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樂邦文類
  • 宗曉
  • 4869字
  • 2015-12-23 11:12:24

乾道中德壽宮親灑宸毫。大書蓮社二字。賜防御使浙西路總管張[揙-戶+(今-一)]。龍驤鳳翥八法俱全。真希世河洛之瑞也。竊惟高宗皇帝。以唐虞之化甄陶天下。功成不居。脫屣萬乘。退藏之暇。游心內典。且欲追還廬阜念佛之風。故有斯舉焉。歷考自古帝王興隆釋教。或建立塔廟者有之。或翻譯經論者有之。或廣度僧尼者有之。而未嘗聞操觚染翰發揮凈邦。俾一切人升出五濁。如吾圣君者。至今薄海內外宗古立社。念佛之聲洋洋乎盈耳。乃知至德如風。民應如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請試論之

我佛能仁誕生迦維。不戀金輪寶位。直向雪山宴坐。既成道已。隨機闡化故。使大小偏圓教法有殊。最后法華高會一道無偏。開彼權乘悉歸真實。故出世本懷。至是始暢矣。又念將來之世人。根暗鈍不能自求出離。唯彌陀本愿。取土極樂。可以橫截愛河徑超佛地故。于諸大乘經。殷勤勸往者不一。斯蓋如來異妙方便。診恤沉淪。父去留藥之謂耳。然大教東流人或未知。而東晉遠公法師。神機秀發。肇開化源。引水栽蓮。締結凈社。爾時預者一百二十有三人。劉遺民等十八大賢而為上首。自是念佛三昧之道行焉。迨今八百余載。遺風遺烈。凜然尚在。故得張[揙-戶+(今-一)]所修。遠踵其事矣。然則務學必求師。進業必托法。故茲社之興。專以彌陀為宗主。諸經為司南。自晉唐以來。高僧巨儒。咸有著述贊美斯事。雖其間說義有淺深屬辭有工拙。譬如萬派東流同歸滄海。使夫飲用者咸沾一味焉。(宗曉)侵尋晚景。悟世非堅深。仰高宗皇帝。道參天地。德邁羲軒。猶乃宣揚至教。啟迪群蒙。況愚忝簉僧倫。敢怠思修之路乎。由是囊括諸經。網羅眾制。伏而讀之。意圖良導。雖微辭奧旨未易窺測。然研味有年。粗亦識其梗概。重念。隋珠和璧為天下之至寶。茍韞櫝而藏諸。則人孰得而共之。遂于假日。即其所得次而編之。始于經咒終乎詩詞。凡十有四門。總二百二十余首。析為五卷。目曰樂邦文類。蓋仿儒家柳宗直西漢文類之作也。其有集之不盡。當有與吾同志者續焉時

經(凡四十六處)大藏專談凈土經論目錄

法華經 彌陀跡中化緣之始

悲華經 三圣因愿授記名號

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眾生

無量壽經 法藏發愿莊嚴妙土

彌陀偈經 彌陀本愿取土之相

首楞嚴經 大勢至獲念佛圓通

鼓音王經 彌陀國城父母親屬

阿彌陀經 極樂過十萬億佛土

阿彌陀經 七日不亂感佛往生

觀無量壽經 行三種業得生西方

觀無量壽經 初修日觀送想西方

觀無量壽經 第八像觀約心觀佛

觀無量壽經 具三種心即得往生

觀無量壽經 下品下生十念功成

觀無量壽經 韋提侍女皆得往生

阿彌陀經 以疑惑心生西方界邊

無量壽經 不了佛智胎宮受生

菩薩處胎經 生染著心墮懈慢國

平等覺經 凈土聲聞修行證果

無量壽經 揀五逆謗法不得往生

無量壽經 三輩修因往生之相

無量壽經 較量二土修善不同

無量壽經 往生凈土菩薩眾多

無量壽經 法滅留經百歲度人

無量壽經 勸各精進努力求之

無量壽經 無量壽佛光明普照

無量壽經 寶缽飲食自然盈滿

華嚴經 較量二土晝夜長短

文殊說般若經 修一行三昧專稱佛名

般舟經 修佛立三昧專念彌陀

方等大集經 修佛立三昧中道觀法

華嚴經 解脫長者得唯心念佛門

華嚴經 依普賢愿得生極樂

法華經 聞經修行即得往生

大寶積經 發十種心得生極樂

隨愿往生經 娑婆濁惡偏贊西方

大集日藏經 念佛隨心見大見小

目連所問經 無量壽國易往易取

十往生經 念佛之人菩薩守護

觀佛三昧經 佛記文殊當生極樂

文殊發愿經 文殊發愿求生極樂

入楞伽經 佛記龍樹往生樂國

善信摩親經 善信厭女求生西方

首楞嚴經 約情想多少論報高下

守護國界主經 命終善惡感報優劣

咒(凡一十道)

無量壽修觀行供養儀軌(此儀軌中錄出三咒如下)

無量壽如來拳印真言

無量壽如來根本印真言

無量壽如來心真言

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此經中錄出一咒如下)

無量壽如來總持法門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此經中錄出三咒如下)

