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之輕者。入腠理。重者入募原。尤重者入脾胃。小柴胡腠理之劑也。大柴胡募原之劑也。小建中。半夏瀉心。黃芩。黃連。四方。少陽之脾劑也。柴胡加芒硝。加牡蠣二方。少陽之胃劑也。如太陽少陽。有合病并病。是一軍犯少陽矣。用柴胡桂枝湯是兩路分擊之師也。甚至三陽合并病。是三面受敵矣。法在獨處陽明。陽明之地面整肅。則太少兩路之陽邪。不攻自解。但得內寇寧。而外寇自息。此白虎所由奏捷耳。若陽邪不戰于內地。用大承氣以急下之。是攻賊以護主。若陰邪直入于中宮。用四逆湯以急救其里。是強主以逐寇也。陽明為內地。陽朝界上。即太陽少陽地面。邪入陽明之界近太陽地面。雖不犯太陽。太陽之師不得坐視而不救。故陽明之榮衛病即假麻黃等湯以汗之。近少陽地面。雖不入少陽。少陽之師不得高壘而無戰。故陽明之腠理病。即借柴胡以解之。是知陽明之失守。
非太陽不固。即少陽無備也。所以每每兩陽相合而為病也。若邪已在陽明地面。必出師奮擊。以大逐其邪。不使少留。故用梔豉瓜蒂之吐法以迅掃之。若深入內地。不可復驅則當清野千里。使無所 掠。是又白虎得力處也。若邪在內廷。又當清宮中陰盜。此承氣所由取勝。如茵陳豬苓輩。又為失紀之師立法矣。太陰亦內地。少陰厥陰地面。
是太陰之夾界也。太陰居中州。雖外通三陽。而陰陽既已殊途。心腹更有膈膜之藩蔽。故寒水之邪。從太陽外屬者輕。由少陰內授者重。風木之邪。自少陽來侵者微。因厥陰上襲者甚。如本經正邪。轉屬陽明而為實。猶師老勢窮。
可下之而愈。如陽明實邪。轉屬本經而成虛。則邪盛正衰。溫補挽回者甚難。蓋太陰陽明。地面雖分。并無阻隔。
陽明猶受敵之通衢。甲兵所聚。四戰之地也。太陰猶倉廩重地。三軍所根據。亦盜賊之巢穴也。故元氣有余。則邪入陽明。元氣不足。則邪入太陰。在陽明地面。則陳師鞠旅。可背城一戰。取勝須臾。在太陰地面。則焚劫積蓄。倉廩空虛。枵腹之士。無能御敵耳。厥陰之地。相火游行之區也。其本氣則為少火。若風寒燥濕之邪。一入其境。悉化為熱。即是壯火。其少火為一身之生機。而壯火為一身之大患。且其地面通達三焦邪犯上焦。則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消渴口爛。咽痛喉痹。逼入中焦。即手足厥冷。脈微欲絕。饑不欲食。食即吐蛔。移禍下焦。則熱利下重。
或便膿血。為害非淺。猶跋扈之師矣。仲景制烏梅丸方。寒熱并用。攻補兼施。通理氣血。調和三焦。為平治厥陰之主方。猶總督內地之大帥也。其與之水以治消渴。茯苓甘草湯以治水。炙甘草湯以復脈。當歸四逆以治厥。是間出銳師。分頭以救上焦之心主。而安神明也。用白虎承氣輩。清胃而平中焦之熱實。白頭翁四逆散。清脾而止下焦之熱利。是分頭以救腹中之陰。而扶胃脘之元氣耳。腎為一府。而分陰陽二經。少陰一經。而兼陰陽兩臟者。皆為根本之地故也。邪有陰陽兩途。藏分陰陽二氣。如陽邪犯少陰之陽。反發熱。心煩。咳渴。咽痛。陽邪犯少陰之陰。
則腹痛自利。或便膿血。陰邪犯少陰之陽。則身體骨節痛。手足逆冷。背惡寒。而身倦臥。陰邪犯少陰之陰。則惡寒。嘔吐。下利清谷。煩躁欲死。仲景制麻黃附子細辛。黃連阿膠。甘草桔梗。豬膚半夏苦酒等湯。御陽邪犯少陰之陽也。其制桃花豬苓等湯。御陽邪入少陰之陰也。附子吳萸四逆等湯。御陰邪犯少陰之陽也。通脈四逆茯苓四逆干姜附子等湯。御陰邪入少陰之陰也。少陰為六經之根本。而外通太陽。內接陽明。故初得之而反發熱。與八九日而一身手足盡熱者。是少陰陽邪侵及太陽地面也。自利純青水。心下痛。口燥舌干者。少陰陽邪侵陽明地面也。
