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 靈樞識
  • 佚名
  • 4971字
  • 2015-12-22 16:26:10

經脈第十

馬云。凡內經全書之經絡。皆自此而推之耳。

禁脈 馬云。按當作禁服。本經第四十八禁服篇云。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知其度量。內刺五臟。外刺六腑。則此篇數語。乃出于禁服篇也。張志同。

營其所行 張云。言經絡之營行也。簡案、營與制對言。疑非營行之義。營、度也。見玉篇。

當以此釋之。

先成精 張云。精者人之水也。萬物之生。其初皆水。故易曰。天一生水。道家曰。水是三戈之母。精為元氣之根。本神篇曰。故生之來謂之精。決氣篇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故人始生。先成精也。

精成而腦髓生 張云。精藏于腎。腎通于腦。腦者陰也。髓者骨之充也。諸髓皆屬于腦。故精成而后腦髓生。

骨為干 張云。猶木之有干。土之有石。故能立其身。

脈為營 馬云。猶將之營。史記云。以師兵為營衛。張云。脈絡經營一身。故血氣周流不息。

筋為剛 張云。筋力剛勁。故能約束骨骼。動作強健。

肉為墻 張云。肉象墻垣。故能蓄藏血氣。志云。肉生于土。猶城墻之外衛也。

谷入于胃 脈道以通 張云。前言成形始于精。此言養形在于谷。如營衛生會篇曰。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故脈道通。血氣行。此經脈之謂。

明經脈之道。則可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施治療矣。

筋脈之始生 筋、諸本作經。當改。

起于中焦 馬云。起、發也。中焦者中脘也。在臍上四寸。楊 針灸集書云。起者興也。發也。簡案、銅人注。高承德云。中焦乃臍中也。此說甚異。張云。愚按此十二經者。即營氣也。營行脈中。而序必始于肺經者。以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以行陰陽。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十二經以肺經為首。循序相傳。盡于足厥陰肝經。而又傳于肺。終而復始。是為一周。

下絡大腸 馬云。絡、猶兜也。如今人橫線為絡而兜物也。張云。絡、聯系也。當任脈水分穴之分。肺脈絡于大腸。以肺與大腸為表里也。按、十二經相通。各有表里。凡在本經者皆曰屬。以此通彼者皆曰絡。故在手太陰。則曰屬肺絡大腸。在手陽明。則曰屬大腸絡肺。彼此互更。皆以本經為主也。下文十二經皆仿此。

還循胃口 張云。還、復也。循、巡繞也。自大腸而上復循胃口。滑氏十四經發揮云。胃口。胃上下口也。胃上口。在臍上五寸上脘穴。下口。在臍上二寸下脘穴之分也。銅人注云。胃口謂胃之上口。賁門之位也。

上膈屬肺 滑氏云。屬、會也。膈者隔也。凡人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著。所以遮隔濁氣。

不使上熏于心肺也。張云。屬者所部之謂。

從肺系橫出腋下 滑氏云。肺系謂喉嚨也。喉以候氣。下接于肺。肩下脅上際曰腋。自肺臟循肺系出而橫行。循胸博第四行之中府云門。以出腋下。

內 滑氏云。膊下對腋處為 。肩肘之間也。張云。膊之內側。上至腋。下至肘。嫩軟白肉曰。天府俠白之次也。 、儒軟二音。又奴刀、奴到二切。簡案、 、廣韻臂節。那到切。

行少陰心主之前 張云。少陰心經也。心主。手厥陰經也。手之三陰。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也。

下肘中循臂內 上骨下廉入寸口 銅人注云。肘中。尺澤穴分也。上骨。謂臂之上骨也。經渠穴在此寸口中。(甲乙經渠在寸口陷者中)楊 云。肘、臂節也。 盡處為肘。臂者。要旨論云。肘下為臂。

上骨者。謂臂之上骨也。廉者。邊也。滑氏云。肘以下為臂。廉、隅也。邊也。手掌后高骨旁動脈為關。關前動脈為寸口。樓氏綱目云。 下掌上名曰臂。臂有二骨。今太陰脈循臂上骨之下廉也。張云。膊臂之交曰肘中。

