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補上古考信錄(4)

  • 考信錄
  • 崔述
  • 4996字
  • 2015-12-24 16:30:54

《漢書律歷志》以炎帝為神農氏,太為包羲氏,後之學者編纂古史皆遵之無異詞。以余考之不然。《易傳》曰:“庖羲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是庖羲、神農在黃帝之前也。《春秋傳》曰:“黃帝氏以囗紀,故為囗師而囗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太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是炎帝,太在黃帝之後也。庖羲,神農在黃帝之前,炎帝,太在黃帝之後,然則庖羲氏之非太,神農氏之非炎帝也明矣!《史記五帝本紀》曰:“軒轅氏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又曰:“炎帝欲侵陵諸侯,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夫神農氏既不能“征諸侯”矣,又安能“侵陵諸侯”!既云“世衰”矣,又何待“三戰然後得志”乎!且前文言衰弱,凡兩稱神農氏,皆不言炎帝,後文言征戰,凡兩稱炎帝,皆不言神農氏,然則與黃帝戰者自炎帝,與神農氏無涉也。其後又云:“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又不言炎帝,然則帝於黃帝之前者自神農氏,與炎帝無涉也。《封禪書》云:“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夫十有二家中既有神農,復有炎帝,其為二人明甚,烏得以炎帝為神農氏也哉!《戰國策》曰:“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擒蚩尤。”亦列神農於黃帝前而不云炎帝。《晉語》曰:“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亦列炎帝於黃帝後而不云神農。《春秋傳》云: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與《國語》“炎帝姜姓”之說合,皆云炎帝,不云神農。《孟子》書有許行者,為神農之言,并耕同賈之說語雖不經,然亦因神農有作耒耜,為市廛之二事故之,亦云神農,不云炎帝。蓋自《史記》以前,未有言庖羲風姓為龍師,神農姜姓為火師者;亦未有言太畫《八卦》,作綱罟,炎帝制耒耜,為市廛者。然則庖羲氏之非太,神農氏之非炎帝也明矣!自戰國以後,陰陽之術興,始以五行分配五帝,而《呂氏春秋》采之,《月令》又述之,遂以太為木,為春,炎帝為火,為夏,少為金,為秋,顓頊為水,為冬,黃帝為土,為中央;然亦但言其德各有所主,不謂太先於炎帝,炎帝先於黃帝也。宣、元以後,讖緯之學日盛,劉歆不考其詳,遂以五行相生之序為五帝先後之序,而太遂反前於炎帝,炎帝遂反前於黃帝矣!然考之《易傳》,前乎黃帝者為庖羲、神農,其名不符,考之《春秋傳》,炎帝,太皆在黃帝之後,其世次又不合。於是不得已,謂太即庖羲氏,炎帝即神農氏,而《春秋傳》文為逆數:謂少受黃帝,黃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故先言黃帝,上及太也。嗚呼,有是文理也哉!《傳》云:“火出,於夏為三月,於商為四月,於周為五月。”又云:“自虞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晉主夏盟為范氏。”此皆由今溯昔,然且不用逆數,況於泛舉古帝王之沿革,乃反無故而逆數耶!杜氏不察其謬,乃用歆說以釋《左傳》,固已誤矣。而小司馬《史記索隱》釋《封禪書》非惟不斥其誣,反欲曲全歆說,謂:“神農後子孫亦稱炎帝,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豈黃帝與神農身戰乎!”夫神農果即炎帝,其子孫對黃帝而言,稱炎帝,猶可也,繼神農之後而別之曰炎帝,可乎!且封禪十二家皆易姓受命者,《史記》,《詩傳》之文甚明,若炎帝為神農子孫,則是十一家,非十二家矣。或云:譙周《古史考》即以神農,炎帝為兩人,與《史記》同;惜余未得見其書也。由是言之,誤劉歆,班固者,《呂紀月令》;而誤杜預,司馬貞者,歆與固也。自是以後,學者益以口耳相傳,而黃、炎之世次歷二千年遂無復有正之者矣!曰然則《史記》黃帝之後何以不列炎帝、太?曰:《史記》亦不列少,不但太,炎帝也,將亦謂少在黃帝之前乎!蓋遷之敘五帝本之《大戴記》(記雖刪於《大戴》,而書實在遷前),而《記》本之《魯語》,然《魯語》但舉其有功者言之,實未嘗有五帝之名,亦不謂其間不得復有帝也。若《月令》之五帝,則本之《春秋傳》,然《傳》實亦未有五帝之說。大抵後人之說皆沿之古人而附會之,以致浸失其意。要之,自司馬遷以前,未有言炎帝,太之為庖羲、神農者,而自劉歆以後始有之。學者當取信於古傳記,不必斤斤焉執異端讖緯之說,後儒附會之言以自益其惑也!

