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 類證治裁
- 林佩琴
- 4941字
- 2015-12-21 12:49:41
〔和解〕清熱消風散 柴 翹 陳 角刺 蒼術 紅花(各一錢) 芎 草 防 歸 芍 芩 花粉 銀花(各五分)〔表里〕內疏黃連湯 梔 荷 翹 芩 桔 歸 芍 連 木香 檳榔(各一錢) 大黃(二錢) 甘草(五分)加蜜一匕,水煎。
〔生津〕竹葉石膏湯 見一卷傷風。
〔化毒〕內消散 二母 乳 沒 銀 夏 花粉 白芨 甲片 角刺(各一錢) 水酒煎。
〔解毒〕護心散 綠豆粉(一兩) 乳香(三錢) 辰砂 甘草(各一錢) 研細。每服二錢,開水調,日二次。
〔護膜〕蠟礬丸 黃蠟(一兩) 白礬(一兩二錢) 熔化,入雄黃(錢二分) 琥珀(研一兩) 白礬(一錢)攪勻,作丸如桐子大,朱砂一錢為衣,每服二三十丸。
〔消托〕托里消毒散 見本卷乳。
〔潰毒〕透膿散 生 (四錢) 甲片(一錢) 芎(三錢) 歸(二錢) 角刺(錢半) 水煎。
〔消散〕醒消丸 乳 沒(各一兩) 麝香(一錢半) 雄精(五錢) 共研和,黃米飯一兩搗丸。酒下三錢,醉蓋取汗。
〔潰膿〕代刀散 角刺 黃 (各一兩) 草 乳(各五錢) 每酒下三錢。
〔敷毒〕如意金黃散 大黃 樸 芷 星 陳 柏 草 姜 黃 花粉 蒼術 或蜜、蔥汁及酒調敷。
〔貼毒〕五龍膏 五龍草(即烏蘞) 銀花 草 車前草 陳小粉 等分,上四味用鮮者,搗爛,加飛鹽三分,貼。
〔敷毒〕真君妙貼散 蕎面(五斤) 硫黃(十斤研) 白面(五斤) 用清水拌,捍成薄片,曬干,用時再研,水調貼。
〔氣血〕托里養營湯 參 術 歸 芍 芎(各一錢) 熟地(二錢) 五味 麥冬 甘草(各五分)姜(三片) 棗(一枚) 煎。
〔根散〕鐵桶膏 銅綠(五錢) 明礬(四錢) 膽礬(三錢) 五倍子(炒一兩) 白芨(五錢) 輕粉郁金(各二錢) 麝香(三厘) 研細,以米醋于杓內漫火熬,調藥末一錢,涂瘡根上。
〔毒滯〕托里消毒散 參 術 歸 芍 苓 芎(各一錢) 銀花 白芷(各七分) 翹 草(各五分)〔毒滯〕托里散 栝蔞(一個) 歸 芍 草(各一兩五分) 熟地 皂角刺 花粉 銀花(各一兩)每用五兩,以酒五杯,入瓷器內,濃紙封,隔水煨香,服。
〔補氣〕托里黃 湯 參 歸 冬 味 遠志〔氣血〕參 托里散 見本卷乳癥。
〔氣血〕八珍湯 見一卷中風。
〔補氣〕四君子湯 參 苓 術 草〔潰痛〕內補黃 湯 麥冬(各一兩) 參 地 苓 草(各七分) 歸 芍 芎 桂 遠志(各五分)姜棗〔搽敷〕乳香定痛散 乳 沒(各二錢) 寒水石( ) 滑石(各四兩) 片腦(一分) 為末,搽患上。
〔和血〕四物湯 地 芍 歸 芎〔補陰〕六味丸 見一卷中風。
〔陰疽〕陽和湯 熟地(一兩) 白芥子(二錢) 鹿角膠(三錢) 桂心 炮姜 麻黃(各五分) 甘草(一錢)又一方∶麻 桂 姜 三味為丸。
〔溫托〕人參養營湯 見二卷勞瘵。
〔溫補〕十全大補湯 見一卷中風。
〔毒陷〕托里溫中湯 附子 炮姜(一錢) 益智 丁香 沉香 木香 茴香 羌 陳 草(各一錢)加姜、棗。
〔半陰半陽〕沖和湯 參 陳(各二錢) 術 歸 芷(各錢半) 苓 芎 乳 沒 角刺 銀花甘草節(各一錢) 水酒各半煎。
〔下潰〕替針丸 乳香 白丁香 巴豆 青堿(各五分) 水調,點瘡上,以堿水潤之,勿令其干。
〔洗藥〕豬蹄湯 苓 芷 歸 芍 獨 草 蜂房(各五錢) 豬蹄(一只,煮汁去蹄去油) 取清湯,入藥一兩煎,去渣溫洗。
