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核〕必效散 硼砂(二錢半) 輕粉(一錢) 麝香(五分) 巴豆(去心膜,五粒) 斑蝥(去頭足米炒黃四十個) 檳榔(一個) 研細,以雞子清調(diào)藥,仍入殼內(nèi),蒸熟曬干,研用五分,酒下。
〔熱咳〕加味地黃丸 六味丸加柴胡、五味。
〔補中〕補中益氣湯 見一卷中風。
〔結核〕消核丸 橘紅(鹽水炒) 赤茯 熟大黃 連翹(各一兩) 黃芩 山梔(各八錢) 半夏元參 牡蠣 花粉 桔梗 栝蔞(各七錢) 僵蠶(五錢) 蒸餅為丸。
〔外貼〕山藥膏 生山藥(一塊) 蓖麻子(三個) 各去皮,研勻攤貼。
〔結核〕養(yǎng)營湯 見二卷勞瘵。
〔內(nèi)消〕陽和犀角丸 桂心 麻黃 炭姜 犀角 乳 沒 麝香 取黃米飯搗爛,入藥末搗為丸,每服三錢。
〔軟堅〕海帶丸 海帶 青皮 陳皮 貝母 等分,蜜丸,食后服,或加昆布。
〔搜風〕消風化痰丸 白附子 木通(各一錢) 南星 半夏 赤芍 翹 桔 天麻 僵蠶 天冬銀花(各七分) 羌 防 芷 皂角(各五分) 全蝎 陳皮(各四分) 蜜丸。
〔通絡〕旋復花湯 見二卷痰飲。
〔托里〕內(nèi)托白蘞散 歸 芍 翹(各一錢) 芩 芷 白蘞 栝蔞仁(各八分) 川芎 花粉乳香(各七分) 防風 桔梗 柴胡(各五分) 白蒺藜 甘草(各四分)〔注痰〕竹瀝達痰丸 大黃 黃芩(各八兩) 沉香(五錢) 參 術 陳 苓 草 夏(各三兩) 礞石(焰硝,一兩) 以竹瀝、姜汁和如稀糊,曬干研,仍以竹瀝姜汁和丸服。
〔筋癭〕玉壺散 海藻 海帶 昆布(俱洗) 雷丸(各一兩) 青鹽 廣皮(各五錢) 陳火酒為丸,含化。
〔筋癭〕破結散 即海藻潰堅湯去松蘿茶,加桑寄生三錢,蜜丸,蔥白湯下三十丸,或酒下。
〔血癭〕化癭丹 海藻 海帶 昆布 海蛤(俱洗焙) 澤瀉 連翹(各五錢) 豬靨 羊靨(各十枚,即豬羊囊中之卵)〔血癭〕四物湯 地 芍 歸 芎〔肉癭〕人參化癭丹 即化癭丹加人參,蜜丸。
〔氣癭〕白頭翁丸 白頭翁(五錢) 昆布(一錢) 通草 海藻(各七分) 連翹 元參(各六分) 白蘞(五分)桂心(三分) 蜜丸。酒下。
〔氣癭〕消癭散 海馬(酒炙) 海帶 海藻 海紅蛤( ) 海螵蛸 昆布 石燕(各一兩) 為末,茶清下。
〔膿瘤〕海藻丸 海藻 川芎 當歸 官桂 白芷 細辛 藿香 白蘞 昆布 枯礬(各一兩)海蛤 松蘿茶(各七錢五分) 蜜丸。
〔石瘤〕神效開結散 沉香(二錢) 木香(三錢) 陳皮(四錢) 真珠( 四十九粒) 豬靨子(四十九粒)共研末,每用二錢,酒調(diào)下。一說豬靨不是外腎,生于豬項下如棗大微扁色紅。
