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 傷寒法祖
  • 任越庵
  • 3484字
  • 2015-12-23 16:26:04

且一日亦具四時之氣。而運更有郁復淫勝之不同。故有麻黃桂枝葛根青龍等法。當知四時俱有中風傷寒。不得拘春傷于風。冬傷于寒之一說也。太陽經多中風方。麻黃附子細辛真武附子茱萸白通四逆通脈等湯是也。中風諸方可移治傷寒。傷寒諸方不可治中風者。寒可溫而風不可以熱治也。風為陽邪。故中風者。在少陰每多陽癥。寒為陰邪。

故傷寒者。雖在太陽每多陰癥。太陽經多中風癥。陽從陽也。少陰經多傷寒癥。陰從陰也。夫風者善行而數變。故脈癥皆不可拘。自變者觀之。其癥或自汗鼻鳴?;驘o汗而喘?;虿缓钩龆鵁┰?。或下利嘔逆?;蚩视嬎?。或往來寒熱?;蚩谏嘌矢伞;蚨虤飧節M。鼻干嗜臥?;蚰砍喽@。胸滿而煩。或四肢煩疼。種種不同。其脈或浮緩?;蚋【o?;蛳叶〈蟆;蜿栁㈥帩??;蜿栁㈥幐?。亦種種不同。自不變也觀之。惟浮是中風之主脈。惡風是中風之定癥。蓋風脈變態不常。而浮為真體。風癥變幻多端。而惡風其真情也。仲景廣設諸方。以曲盡常變耳。夫寒之傷人也有三。早晚霧露。四時風雨。冬春霜雪。此天之寒氣也。幽居曠室。磚地土 。大江深澤。邃谷名山。地之寒氣也。好飲寒泉。喜食生冷??崾裙瞎?。誤服冷藥。人之寒氣也。此義最淺。傷寒諸書莫之或及。而以冬寒春溫。時疫之癥掩之。何不求致病之因。而歸時令之變耶。夫寒固為冬氣。三時豈必無寒。第寒有輕重。傷亦有輕重。不拘定于冬。溫固為春氣。而三時亦病溫。且溫隨時而發者多。因冬月傷寒所致者少。不可謂必然之道也。即冬時病溫。

亦因其人陰虛而發。豈冬時之暖氣。即有毒以傷人乎。若時行疫氣。正天地溫熱之毒。如涼風一起。疫即自散。豈遇寒而反重耶。疫與寒。為風馬牛不相及。何得以寒冠時行之疫。若為暴寒所折而病。即是三時之傷寒。勿得忘以疫名之矣。謂三四月陽氣尚弱。為寒折而病熱輕。五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折而病熱重。七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折而病熱微。此叔和之莫須有也。夫病寒病熱。當審其人陰陽之盛衰。不得拘天時之寒熱。天氣之寒熱以傷人。必因其人陰陽之多少。元氣之虛實為輕重。不全憑時令之陰陽為轉移也。所以仲景立方。全以平脈辨癥為急務。不拘于受病之因。不拘于發病之時為施治。如夏月盛暑。而傷寒吐利。多有用姜附吳萸而始效。隆冬嚴寒而病溫。多有用石膏硝黃而熱乃解者。謂麻黃桂枝二湯。只宜于冬月之正傷寒。三時不可輕用。其失豈不多乎。夫開口言傷寒。動手反用寒涼克伐之劑。曷不于傷寒二字顧名思義耶。寒傷于表。法當溫散。寒傷于里。法當溫補。仲景治傷寒。只有溫散溫補二法。其清火涼解吐下等法。正為溫暑時疫而設。所以治熱。非以治寒。治熱淫于內。非治寒傷于表也。

今傷寒家皆曰。仲景治溫治暑。必另方治法。今遺失而無征。傷寒只有汗吐下三法。將溫補正法。置之不用。反曰治傷寒無補法。于是人傷于天地之寒者輕。復傷于醫師之法者重。死于寒食之內傷者少。死于寒藥之內傷者多耳。

