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臺灣資料清文宗實錄選輯
- 佚名
- 4997字
- 2015-12-21 10:58:03
二十三日(甲午),諭軍機大臣等:『徐宗干奏:「臺灣防捕緊要,請飭籌撥餉需」等語。臺灣孤懸海外,所有水陸各營,月餉需銀一萬余兩、季餉需銀二萬余兩,鎮標及南北兩路并澎湖各營未經散放,業已數月;本年夏季以后,正餉、加餉統計需銀二十萬兩余。現在余匪尚未搜捕凈盡,水陸均須兵力防捕,海疆重地,餉需最關緊要;著有鳳、王懿德于接奉此旨后,迅即酌度緩急,籌撥餉銀,委員解赴臺灣,以應急需。前令廣東籌解之款,是否解到?該署督等惟當趕緊設法措辦,毋稍延誤。將此由六百里諭令知之』。
二十七日(戊戌),以福建澎湖協副將邵連科為海壇鎮總兵官。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十。
十一月二十五日(丙寅),福建水師提督施得高因病解任,以前任浙江提督李廷鈺為福建水師提督。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三。
十二月辛未朔,署閩浙總督有鳳奏:『閩省上忙錢糧,因匪徒滋事,未能依限報解』。得旨:『所謂實力催征,不過空談;自總督以至府、縣相率顢頇,焉能濟事?汝既謂該藩司所詳,不能盡行照準,故作是依違兩可之辭;殊非核實辦事之道。仍應趕緊催解,豈可任意耽延』?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十四。
二十二日(壬辰),諭〔軍機大臣等〕:『前據王懿德奏:「臺灣道徐宗干,因與臺灣鎮總兵恒裕辦理土匪意見不合,藉詞稱病」;當降旨將該鎮、道均交部議處。茲據徐宗干奏稱:「當逆匪蠢動時,實因舊病屢發,恐滋貽誤,稟請開缺并自請治罪」等語。現在臺灣噶瑪蘭廳屬尚有匪徒拒捕、通判董正官被戕情事,該鎮、道自當和衷商辦,以靖地方。徐宗干所奏,是否系仍執前見與恒裕齟齬,故為此過激之詞;抑系因被參劾,飾詞由辯?著有鳳、王懿德密行查察,并將該道有無患病情形,據實具奏。將此由五百里諭令知之』。
福建臺灣道徐宗干奏:『拏獲叛逆首犯林恭,已就地正法。該犯借詞扳引紳士候選州判黃應清等皆知逆情,現經先后擒獲各犯,研訊尚無確據,仍飭府會同委員再行嚴鞫核辦』。得旨:『一切機宜,隨時酌量辦理,不可拘泥。此奏照所擬行』。
二十三日(癸巳),署閩浙總督有鳳奏:『本年計典屆期,因到任未久,未能遍知屬員賢否;請俟軍務告竣,再行補辦』。從之。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十六。
咸豐四年(一八五四、甲寅)春正月十一日(辛亥),諭〔內閣〕:『王懿德奏「閩省營務廢弛情形」一折,福建地處海疆,額設水、陸各營除每年赴臺換防外,內地存兵數逾四萬有奇,如果統兵將領平日認真練閱,嚴核虛伍、慎重操防,即偶遇地方有警,足資捍御;乃近日漳、泉各屬竟有富家子弟賄買名糧,一遇征調,半系頂雇當差,積習相沿,殊堪痛恨。至水師巡洋捕盜,所修戰艦,豈容不肖營員偷減工料?現在該省土、會各匪經王懿德督兵剿辦,漸就肅清;所有水、陸各營從前積弊,亟應力圖整頓。著王懿德會同總督有鳳督飭將弁各官破除情面,實力整飭;如有前項弊端,一經查出,即將該管官從嚴參辦,毋稍寬縱』。
十二日(壬子),以福建按察使韓椿為浙江布政使。