〔石瘤〕一井散 雄黃 粉霜 砂(各三錢) 輕粉 乳 沒(各一錢) 土黃(三錢) 麝香(少許)研末,津調(diào),涂瘤頂上,以濕紙蓋。
〔止血〕桃花散 鍛石十兩炒紅,入麻油半盞,以大黃一兩煎汁半盞,和勻,慢火熬如桃花色,瓷器收貯。
〔定痛〕止血藥 陳京墨(囗) 百草霜 等分,囗血處。
〔點瘤〕五灰膏 棗柴 桑柴 荊芥 蕎麥桔 桐子殼(俱燒炭。各五兩) 沸湯將灰淋汁,入斑蝥四十個,甲片五片煎,入碗盛,用時加鍛石一兩,乳香、冰片各少許,調(diào)成膏敷。
〔馬刀〕立應散 歸 芍 芎 翹 草 滑石(各五錢) 黃芩(三錢) 斑蝥(糯米炒) 川烏尖(各七個)土蜂房 白丑(各二錢半) 每末一錢,木通煎湯下。
〔利水〕益元散 見一卷溫癥。
〔疏風〕薄荷丹 首烏 薄荷 皂角 連翹 三棱 荊芥 蔓荊(各一兩) 研末,淡豆豉二兩五錢熱醋浸,和搗為丸。每開水下三十丸。
〔散毒〕消腫丹 連翹(二錢) 黃芩 柴胡(各錢二分) 花粉 黃 (各一錢) 歸尾 甘草(各七分)牛蒡 黃連(各五分) 紅花(二分)〔散補〕補中勝毒餅 生地 熟地(各二錢三分) 歸 芍(各二錢) 翹(各一錢) 升 柴 防 草(各五分) 陳皮(三分) 研細,湯泡蒸餅,曬干研末。每服三錢,白湯下。
〔內(nèi)消〕托里散 栝蔞子(一個) 忍冬藤 乳香(各一兩) 蘇木(五錢) 沒藥(三錢) 甘草(二錢)用酒三碗,煎二碗服。
〔內(nèi)托〕神效托里散 忍冬藤葉 黃 (鹽水炒) 當歸(各五錢) 甘草(二錢) 酒煎服,渣敷患處。
梅瘡結毒論治
楊梅瘡,由明正德間起于嶺表,故名廣瘡時瘡,一名棉花瘡。先起紅暈,后發(fā)斑點,名楊梅斑。色紅作癢成圈,大小不一,二三相套,名楊梅圈。頂開天窗,下疳腐爛,窠粒破損,肉反外突,名翻花楊梅。形如赤豆嵌肉,堅硬如鐵,名楊梅痘。其癥多屬厥陰陽明,而兼及他經(jīng),以相火寄于肝,肌肉屬于胃也。毒有氣化,有精化。氣化傳染者輕;精化欲染者重。氣化者,近生梅瘡之人,聞其氣,食其余,登廁感其毒,由脾肺受之,故先從上部見,皮膚癢,筋骨疼,其形小而干。精化者,由交媾不潔,火毒里襲,故先從下部見,筋骨疼,溺淋澀,瘡形大而堅。氣化者,毒在表,未經(jīng)入里,一有萌動,急服透骨搜風散。元氣實者,楊梅一劑散汗之。
精化者,毒入里,深伏骨髓,宜服九龍丹,通利小便。以瀉髓中之毒,重者二服,利下毒物,以土深壓之。
瀉后體實者,升麻解毒湯。體虛者,歸靈內(nèi)托散。服至筋骨不痛,瘡色淡白,內(nèi)毒已解,再用金蟾脫殼酒一料,掃余毒以絕其源。若潰爛膿穢,浸淫成片,而痛者,以鵝黃散摻之。翻花者,鵝黃散加雄黃末,香油調(diào)敷。