一字真言 溥遍解脫心真言 不空大灌頂光真言

彌陀不思議神力傳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

論(凡六處)

無量壽論 往生偈及五門修法

毗婆沙論 念佛為易行道

大智度論 樂多集功德者求生凈國

大智度論 釋迦彌陀各有凈穢國土

大乘起信論 娑婆不值佛專勸念

思惟要略法 利鈍二根觀佛相好

阿彌陀佛尊號

大藏專談凈土經論目錄

余編類斯文。所以先示經論者。欲修凈業人務本故也。其諸經論皆散在大藏。今載經題函號。以助撿閱之易耳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無量清凈平等覺。即無量壽佛異號也。清凈平等四字壽字意也。覺即佛之華言

佛說阿彌陀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吳月支三藏支謙譯

此經亦名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佛說無量壽經一部二卷 乃字函

曹魏三藏康僧鎧譯

此經更有晉永嘉年中竺法護所譯之本。藏中今缺。天臺觀經疏所指大本。即法護所譯也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卷第十七十八 師字函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譯

寶積總方等諸大乘經四十九會。第七即無量壽會也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一部三卷 兵字函

大宋大宗朝西天三藏法賢奉詔譯

以上五經。其平等覺與阿彌陀。并譯出法藏比丘二十四愿。無量壽與大寶積會。則譯出四十八愿。世有單本。四十八愿經一卷。此乃于無量壽經錄出。非別有本也。又無量壽莊嚴經。譯出三十一愿。輔行曰。愿數不同部異見別不須和會。然細讀五經。大概起盡皆同。似同梵本。但譯師之異。廣略隨宜耳。而荊溪謂。部異見別者。則顯佛說。是同隨機不等。至于結集翻譯皆不同也。然則同異之說。未敢定判覽者詳之。五譯之中。文相頗明。取曹魏本以故。祖師諸文多引用之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 養字函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天臺觀經疏。指此經為小本。前無量壽經為大本。觀無量壽佛經。處兩經之間。義當中本

稱贊凈土佛攝受經一卷 養字函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以上二經同本異譯。秦本列六方諸佛稱贊。唐譯具有十方諸佛稱贊。此亦譯師。適時廣略不同。龍舒凈土文謂。秦本脫去四方者不曉。翻譯部別也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養字函

宋元嘉中畺良耶舍譯

此經單本藏中無重譯之文。亦名凈除業障生諸佛前經

后出阿彌陀佛偈經一卷 養字函

后漢失譯

此經唯五十六句偈頌。說法文體簡古。古今不得而評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 羔字函

失譯

以上二經謂之失譯者。失去譯師名也。有不曉者。謂不譯名失譯。不譯則梵書矣

般舟三昧經一部三卷 罪字函

后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藏中有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跋陂經。并與般舟同本異譯。專說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九十日中觀想稱誦彌陀。摩訶止觀常行三昧所準之經也

佛說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一卷 高字函

大宋太宗朝西天三藏法天奉詔譯

此經無量壽佛。說神咒為眾生延壽。命終即得往生極樂

無量壽如來修觀行供養儀軌一卷 衡字函

大興善寺三藏不空奉詔譯

此儀軌。結壇誦咒。專期往生

無量壽優波提舍論一卷 堂字函

婆藪婁豆菩薩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婆藪婁豆。此翻天親。天臺十疑論所指往生論即此也。此論通伸凈土諸經。或能觀之甚資凈行

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 養字函

此傳失載造傳人名。與小本彌陀經同卷。往生神咒在內

集諸經禮懺儀二卷 群字函

上卷唐沙門智升集。上半卷通禮諸佛。下半卷別以偈頌禮贊西方。及懺悔發愿等文。下卷比丘善導揀示專修西方要義。及集記諸祖六時禮贊凈土偈頌等

以上經論傳集一十六種。并專談凈土。故十疑論云。藏中有數十余部經論。殷勤指授勸生西方是也。先賢謂凈土但有七經者。其不審乎

法華經 彌陀跡中化緣之始

化城喻品曰。過去有佛。名大通智勝。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爾時彼佛。說是經已。即入靜室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知佛入室。各升法座。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是十六菩薩所化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十六沙彌。今于十方現在說法。乃至云。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第十六我釋迦牟尼。爾時所化眾生。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后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

臺宗明法華本跡。跡中以大通為首。此文乃有三意。一昔日共結緣(從是時十六菩薩下)二中間相逢值(從是十六菩薩下)三今日還說法華(從若如來下)此三總括跡中一期他化盡矣。釋迦既爾。彌陀亦然。良以十六王子。于大通時覆講。為物結緣。其諸王子。各得成佛。西方號阿彌陀。以果驗因。彌陀爾時乃為第九王子。為眾講說。是知。彌陀為物結緣明矣。故妙玄六云。大通為結大乘之首。彼佛八千劫說經。十六王子八萬四千劫覆講。于時聽眾。或當座已悟。或中間得入。或近化始得即斯意也。如是銓量非唯顯。佛佛施化道同。抑亦知。古往今來生凈土者。并第九王子當時結緣之眾矣