出太陽。則用麻黃為銳師。而督以附子。入陽明。則全任大承氣。而不設監制。是猶兵家用向導。與本部不同法也。
其陰邪侵入太陰。則理中四逆加人尿豬膽等法。亦猶是矣。嗟乎。不思仲景之所集。安能見病知原也。
合并啟微第三
病有定體。故立六經而分司之。病有變遷。更求合病并病而互參之。此仲景立法之盡善也。夫陰陽互根。氣雖分而神自合。三陽之底。便是三陰。三陰之表。即是三陽矣。如太陽病。而脈反沉。便合少陰。少陰病而反發熱。
便合太陽。陽明脈遲即合太陰。太陰脈緩即合陽明。少陽脈細小。是合厥陰。厥陰微浮是合少陽。雖無合并之名。
而有合并之實。或陽得陰而解。陰得陽而解。或陽入陰而危。陰亡陽而逆。種種脈癥。不可枚舉。學人當于陰陽兩癥中。察病勢合不合。更于三陽三陰中。審其癥之并與不并。于此陰病治陽。陽病治陰。扶陽抑陰。瀉陽補陰等法。
用之恰當矣。三陽皆有發熱癥三陰皆有下利癥。如發熱而下利。是陰陽合病也。陰陽合病。陽盛者屬陽經。則下利為實熱。如太陽陽明合病。少陽陽明合病。太陽少陽合病。必自下利。用葛根黃芩等湯者是也。陰盛者屬陰經。則下利屬虛寒。如少陰病吐利。反發熱者不死。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不惡寒。而面色赤。用通脈四逆者是也。若陽與湯合。不合于陰。即是三陽合病。則不下利。而自汗出。為白虎癥也。陰與陰合。不合于陽。即是三陰合病。則不發熱。而吐利厥逆。為四逆癥也。并病與合病稍異者。合則一時并見。并則以次相乘。如太陽之頭項強痛未罷。遞見脈弦眩冒。心下痞硬等癥。是與少陽并病。更見 語。即是三陽并病矣。太陽與陽明并病。太陽癥未罷者。從太陽而小發汗。太陽癥已罷者。從陽明而下之。其機在惡寒惡熱而分也。然陽明之病在胃家實。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恐胃家未實耳。如陽明與太少合病。必自下利。何以得稱陽明。要知夾熱下利。即胃實之始。內經所云暴注下迫。皆屬乎熱。其脈必浮大弦大。故得屬之陽明。而不經于太陰也。若下利清谷。里寒外熱。
脈浮而遲者。則浮不得屬之于表。而遲則為在臟。若見脈微欲絕。即身不惡寒。而面色赤者。又當屬之少陰。蓋太陽陽明下利之辨。在清谷不清谷。而太陰少陰之清谷。又在脈之遲與微為辨也。夫陽明主胃實。而有夾熱利。太陰主下利清谷。又因脈微細。而屬少陰少陰脈微下利。反見陽明之不惡寒。而面色赤。若不于合并病參之。安知病情之變遷如此。而為之施治哉。然此為六經言耳。若六經之合并。與內傷外感之合并。神而明之。不可勝極。以陰陽互根之體。見陰陽離合之用。是知六經之準繩。更屬定不定法矣。何漫云三陰無合病并病也哉。
風寒辨惑第四
風寒二氣。有陰陽之分。又相因為患。蓋風中無寒。即是和風。一夾寒邪。中人而病。故得與傷寒相類。亦得以傷寒名之。所以四時皆有風寒。而冬月為重也。傷寒中風。各有重輕。不在命名。而在見癥。太陽篇。言中風脈癥者二。一日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
桂枝湯主之。一日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以二癥相較。陽浮見寒之輕。浮緊見寒之重。汗出見寒之輕。不汗出見寒之重。嗇嗇淅淅。見風寒之輕。翕翕見發熱之輕。發熱惡寒。
