子有智略乃就

謁請署守高都長昱應之遂討擊群賊誅其渠帥道

路開通由是知名后為泚陽長政化仁愛境內清凈

荊州刺史表上之再遷中元元年拜司隸校尉詔昱

詣尚書使封胡降檄光武遣小黃門問昱有所怪不

對曰臣聞故事通官文書不著姓又當司徒露布怪

使司隸下書而著姓也帝報曰吾固欲令天下知忠

臣之子復為司隸也昱在職奉法守正有父風

李固傳固字子堅漢中南鄭人司徒合之子也合在

術數傳固貌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龜文少好學

常步行尋師不遠千里遂究覽文籍結交英賢四方

有志之士多慕其風而來學京師咸嘆曰是復為李

公矣

虞詡傳詡字升卿陳國武平人也祖父經為郡縣獄

吏案法平允務存寬恕每冬月上其狀流涕隨之

嘗稱曰東海于公高其里門而其子定國卒至丞相

吾決獄六十年矣雖不及于公其庶幾乎子孫何必

不為九卿邪故字詡曰升卿

陰識傳初陰氏世奉管仲之祀謂為相君宣帝時陰

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神形見子方再

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以后至巨富田

有七百余頃輿馬仆隸比于邦君子方常言我子孫

必將強大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

而薦黃羊焉

龐公傳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荊州刺史劉表數延

請不能屈乃就候之龐公因釋耕于壟上而妻子耘

于前表指而問曰先生苦居畎畝而不肯官祿后世

何以遺子孫乎龐公曰世人皆遺之以危今獨遺之

以安雖所遺不同未為無所遺也表嘆息而去

王良傳良病歸后連征不應光武幸蘭陵遣使問良

所疾苦不能言對詔復其子孫邑中徭役卒于家

桓榮傳榮子郁初榮受朱普學章句四十萬言浮辭

繁長多過其實及榮入授顯宗減為二十三萬言郁

復刪省定成十二萬言由是有桓君大小太常章句

子普嗣傳爵至曾孫郁中子焉能世傳其家學孫鸞

曾孫彬并知名焉孫典字公雅復傳其家業

郭躬傳躬父弘習小杜律躬少傳父業元和三年拜

為廷尉躬家世掌法務在寬平及典理官決獄斷刑

多依矜恕郭氏自弘后數世皆傳法律子孫至公者

一人廷尉七人侯者三人刺史二千石侍中郎將者

二十余人侍御史正監平者甚眾

順帝時廷尉河南吳雄季高以明法律斷獄平起自

孤宦致位司徒雄少時家貧喪母營人所不封土者

擇葬其中喪事趨辦不問時日醫巫皆言當族滅而

雄不顧及子欣孫恭三世廷尉為法名家

檀敷傳敷補蒙令以郡守非其人棄官去家無產業

子孫同衣而出

董卓傳卓為太師位在諸侯王上其子孫雖在髫齔

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李充傳大將軍鄧騭貴戚傾時無所下借充為陳海

內隱居懷道之士頗有不合騭欲絕其說以肉啖之

充抵肉于地曰說士猶甘于肉遂出徑去騭甚望之

同坐汝南張孟舉往讓充曰一日聞足下與鄧將軍

說士未究激刺面折不由中和出言之責非所以光

祚子孫者也充曰大丈夫居世貴行其意何能遠為

子孫之計由是見非于貴戚

三國志周瑜傳瑜兩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

主拜騎都尉有瑜風早卒循弟引初拜興業都尉妻

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黃龍元年封都鄉侯后以

罪徙廬陵郡赤烏二年諸葛瑾步騭連名上疏曰故

將軍周瑜子引昔蒙粉飾受封為將不能養之以福

思立功效至縱情欲招速罪辟臣竊以瑜昔見寵任

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

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于烏林走曹仁于郢都揚國

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

之信布誠無以尚也夫折沖捍難之臣自古帝王莫