十三日(癸丑),以福建臺灣道徐宗干為按察使。
十九日(己未),以福建巡撫王懿德為閩浙總督、貴州布政使呂佺孫為福建巡撫。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十八。
二月十二日(辛巳),諭軍機大臣等:『前因羅惇衍奏:請飭廣東采買洋米接濟倉儲;已諭令葉名琛、柏貴妥速籌辦。茲據戶部奏「京倉支絀,仍請飭各直省一律采買」;據稱:「廣東洋米、福建臺米,向來米多價賤,兼有海道可通;現值支放不敷,自應急為籌備」。著葉名琛、柏貴即遵前旨,迅速購買米數十萬石;并著王懿德購買臺米三十萬石,均按照該省實在市價采買,設法多備船只,趁風信順利之時運送天津。其米稅船鈔,均免征收;并準帶貨物二成免稅,以期迅速。動用何項,即著先行奏明,作正開銷。至捐輸米石辦有成案,并著該督、撫等悉心籌劃,妥速辦理。京倉關系緊要,毋得畏難推諉,致誤急需。將此由六百里各諭令知之』。
緩福建各屬本年買補倉榖。
十三日(壬午),以福建營務廢弛,革陸路提督炳文職,以貴州鎮遠鎮總兵官秦定三為福建陸路提督;未到任前,以云南臨元鎮總兵官文俊署理。以福建臺灣副將呂大升為貴州鎮遠鎮總兵官。
蠲免福建上年被擾之云霄、石瑪、廈防、永春、尤溪、德化、大田、鳳山十七廳、州、縣額賦;緩征興化、淡水、臺防、噶瑪蘭、平潭、蚶江、馬港、龍巖、莆田、平和、詔安、南平、臺灣、嘉義、福清、永福、閩清、古田、晉江、南安、惠安、南靖、順昌、將樂、漳平、寧洋、彰化二十七廳、州、縣及水口、南日、峽陽、羅溪、金門、佛曇橋、華崶七縣丞所屬新舊額賦有差。
十四日(癸未),以翰林院侍讀學士李聯琇為大理寺卿,仍留福建學政任。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一。
三月初二日(辛丑),以剿辦福建艇匪出力,賞同知張啟煊藍翎;余升敘有差。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三。
十五日(甲寅),諭內閣:『前因臺灣道徐宗干與該總兵恒裕辦理土匪意見不合,徐宗干藉詞稱病,當將該鎮、道交部議處,并著有鳳、王懿德密查具奏。茲據奏稱:「臺灣總兵恒裕辦事竭蹙,性情偏執;臺灣道徐宗干藉詞引退,不免推諉:均未便再留本任,致滋貽誤」。恒裕著送部引見;徐宗干已升福建按察使,著即撤任,仍著王懿德查看具奏』。
以福建臺灣道瑞璸為按察使。
調貴州鎮遠鎮總兵官呂大升為福建臺灣鎮總兵官。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四。
二十六日(乙丑),閩浙總督王懿德奏報到任日期并請覲。得旨:『著不必前來。俟今歲冬間或明年秋間,酌量地方情形,再行奏請。卿之心地才干,朕深知之,必能勝任;尤應時加振作,緩緩必有起色,閩省文武積習斷非一朝所能挽回也』。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五。