【補】“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左傳》昭公十七年)

炎帝與黃帝同時

《晉語》云:“少典娶於有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韋昭《國語》解云:“神農在黃帝前,黃帝滅炎帝,滅其子孫耳;言生者,言二帝本所生出也。”小司馬《索隱》又云:“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炎、黃二帝凡隔八帝五百馀年,若以少典是其父名,豈黃帝經五百馀年而始代炎帝後為天子乎!”後之纂古史者咸以其言為然。余按:《國語》所云“生”者,本謂一父一母所生,文甚明也。幼同生而長不同德,故曰“成而異德。”如韋氏之說,是與炎帝同生者乃黃帝之遠祖?與黃帝用師者乃炎帝之耳孫,則所謂“成而異德”者,其祖乎?其孫乎?如小司馬之說,是生炎帝者一少典氏,生黃帝者一少典氏,則所謂娶於有喬氏者,炎帝之父乎?黃帝之父乎?於文皆不通矣!況炎帝既在黃帝前數百年,則當先言炎帝,不當每文皆先言黃帝也。蓋二家之失,在誤信劉歆,班固之言以炎帝為神農,是以世代不符;雖委曲以為解,卒輾轉而不通。若但據《左傳》、《史記》文,則炎帝承黃帝自可同時,不必曲為之說也。然《國語》之文本亦出於附會,故今并不載。說已詳前《黃帝篇》中。

【備考】“炎帝為火師,姜姓其後也。”(《左傳》)

姜姓所自出

按:《左傳》原姜姓者二:一,此文,以為炎帝之後;一,莊二十三年,以為太岳之後。或太岳即出於炎帝與?其說猶可通也。《國語》原姜姓者三:一,《晉語》謂炎帝姓姜,與此文合。一,《周語》謂共工之從孫四岳船⒄姜,蓋即《傳》之太岳。但炎帝即姓姜,則非至四岳而始賜姓;共工承炎帝後而改制度,則非出於炎帝明甚:二篇必有一誤也。一,《鄭語》謂姜為伯夷之後。伯夷與四岳比肩事舜,齊一國安得祖兩人乎!大抵《國語》所述姓氏皆不足據。竊意《左傳》猶近古,故列之以備考。

共工氏

共工世次

《漢書律歷志》列共工於神農之前。余按:《春秋傳》,共工在黃、炎後,其文甚明;劉歆泥於《呂紀》五德之說,誤以《傳》為逆數,遂以炎帝為神農,太為伏羲,因致失共工之世次耳。今既據《傳》文正其失,則共工固當次之於此。說已詳前《炎帝篇》中。

【補】“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左傳》昭公十七年)

【存參】“共工虞於湛樂,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隋高湮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禍亂并興,共工用滅。”(《周語》)

駁觸山補天之說

《魯語》云:“共工氏之伯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補本紀》云:“女媧末年,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女媧乃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滔水,於是地平天成,不改舊物。”余按:共工氏之為帝為霸,不可考矣;但以《春秋傳》推之,則與黃、炎、二固未有差別也。不知《國語》有所傳耶?抑以共工似官名,不似代名,遂臆度之而云然耶?大抵《國語》之文附會者多,“後土”本非人名,乃不云其子曰勾龍,而云其子曰後土,基舛如是,固不可為據也。所稱“虞於湛樂”云者,或其子孫之事亦未可知。“少之衰,九黎亂德”,“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楚語》、《史記》并有是言,則於共工亦何怪焉。故姑存之於此。至於“觸山”、“補天”之說,本之《淮南子》,《淮南》又因《楚辭》之文而附會之者。《楚辭》、《淮南》本皆荒唐之數,不可為實。而《楚辭》但言地傾,初無觸山補天之說,亦絕不言為共工也。頭能觸山而使之崩,山能傾天地而使之缺折,則魯陽之揮日,愚公之移山,真可謂平平無奇矣!小司馬乃信以為實而載之史,吾恐千百年後將有采稗官小說以補正史之缺者。況祝融乃顓頊之裔,安得越千百年之前而與共工戰乎!大抵唐人好奇而輕信,不辨黑白而一概取之,率皆如是,亦不足盡辨也。

太氏

太或作太昊。按《春秋傳》作太,《傳》文近古,或當不誤,今從之。

【補】“太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左傳》昭公十七年)

【備考】“任、宿、須句、顓臾,風姓也,實司太與有濟之祀。”“陳,太之虛也。”(并《左傳》)