不貴重故漢高帝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

礪國以永存爰及苗裔申以丹書重以盟詛藏于宗

廟傳于無窮欲使功臣之后世世相踵非徒子孫乃

關苗裔報德明功勤勤懇懇如此之至欲以勸戒后

人用命之臣死而無悔也況于瑜身沒而未久而其

引降為匹夫益可悼傷竊惟陛下欽明稽古隆于興

繼為引歸訴乞囗余罪還兵復爵使失旦之雞復得

一嗚抱罪之臣展其后效權答曰腹心舊勛與孤協

事公瑾有之誠所不忘昔引年少初無功勞橫授精

兵爵以侯將蓋念公瑾以及于引也而引恃此酗淫

自恣前后告喻曾無悛改孤于公瑾義猶二君樂引

成就豈有已哉追引罪惡未宜便還且欲苦之使自

知耳今二君勤勤援引漢高河山之誓孤用恧然雖

德非其疇猶欲庶幾事亦如爾故未順旨以公瑾之

子而二君在中間茍使能改亦何患乎瑾騭表比上

朱然及全琮亦俱陳乞權乃許之會引病死瑜兄子

峻亦以瑜元功為偏將軍領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

峻子護為將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

不忘之初聞峻亡仍欲用護聞護性行危險用之適

為作禍故便止之孤念公瑾豈有已乎

夏侯惇傳惇薨帝追思惇功欲使子孫畢侯分惇邑

千戶賜惇七子二孫爵皆關內侯

胡質傳蔣濟見太祖太祖問曰胡通達長者也寧有

子孫不濟曰有子曰質規模大略不及于父至于精

良綜事過之太祖即召質為頓丘令

王嗣傳嗣綏集羌胡咸悉歸服從姜維北征為流矢

所傷卒戎夷會葬贈送數千人號呼涕泣嗣為人美

厚篤至眾所愛信嗣子及孫羌胡見之如骨肉或結

兄弟恩至于此

荀攸傳攸長子緝有攸風早沒次子適嗣無子絕黃

初中詔封攸孫彪為陵樹亭侯邑三百戶后轉封丘

陽亭侯

鄧艾傳泰始元年晉室踐祚詔鄧艾比于求生遂為

惡者誠復不同今大赦得還若無子孫者聽使立后

令祭祀不絕九年詔艾有功勛受罪不逃刑而子孫

為民隸朕常愍之其以嫡孫朗為郎中

晉書庾峻傳峻字山甫潁川鄢陵人也祖乘才學洽

聞漢司徒辟有道征皆不就伯父嶷中正簡素仕魏

為太仆父道廉退貞固養志不仕牛馬有踶嚙者恐

傷人不貨于市及諸子貴賜拜大中大夫峻少好學

有才思嘗游京師聞魏散騎常侍蘇林老疾在家往

候之林嘗就乘學見峻流涕良久曰尊祖高才而性

退讓慈和泛愛清靜寡欲不營當世惟修德行而已

鄢陵舊五六萬戶聞今裁有數百君二父孩抱經亂

獨至今日尊伯為當世令器君兄弟復俊茂此尊祖

積德之所由也

慕容囗載記囗字宣英皝之第二子也初廆嘗言吾

積福累仁子孫當有中原既而生囗廆曰此兒骨相

不恒吾家得之矣

何遵傳遵字思祖曾之子也子綏字伯蔚性傲東海

王越誅綏初曾侍武帝宴退而告遵等曰國家應天

受禪創業垂統吾每宴見未嘗聞經國遠圖惟說平

生常事非貽厥孫謀之兆也及身而已后嗣其殆乎

此子孫之憂也汝等猶可獲沒指諸孫曰此等必遇

亂亡也及綏死嵩哭之曰我祖其大圣乎

視連傳視連既立以父憂卒不知政事不飲酒游田

臨終謂其子視熊曰我高祖吐谷渾公嘗言子孫必

有興者永為中國之西藩慶流百世吾已不及汝亦

不見當在汝之子孫輩耳

謝安傳元字幼度少為安所器重安嘗戒約子侄因

曰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

元答曰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于庭階耳

晉泰始起居注載詔曰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

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其孫京隨才署吏后

為郿令

世語咸寧中積射將軍樊震為西戎牙門得見辭武

帝問震所由進震自陳曾為鄧艾伐蜀時帳下將帝

遂尋問艾震具申艾之忠言之流涕先是以艾孫朗

為丹水令由此遷為定陵令次孫千秋有時望光祿

大夫王戎辟為掾永喜中朗為新都太守未之官在

襄陽失火朗及母妻子舉室燒死惟子韜子行得免

千秋先卒二子亦燒死

小名錄王右軍在南丞相與書每嘆子侄不令云虎

虎犢還其所知

九州志袁渙子準有雋才泰始中為給事中袁氏子