溫暑指歸第五

內經論傷寒。而反發熱者有三義。有當時即發者。曰人傷于寒。則為病熱也。有過時發熱者。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也。有隨時易名者。曰凡病傷寒而成濕者。先夏至日為病溫。后夏至日為病暑也。夫病溫病暑。當時即病者不必論。

凡病傷寒而成者。其病雖由于冬時之傷寒。而根實種于其人之郁火。內經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溫。此明冬傷于寒。春必病溫之源。先夏至日為溫病。后夏至日為暑病。申明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之故。夫人傷于寒。則為病熱其恒耳。此至春夏而病者。以其人腎陽有余。好行淫欲。不避寒冷。雖外傷于寒。而陽氣足以御之。但知身著寒。而不為寒所病。

然表寒雖不內侵。而虛陽亦不得外散。仍下陷入陰中。故身不知熱。而亦不發熱。所云陽病者。上行極而下也。冬時行收藏之令。陽不遽發。寒愈久。則陽愈匿。陽日盛。則陰日虛。若寒日多。而蓄熱淺。則陰火應春氣而病溫。若寒日多而郁熱深。則陰火應夏氣而病暑。此陰消陽長。從內而達于外也。叔和不知此義。謂寒毒藏于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夫寒傷于表。得熱則散。何以能藏。設無熱以御之。必深入腑臟。何以只藏于肌膚。且能藏者不能變。何以時換其所藏乎。不知原其人之自傷。而但咎其時之外傷。只知傷寒之因。不究熱傷其本。妄擬寒毒之能變熱。不知內陷之陽邪。發見其本來面目也。又謂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者。皆因冬時觸寒所致。而非時行之氣。不知辛苦之人。

動搖筋骨。凡動則為陽。往往觸寒即散?;蛞蝠嚭≌哂兄;蛞騽诰攵l熱者有之。故春夏之時。辛苦之人。因虛而感時行之氣者不少矣。若夫春夏之濕熱。由冬時觸寒所致者。偏在飽暖淫欲之人。不知持滿醉以入房。以竭其精。以耗其真。陽強不能密。精失守而陰虛。故移禍至于春夏也。內經論溫之脈癥治法甚詳。學人多不得要領。仲景獨挈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提綱。悉溫病之底蘊。合內經冬不藏精之旨矣。熱論以口燥舌干而渴屬少陰。少陰者封蟄之本。

精之處也。少陰之表。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名曰陰中之陽。故太陽病。當惡寒。此發熱而惡寒者。是陽中無陰矣。而即見少陰之渴。太陽之根本悉露矣。于此見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孤陽無時而發為溫病也。溫病癥治。

散見六經。請類推之。如傷寒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是傷寒溫病之關也。寒去而熱罷。即傷寒欲解癥。寒去而熱不解。

是溫病發見矣。如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即是溫勢猖狂。用白虎加人參預保元氣于清火之時。

是凡病傷寒而成溫者之正治法也。因所傷之寒邪隨大汗而解。所成之溫邪隨大汗而發。焉得無虛。設不加參。則熱邪從白虎而解。安保寒邪不從白虎而來乎。是傷者當補。治病必求其本耳。如服柴胡渴已??收邔訇柮髡咭?。以法治之。夫柴胡湯有參甘姜棗。皆生津之品。服已反渴。是服寒之劑。不足以解溫邪。少陽相火直走陽明也。是當白虎加人參法。若柴胡加人參之法。非其治矣。夫相火寄甲乙之間。故肝膽為發溫之源。腹胃為市。故陽明為成溫之藪。陽明始雖惡寒。