夏四月二十一日(己丑),諭〔軍機大臣等〕:『怡良、許乃釗奏「籌辦漕糧軍餉并上海攻剿各情形」;逆匪占據上海半載有余,許乃釗督師剿辦,日久無功,貽誤遷延,已屬罪無可逭。本日據奏南北兩營連日進剿情形,雖小有斬獲,仍未能搗穴擒渠,立將縣城收復。若再令該逆肆行他竄或擾海口運道,更滋蔓延;該撫自問當得何罪?據稱該逆內無接濟、外無應援,正當乘此機會,督飭各路將弁、兵勇合力圍攻,迅圖克復,毋得再事稽遲貽誤。現在地方不靖,咪唎〈口堅〉兵船到滬,亦不過欲圖窺我虛實,逞其詭謀;惟當不動聲色,絕其覬覦之漸。怡良既與洋官接晤,務當明白開導,諭以大義,令其前赴廣東聽候查辦;一面知會葉名琛,一面查探洋官所議各情,迅速具奏。至京倉支絀,迭次諭令該督、撫等籌辦采買,由海運津,并將所余折色銀兩即行解赴部庫。該督等宜如何設法趕辦,以濟要需。乃買辦漕糧既無一定確數,而于征收折色銀兩內竟復撥借二十六萬余兩之多;空言設法補苴,于事何濟?各處剿匪若能速行蕆事,又何至師老餉糜,至于此極!此時京倉需米甚殷、部庫籌餉孔亟,該督等亦當緩急兼權,何得止顧江省?現在浙漕已由海運抵津,該督等務即督飭委員趕緊采辦米石,跟蹤放洋北上;所余折色銀兩,一并催齊解部,不準藉詞延宕。本日據王懿德覆奏「籌辦臺米情形,擬仍援照成案捐輸米石,運津交納;派員勸諭紳士,或將認捐之銀改令捐米、或令未捐之戶以米代銀」等語。閩省既能如此籌辦,江省亦何容畏難推諉。該督等如果竭力妥籌,諒可辦理有效也。將此由六百里加緊諭令知之』。
閩浙總督王懿德奏:「籌備臺米,擬請設法勸捐,運津交納』。得旨:『著照所擬辦理,總以迅速為妥』。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八。
五月初六日(甲辰),諭〔軍機大臣等〕:『王懿德奏「鈔法不宜紛更,并請停鑄鐵錢、鉛錢」各折片,據稱:「戶部咨令各省殷實之家捐貲助餉,有不愿邀議敘者,由官照數發給銀票,準俟軍務完竣后,赴各省司庫領銀;雖為廣勸捐輸起見,惟事涉紛更,恐于鈔法有礙」。所奏自屬實在情形。京局鐵錢現僅試鑄,因滇銅運解道路梗塞,采買銅斤為數無多,不能不權宜辦理,以廣鼓鑄而濟兵餉。至鉛錢京局現未鑄造,該督奏稱:「恐致私鑄日增、物價驟長諸弊」,亦不為無見。該省即著毋庸鼓鑄鐵錢。至該督前奏福建省城開設官錢鋪,試用銀錢票,并擬于廈門等處添設官鋪;一切章程尚屬周妥,仍著王懿德督率在事人員等認真經理。各省情形不同,補偏救弊,要在隨地斟酌籌辦。現在度支匱絀,而京師放款尤多,非廣鑄大錢、疏通鈔法,無以濟急。該督果能悉心講求,于該省行之有效,朕方且以該章程推行各省,非獨于事有窒礙之處不強該督以所難也。將此由四百里諭令知之』。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二十九。
十八日(丙辰),諭〔內閣〕:『前經戶部奏請令各省開設官錢局,推行官票,添鑄銅、鐵錢及各項大錢;當經降旨允準。原以經費支絀,全賴錢法、鈔法流通無滯,庶足以利民用而濟時艱。乃迄今日久,僅據福建、山西、陜西各督、撫奏明遵辦,其余各省并未將現辦情形奏報;該督、撫等如果悉心經理,何至遷延一載,迄無定章?福建素稱瘠區,辦理已有成效;各省情形雖有不同,亦何難設法籌辦!總由地方官吏畏難茍安,怠玩因循,實堪痛恨!著各省督、撫、將軍、都統、府尹等查照戶部原奏,督飭所屬酌量地方情形,迅速設立官錢局,并設法籌款,開爐加鑄,俾鈔法與錢法相輔而行;一面妥議章程,奏明辦理。如有廉能官吏,認真辦有成效,準該上司據實保奏,以示獎勵。將此通諭知之』。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