孫世有名位貴達至今

宋書蔡廓傳廓子興宗為左民尚書頃之轉掌吏部

時上方盛淫宴虐侮群臣自江夏王義恭以下咸加

穢辱唯興宗以方直見憚不被侵媟尚書仆射顏師

伯謂議曹郎王囗之曰蔡尚書常免昵戲去人實遠

囗之曰蔡豫章昔在相府亦以方嚴不狎武帝宴私

之日未嘗相召每至官賭常在勝朋蔡尚書今日可

謂能負荷矣

謝景仁傳景仁祖據太傅安第二弟景仁幼時與安

相及為安所知高祖嘗謂景仁是太傅安孫及平京

邑入鎮石頭景仁與百僚同見高祖高祖目之曰此

名公孫也

胡藩傳藩庶子六十人多不遵法度藩第十四子遵

世為臧質寧遠參軍去職還家與孔熙先同逆謀高

祖以藩功臣不欲顯其事使江州以他事收殺之二

十四年藩第十六子誕世第十七子茂世率群從二

百余人攻破郡縣殺太守桓隆之令諸葛和之欲奉

庶人義康值交州刺史檀和之至豫章討平之誕世

兄車騎參軍新興太守景世景世弟寶世詣廷尉歸

罪并徙遠州干秀奪國世祖初徙者并得還

南齊書宗測傳測字敬微南陽人宋征士炳孫也少

退靜不樂人間永明三年詔征太子舍人不就欲游

名山乃寫祖炳所畫尚子平圖于壁上測長子官在

京師知父此旨便求祿還為南郡丞付以家事刺史

安陸王子敬長史劉寅以下皆贈送之測無所受赍

老子莊子二書自隨子孫拜辭悲泣測長嘯不視遂

往廬山

謝超宗傳超宗陳郡陽夏人也祖靈運宋臨川內史

父鳳元嘉中坐靈運事同徙嶺南早卒元嘉末超宗

得還與慧休道人來往好學有文辭盛德名譽解褐

奉朝請新安王子鸞孝武帝寵子超宗以選補王國

常侍王母殷淑儀卒超宗作誄奏之帝大嗟賞曰超

宗殊有鳳毛恐靈運復出

東坡志林王僧虔居建康里馬糞巷子孫皆篤實謙

和時人稱馬糞諸王為長者

梁書謝幾卿傳幾卿陳郡陽夏人曾祖靈運宋臨川

內史父超宗齊黃門郎并有重名于前代幾卿幼清

辨當世號曰神童后超宗坐事徙越州路出新亭渚

幾卿不忍辭訣遂投赴江流左右馳救得不沈溺及

居父憂哀毀過禮服闋召補國子生齊文惠太子自

臨策試謂祭酒王儉曰幾卿本長元理今可以經義

訪之儉承旨發問幾卿隨事辨對辭無滯者文惠大

稱賞焉儉謂人曰謝超宗為不死矣

小名錄司馬皓字文叔河內溫人也幼有至性十二

丁內艱水漿不入口殆將一旬梁帝見皓羸瘦謂其

父子產曰昨見羅兒傷其憔悴使人惻然便是不墮

家風有子矣羅兒皓小字

任昉字彥升樂安人文章之美冠絕一時官至太常

昉有四子東里西華南容北叟俱小名并無學術墜

其家業劉孝標見昉諸子流離不能自振平生舊交

莫有收恤者西華冬月著葛被練裙路逢峻峻惕然

矜之乃廣朱公叔絕交論劉溉見其論抵幾于地終

身為恨

陳書高祖本紀高祖武皇帝諱霸先漢太丘長陳實

之后也世居潁川實元孫準孫生匡匡生達達為長

城令悅其山水遂家焉嘗謂所親曰此地山川秀麗

當有王者興二百年后我子孫必鍾斯運

徐陵傳陵子儉幼而修立勤學有志操年二十一梁

元帝聞其名召為尚書金部郎中嘗侍宴賦詩元帝

嘆賞曰徐氏之子復有文矣

魏書盧元傳元子度世度世子淵閨門之禮為世所

推淵兄弟亡及道將卒后家風衰損子孫多非法帷

薄混穢為論者所鄙

劉囗傳囗字延明敦煌人也隱居酒泉弟子受業者

五百余人號元處先生卒太和十四年尚書李沖奏

囗河右碩儒今子孫沈屈未有祿潤賢者子孫宜蒙

顯異于是除其一子為郢州云陽令正光三年太保

崔光奏曰臣聞太上立德其次立功立言死而不朽

前哲所尚思人愛樹自古稱美故樂平王從事中郎

敦煌劉囗著業涼城遺文茲在篇籍之美頗足可觀

如或愆釁當蒙數世之宥況乃維祖逮孫相去未遠

而令久淪皂隸不獲收異儒學之士所為竊嘆臣

職史敢冒以聞奏乞敕尚書推撿所屬甄免碎役用

廣圣朝旌善繼絕敦化厲俗于是乎在四年六月詔

曰囗德冠前世蔚為儒宗太保啟陳深合勸善其孫

等三家特可聽免河西人以為榮

陸俟傳俟代人也長子多智有父風高宗見而

悅之謂朝臣曰吾常嘆其父智過其軀是復逾于父

北齊書潘樂傳樂薨子子晃嗣諸將子弟率多驕縱

子晃沈密謹囗以清凈自居

邢卲傳卲字子才子大寶有文情孽子大德大道略

不識字焉

周書于謹傳謹字思敬有智謀朝廷凡有軍國之務

多與謹決之謹亦竭其智能弼諧帝室加以年齒遐

長禮遇隆重子孫繁衍皆至顯達當時莫與為比焉

李遷哲傳遷哲字孝彥安康人也遷哲累世雄豪為

鄉里所率服性復華侈能厚自奉養妾媵至有百數

男女六十九人緣漢千余里間第宅相次姬人之有

子者分處其中各有僮仆侍婢奄閽守之遷哲每鳴