〔不斂〕神異膏 杏 元參(各一兩) 麻油二斤煎至黑。入蛇蛻(五錢) 蜂房(一兩) 男發(一團)再煎至黑,去渣,下黃丹十二兩,慢火煎收,臨用攤貼。
〔內托〕內托黃 丸 即托里黃 湯。
〔口渴〕加減八味丸 見六卷喉癥。
〔生津〕五味子湯 參 麥 味 陳 草〔血虛〕圣愈湯 見二卷勞瘵。
〔陰虛〕當歸補血湯 見本卷崩漏。
〔氣虛〕六君子湯 見一卷中風。
〔腎瀉〕二神丸 見三卷飲食。
〔脾虛〕八仙糕 山藥 人參(各六兩) 粳米 糯米(各七升) 白蜜(一斤) 白糖(二兩半)蓮肉 芡實 茯苓(各六兩) 研細和勻。蒸糕火烘,白湯服。
〔補中〕補中益氣湯 見一卷中風。
〔虛寒〕參附湯 參 術(各三錢) 姜 附 陳 草 歸(各二錢) 升 柴(各五分)〔腐爛〕貝葉膏 麻油(一斤) 血余(一團) 文火熬化,去渣,入白蠟一兩,熔化候溫,以棉紙翦塊三張,于油蠟內蘸之。貼瓷器幫上,用時揭貼患處。
〔斂口〕生肌散 木香 輕粉(各二錢) 黃丹 枯礬(各五錢) 為末,以豬膽汁拌勻,曬干再研細,摻患處。
〔生新〕腐盡生肌散 兒茶 乳 沒(各三錢) 冰片(一錢) 麝香(二分) 血竭 三七(各三錢)為末摻之,或以豬脂油(半斤) 黃蠟(一兩) 熔化,加前七味調膏貼。
〔摻藥〕生肌定痛散 生石膏(一兩,研以甘草湯飛五七次) 辰砂(三錢) 冰片(二分) 硼砂(五錢)共研,摻患處。
〔定痛〕輕乳生肌散 石膏( ,一兩) 血竭(五錢) 乳香 輕粉(各四錢) 冰片(一錢) 有水加龍骨、白芷各一錢。不收口加炙雞內金一錢,研末摻之。
〔生肌〕絳珠膏 乳 沒 白蠟 血竭 兒茶 珍珠(各三錢) 冰片(一錢) 麝香(五分) 輕粉 朱砂(各二錢)血余(五錢) 黃丹(二兩) 雞子黃(十個) 大麻子肉(八十一粒) 麻油(十兩) 熬膏攤貼。
〔生肌〕玉紅膏 白芷(五錢) 甘草(一兩二錢) 歸身(二兩) 血竭 輕粉(各四錢) 白占(二兩)紫草(二錢) 麻油(一斤) 先將上三味及紫草熬枯,細絹濾清,再入血竭,次白占,次輕粉熬。
〔膏貼〕太乙膏 見六卷胃脘痛。
〔諸毒〕加味太乙膏 地 芍 歸 芷 元參 肉桂 大黃 木鱉子(各二兩) 槐枝 柳枝(各十尺)以麻油五斤將藥浸油內,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入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凈藥渣,將油秤準,用細絹袋將油又濾入鍋,熬血余一兩,至血余浮起,以柳枝挑看似膏。熔化凈油一斤,入飛過黃丹六兩五錢,再熬再攪,俟鍋內先發青煙,后起白煙,膏成住火,滴水中軟硬得中,下阿膠切片三錢,化盡。次下乳、沒各四錢,輕粉四錢,攪勻,傾入水中,銅勺內化攤貼。
此膏治發背癰疽,一切惡瘡,濕痰流注,筋骨痛,湯火刀傷,及遺精白帶,俱貼臍下。臟毒腸癰,亦可丸服。諸瘡癤血風癩癢,諸藥不止,并皆效驗。
〔膏貼〕萬應膏 川烏 草烏 生地 白蘞 白芨 象皮 官桂 歸 芍 羌 獨 芷 草 苦參土木鱉 穿山甲 烏藥 元參 大黃(各五錢) 上十九味,用香油五斤浸。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候日數足,入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布袋濾去渣,將油秤準,每油一斤兌淀粉半斤,以桃柳枝攪,以黑如漆,明如鏡,滴水成珠為好,薄紙攤貼。
