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 廿二史札記
- 趙翼
- 4977字
- 2015-12-22 14:55:03
《托歡傳》,(舊名脫歡。)進兵蘇州,與宋軍戰,擒柳奉使。案《伯顏傳》,(今名巴延。)既克常州,師至無錫,宋將作監柳岳奉其國書乞班師,請修歲幣,是岳本奉使來也。且兵至平江,都統王邦杰、通判王矩之即以城降,并無交戰之事。《托歡傳》誤。
《董文炳傳》,宋將張世杰焦山戰敗,走入海,文炳舟小,不能入海,乃還。案世杰戰敗,奔據山,后由海道追二王于浙東,事見《世杰》及《劉國杰》等傳,非由焦山即入海也。文炳戰勝,率舟師由江陰沿海趨澉浦、華亭,亦未因舟小而罷行。《董文炳傳》誤。
《唆都傳》,至元十二年,建康降,唆都為建康安撫使,攻平江、嘉興,皆下之,帥舟師會伯顏于皋亭山。案《伯顏傳》,是時兵分三道,阿剌罕由廣德進,董文炳以舟師沿海進,伯顏為中道,由鎮江進,先屠常州,以次下平江、嘉興,方至杭州。今乃云唆都先攻下平江、嘉興,再以舟師會伯顏于皋亭山,亦誤。
又《唆都傳》,至元二十三年,征交趾,唆都力戰死之。而《亦黑迷失傳》云,從阿爾哈雅、(舊名阿里海牙。)唆都征占城,戰失利,唆都死焉,則唆都又似死于占城者。考之《占城傳》,二十一年三月,唆都已自占城領兵回,則其死在交趾無疑,《亦黑迷失傳》誤。
《囊加歹傳》伯顏大軍至建康,帝召囊加歹赴闕,面陳形勢,遣還諭旨于伯顏,謂北邊吸陡,勿輕入敵境,而大軍已入平江矣。案《伯顏傳》,軍至建康,有詔時方暑,且緩進兵。伯顏以機不可失,親赴闕面陳。八月還軍,十一月進兵,屠常州。十二月次平江,都統王邦杰等出降,乃遣囊加歹同宋使柳岳至臨安諭降。是伯顏赴闕面奏,已定進兵之計,南還即率兵直進,囊加歹久在軍中,何得至平江時,尚有旨遣之來止兵耶?《囊加歹傳》誤。
又《圖類傳》,圖類攻金,欲假道于宋,由蜀渡漢江,繞出唐、鄧以趨汴。先遣搠不罕使宋,宋人殺之,圖類怒,乃分兵攻宋諸城堡,長驅入漢中,陷閬州,過南鄭,遂由金入房,乘騎浮渡漢水而北。是圖類之經宋境,由力戰而入也。而《按竺邇傳》,圖類由山南入金境,按竺邇為先鋒,趣散關,宋人已燒絕棧道,宋制置使桂如淵守興元。按竺邇假道于如淵曰:“宋、金世仇,今欲假道南鄭,由唐、鄧以滅金,豈獨吾之利,亦宋之利也。”如淵度我兵壓境,勢不徒還,遂遣人導我師,由武休關東抵鄧州而去。是蒙古假道,宋即使人導之,未嘗戰也,二傳殊不相合。今案《金史 內族訛可傳》,元兵謀取宋武休關,先破鳳翔,圖類分兵入散關,屠洋州,開生山,截焦崖,出武休東南,遂圍興元。分軍而西,西軍由別路入沔州,開魚鱉山,作筏渡嘉陵江,趨葭萌,至西水縣而還。東軍屯興元、洋州之間,遂趨饒峰,宋人棄關不守,大兵乃得入。據此則圖類兵原分兩路,其力戰于沔州等處者西軍也,其過關徑入不事爭斗者東軍也。兩傳各記所記,所以不同歟!
