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 靈樞識
  • 佚名
  • 3003字
  • 2015-12-22 16:26:10

故一刺(止)谷氣至也 張云。初刺之在于淺近。故可出陽分之邪。再刺之在于深遠。故可出陰分之邪。三刺之在候谷氣。谷氣者。元氣也。止、出針也。蓋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必邪氣去而后谷氣至。故已補而實則虛者堅。已瀉而虛則堅者軟。是以知谷氣之至也。馬云。此節大意。見前官針篇。

陰盛而陽虛(止)和之 張云。此以脈口、人迎、言陰陽也。脈口盛者。陰經盛而陽經虛也。當先補其陰。后瀉其陽而和之。人迎盛者。陽經盛而陰經虛也。當先補其陰。后瀉其陽而和之。何也。以治病者。

皆宜先顧正氣。后治邪氣。蓋攻實無難。伐虛當畏。于此節之義。可見用針用藥。其道皆然。

三脈動于足大趾之間 馬云。陽明動于大趾次趾之間。凡厲兌、陷谷、沖陽、解溪、皆在足跗上也。厥陰動于大趾次趾之間。正以大敦、行間、太沖、中封、在足跗內也。少陰則動于足心。其穴涌泉。乃足跗之下也。

其動也 甲乙作三脈動于大指者八字。

陽明止少陰在下 樓氏綱目曰。陽明在上。沖陽脈也。厥陰在中。太沖脈也。少陰在下。太溪脈也。

馬云。陽明則在手足之上。厥陰則在于二經之中。少陰則在于足之下耳。

膺 中膺(止)取之上 馬云。此言凡取穴者。必當各中其所也。胸之兩旁謂之膺。故膺內有 。

如胃經氣戶、庫房、屋翳、膺窗。腎經 中、神藏、靈墟、神封、之類。凡刺膺 者。當中其膺可也。背內有。如督脈經諸穴。居脊之中。膀胱經諸穴。居脊之四行之類。凡刺背 者。當中其背與肩膊可也。凡按分肉虛。虛則取之耳。張云。凡肩膊之虛軟而痛者。病有陰經陽經之異。陰經在膺。故治陰病者。

當取膺 而必中其膺。陽經在背。故治陽病者。當取背 而必中其背。病在手經故取之上。上者手也。如手太陰之中府、云門。手厥陰之天池。皆膺 也。手少陽之肩 、天 。手太陽之天宗、曲垣、肩外 。皆背 也。

咸主肩膊虛痛等病。簡案、二家所取義各異。未審孰是。然張添痛字釋之。似于原文未允當。但馬以肩膊二字接上句。以上字接次節重字上。非。

重舌刺舌柱 以鈹針也 張云。舌下生小舌。謂之重舌。舌柱即舌下之節如柱者也。當用第五針曰鈹針者刺之。九針論曰。鈹針主大癰膿兩熱爭者。官針篇曰。病為大膿者。取以鈹針。簡案、刺出惡血也。

手屈(止)守筋 張云。屈而不伸者。筋之拘攣也。故治當守筋。不可誤求于骨。伸而不屈者。

骨之廢弛也。故治當守骨。不可誤求于筋也。

補須一方實(止)無使邪氣得入 張云。補、當作刺。刺法雖多。其要惟二。則補瀉而已。一者因其方實。故當深取之。勿按其 。欲以出其邪氣。此瀉法也。一者因其方虛。故當淺刺之。以養其血脈。疾按其穴。以拒其邪氣。此補法也。馬云。方、猶俗云才方也。

邪氣來也(止)徐而和 馬云。邪氣之來。其針下必緊而疾。谷氣之來。其針下必徐而和。可得而驗也。

刺諸痛者 其脈皆實 甲乙者下有深刺之諸痛者六字。張云。此言痛而可刺者。脈必皆實者也。然則脈虛者。其不宜刺可知矣。

從腰以上(止)足太陰陽明皆主之 張云。此近取之法也。腰以上者。天之氣也。故當取肺與大腸二經。蓋肺經自胸行手。大腸經自手上頭也。腰以下者。地之氣也。故當取脾胃二經。蓋脾經自足入腹。胃經自頭下足也。病之在陰在陽。各察其所主而刺之。

病在上者(止)取之 張云。此遠取之法也。有病在上而脈通于下者。當取于下。病在下而脈通于上者。當取于上。故在頭者取之足。在腰者取之 。蓋疏其源而流自通。故諸經皆有井、滎、俞、原、經、合之辨。

春氣在毛(止)以春夏之齊 甲乙。毛、上有毫字。馬云。齊、劑同。素問有刺齊論。張云。

此言病氣之中人。隨時氣而為深淺也。春夏陽氣在上。故取毫毛皮膚。則淺其針。秋冬陽氣在下。故取分肉筋骨。則深其針。是以時為齊也。按、四時刺逆從論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

冬氣在骨髓。中與本篇若異者何也。蓋本篇言病邪之應時令。有表有里。四時刺逆從論。言人氣之合天地。有升有降。義本不同。非矛盾也。肥人肉濃。淺之則不及。故宜秋冬之齊。瘦人肉薄。深之則太過。故宜春夏之齊。志云。齊者與時一之也。簡案、志注非是。七十難與本篇之義合。