笳導從往來其間縱酒飲燕盡生平之樂子孫參見

或忘其年名者披簿以審之

寇囗傳囗字祖囗上谷昌平人也囗年齒雖邁而志

識未衰教授子孫必先禮典世宗尚儒重道特欽賞

隋書王長述傳長述京兆霸城人也祖羆魏太尉父

慶遠周淮州刺史長述幼有儀范年八歲周太祖見

而異之曰王公有此孫足為不朽

來護兒傳護兒以功封榮國公子整驍勇善撫士眾

討擊群盜所向皆捷諸賊甚憚之為作歌曰長白山

頭百戰場十十五五把長槍不畏官軍十萬眾只畏

榮公第六郎

楊素傳素字處道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節世人多

未之知惟從叔祖魏尚書仆射寬深異之每謂子孫

曰處道當逸群絕倫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

牛弘傳弘字里仁位右光祿大夫弘謂其諸子曰吾

受非常之遇荷恩深重汝等子孫宜以誠敬自立以

答恩遇之隆也

陸爽傳爽子法言敏學有家風釋褐承奉郎初爽之

為洗馬嘗奏高祖云皇太子諸子未有嘉名請依春

秋之義更立名字上從之及太子廢上追怒爽云我

孫制名寧不自解陸爽乃爾多事扇惑于勇亦由此

人其身雖故子孫并宜屏黜終身不齒法言竟坐除

唐書魏征傳征五世孫為宰相議事天子前他相

或委抑規諷惟讜切無所回畏宣宗嘗曰名臣

孫有祖風朕心憚之

狄仁杰傳仁杰族孫兼謨字汝諧及進士辟襄陽使

府剛正有祖風遷御史中丞帝曰御史臺朝廷綱紀

卿梁公后當嗣家聲不可不慎兼謨頓首謝

馬璘傳璘岐州扶風人少孤流蕩無業所年二十讀

漢馬援傳至丈夫當死邊野以馬革裹尸而歸慨然

曰使吾祖勛業墮于地乎

許敬宗傳敬宗營第舍華僭至造連樓使諸妓走馬

其上縱酒奏樂自娛嬖其婢因以繼室假姓虞子昂

烝之敬宗怒黜虞奏斥昂嶺外久乃表還咸亨初以

特進致仕仍朝朔望續其俸祿卒年八十一帝為舉

哀詔百官哭其第冊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

陪葬昭陵太常博士袁思古議敬宗棄子荒僥女嫁

蠻落謚曰繆其孫彥伯訴思古有嫌詔更議博士王

福畤曰何曾忠而孝以食日萬錢謚繆丑況敬宗忠

孝兩棄飲食男女之累過之執不改有詔尚書省雜

議更謚曰蔡彥伯昂子也頗有文敬宗晚年不復下

筆凡大典冊悉彥伯為之嘗戲昂曰吾兒不及若兒

答曰渠父不如昂父后又納婢譖奏流彥伯嶺表遇

赦還累官太子舍人既與思古有憾欲邀擊諸路思

古曰吾為先子報仇耳彥伯慚而止

杜黃裳傳黃裳子勝字斌卿寶歷初擢進士第宣宗

感章武舊事元和時大臣子若孫在者多振拔之帝

嘗問勝勝具道黃裳首建憲宗監國議帝嘉嘆拜給

事中欲倚為相為中人沮毀

王綝傳綝字方慶以字顯家聚書多不減秘府圖畫

皆異本方慶歿后諸子不能業隨皆散亡

韋思謙傳思謙名仁約垂拱初封博縣男同鳳閣鸞

臺三品轉納言辭疾不許詔肩輿以朝聽子孫侍

白居易傳李師道上私錢六百萬為魏征孫贖故第

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寢后嗣不能

守陛下猶宜以賢者子孫贖而賜之師道人臣不宜

掠美帝從之

宋璟傳璟封廣平郡公六子升尚渾恕華衡渾恕并

以贓敗華衡亦皆坐貪得罪昆弟皆荒飲俳嬉而衡

最險悖廣平之風衰焉

張嘉貞傳嘉貞雖貴不立田園有勸之者答曰吾嘗

相國矣未死豈有饑寒憂若以譴去雖富田產猶不

能有也近世士大夫務廣田宅為不肖子酒色費我

無是也引萬年主簿韓朝宗為御史卒后十余歲朝

宗以京兆尹見帝曰陛下待宰相進退皆以禮身雖

歿子孫咸在廷張嘉貞晚一息寶符獨未官帝惘然

召拜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賜名曰延賞

劉蕡傳蕡字去華沈健于謀浩然有救世意太和二

年廷策第策官見蕡對嗟伏畏中官不敢取李邰上

疏言漢魏以來無與蕡比帝不納及昭宗誅韓全誨

等羅上言蕡直言遂罹譴逐身死異土六十余年

帝感悟贈蕡右諫議大夫訪子孫授以官云

王徽傳徽曾祖擇從昆弟四人曰易從朋從言從皆

擢進士第至鳳閣舍人者三人故號鳳閣王氏自是

訖大中時登進士者十八人位臺省牧守者三十余

人徽有雅望拜宰相

楊弘禮傳弘禮弟弘武弘武三子元亨元禧元祎元

禧為尚書舍奉御善醫武后所信愛嘗忤張易之易