太非包羲氏

《漢書律歷志》以《春秋傳》之太氏為即《易傳》之包羲氏;患其世次不合,遂以《春秋傳》文為逆數。余按:《傳》文如果逆數,則當由少以至極前之包羲:乃由黃帝逆數以至包羲,而忽以極後之少承之,文理尚可通乎!且太、少二帝不同姓,若其時又不相及,則何為皆以“”名?而太紀官為龍,少紀官為鳳,亦似相比然者。然則少氏固當繼太而帝,《左傳》非逆數,太非包羲矣。又按:《春秋傳》,太之後曰任、宿、須句、顓臾,其虛在陳;少之後曰郯,其虛在魯;顓頊之後曰陳,其虛在衛;而黃、炎、共工三代惟炎帝之後見於《傳》,至其虛則皆無聞焉,豈非以近者易考而遠者難詳乎!《國語》雖嘗述黃帝、共工之後,然其文殊乖舛,不足據。然則郯子所言之世次,其非逆數亦明矣。故今列太氏於共工之後,從《左傳》也。馀并見前《炎帝篇》中。

少氏

金天氏非少

《漢書律歷志》云:“少號曰金天氏。”余按:金天氏之名見於《春秋傳》,但云“裔子為玄冥師”而已,未言為少也。劉歆蓋以《月令》秋帝少秋於行為金,故謂金天氏為少耳。不知五德之說本鄒衍之妄談;且顓頊不取號於水,寧少必取號於金乎!少氏之子雖嘗為玄冥,然烈山氏之子柱為稷,周棄亦為稷,顓頊氏之子黎為火正,高辛氏之子閼伯亦為火正,則玄冥一官亦不必少氏之子孫而後可為也;故今寧闕之。說并詳前黃帝以下諸帝篇中。,或作昊;今從《左傳》作,已詳前篇。

【補】“少摯之立也,鳳鳥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左傳》昭公十七年)

【備考】“秋,郯子來朝,公與之宴。昭子問焉,曰:‘少氏鳥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之虛。”(并《左傳》)

【補】“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祝鳩氏,司徒也。雎鳩氏,司馬也。鳩氏,司空也。爽鳩氏,司寇也。鶻鳩氏,司事也。五鳩,鳩民者也。五雉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為九農正,扈民無淫者也。”(《左傳》昭公十七年)

【備考】“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左傳》)

《大戴記》之青陽、玄囂俱非少

《大戴記帝系篇》云:“黃帝產玄囂;玄囂產喬極;喬極產高辛。黃帝產昌意,昌意產高陽。”又云:“黃帝取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氏,產青陽及昌意。青陽降居氵氐水;昌意降居若水。自《史記》始以青陽為玄囂,而《漢書律歷志》遂并以青陽為少,而其子孫名摯。由是皇甫謐以來諸編古史者皆以少為黃帝之子矣。余按:《大戴》、《史記》之文本難征信,然《大戴》云“青陽降居氵氐水”,是明謂青陽不為天子矣。《史記》云:“自玄囂與喬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是亦謂玄囂不為天子矣。青陽、玄囂皆不為天子,惡得以為少氏也哉!且以摯為少子孫之名,則當鳳鳥未至之前,將以何者名其官乎?蓋此皆緣劉歆誤以《春秋傳》郯子之言為逆數,而炎帝、共工、太皆在黃帝前,至少則不可復謂其在太前,而《大戴》、《史記》又皆無少之代,故妄意其即青陽耳。不知四代實皆在黃帝後,《史記》自沿《大戴》之文以顓頊直繼黃帝而遺之,不必曲為說以附會之也。然《史記》以玄囂為青陽,亦非《大戴》本文之意。蓋其前文云“黃帝產玄囂,產昌意”者,乃因敘高陽、高辛之世系而溯及其祖父,非謂黃帝止有此二子也。後文云“黃帝取於西陵氏之子,產青陽及昌意”者,乃因二人同母,故因昌意而并及之,非必此二人即前二人也。司馬氏見其前有玄囂而無青陽,後有青陽而無玄囂,遂妄意為一人,誤矣!又《國語》以青陽為方雷氏之甥,亦與《大戴》文異。大抵《國語》、《大戴》、《史記》本皆不足為據;而《漢志》以為少,說尤荒唐,皆由於不察前人之言而妄以意度之,是以愈轉愈誤。而更後之人又震於其名,以為必有所據而云然,是以帝王之事顛倒錯亂,不可復正;而不知其所據皆此類也!故今并不取。

顓頊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洛浦县| 泾川县| 泰兴市| 莱西市| 海城市| 九龙坡区| 清流县| 昭通市| 永济市| 延津县| 三穗县| 融水| 常宁市| 织金县| 吴旗县| 东方市| 志丹县| 朔州市| 喀喇沁旗| 大丰市| 都昌县| 延寿县| 清水河县| 灵丘县| 同仁县| 衡南县| 吉安县| 奉化市| 志丹县| 涟水县| 甘孜县| 湖州市| 图木舒克市| 深泽县| 威远县| 金门县| 舟曲县| 嘉鱼县| 肥乡县| 周口市| 乌鲁木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