元史列傳詳記月日
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此本紀體也。至列傳則往往視其事之大小繁簡以為詳略,不必拘拘于時日之細。惟《元史》則不然,中統以前,未有年號,則以甲乙紀歲。如《張榮傳》,乙未,金亡;戊戌,授懷遠將軍之類是也。中統以后,則以年號紀歲。如《來阿八赤傳》,至元十八年,開運河;二十一年,調征東招討使;二十二年,授征東宣慰使之類是也。他如《阿剌罕傳》、《土土哈傳》、《苫徹八都魯傳》、《忽蘭吉傳》、《賈塔剌渾傳》、《也蒲卜紺傳》、《趙阿哥潘傳》、《純只海傳》、《塔不已而傳》、《直脫而傳》、《忽剌赤傳》、《達理麻達識傳》、《耶律鑄傳》、《暢師文傳》、《張傳》,莫不皆然。并有以月記者,如《張榮傳》,癸卯三月,升輔國大將軍;甲辰二月,領蒙古、漢軍;戊申九月,拒宋師于均州。《阿塔海傳》,至元九年五月,霖雨,宋夏貴乘淮漲來爭正陽;十二年十二月,師次建康之類是也。更有以日記者,如《伯顏(即巴延。)傳》,敘至元十一年取鄂州之事,十月戊午,斬郢將趙文義,擒范興;甲子,次沙洋;乙丑,遣官招降守將王虎臣等,不應,遂攻獲之;丙寅,次新城;丁丑,呂文煥至城下招降,中飛矢奔還;戊辰,黃順降;己巳,任寧降;十一月丙戌,次復州;乙未,次蔡店;丁酉,往漢口觀形勢;十二月丙戌,次漢口;辛亥,自漢口開壩入淪河;壬子,戰艦畢至;癸丑,遣人招陽邏堡,不應;乙卯,遣阿里海牙攻之,潛令阿術從上流渡江;丙辰,阿術遣人報捷;丁巳,登武磯山;己未,次鄂州;庾申,張晏然等降是也。敘十三年取臨安降宋主之事,正月己巳,次嘉興;癸酉,宋以宰臣陳宜中書來;乙亥,宜中又遣使來;辛巳,軍至崇德;壬午,次長安鎮;癸未,進軍臨平;甲申,次皋亭山;乙酉,至臨安,聞二王南走,遣兵邀之;丙戌,禁軍士毋入城;丁亥,遣人慰諭謝太后;戊子,文天祥等來見;己丑,駐湖州市;庾寅,觀潮于浙江;辛卯,張弘范等以宋降表至;二月丁酉,遣人徇未下州郡;辛丑,宋主率百官拜表降是也。又《燕鐵木兒傳》敘其拒戰上都兵之事,亦以日記。此雖近于記功簿籍,如李孟所謂謄寫吏牘者,(李孟見揭斯所撰功臣傳曰:“是方可名史筆,他人直謄寫吏牘耳。”)然記事詳贍,使后世有所考,究屬史裁之正,固不必以文筆馳騁見長也。
《元史》又有不以甲乙記日,而但以一二數記者。如《日本傳》,至元十八年征日本,六月,入海。七月,至平壺島。八月一日,風破舟。五日,文虎等擇舟之堅好者遁歸,棄士卒十余萬于山下。七日,日本人來,盡殺之,不殺者虜為奴。《占城傳》,至元二十年征占城,正月十五日夜,發舟。十七日,整兵進。十九日,國主遣使來降。二十日,兵至大洲。二十一日,入其城。二十二日,國主偽歸款而遁。以及《瓜哇》等傳皆然。此雖非古法,亦較直捷。(此篇人名俱照舊史,緣四庫書新改本不易借觀也。)
元史回護處