侍從人恐傳染,服護從丸可免。切忌誤服輕粉、水銀、白粉霜等燥悍劫劑,劫去痰涎,從口齒出,瘡即干愈。妄希速效。如熏擦哈吸等法。以致引毒深藏骨髓關竅,積久外攻,遂成倒發(fā)結毒。其始筋骨疼痛,隨處結腫,皮色如常。將爛則色紫紅而肉腐,腦頂塌陷,腮唇鼻柱損壞,穿喉蝕目,手足拘攣,終成痼疾。初起筋骨隱痛,宜服搜風解毒湯。若遍身破爛臭穢,仍兼筋骨痛,氣實毒盛者,宜化毒散。氣衰者,豬 子湯。若結毒腫塊,經(jīng)年不愈,諸法罔效者,西圣復煎丸。若結毒攻口鼻者,五寶散。年久臭爛,鼻柱損塌者,宜服結毒紫金丹。若入巔頂,頭痛如裂者,內(nèi)服天麻餅子,鼻吸碧云散。
若鼻塞不通,宜吹通鼻散。毒攻咽喉,腐爛臭蝕者,宜服硫黃不二散,吹結毒靈藥,入人中白研砍。結毒臭爛不斂,外貼解毒紫金膏,兼摻結毒靈藥。壯實者主解毒,虛弱者宜兼補,各隨次第,如法調(diào)治,重者一年,輕者半載,可望全瘳,慎勿求速效,以自貽誤也。
治服輕粉毒
五寶湯∶用紫草、金銀花、山茨菇各一兩,乳香、沒藥各五錢,用新汲水六碗、陳酒五碗煎六七碗,空心服,取汗忌風,一二服。毒從大小便出,后用搽藥方。輕粉一錢、乳香七分、沒藥三分、血竭一分、兒茶一分、珍珠三分、紅羯子二分燒灰、文蛤二分,燒存性、官粉 六分、麝一分、冰片一分、鱔骨五分、胎發(fā)二分,燒灰、白螺螄殼三分,燒存性,上十四味,共研細收貯,先將甘草煎濃湯洗患處,然后搽之。
附方
〔散毒〕透骨搜風散 透骨草(白花者,陰干) 生芝麻 羌活 獨活 小黑豆 紫葡萄 槐子 白糖六安茶 核桃肉(各一錢六分) 姜(三片) 棗(二枚)水煎,露一宿服。
〔表里〕楊梅一劑散 麻黃(蜜炙,一兩) 威靈仙(八錢) 大黃(七錢) 羌活 白芷 皂角刺 銀花甲片) 蟬蛻(各五錢) 防風(三錢) 山羊肉一斤,河水煮熟,取清汁十二碗,黃酒一碗,煎藥,先淡食羊肉,后服藥,蓋被令汗出。
〔瀉毒〕九龍丹 木香 乳香 沒藥 兒茶 血竭 巴豆(不去油) 等分為末,生蜜調(diào)為丸,豌豆大,每服九丸,熱酒下四五次,方食稀粥,腫自消。
〔解毒〕升麻解毒湯 升麻 角刺(各四錢) 土茯苓(一斤) 水八碗,煎四碗,分四次,一日服盡,每次燉熱,加香油三茶匙和勻服。患在項加白芷,在咽加桔梗,在下加牛膝。
〔體虛〕歸靈內(nèi)托散 人參 白術 木瓜 銀花 防己 花粉 白蘚皮 薏米(各一錢) 地 芍 歸芎(各錢半) 土茯苓(二兩) 威靈仙(六分) 甘草(五分) 水煎。
〔消毒〕金蟾脫殼酒 醇酒(五斤) 大蝦蟆(一個) 土茯苓(五兩) 浸瓶內(nèi),封固,重湯煮二炷香,取出,待次日飲之,以醉為度,蓋被出汗。次日再飲,酒盡為度。
〔潰腐〕鵝黃散 輕粉 石膏 黃柏(炒) 各等分,研末摻患處,即可生痂。再爛再摻,毒盡即愈。
