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 傷寒六書
  • 陶華
  • 3045字
  • 2015-12-23 15:51:24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知母 百合 生地黃 陳皮渴,加天花粉。胸中煩躁,加山梔。有微頭疼,加羌活、川芎。嘔吐,入姜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食復者,加枳實、黃連;甚重,大便實者,加大黃。胸中虛煩,加竹茹、竹葉。

瘥后干嘔,錯語失神,呻吟睡不安者,加黃連、犀角。咳喘者,加杏仁。百合,宜加麻、連。心中驚惕,為血少,加當歸、茯苓、遠志。虛汗者,加黃 。脾倦,加白術(shù)。腹如雷鳴,加煨生姜。勞復時熱不除,加葶藶、烏梅、生艾汁。

水二鐘,棗一枚,姜三片,槌法,醋煮鱉甲,煎之溫服。

如圣飲 治剛?cè)岫?。頭搖口噤,身反張,手足攣搐,頭面赤,項強急,與螈 同治法。

羌活 防風 川芎 白芷 柴胡 芍藥 甘草 當歸 烏藥 半夏 黃芩有汗是柔 ,加白術(shù)、桂枝。無汗是剛 ,加麻黃、蒼術(shù)。口噤切牙者,如大便實,用大黃利之。

水二鐘,姜三片,煎之,臨服入姜汁、竹瀝,溫服。

溫經(jīng)益元湯 治因汗后大虛,頭眩,振振欲擗地,并肉 筋惕,及因發(fā)汗太多,衛(wèi)虛亡陽,汗不止,或下后利不止,身疼痛者,并皆治之。

熟地黃 人參 白術(shù) 黃 甘草 白芍藥 當歸 生地黃 白茯苓 陳皮 肉桂 附子如飽悶,加枳殼,去地黃。如瘦人,去芍藥。有熱,去附子。利不止,加炒白術(shù)、升麻、陳壁土,去當歸、地黃。嘔者,加姜汁制半夏。渴者,加天花粉。汗后惡風寒,屬表虛,去附子、肉桂、生地黃,加桂枝、膠飴。

水二鐘,姜三片,棗一枚,槌法,加糯米一撮,煎之溫服。

逍遙湯 治有患傷寒,瘥后血氣未平,勞動助熱,復還于經(jīng)絡(luò)。因與婦人交接,淫欲而復發(fā),不易有病者,謂之勞復。因交接,淫欲而無病患反得病者,謂之陰陽易。予曾見舌出數(shù)寸而死者,多矣。此證最難治,必宜此湯。

人參 知母 竹青(如卵縮腹痛,倍加) 黃連 甘草 滑石 生地黃 韭根 柴胡 犀角水二鐘,棗二枚,姜三片,煎之。槌法,臨服入燒 襠末一錢半調(diào)服。有粘汗出為效,不粘汗出再服。以小水利,陰頭腫即愈。

升陽散火湯 此湯治有患人叉手抹胸,尋衣摸床,譫語昏沉,不醒人事。俗醫(yī)不識,見病便呼為風證,而因風藥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肝熱乘于肺金,元氣虛不能自主持,名曰撮空證。小便利者,可治;小便不利者,不可治。

人參 當歸 柴胡 芍藥 黃芩 甘草 白術(shù) 麥門冬 陳皮 茯神有痰者,加姜汁炒半夏。大便燥實,譫語發(fā)渴,加大黃。泄漏者,加升麻、炒白術(shù)。

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金首飾,煎之熱服。

再造散 治患頭疼發(fā)熱,項脊強,惡寒無汗,用發(fā)汗藥二三劑,汗不出者。庸醫(yī)不識此證,不論時令,遂以麻黃重藥,及火劫取汗,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陽虛不能作汗,故有此證,名曰無陽證。

黃 人參 桂枝 甘草 熟附 細辛 羌活 防風 川芎 煨生姜夏月,加黃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水二鐘,棗二枚,煎至一鐘。槌法,再加炒芍藥一撮,煎三沸,溫服。

