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明 李中梓】
總論
按經言夏傷于暑秋為痎瘧,又言痎瘧皆生于風,又言風寒之氣不常,又言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此皆以風寒暑濕為言也。語溫瘧則曰風寒中腎,語癉瘧則曰肺素有熱。夫冬寒既可以中腎,則心肝脾肺四臟,獨無令氣之邪可以入客乎?肺熱既可以成瘧,則肝脾心腎之氣郁而為熱者,獨不可以成瘧乎?然語六氣者道其常,語五臟者盡其變也。須知風與暑,陽邪也;寒與水,陰邪也。風者陽中之涼氣也,暑者熱中之陰邪也,由是則四者皆屬于寒。夫夏傷于暑,汗出腠開,當風浴水,凄滄之寒伏于皮膚,及遇秋風,新涼束之,表邪不能外越,陰欲入而陽拒之,陽欲出而陰遏之,陰陽相薄而瘧作矣。淺者病在三陽,隨衛氣以為出入,而一日一作;深者病在三陰,邪氣不能與衛氣并出,或間日或三四日而作,作愈遲者,病愈深也。經之論瘧,無漏義矣。而仁齋、丹溪又分痰與食飲、與血瘴、與勞、與牝,此不過瘧之兼證耳,非因而成瘧者也。故治瘧者,察其邪之淺深,證之陰陽,令其自臟而腑,散而越之,邪去則安。古法有汗欲其無汗,養正為先;無汗欲其有汗,散邪為急。然邪在陽者取汗易,邪在陰者取汗難。必使由陰而陽,由晏而早,乃得之也。又熱多者涼藥為君,寒多者溫藥為主。至于痰、食、血、飲、瘴、勞與牝之七證,各隨其甚者而兼理之。世俗又有鬼瘧之名,此為時行疫氣,投平胃散無不截者。總之脈實證實者,攻邪以治標;脈虛證虛者,補正以治本。久瘧必虛,惟人參、生姜各一兩,連投二服于未發之前,莫不應手取效。貧困者白朮可代,血虧者當歸可代。近世不明表里虛實,輒用知母、石膏、芩、連、梔、蘗,若表未解而得此寒涼,而寒邪愈固;或用常山、草果、巴豆、砒、雄,若正已虛而得此克伐,則元氣轉虛,致夫綿延不已者,皆醫之罪耳,豈病之咎耶!
證治
瘧疾多因風寒暑濕,天之邪氣所傷,當分經絡而發汗。其七情痰食水血,皆兼見之候,隨證治之。
風瘧,必惡寒自汗,煩躁頭疼,必先熱后寒,宜柴胡、蘇葉、細辛、白芷、羌活、生姜之類。
溫瘧,乃受冬月之寒,復因暑風而發,亦先熱后寒,如熱多者小柴胡湯,寒多者小柴胡湯加桂。
寒瘧,乃納涼之風寒,沐浴之水寒,先受于腠中,復因秋風涼肅而發,先寒后熱,宜羌活、紫蘇、生姜之類散其太陽之邪,次用柴胡湯。近來不問何經,俱用柴胡者,非也。
癉瘧者,肺素有熱,陰氣先絕,陽氣獨發,少氣煩冤,手足熱而嘔,此但熱而不寒,盛暑發者人參白虎湯,秋涼發者小柴胡湯。
濕瘧,乃汗出澡浴,或冒雨,或濕襲,其證身體重而痛,嘔逆脹滿,胃苓湯加羌活、紫蘇。
牝瘧者,其人必陽氣素虛,當盛暑時乘涼飲冷,陽虛陰盛,故但寒而不熱也,柴胡桂姜湯。
食瘧者,必肥甘無度,或生冷受傷,食滯痰生,其證饑而不能食,食則脹滿嘔吐腹痛,青皮、草果、豆蔻、砂仁、神曲、山楂之類。
瘴瘧,由嶺南地方天氣炎,山氣濕多有嵐瘴之毒,發時迷悶,甚則狂妄,亦有不能言者,皆由血瘀于心,涎聚于脾,須疏通六腑,涼膈散或小柴胡加大黃、木香。
勞瘧,必素有弱證,或因瘧成勞,十全大補湯,有熱者去桂。
瘧母,由治之失宜,榮衛虧損,邪伏肝經,脅下有塊,此證當以補虛為主,每見急于攻塊者,多致不救,六君子湯加木香、肉桂、蓬朮、鱉甲。
鬼瘧者,俗以夜發者為鬼瘧,非也。邪入陰分,發于六陰,宜四物湯加知母、紅花、升麻、柴胡,提起陽分,方可截之。惟時行不正之氣,真鬼瘧也,宜平胃散加雄黃、桃仁。
截法
瘧發四五遍后,曾經發散者,方可截之,何首烏散、常山飲、獨蒜丸。久瘧大虛者,人參一兩、生姜二兩,連進三服。若病邪初起,未經發散,遽用酸收劫止之劑,必致綿延難愈,或變成他證,不可不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