見寒熱之俱重。鼻鳴見風之輕。身疼見風之重。自汗干嘔。見煩之輕。不汗煩躁。見煩之重也。言傷寒脈癥者二。
一曰太陽病。或未發熱。或已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以二癥相較。微惡寒。見必惡寒之重。體痛。覺腳攣急之輕。自汗出。小便數。心煩。見傷寒之輕。
或未發熱。見發熱之難。必先嘔逆。見傷寒之重。脈浮。見寒之輕。陰陽俱緊。見寒之重。中風傷寒。各有輕重如此。今人必以傷風為輕。中風為重。但知分風寒之中傷。而不辨風寒之輕重。于是有傷寒見風中風見寒之遁辭也。
夫風為陽邪。寒為陰邪。雖皆因于時氣之寒。而各不失其陰陽之性。故傷寒輕者。全似中風。獨腳攣急不是。蓋腰以上為陽。而風傷于上也。中風重。全似傷寒。而煩躁不是。蓋寒邪嘔而不煩。逆而不燥也。然陰陽互根。煩為陽邪。煩極至躁。躁為陰邪。躁極致煩。故中風輕者煩輕。中風重者煩躁。傷寒重者躁煩。傷風重者微煩。微煩則惡寒亦微。是微陽足以勝微寒。故脈浮不緊矣。如本論所云。凡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以脈浮不緊。故知汗出解也。若不待自解。而妄攻其表。所以亡陽。因陽微故耳。凡傷寒見煩。則寒氣欲解。躁煩是陽為寒郁。而邪轉盛。故傷寒一日。若躁煩者為欲傳。六七日躁煩者。為陽去入陰也。因病入所稟之陽氣有不同。而受邪之部位陰陽更不類。故陽有多少。熱有微甚。如太陽為先天之巨陽。其熱發于榮衛。故一身手足壯熱。陽明乃太少兩陽相合之陽。其熱發于肌肉。故蒸蒸發熱。少陽為半表之陽。其熱發于腠理。時開時合。故往來寒熱。此三陽發熱之差別也。太陰為至陰。無熱可發。因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得主四肢而發熱于手足。所以太陰傷寒手足自溫。太陰中風四肢煩疼耳。少陰為封蟄之本。若少陰不藏。則坎陽無蔽。故有始受風寒。而脈沉發熱者。或始無表熱。八九日來。熱入膀胱。致一身手足盡熱者。厥陰當兩陰交盡。一陽之初生。其傷寒者。有從陰而先厥后熱者。有從陽而先熱后厥者。或陽進而熱多厥少。或陽退而熱少厥多。或陰陽和而厥與熱相應者。是三陰發熱之差別也。太陽為父。多陽盛之病。如初服桂枝而反煩解。半日許而后煩。下之而脈仍浮。氣上撞。與不汗出而煩躁。服藥微除而煩瞑發衄者。皆陽氣重故也。少陰為雌。多亡陽之病。如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脈微欲絕。惡寒蜷臥。吐利汗出。里寒外熱。不煩而躁。皆亡陽故也。又內經病形篇云。邪中于項。則下太陽。中于面。則下陽明。中于頰。則下少陽。
其中膺背兩脅。亦中其經。故本篇太陽受邪。有中項。中背之別。中項則頭項強痛。中背。則背強KT KT 也。陽明有中面中膺之別。中面則目痛鼻干。中膺則胸中脅下痞硬也。此岐伯中陽溜經之義。又云。邪中于陰。從臂 始。自經及臟。藏氣實而不能容。則邪還于府。故本篇論三陰。皆有自利癥。是寒邪還府也。三陰皆有可下癥。是熱邪還府也。此岐伯中陰溜府之義。六經之部位有高下。故受邪之日有遠近。太陽為三陽居表。位最高。最易傷寒。故一日受。陽明為二陽而居前。故二日受。少陽為一陽而居側。故三日受。太陰為三陰。居陰位最高。故四日受。少陰為二陰。居陰位之中。故五日受。厥陰為一陰。居三陰之盡。故六日受。此皆言見癥之期。非六經以次相傳之日也。