黃龍湯 治有患心下硬痛,下利純清水,譫語發(fā)渴,身熱。庸醫(yī)不識此證,但見下利,便呼為漏底傷寒,而便用熱藥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誤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邪傳里,胃中燥屎結(jié)實,此利非內(nèi)寒而利,乃日逐飲湯藥而利也,宜急下之,名曰結(jié)熱利證。身有熱者,宜用此湯;身無熱者,用前六乙順氣湯。

大黃 芒硝 枳實 濃樸 甘草 人參 當歸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

水二鐘,姜三片,棗子二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熱服為度。

調(diào)榮養(yǎng)衛(wèi)湯(即補中益氣湯。) 治有患頭疼,身熱惡寒,微渴, 然汗出,身作痛,腳腿酸疼,無力沉倦,脈空浮而無力。庸醫(yī)不識,因見頭疼,惡寒發(fā)熱,便呼為正傷寒,而大發(fā)其汗,所以輕變重而害人者,多矣。殊不知勞力內(nèi)傷氣血,外感寒邪,宜少辛甘溫之劑則愈,名曰勞力感寒證。故經(jīng)云: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溫能除大熱,正此謂也。有下證者,大柴胡下之則緩。

人參 黃 當歸 生地黃 川芎 柴胡 陳皮 甘草 細辛 羌活 防風 白術(shù)元氣不足者,加升麻少許,須知元氣不足者,至陰之下求其升。口渴,加天花粉、知母。喘嗽,加杏仁,去升麻。汗不止,加芍藥,去升麻、細辛。胸中煩熱,加山梔、竹茹。干嘔者,加姜汁炒半夏。胸中飽悶,加枳殼、桔梗,去生地黃、甘草、黃 、白術(shù)少許。痰盛者,加栝蔞仁、貝母,去防風、細辛。腹痛,去 、術(shù),加芍藥、干姜和之。其因血郁內(nèi)傷有痛處,或大便黑,加桃仁、紅花,去芍、辛、羌、防、黃 、白術(shù);太甚者,加大黃,下盡瘀血則愈,后撮本方去大黃調(diào)理。

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槌法。入蔥白一莖,煎之溫服。

導赤各半湯 治患傷寒后心下不硬,腹中不滿,大小便如常,身無寒熱,漸變神昏不語,或睡中獨語一二句,目赤唇焦,舌干不飲水,稀粥與之則咽,不與則不思,形如醉人。庸醫(yī)不識,而誤人者,多矣。殊不知熱傳手陰心也,心火上而逼肺,所以神昏,名越經(jīng)證。

黃連 黃芩 甘草 犀角 麥門冬 滑石 山梔 茯神 知母 人參水二鐘,姜、棗煎之。槌法,加燈心一握,煎沸,熱服。

益元湯 治有患身熱頭疼全無,不煩便作躁悶,面赤,飲水不得入口。庸醫(yī)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藥,誤死者,多矣。殊不知元氣虛弱,是無根虛火泛上,名曰戴陽證。

熟附 甘草 干姜 人參 五味 麥門冬 黃連 知母 蔥 艾水二鐘,姜一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童便三匙,頓冷服。

桂苓飲 治有患初得病無熱,譫語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庸醫(yī)不識,呼為狂發(fā),誤用下藥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熱結(jié)膀胱,名曰如狂證。

豬苓 澤瀉 桂枝 甘草 白術(shù) 知母 黃柏 山梔 葉水二鐘,姜三片,煎至一鐘。槌法,再加滑石末一錢,煎三沸,溫服,取微汗為效。

當歸活血湯 治有患無頭疼,無惡寒,止則身熱發(fā)渴,小水利,大便黑,口出無倫語。庸醫(yī)不識,呼為熱證,而用涼劑誤人,多矣。殊不知內(nèi)傳心脾二經(jīng),使人昏迷沉重,故名挾血如見祟。