之奏素在隋有逆節子孫不可供奉后乃詔素及兄

弟有子若孫不得仕京官及侍衛貶元亨睦州刺史

元禧資州刺史元祎梓州司馬易之誅復任京官并

至刺史

崔珙傳珙弟玙玙子遠有文而風致整峻諸崔自咸

通后有名歷臺閣藩鎮者數十人天下推士族之冠

其曾王母長孫春秋高無齒祖母唐事姑孝每旦乳

姑一日病召長幼言吾無以報婦愿后子孫皆若爾

孝世謂崔氏昌大有所本云

賈敦頤傳敦頤弟敦實歷懷州刺史永淳初致仕病

篤子孫迎醫敦實不肯見曰未聞良醫能治老也卒

年九十余

韋丹傳丹字文明為江南西道觀察使宣宗與宰相

語元和時治孰第一周墀對臣嘗守江西韋丹有大

功德被八州歿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宣宗謂墀曰

丹有子否以宙對帝曰與好官乃拜侍御史

王廷湊傳廷湊賤微時鄴有道士為卜得干之坤曰

君將有土及得鎮迎事甚謹復問壽幾何子孫幾何

答曰公三十年后當有二王已而廷湊立十三年死

蓋廋文也景崇镕皆王廷湊嘗使至河陽醉寢于路

有過其所者視之曰非常人也從者以告廷湊馳及

之問其故曰吾見君鼻之息左若龍右若虎子孫當

王百年家有大樹覆及堂公興矣及害弘正而樹適

庇寢自廷湊訖镕凡百年

牛僧孺傳僧孺子蔚字大章少擢兩經又第進士由

監察御史為右補闕大中初屢條切政宣宗喜曰牛

氏果有子差慰人意

李叔明傳叔明素豪侈在蜀殖財廣第舍田產歿數

年子孫驕縱貲產皆盡世言多藏者以叔明為鑒云

令孤彰傳憲宗時宰相李吉甫奏言彰將死籍上土

地兵甲遣諸子還第彰同時河朔諸鎮傳子孫熏灼

數代惟彰忠義奮發而長子建坐事幼子運無辜皆

竄死今通幸存惟陛下用之因授贊善大夫

鍾傳傳傳少射獵醉遇虎與斗虎搏其肩傳亦持虎

不置會人斬虎然后免既貴悔之乃畫搏虎狀以示

子孫

張知謇傳知謇敏且亮惡請謁求進士每敕子孫經

不明不得舉

王鍔傳鍔子稷長慶二年為德州刺史悉金寶媵侍

以行節度使李全略利其貨因軍亂殺稷納其女為

媵開成中滄州節度使劉約奏稷子叔泰生五歲值

全略亂為郡人匿養得不死送叔泰京師文宗憫焉

詔授九品官使奉鍔祀

郭子儀傳子儀宅居親仁里四分之一中通永巷家

人三千相出入不知其居前后賜良田美器名園甲

館不勝紀代宗不名呼為大臣以身為天下安危者

二十年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諸孫數十不能盡識

至問安但頷之而已

衛次公傳次公為兵部侍郎故英公李績大理卿之

孫皆以貧不得調次公召見曰子之祖勛在王府寧

限常格乎即優補而遣

李襲志傳襲志弟襲譽字茂實為人嚴囗以威肅聞

居家儉厚于宗親祿廩隨多少散之以余資寫書罷

揚州書遂數車載嘗謂子孫曰吾性不喜財遂至窶

乏然負京有賜田十頃能耕之足以食河內千樹桑

事之可以衣江都書力讀可進求宦吾歿后能勤此

無資于人矣

柳公綽傳公綽常曰吾囗官未嘗以私喜怒加于人

子孫其昌乎

杜兼傳兼家聚書至萬卷署其末以墜鬻為不孝戒

子孫云

唐國史補楊氏自楊震號為關西夫子墓于潼亭至

今七百年子孫猶在閿鄉故宅天下一家而已

隋唐嘉話徐大理有功每見武后將殺人必據法廷

爭嘗與后反復辭色逾厲后大怒令拽出斬之猶回

顧曰臣身雖死法終不可改至市臨刑得免除名為

庶人如是再三終不挫折朝廷倚賴至今猶懷之其

子預選有司皆曰徐公之子豈可拘以常調者乎

談圃陽城既責歸州路逢梁壽壽時貶化州分其子

孫一半在鄆梁有幼子八歲孫三歲至潭州為知州

喻陟所逼家人數日環聚泣別至是梁奮然擲其子

于地其孫方挽衣不肯去梁掣其手而行雨中徒步

而出道路為之泣下

東觀奏記上延英聽政問宰臣白敏中曰憲宗遷座

景陵龍輴行次忽值風雨六宮百官盡避去惟有一

山陵使胡而長攀靈駕不動其人姓氏為誰為我言

之敏中奏景陵山陵使令狐楚上曰有兒否敏中奏

長子緒見任隨州刺史上曰可任宰相否敏中曰緒

小患風痹不任大用次子绹見任湖州刺史有臺輔

之器上曰追來翌日授考功郎知制誥到闕召充翰

林學士間歲遂立為相時人感嘆敏中亮直無隱不

掩人于上

冊府元龜權萬紀為治書侍御史貞觀四年正月奏

宇文智及受隋厚恩而蔑棄君親首為弒逆人臣之

所同疾萬代之所不原今其子乃任千牛侍衛左右

請從屏黜以為懲戒制可

大唐新語楊昉為左丞時宇文化及子孫理資蔭朝

廷以事隔兩朝且其家親族亦眾下所司理之昉判