穴名尺澤。肘以下為臂內。內、側也。行孔最、列缺、經渠、之次骨掌后高骨也。下廉。骨下側也。寸口。關前動脈也。即太淵穴處。簡案、據張注。上字上聲。非也。寸口通寸關尺而言。諸注以寸部釋之。失古義矣。

上魚循魚際 滑氏云。掌骨之前。大指本節之后。其肥肉隆起處。統謂之魚。魚際則其間之穴名也。

大指之端 滑氏云。出大指之端。至少商穴而終也。端、杪也。張云。端、指尖也。

其支者(止)出其端 銅人注云。針經曰。支而橫者為絡。此手太陰之絡。別走陽明者也。穴名列缺。張云。支者如木之有枝。此以正經之外。而復有旁通之絡也。臂掌之交曰腕。此本經別絡。從腕后上側列缺穴。直出次指之端。交商陽穴而接乎手陽明經也。

黃帝曰 肺 手太陰也 諸本無此八字。原文本于類經。宜刪去。

是動 張云。動、言變也。變則變常而為病也。如陰陽應象大論曰。在變動為握、為噦、之類。

即此之謂。

膨膨 銅人注云。謂氣不宣暢也。馬云。俗云膨 。脹論曰。肺脹者。虛滿而喘咳。

缺盆中痛 張云。缺盆雖十二經之道路。而肺為尤近。故肺病則痛。

瞀 銅人注云。太素注曰。瞀、低目也。馬云。交兩手而掣瞀。張云。木痛不仁也。志云。目垂貌。簡案、玉篇。目不明貌。又楚辭九章。中悶瞀之 。注。煩亂也。諸注俱誤。

臂厥 銅人注云。肘前曰臂。氣逆曰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 馬云。是皆肺經所生之病耳。按、難經二十二難。以是動為氣。所生為血。即動生二字。分為氣血。乃難經之臆說耳。張云。按二十二難云云。若乎近理。然細察本篇之義。凡在五臟。則各言臟所生病、凡在六腑。則或言氣、或言血、或脈、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非以血氣二字。統言十二經者也。難經之言。似非經旨。志云。是動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內。凡病有因于外者。

有因于內者。有因于外而及于內者。有因于內而及于外者。有外內之兼病者。本篇統論臟腑經氣。故曰肺。手太陰之脈。曰是動。曰所生。治病者。當隨其所見之證。以別外內之因。又不必先為是動。后及所生。而病證之畢具也。簡案、馬以此一句為結文。張則按下節為解。楊 則肺下為句。蓋是動所生。其義不明晰。亦未知孰是。

喘渴 甲乙銅人作喘喝。張云。渴、當作喝。聲粗急也。

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張。厥一字句。馬志。痛下句。銅人無厥字。

風寒汗出中風 張云。肺主皮毛。而風寒在表。故汗出中風。簡案、氣盛有余。謂肺臟氣盛而有余。非外感邪氣之盛也。而云風寒汗出中風。則似肺臟氣盛而有余者。必病風寒汗出中風。此必理之所無。或恐六字衍文。諸家順文詮釋。未曾有疑及者何。

小便數而欠 銅人注云。數、頻也。欠、少也。言小便頻而少也。馬云。小便頻數而發之為欠。

母病及腎。簡案、欠、呵欠也。宣明五氣篇云。腎為欠。馬注為是。

溺色變 甲乙注云。一作卒遺失無變。馬云。邪及子。張云。金衰則水涸。故溺色變而黃赤。志云。氣虛而不化也。

盛則瀉之(止)以經取之 張云。盛瀉虛補。雖以針言。藥亦然也。熱則疾之。氣至速也。寒則留之。氣至遲也。陷下則灸之。陽氣內衰。脈不起也。不盛不虛。以病有不因血氣之虛實。而惟逆于經者。則當隨經所在。或飲藥、或刺灸、以取之也。下文諸經之治。義與此同。