〔免染〕護從丸 雄黃 川椒(各五錢) 杏仁(百粒,炒去皮尖) 火酒打面糊為丸,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涼水下。
〔結毒〕搜風解毒湯 土茯苓(一兩) 白蘚皮 金銀花 薏仁 防風 木通 木瓜(各五分) 皂角子(四分)水煎。氣虛加人參。忌茶酒房事發(fā)物等。
〔毒盛〕化毒散 生大黃(一兩) 甲片(炙) 歸尾(各五錢) 白僵蠶(炒,三錢) 蜈蚣(一條,炙)共研細,每服二錢,溫酒調(diào)下,日二服。
〔氣衰〕豬 子湯 豬 子(一兩) 黃 銀花(各三錢) 歸 芍(各錢半) 花粉 貝母 甲片白蘚皮 青風藤 白芷 木瓜 角刺 甘草節(jié) 栝蔞仁 防己 胡麻(各二錢) 土茯苓(四兩)分二服,日二服。
〔梅毒〕西圣復煎丸 乳 沒 兒茶 丁香(各一兩) 血竭 阿魏 白花蛇(各四錢) 面白(一斤,炒焦黃色) 煉蜜(六兩) 煎香油(四兩) 大棗肉(二十枚) 共研末,搗丸彈子大。以一丸煎土茯苓二兩,再煎服。
〔摻藥〕五寶散 石鐘乳(四錢) 珍珠(二錢) 冰片(一錢) 琥珀(二錢) 研細,以藥末二錢,加面白八錢研勻,用土茯苓一斤,水八碗,煎五碗,作五次服。加五寶散一分和勻服之,忌一切發(fā)物。
〔結毒〕紫金丹 龜板(炙,研末,二兩) 辰砂(六錢) 石決明( 童便淬,六錢) 研細,飯丸麻子大。每服一錢,土茯苓煎湯下。
〔頭痛〕天麻餅子 天麻 薄荷 甘松 白附子 白芷 蒼術 川芎 川烏 草烏 防風 細辛 甘草(各一錢) 雄黃 全蝎(各三錢) 研末,面糊丸作餅。每服二三十餅,蔥白煎湯下。
〔鼻吸〕碧云散 見六卷目。
〔鼻塞〕通鼻散 葫蘆殼(燒灰) 石鐘乳 膽礬 冰片 各等分,研末吹鼻,出黃水,日二三次。
〔喉蝕〕硫黃不二散 硫黃(一錢) 靛花(一分) 研細,用涼水一杯調(diào)服。
〔吹喉〕結毒靈藥 水銀(一兩) 辰砂 雄黃 硫黃(各三錢) 研細,入湯罐內(nèi),泥封固,鐵盞梁兜,固封口,按紅升丹之煉法。火畢。次日取出,盞底靈藥約一兩五六錢。治尋常腐爛癥,靈藥五錢、輕粉五錢,同研細,小罐收,以紗封之。用時以甘草湯洗凈患處,將藥摻之,油紙蓋之。若喉爛,靈藥一錢,加人中白二分,研吹。
〔外貼〕解毒紫金膏 明凈松香 皂礬(各一斤) 赤,共研細末,香油調(diào)稠。先用蔥、艾、甘草煎湯,洗凈患處,再搽此藥,油紙蓋住,以軟布扎緊,三日一換。
疔毒論治
經(jīng)云∶膏粱之變,足生大疔。疔瘡火毒也,由恣食濃味,及感四時疫癘之氣而生,其瘡生頭面四肢為多。
初起麻木,形如粟米,或黃頭小 ,或寒熱癢痛,四肢沉重。其毒重,其頭堅,其根深,旦發(fā)夕死,初宜服奪命湯。外須拔去疔根,而后可生。用細瓷鋒砭破疔頭,擠去惡血,用拔疔至寶丹涂貼瘡上,或針挑小孔。