元史亦多回護處,非明初修史諸人為之著其善而諱其惡也,蓋元時所纂功臣等傳本已如此,而修史者遂抄錄成篇耳。如《阿爾哈雅傳》,(舊名阿里海牙。)歷敘其戡定湖廣之功,而占降民為私戶及征占城失利等事則概不敘入。其破潭州也,則曰諸將請屠之,阿爾哈雅以數百萬生炅,若殺之,非主上諭以曹彬不妄殺人之意,乃止。及其破靜江,則曰阿爾哈雅以靜江民易叛,不重刑之,廣西諸州不服,乃悉坑之。是不屠既見其好生之德,坑之又見其止殺之威,真所謂曲為之說者。又崔奏,阿爾哈雅掌兵民之權,子孫姻黨分列權要,官吏出其門者十七八,其威權不在阿哈瑪特下,(舊名阿合馬。)宜罷職,《阿爾哈雅傳》亦不載。《博果密傳》,(舊名不忽木。)土土哈求欽察之為人奴者增其軍,而多取良民,中書僉省王遇改正之,土土哈遂誣奏,遇幾得罪,賴博果密救之。而《土土哈傳》但云,欽察之自叛所來歸者及散處安西郡王部下者,俱令土土哈統之,而不言擾及平民之事。張柔從攻金蔡州,中流矢,宋將孟珙救之,挾柔以出,事見《宋史 孟珙傳》,而《柔傳》不載。嚴實自請攻衛州,與金伊喇富阿(舊名移剌蒲阿。)遇于南門,適合達自北奄至,實兵敗,竟為所執。史天倪率壯士伏于延津,截其歸路,實乃得脫歸。事見《史天倪傳》,而《嚴實傳》竟不載。泰定帝既崩,文宗以雅克特穆爾(舊名燕鐵木兒。)之力,入京即位,仿武宗、仁宗故事,遣使迎兄明宗于漠北,來繼大統,明宗遂稱帝于途,而立文宗為皇太子。皇太子出迎明宗于翁果察圖(舊名王察爾。)之地,越三日明宗崩。此固文宗及雅克特穆爾之弒逆也。(《續綱目》引胡粹中曰:“聞之故老,雅克特穆爾奉上璽綬,而明宗左右不為禮,雅克特穆爾怒且懼。既而帝暴崩,雅克特穆爾聞哭聲,奔入帳中,取寶璽,掛文宗上馬南馳。”此蓋當時實事。)乃《明宗》、《文宗本紀》僅書“暴崩”二字,并不著被害之跡,并稱皇太子入哭盡哀,雅克特穆爾以皇后命,奉皇帝寶授皇太子登極,竟似授受得其正者。直至《雅克特爾傳》,寧宗崩后,皇太后召明宗長子托歡特穆爾(即順帝,舊名妥歡帖穆爾。)于廣西,雅克特穆爾以明宗之崩,實與逆謀,恐帝追理前事,故遲留數月不立,于是明宗被害之實,至此始一見。全部《元史》只此一二語,此外紀傳并無有錯見其事者。順帝至元六年,追廢文宗廟主之詔謂,文宗躬迓之際,與伊魯布哈、(舊名月魯不花。)阿哩雅、(舊名也里牙。)呼棟阿(舊名明里董阿。)謀為不軌,使我皇考,飲恨上賓。是雖著明宗被害之跡,又不以坐雅克特穆爾之罪,非本傳中“實與謀逆”一語,雅克特穆爾不且漏網乎!《北魏書》體例,凡弒逆之事,雖本紀只書“暴崩”二字,而散見于各傳者必詳,茲何以諱之太深乎?許有壬因詔罷科舉,力爭以為不當罷,不聽,明日宣詔,特令有壬為班首以折之,侍御史普化謂有壬曰:“參政可謂過河拆橋矣。”有壬以為大恥。此事詳于《徹里帖木兒傳》,而《有壬傳》不載。《蘇天爵傳》,后至元二年,朝廷庶務,多所更張,天子圖治之意甚切,天爵知無不言。案順帝在位,惟耽樂之從,何曾有求治之意,亦讕語也。凡此蓋皆舊史原文,所謂詳于紀善,略于懲惡者。惟《葉李傳》,敘其立朝建白,居然一代正人,而傳末特載李淦劾其黨附桑哥一疏,謂人皆知桑哥用小人之罪,而不知葉李薦用桑哥之罪,此則善惡兩不相掩,所謂存是非之公者。又《舒穆魯宜孫傳》(舊名石抹宜孫。)以儒學副提舉劉基為經歷,又辟胡深、葉琛、章溢參其軍謀。案宋濂等修史時,劉基等方同在朝,而其先仕于元之處,直書不諱,此亦為直筆。
