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始篇第九
馬云。終始本古經篇名。而伯乃述之。故前根結篇有云。九針之玄。要在終始。此又曰。畢于終始。故知其為古經篇名也。按首無起句。當同前篇。俱為岐伯言也。
畢于終始 張云。終始本篇名。詳載陰陽針刺之道。今散類各章。志云。終始者始于五臟。次于經脈。
終于六氣。蓋五臟內生六絡。六經外合六氣。蓋五臟又本于六氣之所生。故曰人生于地。懸命于天。簡案、終始。其義未詳。姑仍馬張。
陽受氣于四末(止)可令和 馬云。陽在外。受氣于四肢。陰在內。受氣于五臟。故因其氣之來而迎之者。瀉之法也。因其氣之往而隨之者。補之法也。知迎隨為補瀉。則陰陽諸經之氣可和調矣。
和氣之方 論語。雍也。集解引孔注云。方、道也。
無道行私 張云。不明至道。而強不知以為知。即無道行私也。伐人長命。殃必及之。天道不爽。當知所畏。
謹奉天道(止)經脈為紀 張云。天道陰陽。有十二辰次為之紀。人身血氣。有十二經脈為之紀。
循環無端。終而復始。故曰終始。
持其脈口人迎 張云。脈口在手。太陰脈也??珊蛭迮K之陰。人迎在頸。陽明脈也??珊蛄?。人之血氣經脈。所以應天地陰陽之盛衰者。畢露于此。故曰天道畢矣。
應四時也 張云。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簡案出禁服篇)應四時也。上謂人迎。下謂脈口。相應往來。即如下編所謂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等也。簡案、馬以上為寸口。以下為尺??址恰?
不結動也 張云。結澀則不足。動疾則有余。皆非平脈也。
本末之寒溫之相守司也 甲乙作本末相遇。寒溫相守司。似是。禁服篇曰。察其本末之寒溫。以驗其臟腑之病。張云。臟氣為本。肌體為末。表里寒溫司守。不致相失。故必外之形肉。內之血氣。皆相稱者。
謂之平人。志。本末之寒溫之兩之字下句。注云。本末者。有本標之出入。寒溫者。應寒暑之往來。各相守司也。簡案、志注。義未明晰。
少氣者(止)不稱尺寸 張云。少氣者。元氣虛也。兼陰陽而言。故上之人迎。下之脈口。必皆衰少無力。而兩手之尺寸。亦不相稱也。簡案、尺寸。諸家為寸關尺之尺寸。然內經無此義。今言不稱尺寸者。
其脈短少。不稱常時之尺寸。
可將以甘藥 不可飲以至劑 張云。但可將以甘藥。甘藥之謂。最有深意。蓋欲補虛羸。非甘純不可也。至劑。剛毒之劑也。正氣衰者不可攻。故不宜用也。志云。甘藥者調胃之藥。謂三陰三陽之氣。本于中焦胃腑所生。宣補其生氣之原。道之流行。故不可飲以至劑。謂甘味太過。反留中也。簡案、以至劑為至甘之劑。殆乖經旨。
弗灸 張云。以火能傷陰也。志云。謂陰陽之氣不足于外。非經脈之陷下也。
人迎一盛(止)病在手陽明 張云。人迎。足陽明脈也。一盛二盛。謂大于氣口一倍二倍也。陽明主表。而行氣于三陽。故人迎一盛。病在足經之少陽。若大一倍而加以躁動。則為陽中之陽。而上在手經之少陽矣。凡二盛三盛。病皆在足。而躁則皆在手也。下仿此。簡案、禁服篇曰。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陽。以下文例同。故張以一盛為一倍也。馬志以人迎氣口。為左右寸口而釋之。此王叔和以降之說。非古之義。
不可從。
人迎四盛(止)為外格 張云。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數者。乃六陽偏盛之極。盈溢于腑。格拒六陰。是為外格。按、下文曰。溢陰為內關。內關不通。死不治。則此外格者。亦死無疑。簡案、禁服篇云。
溢陽為外格。死不治。志云。陽可盛而陰不可盛也。故溢陽不曰死。蓋不考耳。
脈口一盛(止)在手太陰 張云。脈口。手太陰脈也。太陰主里。而行氣于三陰。故脈口一盛。