病痛者陰也(止)深刺之 張云。凡病痛者。多由寒邪滯逆于經。及深居筋骨之間。凝聚不散。

故病痛者為陰也。按之不得者。隱藏深處也。是為陰邪。故刺亦宜深。然則痛在浮淺者。由屬陽邪可知也。但諸痛屬陰者多耳。

病在上者陽也(止)淺刺之 張云。陽主升。故在上者為陽。陰主降。故在下者為陰。癢者散動于膚腠故為陽。凡病在陽者。皆宜淺刺之。其在下者。自當深刺無疑也。志云。此論表里上下之陰陽。夫表為陽。里為陰。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病在陽者名曰風。故癢者陽也。病在皮膚之表陽也。病在陰者名曰痹。痹者痛也。故病痛者陰也。以手按之不得者。留痹之在內也。此言表里之為陰陽也。

簡案、四十八難曰。癢者為虛。痛者為實。義似相戾。

病先起陰者(止)治其陰 張云。此以經絡部位言陰陽也。病之在陰在陽。起有先后。先者病之本。

后者病之標。治必先其本。即上文所謂先刺其病所從生之義。

熱厥 寒厥 馬云。素問明有厥論。本經寒熱病篇。亦有刺寒熱厥法。

二陰一陽(止)一刺陽也 張云。二刺陰。一刺陽者。謂補其陰經二次。瀉其陽經一次。則陰氣盛而陽邪退。故可以治熱厥。其二陽一陰者。亦猶是也。故可以治寒厥。

久病者(止)刺道畢矣 張云。久遠之疾。其氣必深。針不深。則隱伏之病不能及。留不久。則固結之邪不得散也。一刺未盡。故當間日復刺之。再刺未盡。故再間日而又刺之。必至病除而后已。然當先察其在經在絡。在經者直刺其經。在絡者繆刺其絡。是謂調其左右。去其血脈也。志云。病久者邪氣入深。邪與正爭。則氣留于陰。間日而后出于陽。是以間日復刺之者。俟氣至而取之也。

凡刺之法(止)聚氣可布 甲乙。躁厥者。注云。一作疾字。張云。病少氣而形肉未脫。其脈躁急。其病躁而厥逆者。氣虛于內。邪實于經也。當繆刺之。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所刺在絡。其用輕淺。則精氣之散者可收。邪氣之聚者可散也。簡案、躁厥、作躁疾是。

深居靜處(止)氣至乃休 馬云。此言用針者。當預養其神以行針也。凡用針者。雖占病者之神氣往來。然必先自養其神氣。故深居靜處。閉戶塞牖。魂魄、神意、精氣、皆會于一。令志已在針。方淺而留之。或微而浮之。以移病者之神。候其真氣已至。而乃止針也。

男內女外(止)是謂得氣 張云。既刺之后。尤當戒慎。男子忌內。女子忌外。忌外者堅拒勿出。

忌內者謹守勿內。則邪氣必去。正氣必復。是謂得氣。道藏本釋音云。難經作男外女內。簡案、七十八難云。

男外女內。乃言針法。與本篇之義自別。

出行來者 甲乙出、作步。

凡此十二禁者 簡案、馬張連男內女外為十二禁。然凡刺之禁有后節則必不然。甲乙無此十二三字。蓋古經之脫文也。

介按、凡十二禁者。如風雨晦明之四時。人之氣血。凝滯不調。共計四禁也。大飽則氣虛。五禁也。新飽則氣盛。六禁也。大醉則氣亂。七禁也。大怒則氣逆。八禁也。大渴則液少。九禁也。大勞則氣乏。十禁也。

大驚則氣散。十一禁也。人神所在之處。恐傷其生氣。十二禁也。夫所謂人神所在之處。以四時言之。則春在左脅。秋在右脅。冬在腰。夏在臍。此四者系是肝肺腎脾所司之時也。故亦須禁之。

淫 道藏本、甲乙、作淫濼。張云。淫 蕩散也。(淫濼詳于素問識骨空論)脫其五味 志云。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針刺之道。貴在得神致氣。犯此禁者。則脫其五味所生之神氣。是謂失氣也。

絕皮乃絕汗 太陽之脈以下。文與素問診要經終論同。今特舉其異同。不復詮釋。診要經終無絕皮二字。作絕汗乃出。

不行 診要經終。作不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泰县| 清水县| 财经| 凤山市| 隆尧县| 余江县| 罗田县| 驻马店市| 泽库县| 鄯善县| 宁化县| 铜山县| 牙克石市| 福州市| 焦作市| 绥德县| 资溪县| 赤城县| 古丈县| 钟山县| 公安县| 勃利县| 吉林省| 白城市| 措勤县| 天全县| 宝鸡市| 清镇市| 樟树市| 富裕县| 旺苍县| 安吉县| 灵石县| 嘉义市| 青岛市| 克山县| 芦山县| 会昌县| 南投市| 新乐市| 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