悲華經 三圣因愿授記名號

往昔過恒河沙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轉輪王。名無諍念。主四天下。有一大臣。名曰寶海。是梵志種時生一子。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常光一尋生時。有百千諸天。來共供養。因為作字。號曰寶藏。其后出家。剃除須發。成菩提道。還號寶藏。如來廣為圣王說于正法。王請如來及諸圣眾。三月供養。王有千子。王及千子。如是供養。滿二百五十歲。各各向佛及比丘僧。悔諸不及。爾時如來。即入三昧放大光明。現十方世界。或有世界五濁弊惡。或有世界清凈微妙等。王白佛言。諸菩薩等。以何業故取凈世界。以何業故取不凈世界。佛言。菩薩以愿力故。取清凈土。離五濁惡。復有菩薩。以愿力故。求五濁惡。王言。我今真實欲得菩提。不愿取不凈佛土。我已先于十歲之中。端坐思惟。莊嚴清凈佛土。我今發愿。愿成道時。世界之中。無有地獄畜生餓鬼。眾生皆作金色。人天無別。無有女人等。一化生壽命無量。世界清凈無有臭穢。所有宮殿。種種莊嚴。如第六天。余佛世界。若有眾生。聞我名者。修諸善本。欲生我界。愿其命終。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誹謗圣人破壞正法等(安養記云。悲華經備有二十四愿。但文略耳)輪王發深愿已。佛即告曰。大王汝見西方過百千萬億佛土。有尊音王如來世界。清凈莊嚴。悉如大王所愿。如是四佛出現。入滅過一恒河沙阿僧祇劫。入第二恒河沙阿僧祇劫。是時世界轉名安樂。汝于是時。當得作佛。號無量壽如來等。爾時寶藏如來。尋為第一不眴太子授記曰。汝觀天人三惡一切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無量壽佛般涅槃已。彼土轉名一切珍寶所成就世界。種種莊嚴。安樂世界所不及也。汝成菩提道。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又告第二尼摩太子。汝今所愿。取大世界。如汝所愿。汝當成菩提道。號曰善住珍寶山王如來。由汝取大世界故。因是字汝為得大勢至(三圣因愿授記劫國名號經。涉第二第三以上。但略錄耳)

一向出生菩薩經 彌陀因行成就眾生

佛言。我念過去廣大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佛號寶功德威宿劫王。彼佛將入涅槃。為眾廣說法本陀羅尼。時有輪王。名曰持火。王有太子。名曰不思議勝功德。生年十六。從彼如來。聞是法本。即于七萬歲中。精勤修習。未曾睡眠。亦不偃側。端坐一處。不貪財寶及以王位。不樂自身。得值九十億百千那由他佛。諸佛脫法。盡能聞持修習。厭家剃發而作沙門。作已復于九萬歲中。修習此陀羅尼。復為眾生。分別顯示。一生之中。力精教化。令八十億百千那由他眾生得發道心。積功累德。住不退地。爾時不思議勝功德比丘。豈異人乎。即阿彌陀如來是也(經在大藏知字函)

無量壽經 法藏比丘發愿莊嚴妙土

過去久遠錠光佛出世。如是次第至五十三佛。名世自在王。彼佛世中。有一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棄國棄王而作沙門。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佛說法言。譬如大海。人以升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有人至心精進。求道不止。何愿不得。佛因廣說二百一十億佛剎天人之善惡國土之粗妙。法藏聞說。皆悉睹見。發起勝愿。其心寂靜。志無所著。重白佛言。唯垂聽察。如我所愿。當具說之。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云云)法藏說四十八愿已。大地震動。天雨妙華。法藏誠諦不虛。超出世間。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安樂世界。其國七寶奇麗。超十方界。無有須彌日月大海溪渠井谷等。亦無四惡趣。亦無春夏秋冬。不寒不熱。常和調適。其諸眾生功德善力行業之地。故能爾耳

彌陀偈經 彌陀本愿取土之相

惟念法比丘  乃從世饒王

發愿喻諸佛  誓二十四章

世世見諸佛  垓數無有量

不廢宿命行  功德遂具成

世界名清凈  得佛號無量

國界平夷易  豐樂多上人

佛壽十方沙  光明普無邊

菩薩及弟子  不可算稱量

若欲見彼佛  莫疑亦莫慮

有疑在胎中  不合五百年

不疑生基坐  叉手無量前

愿欲遍十方  須叟則旋還

首楞嚴經 勢至獲念佛圓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城市| 株洲市| 安顺市| 新野县| 仁布县| 扎鲁特旗| 嵩明县| 永顺县| 旌德县| 利辛县| 兴化市| 乌兰浩特市| 钟山县| 宁化县| 涞水县| 图木舒克市| 壶关县| 漯河市| 顺昌县| 红原县| 新源县| 鄂尔多斯市| 张北县| 公安县| 丰宁| 阜阳市| 伽师县| 井冈山市| 巴彦淖尔市| 金山区| 醴陵市| 犍为县| 云南省| 加查县| 黄大仙区| 南昌县| 阜南县| 肇源县| 桦甸市| 宁德市| 吉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