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 樂邦文類
  • 宗曉
  • 4846字
  • 2015-12-23 11:12:24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提。斯為第一

長水疏曰。無量壽亦名無量光。一專為憶如佛。一人專忘。謂不念者。如是眾生見佛不定。故云若逢不逢等。佛與眾生憶念相應。故如形影。念佛心者。初即以生滅心緣佛相好。專注一境心無間。然見佛相好。如鏡現像。復觀所念之佛。俱為虛妄。本無自性。從念想現。故能念之心已起。未起自何而有。不見一法畢竟空寂。本來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故曰入無生忍。我既得度。眾生與我無異。無異之性互相關涉。故念佛者。我皆攝之。念屬意根。意即諸根所依。故云都攝。念即無念。故云凈念。不以念間故云相繼。集解曰。以證驗修。念佛之心。不可單約事解。念存三觀。佛具三身。心破三惑。無生忍位。方可得入

鼓音王經 彌陀國城父母親屬

佛在贍波大城。法會說西方安樂世界阿彌陀佛。若人能持名號。臨欲終時。彼佛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歡悅。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其國號清泰圣王。其城縱廣十千由旬。于中充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父。名月上轉輪圣王。其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攬光。神足精進。名曰大化。魔主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靜。若人誦此鼓音聲王大陀羅尼。十日十夜。六時專念敬禮彼佛。堅固正念。悉除散亂。念念不絕。十日之中。必見彼佛。并見十方如來及所住處。唯除重障鈍根之人。所不能睹(咒廣不錄)

孤山彌陀疏曰。鼓音王經。既有女人及惡逆者。豈非彌陀現穢土耶。天竺決疑曰。天親論女人根缺不生。鼓音王佛母。且指初降生時。成正覺已。國土隨凈。必無女人。其母或轉成男子。如此方龍女。或復命終。如悉達母。二家所說。天竺為正。以經所說遠離胞胎穢欲。佛勸人往生故。但對機不等。與諸經少差降耳

阿彌陀經 極樂過十萬億佛土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霅川新疏曰。極樂之土有四不同。所謂同居方便實報寂光。前三傳傳而論。有苦有樂。唯寂光乃至極之樂耳。同居中有二。謂同居穢同居凈。今經所明。是同居凈。佛意意令行人至寂光之樂。而彼未宜。且令取于同居之凈。既至彼凈。則究竟寂光之樂可期矣。大哉圣人善權。其若是乎

十疑論問曰。西方去此十萬億佛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答為對凡夫肉眼生死心量說耳。西方去此十萬億剎。但使眾生凈土業成者。臨終在定之心。即是凈土受生之心。動念即是生凈土時。為此觀經云。彌陀佛國。去此不遠。又業力不可思議。一念即生。不須愁遠。又如人夢。身雖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生凈土亦爾。不須疑也

自信錄曰。極樂去十萬億剎。凡夫命終頃刻至者。自心本妙耳。如楞嚴曰。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性真常中。求于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以此推之。當命終時。染濁緣離。故娑婆當處幻滅。清凈緣合。故極樂當處幻生。此滅彼生。間不容發。亦何頃刻之可論乎。抑見終日取舍。而未嘗取舍者矣

阿彌陀經 七日不亂感佛往生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孤山疏曰。不可以少善根得生。則反顯可以多善得生也。少善謂等閑發愿散亂稱名。多善謂執持名號要期日限。執謂執受。持謂任持。信力故執受在心。念力故任持不忘

霅川疏曰。福德雖多。大略如觀經中。三種凈業可也。天臺判三種凈業為散心。十六妙觀方名正受。以彼例此。福德因緣即散心。一心不亂即正受。孤山判此經是散善。觀經屬定善。予不韙彼說。且普門品疏。釋一心稱名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不間名事一心。若達此心。四性不生。與空慧相應。是理一心。用彼驗此。一心亦然。普門品中。無不亂二字。智者尚作空慧釋之。今云一心不亂。何苦貶為散善

觀無量壽經 行三種業得生西方

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此三種業。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凈業正因

天臺觀經疏曰。初業共凡夫。次共二乘。后是大乘不共之法。第一敬上接下慈心行也。修十善業。是其止行。身除三邪。口離四過。意斷三惡。第二在家戒。亦即十戒。具足眾戒者。道俗備受微細。不犯威儀者。三千悉不缺也。第三發菩提心是愿。起意趣向名為發心。佛果圓通。說為菩提。讀誦大乘。明修解也。行能運通。說之為乘。妙宗曰。此三種業。得前者。不得后后。得后后者。必得前前

觀無量壽經 初修日觀送想西方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于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

觀經疏曰。落日懸鼓。用標送想之方。妙宗曰。系心之法。須觀落日者。欲令定想趣于西方。是向彌陀所居處故。即以所見落日。為境想之。今起觀中之日。以圓人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今以具日之心。緣于即心之日。令本性日顯現其前。斯乃以法界心。緣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豈不即空假中。此心堅住明了。則日觀成也