用立馬回疔丹插入孔內(nèi),外以膏蓋,追出疔根。然明疔易治,暗疔難療。如生耳鼻內(nèi),及腋際隱處。遲延失治,毒必走黃,切忌風燥辛熱等劑。如辛、芷、椒、姜之類。蓋諸瘡毒宜散,疔瘡毒宜聚,聚則毒在原處,拔其根自愈。若見患者怯寒,誤用風燥,豈知疔由火毒,熱極生冷,風燥助火,逼毒內(nèi)攻矣。初覺即宜早治,若前丹一時難覓,急用蝸牛搗爛敷之,或用家菊根搗敷之。
內(nèi)用菊花葉五錢,紫花地丁三錢,生甘草一錢,煎服。或用梅花點舌丹,或用蟾酥丸,一二服,俱用菊根汁和熱酒送下。汗出為度。《種福堂方》云∶治疔用家園菊花搗爛,取汁一碗,服下即愈。如無花葉、根搗汁服亦可。有此方,諸方皆廢。古云∶疔瘡先刺血,內(nèi)毒宜汗泄,禁灸不禁針,怕綿不怕鐵。初發(fā)項以上者,用鈹針刺入疔頭四五分。挑斷疔根,捻盡毒血,用回疔丹,或蟾酥條插入孔內(nèi),巴膏蓋之。項以下者,亦可艾灸。灸之不痛,仍須針刺出血,插蟾酥條。挑法用針干將毒頂焦皮刮開,以針刺入疔根,堅硬如鐵者,為順;若針刺入綿軟者,為逆。如此百無一生。挑出紫黑血,再挑至鮮血,以知痛為止,隨填撥疔散,以萬應膏蓋。
過三時辰,即換。三四日后,瘡頂干燥,以琥珀散蓋,令疔根托出。換九一丹摻之,以黃連膏抹之,外以白膏蓋之,生肌斂口。若失治走黃,毒瓦斯內(nèi)攻,嘔惡神昏,瘡必塌陷。急于走黃處,按經(jīng)尋有芒刺直豎,即是疔苗,急用鈹針刺出惡血。若漫腫悶亂,急服回疔散,頃刻大痛,痛則許救,毒化黃水,痛止命活。
〔人中疔〕鼻下唇上,硬腫麻痛,急用蟾酥丸研敷,內(nèi)服菊花地丁湯。外用菊葉搗敷亦可。此癥屬肺火。
〔顴疔〕生顴骨間,發(fā)小 ,如粟米,如赤豆,頂凹堅硬,按似釘頭,麻癢木痛,宜蟾酥丸,或麥靈丹汗之。次服黃連消毒飲清之。外治悉按前法。此癥屬胃火。
〔鼻療〕生鼻孔內(nèi),鼻竅腫塞,痛引腦門,甚則唇腮浮腫,宜蟾酥丸汗之。再用蟾酥丸研細末,吹入鼻孔中。此癥屬肺火。
〔舌疔〕舌上生核,強硬作痛,用針點破,搽冰硼散,內(nèi)服加味二陳湯,效。此癥屬心脾火。
〔耳疔〕生耳竅暗藏處,色黑根深,形如椒目,疼如錐刺,破流血水,以蔥白湯送蟾酥丸汗之。再以蟾酥丸,水調(diào)濃滴耳內(nèi)。此癥屬腎火。
〔唇疔〕生上下唇,鎖口疔生口角間。初起如粟米,色紫,堅如鐵,腫甚,麻癢木痛。唇疔則唇皮外翻,鎖口疔則口不能開,治法照前,忌灸。上唇脾火,下唇胃火,口角心脾火。
〔牙療〕牙縫腫起一粒,形如粟米,痛連腮項。用銀簪挑破出血,搽拔疔散,再以蟾酥丸徐徐噙化,咽之。
若煩躁口渴,宜服黃連解毒湯,即愈。此癥屬胃火。或者大腸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