當歸 赤芍藥 甘草 紅花 桂心 干姜 枳殼 生地黃 人參 柴胡 桃仁泥服三帖后去桃仁、紅花、干姜、桂心,加白術(shù)、茯苓。

水二鐘,姜一片,煎之。槌法,入酒三匙調(diào)服。

加味導痰湯 治有患憎寒壯熱,頭痛,昏沉迷悶,上氣喘急,口出涎沫。庸醫(yī)不識,皆為傷寒治之,誤人多矣。殊不知此因內(nèi)傷七情,以致痰迷心竅,神不守舍,神出舍空,空則痰生也,名曰挾痰如鬼祟。痰證類傷寒,與此同治法。

茯苓 半夏 南星 枳實 黃芩 白術(shù) 陳皮 甘草 桔梗 黃連 栝蔞仁 人參年力壯盛,先用吐痰法,次服此湯。

水二鐘,姜三片,棗二枚,煎之。臨服槌法,入竹瀝、姜汁,溫服。

加減調(diào)中飲 治食積類傷寒,頭疼,發(fā)熱惡寒,氣口脈緊盛,但身不痛,此與為異耳。經(jīng)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輕則消化,重則吐下。此良法也。

蒼術(shù) 濃樸 陳皮 甘草 白術(shù) 山楂 神曲 枳實 草果 黃連 干姜腹中痛,加桃仁;痛甚,大便實熱,加大黃下之,去山楂、草果、神曲、干姜。心中兀兀欲吐者,與干霍亂同,吐法用滾水一碗,入鹽一撮,皂莢末五分探吐。

水二鐘,姜一片,煎之。槌法,臨服入木香磨取汁,調(diào)飲即效。

加減續(xù)命湯 治香港腳類傷寒,頭疼,身熱惡寒,肢節(jié)痛,便秘嘔逆,腳軟屈弱,不能轉(zhuǎn)動,但起于腳膝耳,禁用補劑及淋洗。

防風 芍藥 白術(shù) 川芎 防己 桂枝 甘草 麻黃 蒼術(shù) 羌活暑中三陽,所患必熱,脈來數(shù),去桂枝、麻黃,加黃芩、黃柏、柴胡。寒中三陰,所患必冷,脈來遲,加附子。起于濕者,脈來弱,加牛膝、木瓜。起于風者,脈來浮,加獨活。元氣虛,加人參少許。大便實者,加大黃。

水二鐘,棗二枚,姜一片,燈心二十莖,煎之,槌法,入姜汁調(diào)之,溫服。

芩連消毒湯 治天行大頭病,發(fā)熱惡寒,頭項腫痛,脈洪,取作痰火治之。其喉痹者,亦照此方治之。

柴胡 甘草 桔梗 川芎 黃芩 荊芥 黃連 防風 羌活 枳殼 連翹 射干 白芷先加大黃利去一二次,后根據(jù)本方去大黃,加人參、當歸調(diào)理。

水二鐘,姜三片,煎至一鐘,鼠粘子一撮,再煎一沸,槌法,入竹瀝、姜汁,調(diào)服。

六神通解散 治時行,三月后謂之晚發(fā),頭痛,身熱惡寒,脈洪數(shù),先用沖和湯,不愈,后服此湯。

麻黃 甘草 黃芩 石膏 滑石 蒼術(shù) 川芎 羌活 細辛水二鐘,姜三片,槌法,入豆豉一撮,蔥白二莖,煎之,熱服取汗,中病即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郴州市| 循化| 海门市| 冷水江市| 福建省| 宁明县| 东源县| 江口县| 唐海县| 方山县| 常熟市| 都昌县| 阿拉尔市| 中江县| 留坝县| 南开区| 长海县| 澳门| 海门市| 马鞍山市| 青铜峡市| 凤城市| 晋江市| 左贡县| 綦江县| 大英县| 鲜城| 永泰县| 巨野县| 通海县| 长海县| 张掖市| 宁强县| 孟连| 黄骅市| 南城县| 旅游| 黔西| 福贡县| 阿荣旗|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