此膏治一切癰疽、發背、對口諸瘡,痰核、流注等毒,貼之其效如神。
〔發汗散毒一切皆治〕萬靈丹 茅術(八兩) 荊 防 麻 羌 辛 芎 歸 草 川烏 草烏(湯泡去皮)石斛 全蝎 天麻 首烏(各一兩) 雄黃(六錢) 上十六味研細,煉蜜為丸,重三錢,朱砂為衣,瓷瓶收貯。
此丹治癰疽、疔毒、對口、發頤,風寒濕痹,及一切流注、附骨疽、鶴膝風、破傷風及癱瘓等癥。用蔥白九個煎湯,調服一丸。蓋被出汗為效。
瘰結核癭瘤馬刀論治
瘰 生于耳前后項腋間,與結核相似,初起小塊,漸大如桃核,皮色不變,連綴不一,有單窠 ,難治。
宜小犀角丸。遍繞頸項,為蛇蟠 ,消毒化堅湯。外起一 ,中裹十數核塊,為蓮子 ,宜內消丸,琥珀散。初止單窠,后乃疊出,為重臺 ∶形似燕窩,為燕窩 。皆不治。初生項后,流注四肢,為流注 。夏枯草散。癥由肝膽三焦風熱血燥,及肝腎陰虛生熱,憂思恚怒氣結而成。《外臺秘要》云∶肝腎虛熱則生 。《病機》云∶瘰 不系膏粱丹熱之變,因虛勞氣郁所致。宜補形氣,調經脈,自愈。不得妄汗妄下,致虛虛之禍。初起寒熱拘急腫痛,邪在表也,宜荊防敗毒散。用蒜餅安 核上,艾灸六七壯,可消軟。外用敷瘰方,內服立效散。若患頂軟膿成,針之,外貼琥珀膏,內服托里散。若結核 腫,肝經風熱也,梔子清肝湯加龍膽草。發熱抽痛,肝經血燥也,加味逍遙散。脈弦尺數,肝腎陰虧也,地黃丸加白芍、五味。 核堅而不移者,連翹散堅湯,海藻潰堅湯。
怒傷肝火筋攣者,柴胡清肝湯。郁傷心脾掣痛者,歸脾湯, 、術、草生用。氣血俱虛,膿汁清稀者,八珍湯加生 。經久不愈,體羸自汗出,保元湯加熟地、白芍、五味。婦女項 ,流注遍體,孔竅相穿,膿水淋漓者,化氣調經湯。潰久瘡口不斂者,先服益氣養營湯,次服十全大補湯加香附、貝母、遠志肉。氣血已復, 核不去者,用必效散。丹溪云∶治 用必效散與栝蔞散間服,神效。瘡口斂后,再服益氣養營湯。男子患此,忌潮熱咳嗽,加味地黃丸。婦人患此,忌潮熱經閉,但以加味逍遙散加澤蘭、牛膝解郁調經。立齋謂∶堅而不潰,潰而不斂,皆由于氣血不足,不加調補,變為瘵癥。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味地黃丸。若發寒熱,眼內有赤脈貫瞳人者,死不治。結核經年,不紅不痛,堅而難移,久而漸腫疼者,為痰核,多生耳項肘腋等處,宜消核丸。專由肝膽經氣郁痰結,毒根深固,不易消潰,未潰前忌貼涼膏。外宜山藥膏。忌服涼劑。
內宜養營湯。全生內消法,用陽和犀黃丸。王維德著《外科癥治全生集》。若堅久難消,咸以軟之,海帶丸。寒凝氣滯,溫以散之,夏枯草、白芥子、濃樸、半夏、橘紅、生香附。風痰郁結成核,搜而逐之,消風化痰丸。氣火爍筋為痛,清以泄之,鉤藤、山梔、生地、丹皮、貝母、連翹。血結入絡為腫,咸辛通理之,旋復花湯加當歸尾、延胡。腫痛潰膿不痊,和之。內托白蘞散。生耳項,加鉤藤、川芎、連翹、夏枯草。生肘臂,加姜黃、桑條、桂枝。生兩腋,加柴胡、青皮、白芥子。生遍體,多是痰注,竹瀝達痰丸。潰久不愈,照瘰 治法。
更有癭瘤初生,如梅李狀,皮嫩而光,漸如杯卵。癭生肩項,瘤隨處皆有,其癥屬五臟,其原由肝火。
癭有五∶筋癭者,筋脈呈露,宜玉壺散、破結散。血癭者,赤脈交絡,宜化癭丹合四物湯。肉癭者,皮色不變,宜人參化癭丹。氣癭者,隨憂思消長,宜白頭翁丸、消癭散、歸脾丸。石癭者,堅硬不移,宜破結散。瘤有五∶筋瘤者,自筋腫起,按之如筋,或有赤縷。此怒動肝火,血涸而筋攣也,六味丸,或四物湯,加山梔、木瓜。