內經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適其至所。即此義也。按本論傳字之義。各各不同。必牽強為傳經之謬。傷寒一日。
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是指熱傳本經。不是傳陽明之經絡。陽明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是止寒傳本經。不是傳少陽之經絡。陽明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是止寒傳本經。不是傳少陽之經絡。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癥不見者。為不傳。皆指熱傳本經。不是二日傳陽明。三日傳少陽之謂。太陽病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言七日當來復之辰。太陽一經之病當盡。非日傳一經也。七日復傳太陽之謂。若復傳則不當曰盡。若日傳一經。則不當日行其經矣。若欲再作經。是太陽不罷。而并病陽明。
使經不傳。是使陽明之經。不傳太陽之熱。非再傳少陽之謂也。太陽與陽明少陽地面相近。故太陽之盛而不罷。使轉屬陽明。陽已衰而不罷。使轉系少陽。若陽陷則轉系太陰。陽虛則轉入少陰。陽逆則轉入厥陰矣。陽明萬物所歸。
故六經皆得轉屬。而陽明無所復傳。是知陽明無轉屬少陽之病。陽明太陰。俱屬于胃。胃實則太陰轉屬陽明。胃虛則陽明轉屬太陰矣。少陰與二陰地面相近。受太陰之寒。則吐利清谷。受厥陰之熱。則咽痛便血也。厥陰為陰之盡。亦如陽明之無復傳。然陰出之陽。則熱多厥少。陰極亡陽。則熱少厥多。此即少陽往來寒熱之變局。按本論云。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為中風。又云。太陽中風。脈浮緊。不汗出而煩躁。又云。陽明中風。脈弦浮大不得汗。合觀之。不得以無汗謂非中風矣。本論云。太陽病。或未發熱。或已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而未嘗言無汗。又云。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此不冠傷寒。又不言惡寒。又云傷寒脈浮。自汗出。微惡寒。合觀之。又不得以有汗非傷寒矣。今人但據桂枝條之中風自汗。而不究傷寒亦有自汗出者。強以麻黃癥為無汗之傷寒。而不究中風最多無汗者。謂傷寒脈浮緊。中風脈浮緩。而不知傷寒亦有浮緩。中風亦有浮緊者。知三陽脈浮。三陰脈沉。而不知三陰皆有浮脈。三陽亦有沉脈者。
總是據一條之說。不理會全書耳。當知麻黃湯。大青龍湯。治中風之重劑。桂枝湯。葛根湯。治中風之輕劑。傷寒可通用之。非主治傷寒之劑也。世皆推桂枝湯。為中風主劑。而不敢以大青龍為中風之劑者。是惑于中風見寒。傷寒見風之謬。不敢以麻黃湯。為中風之劑者。是泥于有汗為中風。無汗為傷寒之謬也。風為陽邪。因四時之氣而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