觀無量壽經 第八像觀約心觀佛

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諦觀彼佛

觀經疏曰。諸佛如來下。泛明諸佛。是故應當下。遍觀彌陀。法界身者。報佛法性身也。眾生心凈。法身自在。故言入。如白日升天影現百川。明佛身自在能隨物現也。又法界身是佛身。無所不遍。法界為體。得此觀佛三昧。解入相應。故言入心想也。是心作佛者。佛本是無心凈故有。是心是佛者。向問佛本是無心凈故有。便謂條然。故言即是。始學名作。終成即是。妙宗釋曰。欲想佛身。須知觀體。體是本覺起成能觀。本覺乃是諸佛法界之身。以諸佛無別所證。全證眾生本性故也。若始覺有功。本覺乃顯。故云法身從心想生。又復彌陀與一切佛。一身一智應用亦然。彌陀身顯即諸佛身。諸佛相明即彌陀體。是故泛明諸佛。以為彌陀觀體。從法界身下。是約感應道交釋。從又法界身下。是解入相應釋。融心解曰。若無初釋。則觀非觀佛。若無次釋。則生佛體殊。二釋相成。是今觀法。是心作佛者。明即心變全性成修。是心是佛者。心外無佛。佛外無心。既全是心。心豈見心。如指不自觸刀不自傷。般舟所謂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者。不知心等止觀。約此而立中觀。般舟與此文同也。如來恐人著相觀佛故。于真像之前。示乎觀體。令依此法而觀佛身。妙宗又曰。今之心觀。非直于陰觀本性佛。乃托他佛顯乎本性。故先明應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覺。故應佛顯知本性明。托外義成。唯心觀立。若論作是。即不思議三觀也。以若破若立名作。空假二觀也。不破不立名是。中道觀也。全是而作。則三諦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則三諦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能破三惑。能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圓應。能成我心三身當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則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應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一心修此三觀。乃十六觀之總體。一經之妙宗。文出此中。義遍初后。是故行者。當用此意修凈土因。不可不知

觀無量壽經 具三種心即得往生

若有眾生。愿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

觀經疏曰。至誠心者。即實行眾生。至之言專。誠之言實。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云深心。亦從深理生。亦從厚樂善根生。故十地經云。入深廣心。涅槃云。根深難拔。故曰深心。善導釋曰。身禮拜彼佛。口稱場彼佛。意觀察彼佛。三業真實故名至誠心。以真實信心。信知自身具足煩惱流轉三界。信知彌陀本愿稱名下至十聲得生。乃至一念無有疑心。故名深心。凡所作為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發愿心。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觀無量壽經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下品下生者。作不善業五逆十惡。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即得往生

觀經疏曰。善心相續至于十念。或一念成就即得往生。以念佛除滅罪障故。即以念佛為勝緣也。問云何以少時心力。而能勝終身造惡耶。大論自有此責。是心雖少時。而力猛利諦心決斷。勝百年愿力。是心名為大心。以舍身事急故。如人入陣不惜身命名為健人也。妙宗曰。此雖造惡。已曾修觀。故使臨終勸念。定心則成。亦是乘急戒緩人也。縱現世不修三昧。亦是宿種今熟。故十疑論云。臨終遇善知識。十念成就者。并是宿善業強。始遇知識。作此解釋。方合定善之義。若本不修三昧者。則屬前悔有輕重義也

觀無量壽經 韋提侍女皆得往生

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心生歡喜。逮無生忍。世尊悉記。皆當往生

觀經疏問曰。論說女人根缺不生。此經韋提希五百侍女同生云何。曰論說女人根缺不生者。就彼為言。生彼國者。凈根離欲故無女人。身根精上。故無根缺。經語初生故。有善心一切得往。十疑論曰。彼無女人。及無盲聾喑啞人。但此處女人及盲聾喑啞人。心念彌陀悉生彼國

阿彌陀經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

佛言其中輩人。雖不去家舍欲。當持經戒。分檀布施。常信佛語。欲生佛國。其人命終。自見阿彌陀佛。往至佛國。可得智慧勇猛。若人中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諸善得福。不信彌陀佛國往生。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無所專據。續其善愿為本故得往生。其人壽終。不能得至阿彌陀佛所。便道見阿彌陀佛國界邊七寶城中。心大歡喜。便止其中。七寶水池蓮華化生。其城縱廣二千里。快樂如忉利天。不見彼佛。但見光明。心自悔責。其人于城中五百歲。乃得往至阿彌陀佛。聞經聞解

無量壽經 不了佛智胎宮受生

佛告慈氏。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對曰已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于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慈氏白佛。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言。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愿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愿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法。不見僧。是故于彼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眾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加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佛言。其人作是以后。若復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得福。不信往生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令其人于臥夢中見阿彌陀國土。心中大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諸善。今當往生。其人但念。口不能言。即自悔過者。疑差減少。悔無所及。其人命終。即生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里七寶城中。心獨歡喜。便止其中。于七寶浴池。蓮華化生。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于其城中五百歲竟。乃得出至阿彌陀佛所。其人聞經。心不開解。智慧不明。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復去阿彌陀佛大遠。不能得近。亦如第二中輩狐疑也。其人久久亦當智慧開解。知經勇猛。次如上第一輩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求道時。中悔狐疑。暫信暫不信。不信作善得其福德。皆自然得之爾。當知。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渡口区| 肇州县| 汶川县| 阜南县| 资中县| 勃利县| 石嘴山市| 桂林市| 巩义市| 青海省| 喜德县| 沂南县| 南宫市| 开封市| 金昌市| 新竹县| 西盟| 皮山县| 雅江县| 永清县| 石首市| 临朐县| 嘉荫县| 柘荣县| 巴南区| 正镶白旗| 云林县| 双峰县| 灵山县| 旬阳县| 邯郸市| 山东| 大冶市| 苗栗市| 天镇县| 灵寿县| 泰和县| 织金县| 女性| 绵竹市| 二连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