曰父弒隋主子訴隋資生者猶配遠方死者無宜更

敘時人深賞之

南唐近事嚴求微時為陽邑吏陽宰器之待以賓禮

每曰卿當自愛他日極人臣之位吾不復見卿之貴

幸以遺孤留意期年嚴登公輔宰歿既久其子理遺

命候謁嚴門嚴贈擔石束帛而已其子慊懷而退嚴

不甚顧密遣家人黃金數十斤伺于逆旅間謝之

曰非陽宰之子乎相君使奉金以備行李又薦一官

地宅仆馬畢為之置其子他日及門致謝嚴曰聊以

報尊府君平昔之遇耳一見后終身謝絕焉

聞見前錄偽蜀孟昶以降王入朝舟過眉州湖渡

一宮嬪有孕昶出之祝曰若生子孟氏尚存也后生

子今為孟氏不絕

宋史王全斌傳全斌曾孫凱字勝之祖審鈞常為永

興軍駐泊都監以擊賊死遂家京兆饒于財凱散施

結客日馳獵南山下以踐蹂民田捕至府時寇準守

長安見其狀貌奇之為言全斌取蜀有勞而審鈞以

忠義死當錄其孤遂以為三班奉職監鳳翔盩厔稅

王超傳超子德用德用諸子中咸融最鐘愛晚年頗

縱之多不法后更折節自飭官至左藏庫使眉州防

御使

包拯傳拯性峭直嘗曰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

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

孫也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

嫁拯嘗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撫其母使謹視

之繶死后取媵子歸名曰綖

崔彥進傳彥進頻立戰功然好聚財貨所至無善政

沒后諸子爭家財有司攝治太宗召見為決之謂左

右曰此細務朕不宜親臨但以彥進嘗任節制不欲

令其子辱于父耳

王應麟傳應麟字伯厚知徽州其父撝嘗守是郡父

老皆曰此清白太守子也摧豪右省租賦民大悅

劉溫叟傳溫叟立朝有德望清介苦節太祖再三賞

嘆雍熙初子照罷徐州觀察推官待選以貧詣登聞

求注官及引對太宗問誰氏子照以溫叟對太宗愀

然召宰相言當今大臣罕有其比因問照當得何官

宰相言免選以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操錄其子登

朝庶足示勸擢照太子右贊善大夫

楊業傳業子延昭延昭子文廣治平中議宿衛英宗

曰文廣名將后且有功乃擢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

廂都指揮使

荊罕儒傳有供奉官張奉珪使泰州自言后唐張承

業之子罕儒曰我生平聞張特進名幸而識其子厚

加禮待遺錢五十萬米千斛

梁適傳適字仲賢翰林學士顥之子也少孤嘗輯父

遺文及所自著以進真宗曰梁顥有子矣

胡宿傳宿子宗炎從子宗愈宗回胡氏自宿始大及

宗愈仍世執政其后子孫至侍從九卿十數遂為晉

陵名族

孫瑜傳瑜字叔禮使契丹入辭仁宗訪其家世謂曰

卿孫奭子邪奭大儒也久以道輔朕因面賜金紫始

奭之亡朝廷錄其子孫時瑜之子為諸孫長瑜曰吾

忍因父喪而官吾子乎以兄之孤上之

張浚傳浚子杓遷湖北提舉常平奏事帝大喜諭輔

臣曰張浚有子如此

鄭樵傳樵字漁仲聚書數千卷皆自校讎謂子孫曰

吾為汝曹獲良產矣

王審琦傳審琦子承衍字希甫尚秦國賢穆公主克

臣第景佑進士仁宗閱其文顧侍臣曰賢穆有孫登

科可喜也

向拱傳拱字星民封秦國公咸平初真宗聞拱之后

有寒餒流離者錄其孫懌為國子助教

王彥超傳彥超封邠國公表求致仕既得請盡斥去

仆妾之冗食者居處服用咸遵儉約卒年七十初彥

超將致政每戒諸子曰吾累為統帥殺人多矣身死

得免為幸必無陰德以及后汝曹勉為善事以自庇

及卒諸子果無達者宣化門內有大第園林甚盛不

十余年其家已鬻之矣孫克從咸平元年進士及第

亦止于州縣

呂蒙正傳蒙正字圣功至道初以右仆射出判河南

府兼西京留守蒙正至洛有園亭花木日與親舊宴

會子孫環列迭奉壽觴怡然自得

陸萬友傳萬友始業圬鏝既貴達不忘本以銀為圬

鏝器數千事示子孫

宋珰傳珰性清簡歷官三十年未嘗問家事惟聚書

以貽子孫且曰使不忘本也

慎知禮傳知禮子從吉工醫術子孫登仕者甚眾第

進士升朝曳朱紱數人

李迪傳迪子東之東之子孝基字伯始進士高第唱

名至墀下仁宗顧侍臣曰此李迪孫邪能世其家可

尚也