又金與蒙古拒戰二十余年,惟完顏陳和尚太昌原、倒回谷諸戰以大捷著,其余則每戰輒敗。哀宗正大八年,蒙古拖雷入饒風關,渡漢江而北,金完顏合達與移剌蒲阿御之于鄧州之禹山。《金史 合達傳》謂,北兵小卻,二相(合達、蒲阿)輒以大捷告,其實虛張捷報,并非實事云。然據《蒲阿傳》敘此事,謂戰三交,北兵少退,向蒲阿后突之,為蒲察定住所卻。北兵又擁高英軍,軍動,合達欲斬英,英復督兵力戰,北兵卻。又擁樊澤軍,合達斬一千夫長,軍殊死斗,乃卻之,北兵即回陣南向來路。是此戰亦實有卻敵之功,不得謂全虛也。《元史 拖雷傳》亦謂,十二月,及金人戰禹山,徉北以誘之。徉北者,蓋即《金史》所謂北兵小卻也。《拖雷傳》又云,攻鄧州不下,遂引而北,別以三千騎命扎剌率之為殿。大霧迷失道,為金人所襲,殺傷相當,拖雷以扎剌失律,罷之。是蒙古軍亦未嘗無敗衄之處,而《金史》所謂合達等虛張捷報,此則元人修《金史》為本朝回護也。及明修《元史》,則記載具在,是以據實書之耳。
元史附傳有得失
《按竺邇傳》,先世居云中。父題公為金群牧使,驅馬歸太祖,終其官。按竺邇幼孤,育于外祖術要甲家,訛言為趙,因姓趙氏。是既詳其家世矣,則其孫《趙世延傳》可不必再敘,乃又云,曾祖<黑旦>公為金群牧使,太祖得其所牧馬,<黑旦>公死之。(是<黑旦>公之死系殉節,又與《按竺邇傳》異。)按竺邇幼育于外大父術要甲,訛為趙家,因氏為趙焉。蓋祖孫二人本各有一傳,修史者并收之,而不及刪其復處也。《月乃合傳》,其曾祖仕金為馬步軍指揮,以官為氏,因姓馬氏。其傳末云,曾孫祖常,博學能文,鄉、會試皆舉首,由翰林拜監察御史,直言忤上官去。數年,起為翰林待制,遷御史中丞。卒,謚文貞。是祖常全傳已附于其祖傳內,乃馬祖常又另有傳,則《月乃合傳》后此段文字即應刪卻,而又仍之。又《直脫兒傳》,既詳載其從子忽剌出,而忽剌出又有傳。《杭忽思傳》,既詳載其子阿塔出矣,而阿塔出又有傳。床兀兒封句容郡王,《武宗紀》既以此事系于至大三年,《仁宗紀》延三年又載此事。可見修史者之不暇彼此訂正也。惟《兀良合臺傳》,詳載其子阿術從征云南、交趾等功,而阿術又另有傳,則專敘其滅宋勛績,一則代父立功,一則為國出力,固不嫌其兩傳也。又《察罕帖木兒傳》后附其子《擴廓帖木兒傳》,擴廓在《明史》入群雄中,而其人究為元季一大關系之人,不得因其應入《明史》遂不為立傳,而系察罕之子,又不必另立一傳,故以其元季事跡附傳于父之后,而他日與明爭戰之事則不書,此最為位置得宜也。
元史補見夏金宋殉節諸臣
夏、金、宋皆滅于蒙古。夏無史,《金》、《宋》二史皆有《忠義傳》,載末造抗節死事之臣。然以《元史》核對,尚有未備者,今為摘出,觀者可以覽焉。
《李恒傳》,元太祖攻西夏,有守兀納剌城者,夏主之子也,城陷不屈死。(李恒即其孫。)
《郭寶玉傳》,從攻西夏,斬夏將佐里。
《穆呼哩傳》,(舊名術華黎。)石天應擒送金驍將張鐵槍至,穆呼哩欲降之,張厲聲曰:“我受金朝恩二十余年,事至此,有死而已!”穆呼哩義之,諸將怒其不屈,竟殺之。(《史樞傳》,鐵槍者名資祿。)
《黑馬傳》,金武仙據真定,黑馬從孛羅討之。金將忽察虎以兵來援,為黑馬所殺。
《德海傳》,攻金鄭州,殺金將左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