病在足經之厥陰。若加以躁。則為陰中之陽。而上在手厥陰心主矣。凡二盛三盛皆在足。而躁則皆在手也。志本厥陰之下。更多厥陰二字。誤。
脈口四盛(止)死不治 張云。脈口四盛。且大且數者。乃六陰偏盛。盈溢于臟。表里隔絕。是為內關。主死不治。
命曰關格 張云。人迎主陽。脈口主陰。若俱盛至四倍以上。則各盛其盛。陰陽不交。故曰關格。
可與言死期也。馬云。后世醫籍。皆以飲食不下為關格。視此節大義??缮顟M云。(關格義詳于素問識六節藏象論當互閱)人迎一盛瀉足少陽(止)上氣和乃止 張云。人迎主腑。故其一盛。病在膽經。肝膽相為表里。陽實而陰虛。故當瀉足少陽之腑。補足厥陰之臟也。瀉者二。補者一。瀉倍于補也。疏取之者。欲其從容。
不宜急也。上氣。言氣之至也。氣至而和。谷氣至矣。故可止針。下仿此。馬云。必切其脈而驗其病之退否。
疏而取穴于膽肝二經之上。蓋彼此之穴相間之謂疏也。候至氣和乃止針。由此推之。則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陽。
當瀉手少陽三焦經。而補手厥陰心包絡經矣。志云。疏、當作躁。謂一盛而躁。二盛而躁。當取手之陰陽也。
簡案、據馬志。上氣之上。接上句。且志改疏作躁。并不允。
太陽主胃 甲乙。陽、作陰。馬云。太陽作陽明。張云。太言太陰。陽言陽明。脾與胃為表里。
故曰太陽主胃。簡案、甲乙為是。此蓋該上文足陽明日二取之而言。張云。上文人迎之治。治三陽也。皆日二瀉一補。氣口之治。治三陰也。皆日二補一瀉。蓋以三陽主表。病在表者。宜瀉倍于補也。三陰在里。病在里者。宜補倍于瀉也。皆以臟氣為重。惟恐其或傷耳。又如厥陰少陽。肝膽木臟也。東方多實。故可日二取之。
太陰陽明。脾與胃也。脾胃大富于谷氣。故可日二取之。惟少陰太陽。則二日一取之。蓋腎與膀胱。為天一之臟。真陰之原。故宜保重如此。圣人之顧根本。豈惟針刺為然哉。
三倍以上(止)為他病矣 甲乙。三、作四。張云。俱盛三倍以上。即四盛也。陰陽俱溢。即溢陰溢陽也。不開。即外關內格也。如此者。血氣閉塞無所行。五盛真陰傷于內。刺之已不可。灸之則愈亡其陰。而變生他病。必至不能治也。志云。若不以針開之。則血脈閉塞。氣無所行。流溢于中。
則內傷五臟矣。夫盛則瀉之。虛則補之。陷下則灸之。此陰陽之氣。偏盛不和。非陷下也。故灸之則生他病矣。
凡刺之道(止)血氣不行 志云。謂陰陽之氣偏盛。刺之和調則止矣。然又當補陰瀉陽。補陰者。
補五臟之衰陰。瀉陽者。導六氣之外出。六節臟象論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順氣篇曰。五者音也。音主長夏。是補其藏陰。則心、肺、脾、藏之氣和。而音聲益彰矣。肝開竅于目。腎開竅于耳。肝腎之氣盛。則耳目聰明矣。甲乙。音氣、作音聲。
適雖言故 馬云。茍堅如其初。則適才雖言病去復舊。其病未去也。張云。脈堅如舊者。雖欲文飾其故。而病實未除也。簡案、據下文言。快而推之。故乃病去而復其故之謂。馬注為是。
夫如其故 甲乙。夫、作大。是。
痛雖不隨針 甲乙。痛、作病。下同。針下有減字。下文同。馬云。雖不隨針而即去。然亦必以漸而衰矣。
十二經脈之所生病 馬云。欲通十二經脈之所生病。及虛實補瀉。必明于本經經脈第十篇而后可。
可得傳于終始矣 張云。終始、本篇名。即本末之謂。
故陰陽不相移(止)取之其經 張云。移、移易也。傾、相傷也?;蜿幓蜿?。無所改易。不相移也。
虛者自虛。實者自實。不相傾也。此則無所從生。而各病其病。但求其經而取之。
邪辟妄合 辟、甲乙作 。馬志作 。張云。邪辟妄合等六句。詳言病變也。凡此者皆須用針。治以三刺之法。則諸病可去也。
沉浮異處 四時不得 馬云。脈氣浮沉。似所處各異。
志云。浮沉異處者。陰陽之氣與經脈不相合也。四時不得者。不得其升降浮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