血瘤者,自肌肉腫起,久而現赤縷,或皮色赤,此勞役動火,血沸而邪搏也,四物湯加茯苓、遠志。肉瘤者,自肌肉腫起,按之實軟。此郁結傷脾,肌肉傷而邪搏也,歸脾湯、補中益氣湯。氣瘤者,自皮膚腫起,按之浮軟,此勞傷肺氣,腠疏而邪搏也,補中益氣湯。骨瘤者,自骨腫起,按之堅硬,此房勞腎傷,陰虛不榮骨也,六味丸。外有膿瘤,宜海藻丸。石瘤,神效開結散∶一井散。脂瘤,用針挑去脂粉自愈。凡癭瘤皆忌決破,令膿血崩潰,多致夭枉。宜敷桃花散,止血藥。惟脂粉瘤紅色,全是痰結,可決去脂粉。又有形似垂茄,根甚小者,用五灰膏點其蒂。俟茄落,以生豬脂貼自愈。又有手背生瘤,如雞距,如羊角,向明照之如桃膠,名膠瘤,以排針刺破,按出膿立平。生于面名粉瘤,海藻浸酒飲。有翻花瘤,用馬齒莧燒灰,研豬脂調服。
立齋云∶瘤者留也,隨氣留滯,皆因臟腑受傷,氣血乖違。當求其屬而治其本,勿用蛛絲纏芫花腺等治。又有毒堅如石,形長似蛤,瘡名馬刀,亦屬肝膽三焦經部分,浸及太陽陽明,流注胸脅腋下,不論未潰已潰,用鮮夏枯草熬膏服,并敷患處。初起氣血未損,用立應散一錢,濃煎木通湯下。毒從小便出如粉片血塊是也,倘小便澀,用益元散,煎燈芯湯調下。宣毒后,接服薄荷丹。疏散風熱。若腫猶不消,海藻潰堅湯、消腫湯。
氣血已虧,補中勝毒餅。潰久不愈,根據前瘰 法治。
附方
〔單 〕小犀角丸 犀角 黑牽牛(半生半炒) 青皮 陳皮(各一兩) 連翹(五錢) 皂角(二條,錘泡絞汁一碗) 鮮薄荷(二斤,取汁) 熬膏,和上藥為丸。
〔蛇蟠 〕清毒化堅湯 炙草 龍膽草 薄荷 黃芩 花粉 白芍 元參 牛蒡子 昆布 羌 升歸柴 桔 陳 翹 生姜〔蓮子 〕內消丸 牽牛子(二兩) 青皮 陳皮(二兩) 皂角(去皮弦子,搗四兩) 薄荷(五兩)后二味取汁熬,和上藥末為丸。每服三十丸,荊芥湯送下。
〔蓮子 〕琥珀散 白丑 滑石 僵蠶 黃芩(各一兩) 木通 連翹(各七錢) 斑蝥(去足翅,炒三錢)甘草(三錢) 琥珀(二錢) 研細。分作六股,水煎服之。
〔流注〕夏枯草散 夏枯草(六錢) 甘草(一錢) 研末。每服二錢,茶清下。又方∶取夏枯草一兩煎服,虛人多服,妙。
〔表邪〕荊防敗毒散 見一卷疫。
〔外治〕敷瘰丹 乳 沒 血竭 麝香 辰砂 兒茶 龍骨 白芷 甲片 百草霜 雄黃 鯉魚膽各等分,研敷,外用膏貼。
〔解毒〕立效散 皂角刺(八兩,挫細炒) 甘草(二兩) 乳 沒(各一兩) 栝蔞(五個,研細)每用一兩,好酒煎服。
〔外貼〕琥珀膏 琥珀 肉桂 辰砂 丁香 木香 當歸 白芷 木通 防風 松脂 木鱉子麻油煎至黑色,去渣,下黃丹,收膏貼。
〔內托〕托里散 見本卷乳癥。
〔風熱〕梔子清肝湯 見五卷癘風。
〔血燥〕加味逍遙散 見一卷火。
〔陰虛〕六味地黃丸 見一卷中風。
〔核堅〕連翹散堅湯 柴胡 龍膽草 土瓜根 芩 連 歸 陳 芍 草 蒼術 水煎。
〔核堅〕海藻潰堅湯 神曲(四錢) 半夏(二錢) 海藻 昆布 龍膽草 蛤粉 通草 貝母 松蘿茶 枯礬(各三錢) 蜜丸,白湯下。
〔怒傷〕柴胡清肝散 見二卷衄。
〔郁傷〕歸脾湯 見二卷勞瘵。
〔膿清〕八珍湯 見一卷中風。
〔自汗〕保元湯 見一卷火。
〔婦 〕化氣調經湯 廣皮(二兩) 香附 羌活 白芷(各一兩) 牡蠣 花粉 角刺 甘草(各五錢)為末。每服二錢,酒和,日二服。
〔不斂〕益氣養營湯 見本卷乳。
〔溫補〕十全大補湯 見一卷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