二日自止。即不惡寒。而反惡熱。此亦病傷寒而成溫之一征也。若夫溫熱不因傷寒而致者。只須扶陰折陽。不必補中益氣矣。且溫邪有淺深。治法有輕重。如陽明病。脈浮發熱??视嬎?。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瘀熱在里不得越。身體發黃??视嬎P”悴焕摺R痍悳髦I訇幉?。得之二三日??谠镅矢烧?。大承氣湯急下之。厥陰病下利欲飲水者。白頭翁湯主之。此仲景治溫之大略也。夫溫與暑。偶感天氣而病者輕。因不藏精者。為自傷其病重。若再感方土之異氣。此三氣相合而成溫疫也。溫熱利害。只在一人。溫疫移害。禍延鄰里。今人不分溫熱溫疫。渾名溫病。令人惡聞而諱言之。因于辭之害義矣。吳又可溫疫論。程效倩熱病注。俱有至理可傳。愚不復贅。余義詳見方論。

濕異同第六

(風寒濕暑燥熱)六氣為病。皆能發熱。然寒與熱相因。暑與熱相繼。獨燥與濕相反。風寒溫暑皆因天氣。而濕病多得之地氣。燥病多得之內因。此病因之殊同也。內經病機十九條。其分屬六氣者。火居其人。風寒濕者居其一。燥癥獨無。若諸 項強。皆屬于濕。愚嘗疑其屬燥。今本論有 濕之分。又曰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 。則 之屬燥可知也。夫 以狀名。因血虛而筋急耳。六氣為患。皆足以致 。然不熱則不燥。不燥則不成矣。六經皆有 病。須審部位以別之。身以后屬太陽。

則凡頭項強急。頭背KT KT 。脊強反張。腰似折。髀不可以曲。HT 如結。皆其癥也。身之前者屬陽明。頭項搖動。

口禁齒。缺盆紐痛。腳攣急。皆其癥也。身之側屬少陽??谘?斜。手足牽引。兩脅拘急。半身不遂。皆其癥也。若腹內拘急。因吐利而四肢拘急。是太陰 。惡寒蜷臥。尻以代踵。脊以代頭。俯而不能仰者。是少陰 。睪丸上升。宗筋下注。

小腹里急。陰中拘牽。膝脛拘急者。厥陰 也。若 之挾風寒者。其癥發熱無汗而惡寒。氣上撞胸。而小便少。其脈必堅緊。其狀必強直而口噤。此得天之氣。內經所云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者是。其勢勇猛。故曰剛 。病自外來。當逐邪而解外。 有夾本邪而為外患者。其邪從內出。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其脈沉遲。其狀則項背強。KT KT 。此得之地氣。

內經所云。諸 項強。皆屬于濕者是也。其勢 弱。故名柔 。病因于內也當滋陰以和內。治濕君栝蔞根者。非以治風。

實以生津。非以治濕。實以潤燥耳。夫 之始也。本非正病。必夾雜于他病之中。人之病此者。世醫悉指為風。所以不明其理。善醫者。必于他癥中審察而預防之。如頭項強痛。即 之一端。是太陽之血虛。故筋急也。今人但知風寒。

不恤津液。所以發汗太多。因致痙者多矣。夫 本有由來。一經妄治。即奇形必見。項背強KT KT 。是 之征兆。

故用葛根。身體強。是 狀已著。故用栝蔞根。臥不著席。腳攣急。口禁齒 。是 之極甚。故用大黃芒硝。無非用多津多液之品。以滋養陰血。不得與當汗當下者同例也。觀傷寒脈浮自汗。心煩惡寒。而見腳攣急。是 勢已成。須當滋陰存液。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集安市| 海南省| 福安市| 嘉善县| 罗甸县| 澜沧| 五家渠市| 监利县| 雷波县| 延安市| 梁河县| 扎囊县| 筠连县| 大关县| 个旧市| 巫山县| 丁青县| 富源县| 嵊州市| 托里县| 黄山市| 都兰县| 南部县| 东至县| 康乐县| 霍邱县| 平陆县| 舒兰市| 天等县| 元阳县| 读书| 军事| 濮阳县| 房产| 仪征市| 射洪县| 兴仁县| 江山市| 桑植县| 仪陇县|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