劉敞傳敞嘗得先秦彝鼎數十銘志奇奧皆案而讀

之因以考知三代制度尤珍惜之每曰我死子孫以

此蒸嘗我

趙逢龍傳逢龍字應甫寡嗜欲或問何以裕后逄龍

笑曰吾憂子孫學行不進不患其饑寒也

趙汝愚傳汝愚子九人崇憲其長子也字履常淳熙

八年以取應對策第一時汝愚侍立殿上降再拜以

謝孝宗顧近臣曰汝愚年幾何已有子如此越三年

復以進士對策擢甲科上謂執政曰此汝愚子豈即

前科取應第一人者邪

劉摯傳摯字莘老教子孫先行實后文藝每曰士當

以器識為先

厚德錄曹彬侍中攻金陵垂克忽稱疾不視事諸將

來問疾彬曰余之病非藥石所愈惟諸公共發誠心

自誓以不妄殺一人則自愈矣諸將許諾共焚香為

誓明日稱愈及克金陵城中皆按堵如故曹翰克江

州忿其久不下屠戮無遺彬之子孫貴盛至今不絕

翰卒未三十年子孫有乞丐于海上者矣

聞見前錄韓參政億李參政若谷王丞相隨未第時

同于嵩山法王寺讀書有一男子自言善相曰王君

宰相才也韓李二君皆當為執政王君官雖高子孫

不及韓李二君之盛后韓參政之子絳縝皆為宰相

維為參知政事李參政之子淑領三院學士有文名

兩家曾孫官學至今不衰王丞相之后微矣異哉韓

參政之孫宗師侍郎云

清波雜志王晉公佑不置田宅曰子孫當各令自立

何必田宅置之徒使爭財為不義耳嘗以百口保符

卿無異志乃植三槐于第中便座謂其子必有任公

臺者文正公其子也

癸辛雜識倪文節為吾鄉一代名流常與秀邸為鄰

頗有侵越地界之爭常為之語云住場好不如肚腸

好墳地好不如心地好蓋有為而發也或議其有窖

藏之僻然余未敢以為信既而子孫有分析窖藏不

平之訟頗為前人之辱余始疑而終未敢以為信也

后納一婢乃自其孫所來備言其事云一日驟雨堂

屋舍漏水壅不泄遂呼圬者疏整之得大篋于檐溜

中轝下視之皆黃白也或窖于墻壁間凡數處以此

興詞數年不已盡為刻木輩所有正不救子孫之貧

也悲夫

或謂停父母之喪久而不葬者則其子孫每歲縮小

近見錢達可康自修二子之事皆然此其事也

容齋三筆杜詩云大賢之后竟陵遲蕩蕩古今同一

體乃贈狄梁公曾孫者至云飄泊岷漢干謁王侯則

衰微可知矣近見余干寓客李氏子云本朝三李相

文正公昉文靖公沆文定公迪皆一時名宰子孫亦

相繼達宦然數世之后益為蕭條又經南渡之厄今

三裔并居余干無一人在仕版文定濮州之族今有

居越者雖曰不顯猶簪纓僅傳而文正文靖無聞可

為太息

委巷叢談錢塘羅貫中本者南宋時人編撰小說數

十種而水滸傳敘宋江等事奸盜脫騙機巧甚詳然

變詐百端壞人心術其子孫三代皆啞天道好還之

報如此

山堂肆考丁度字公雅祖顗盡其家資以置書至八

千卷且曰吾聚書多矣必有好學者為吾子孫度力

學有守登服勤詞學科

王氏匯苑陳元用家極富性善聚書而不置業或問

之公曰有好子孫不用置田必能自置也無好子孫

雖廣置莊田必不能守也后三孫野周佐樊并以文

章致大名而隱居清貧自守曰無忘先人之訓

容齋續筆唐人功名富貴之盛未有出郭汾陽之右

者然至其女孫為憲宗正妃歷五朝母天下終以不

得志于宣宗而死自是支冑不復振及本朝慶歷四

年訪求厥后僅得裔孫元亨于布衣中以為永興軍

助教歐陽公知制誥行其詞曰繼絕世褒有功非惟

推恩以及遠所以勸天下之為人臣者焉況爾先王

名載舊史勛德之厚宜其流澤于無窮而其后裔不

可以廢往服新命以榮厥家且以二十四考中書令

之門而需一助教以為榮吁亦淺矣乃知世祿不朽

如春秋諸國至數百年者后代不易得也

老學庵筆記陳無己子豐詩亦可喜晁以道集中有

謝陳十二郎詩卷是也建炎中以無己故特命官李

鄴守會稽來從鄴作攝局鄴降敵豐亦被系累而去

無己之后遂無在江左者豐亦不知存亡可哀也

欒城遺言籀年十有四侍先祖潁昌首尾九年未嘗

暫去侍側見公終日燕坐之余或看書籍而已世俗

藥餌玩好公漠然忘懷一日因謂籀講莊子二三段

訖公曰顏子簟瓢陋巷我是謂矣所聞可追記者若

干語傳諸筆墨以示子孫

揮麈后錄李撰字子約毗陵人曾文肅在真定李為

教授家素窮約夫人嘗招其母妻燕集時有武官提

刑宋者妻亦預席宋妻盛飾而至珠翠耀目李之姑

婦所服浣衣不潔清各攜其子俱來宋之子眉目如

畫衣裝華煥李之子蠢甚然悉皆弦誦如流左右共

哂之夫人笑曰教授今雖貧諸郎俱令器它時未易

量提刑之子雖楚楚其服但趨走之才耳子約五子

四登科三人至侍從二人為郎彌繪彌大彌性彌遜

彌正也宋之子浚止于合門祗候果如夫人之言

金史趙隇傳隇卒后十余年隇子孫司徒張通古子