盛者(止)小于人迎也 張云。寸口主陰。肺為大腸之臟。手太陰經也。故肺氣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虛則反少也。人迎者。足陽明之動脈。在結喉旁一寸五分。乃三陽脈氣所至也。陰陽別篇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者。其義即此。下同。簡案、何夢瑤醫編云。人迎脈。恒大于兩手寸脈數倍。從無寸口反大于人迎者。今驗之此言。殆信矣。

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端下。甲乙有外側二字。銅人作內側。誤。張云。即食指之端也。穴名商陽。

循指上廉 張云。上廉。上側也。凡經脈陽行于外。陰行于內。后諸經皆同。循指上廉。二間三間也。

合谷 張云。穴名。兩骨。即大指次指后歧骨間也。俗名虎口。

兩筋之中 張云。腕中上側。兩筋陷中。陽溪穴也。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 滑氏云。自陽溪而上循臂上廉之偏歷、溫溜、下廉。上廉、三里。入肘外廉之曲池。

上 外前廉 上甲乙銅人有循字。張云。行肘 五里臂 也。

骨 楊 云。 、肩前也。肩端兩骨間為 骨。張云。肩端骨罅為 骨。以上肩 巨骨也。 、隅同。

柱骨之會上 銅人注云。氣腑論注曰。柱骨之會。乃天鼎穴也。在頸缺盆上直扶突氣舍后。同身寸之半寸是也。楊 云。要旨曰。脾上際會處為三柱骨。此經自肩 穴。上出柱骨之上。張云。肩背之上。頸項之根。為天柱骨。六陽皆會于督脈之大椎。是為會上。簡案、氣腑論。手陽明脈氣所發。柱骨之會各一。又氣穴論。大椎上兩旁各一柱骨會上。乃大椎兩旁。必有本經之穴。其名今無考。銅人注為天鼎。非也。

下入缺盆 楊 云。經曰。胸兩旁高處為膺。膺上橫骨為巨骨。巨骨上為缺盆。志云。缺盆在結喉兩旁之高骨。形圓而踝。如缺盆然。

屬大腸 滑氏云。當天樞之分會。屬于大腸。

上頸貫頰 甲乙作直上至頸貫頰六字。滑氏云。頭莖為頸。耳以下曲處為頰。自缺盆上行于頸。

循天鼎、扶突、上貫于頰。

入下齒中 發揮。齒下補縫字。楊 云。口內前小者為齒。大者為牙。滑氏云。既入下齒縫中。

復出夾兩口吻。相交于人中之分。

人中 張云。即督脈之水溝穴。由人中而左右互交上挾鼻孔者。自禾 以交于迎香穴也。簡案、老子釋略云。鼻為天門。口為地戶。天地之間。人中是也。

大腸手陽明也 諸本無此六字。當刪。下并同。

頸腫 頸、甲乙作頰。銅人作 。注云。 謂準之秀骨也。并非。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張云。大腸與肺為表里。肺主氣。而津液由于氣化。故凡大腸之或泄或秘。

皆津液所生之病。而主在大腸也。志云。大腸傳導水谷。變化精微。故主所生津液。病則津液竭而火熱盛。故為目黃、口干、 衄、喉痹、諸證。

衄 銅人注云。王 曰。鼻中水出曰 。血出曰衄。

寒栗不復 張云。不易溫也。銅人注云。栗、戰也。

起于鼻之交 中 甲乙銅人及十四經發揮。并無之字。當是衍文。滑氏云。 、鼻莖也。(案出說文)鼻山根為 。足陽明起于鼻兩旁迎香穴。由是而上。左右相交于 中。銅人注云。兩目之間。鼻凹深處謂之 中。張云。交 。其脈左右互交也。簡案、張注非是。