二十八日(丙寅),諭軍機大臣等:『有人奏「藩署劣幕舞弊,請飭查辦」一折,據稱「福建藩司慶端署中有幕友鍾姓、葉姓,表里為奸,通同納賄。凡州、縣官初到閩省,必將生徒推薦,勒抑延請。其生徒及素所熟識之人,更有報捐州、縣指省福建,以求護庇者。因有「鍾、葉黨」之名」等語。劣幕盤踞衙署,向干例禁。若如所奏,藩司慶端幕友鍾姓、葉姓在署把持、任意招搖,若不嚴行查辦,何以清吏治而肅官常?著王懿德按照所參各情,秉公嚴切查明,據實具奏;毋得稍有徇隱。原折著鈔給閱看。將此諭令知之』。尋奏:『查該藩司幕友葉鎮、鍾峻均屬安分,尚無納賄徇庇、勒薦館地情事及「鍾、葉黨」名目。所奏應無庸議』。報聞。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一。
秋七月初四日(辛丑),以剿匪遷延,革福建臺灣鎮總兵官呂大升巴圖魯名號、花翎,都司陳上國花翎、頂帶。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五。
十二日(己酉),直隸總督桂良奏「閩省米船請援案免稅二成,余貨照例納稅」。得旨:『所擬實不為刻,自應如是辦理』。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六。
二十八日(乙丑),諭內閣:『王懿德奏「生擒噶瑪蘭謀逆戕官首要各犯,地方安靖」一折,上年八月間,臺灣府屬之噶瑪蘭廳地方賊匪滋事,通判董正官遇害,經代理通判頭圍縣丞王衢糾集壯丁團練焚毀賊巢,并將暗為賊謀、假充義首之林汶英一犯設法誘殺,會同都司劉紹春等分投搜捕,殲擒多匪;惟首犯吳磋及戕官正犯劉木等同從逆余匪,仍潛匿山內。通判楊承澤到任后,復與副將曾玉明等入山搜捕,署淡水同知朱材哲并偵獲逸犯吳大等多名。本年二月間,該管文武探知賊蹤,帶兵圍捕,先后拏獲要犯劉木、沈鍾等并殲斃伙犯十余名,復督率營弁梁青芳、義首謝集成等探明逆首吳磋在中心侖地方潛匿,揮兵直入,轟斃賊匪二十余人,格殺十余人、將逆首吳磋生擒,并將吳磋、劉木、沈鍾押赴被害之噶瑪蘭通判董正官柩前凌遲處死,一并梟示。現在地方肅清,臺民情鎮定。所有在事出力之文武員弁、義首、兵勇等,著王懿德飭令臺灣鎮、道查明保奏,候朕施恩』。
又諭:『王懿德奏參都司、巡檢,請革職提訊等語。福建噶瑪蘭營都司劉紹春于通判董正官被戕,未及救援;復于廳署倉庫,不能派兵防護,致被賊匪搶掠:顯系擅離職守,畏葸逃避。署羅東巡檢沈樹政運送庫項洋銀一萬九千圓,該員輒稟稱僅止提銀六千圓送營、四千圓作為兵勇費用,數目多寡懸殊;顯有侵那情弊。劉紹春、沈樹政均著即行革職,交裕鐸親提嚴審,務得確情,按律懲辦;毋許稍有瞻徇』。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七。
閏七月初四日(辛未),新授福建臺灣道裕鐸奏報到任日期。得旨:『一切公事,不準因循;總以迅速為好。遠隔重洋,豈能事事稟商』?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八。
八月初八日(甲辰),命前任福建按察使徐宗干來京引見。
以剿辦福建臺灣匪徒出力,賞道員裕鐸、總兵官邵連科花翎,都司凌敬先藍翎;余加銜、升敘有差。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四十一。
九月十二日(戊寅),以廣州協領國蔭為福州副都統。
十五日(辛巳),以福建鹽法道瑞璸署按察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