孫皆不肖淫蕩破貲產賣田宅世宗聞之詔曰自今

官民祖先亡沒子孫不得分割居第止以嫡幼主之

毋致鬻賣仍著于令

耨溫敦思忠傳思忠為行臺尚書丞贊謨為行臺

參知政事兩人交惡思忠因構謨殺之大定二十年

詔復烏林答贊謨官爵上謂宰臣曰贊謨忠實剛毅

雖古人無以過與思忠有隙遂勸海陵殺之今思忠

子孫皆不肖亦陰報也

奔睹傳昂本名奔睹睦于兄弟尤善施予其親族有

貧困者必厚給之至于茵帳衣衾器皿仆馬之屬常

預設于家即命駕相就為具歡樂終日盡以遺之即

日使富足人或以子孫計為言答曰人各有命但使

其能立耳何至為子孫奴耶君子以為達

元史木華黎傳脫脫父撒蠻卒年僅一十有七脫脫

幼既失怙其母孛羅海篤意教之孜孜若恐不及稍

長直宿衛世祖復親誨導尤以嗜酒為戒既冠儀觀

甚偉喜與儒士語每聞一善言善行若獲拱璧終身

識之不忘至元二十四年從征乃顏帝駐驛于山巔

旌旗蔽野鼓未作候者報有隙可乘脫脫即擐甲率

家奴數十人疾馳擊之眾皆披靡不敢前帝望見之

大加嗟賞遣使者勞之且召還曰卿勿輕進此寇易

擒也視其刀已折馬已中箭矣帝顧謂近臣曰撒蠻

不幸早死脫脫幼朕撫而教之常恐其不立今能如

此撒蠻可謂有子矣遂親解佩刀及所乘馬賜之

博爾忽傳博爾忽子脫歡有拓地功子失烈門鎮僥

外從征六詔等城歿于兵子月赤察兒性仁厚勤儉

事母以孝聞資貌英偉望之如神世祖雅聞其賢且

閔其父之死年十六召見帝見其容止端重奏對詳

明喜而謂曰失烈門有子矣

唐仁祖傳仁祖字壽卿畏兀人祖曰唐古直子孫因

以唐為氏仁祖少穎悟通諸方語言尤邃音律中統

初詔諸貴冑為質帝親閱之見仁祖曰是唐古直孫

邪聰明無疑也

布魯海牙傳布魯海牙拜廉使命下之日子希憲適

生喜曰吾聞古以官為姓天其以廉為吾宗之姓乎

故子孫皆姓廉氏后或奏廉氏仕進者多宜稍汰去

世祖曰布魯海牙功多子孫亦朕所知非汝當預大

德初贈儀同三司大司徒追封魏國公謚孝懿子希

閔希憲希恕希尹希顏希愿希魯希貢希中希括孫

五十三人登顯仕者代有之

合剌普華傳合剌普華為廣東都轉運鹽使遇劇賊

歐鍾且戰且行眾寡不敵為所執不屈遇害后贈戶

部尚書守忠全節功臣謚忠愍子二人偰文質越倫

質偰文質官至吉安路達魯花赤贈宣慰安遠功臣

禮部尚書追封云中郡侯謚忠襄子六人偰玉立偰

直堅偰哲篤偰朝吾偰列篪皆第進士偰哲篤官至

江西行省右丞以文學政事稱于時越倫質子善著

偰哲篤子偰百僚遜善著子正宗阿兒思蘭皆相繼

登第一門世科之盛當時所希有君子蓋以為其忠

義之報云

輟耕錄秀之斜塘有故宋大姓居焉家富饒田連阡

陌宗族雖盛衍而子孫多不肖祖父財產廢敗罄盡

郡人金方所談辭滑稽為賦誦好嫚戲因摭其事成

近體一律云興廢從來固有之爾家忒煞欠扶持諸

墳掘見黃泉骨兩觀番成白地皮宅眷皆為撐目兔

舍人總作縮頭龜強奴猾干欺陵主說與人家子弟

知夫兔撐目望月而孕則婦女之不夫而囗也其家

有道觀二所語雖鄙俚然為人后者見此寧不知懼

也哉

明外史許存仁傳存仁父謙受學于金履祥學者稱

白云先生太祖克金華訪求謙后召存仁與語大悅

命入傅諸子

鎮國中尉謀傳謀字郁儀好學敦行病革猶與

諸子說易子八人皆賢而好學人以元凱目之

商輅傳輅字弘載及謝政劉吉過之見其子孫林立

嘆曰吉與公同事歷年未嘗見公筆下妄殺一人宜

天之報公厚也

樊瑩傳瑩字廷璧性果介課子孫以素業農月嘗坐

籃輿戴笠命舁行田間曰非徒視稼欲子孫習勞也

故其后人率教無不愿樸力學者

明盛事慶成王生一百子俱長成自長子襲封外余

九十九人囗封鎮國將軍每會紫玉盈坐至不能相

識而人皆隆準極異事也

明外史王名奇湞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莒南县| 尖扎县| 杨浦区| 南安市| 封开县| 清河县| 石狮市| 绥中县| 宣城市| 阳春市| 奉节县| 蒙山县| 枣强县| 溧阳市| 封丘县| 甘孜县| 静宁县| 辰溪县| 江达县| 东海县| 汶川县| 岱山县| 右玉县| 海南省| 东台市| 囊谦县| 太白县| 景德镇市| 三江| 江达县| 安阳市| 合水县| 沭阳县| 吴川市| 泾阳县| 饶河县| 阿合奇县| 田东县| 德钦县| 铁岭县| 轮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