旁納太陽之脈 納、甲乙千金銅人發揮馬志并作約。銅人注云。足太陽起于目 。(案睛明穴)而陽明旁行約之。張云。納、入也。簡案、納作約為是。太陽甲乙作大腸。

下循鼻外 滑氏云。歷承泣、四白、巨 。

入上齒中 入上。甲乙馬志作上入。

挾口環唇 馬云。環出挾口兩吻地倉。環繞唇下。

下交承漿 銅人注云。承漿。穴名也。在頤前唇下宛宛中。滑氏云。下左右相交于承漿之分也。

簡案、劉熙釋名云。口下曰承漿。承水漿也。(承水漿也今本作漿水也三字據太平御覽引改)頤 滑氏云。腮下為頷。頷中為頤。

大迎 銅人注云。在曲頷前。同身寸之一寸二分陷者中。

頰車 銅人注云。謂頰之牙車也。在耳下曲頰之端陷中。釋名云。頤、養也。動于下。止于上。上下咀物以養人也。輔車。其骨強。所輔持口也。或曰牙車。牙所載也。或曰頷車。頷、含也。口含物之車也。或曰頰車。亦所以載物也。或曰 車。 鼠之食積于頰。人食似之。故取名也。凡系于車。皆取在下載上物也。

上耳前 張云。下關也。

客主人 銅人注云。在耳前起骨開口有空虛。簡案、客主人諸書屬足少陽經。特外臺為本經穴。似是。

循發際至額顱 滑氏云。循發際行懸厘頷厭之分。經頭維會于額顱之神庭。囟前為發際。發際前為額顱。

其支者 發揮集書。支下有別字。汪云。此乃正經。何以反屬支脈。

下人迎循喉嚨 銅人注云。人迎在結喉兩旁大脈動應手是也。滑氏云。循喉嚨、歷水突、氣舍、入缺盆。簡案、憂恚無言篇云。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嚨者。氣之所上下者也。

缺盆 張云。本經穴也。甲乙云。在肩上橫骨陷者中。

屬胃絡脾 張云。胃與脾為表里也。此支自缺盆入內下膈。當上脘中脘之分。屬胃絡脾。

下乳內廉 張云。從缺盆、下行、氣戶、等穴。(案指庫房屋翳膺窗)以至乳中。乳中。根也。

下挾臍 馬云。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下挾臍。歷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諸穴。而入氣沖中。

氣街 銅人發揮。街、作沖。銅人注云。在股下挾兩旁。相去同身寸之四寸鼠鼷上。或云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乃三焦之道路。故云氣沖。或曰在歸來下。同身寸之一寸。汪云。衛氣篇云。胸氣有街。腹氣有街。

頭氣有街。脛氣有街。

街、猶路也。

胃口 張云。胃之下口。當下脘之分。難經謂之幽門者是也。

循腹里 張云。過足少陰肓 之外。此即上文支者之脈。由胃下行。而與直者復合于氣街之中也。

以下髀關(止)入中指內間 滑氏云。抵、至也。股外為髀。髀前膝上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后交文為髀關。挾膝解中為臏。脛骨為 。跗、足面也。既相合氣沖中。乃下髀關、抵伏兔、歷陰市、梁丘。下入膝臏中。經犢鼻、下循 、外廉之三里、巨虛上廉、條口、巨虛下廉、豐隆、解溪。下足跗之沖陽、陷谷。

入中指外間之內庭。至厲兌而終也。滑馬內間、作外間。非。

下廉三寸 廉、甲乙銅人發揮作膝。滑氏云。此支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別行而下。入中指外間。與前之內庭厲兌合也。馬云。自膝下三寸。循三里穴之外別下歷上廉、條口、下廉、豐隆、解溪、沖陽、陷谷。以至內庭、厲兌而合也。張云。廉、上廉也。下廉三寸即豐隆穴。是為陽明別絡。故下入中指外間。

簡案、馬以上廉等六穴。為支別所屬者。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固始县| 获嘉县| 枣阳市| 嵩明县| 枣庄市| 新乐市| 潢川县| 雷波县| 丽水市| 浦县| 香河县| 商丘市| 昭觉县| 罗定市| 治多县| 大兴区| 安远县| 衡阳县| 工布江达县| 奉化市| 诸暨市| 安吉县| 厦门市| 香港| 即墨市| 罗山县| 永济市| 吴忠市| 太原市| 新和县| 库尔勒市| 五台县| 娱乐| 台山市| 呼伦贝尔市| 寻甸| 荣昌县| 京山县| 卢龙县| 芦山县| 漠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