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十二日(丙辰),諭〔軍機大臣等〕:『王懿德奏「據報漳州鎮、道被賊戕害,永安、沙縣先后失守」一折,覽奏曷勝焦急。該省會匪雖時有蠢動,半系烏合,何至府、縣城池連次失陷?該省地方官竟無準備,實堪痛恨!廈門距省不過六百里,永安、沙縣亦在五百里以內;該署督兩次奏報均據探稟之詞,并無確實見聞。朕久聞該省驛站廢弛,即此已可概見。究竟漳州府城是否失陷?該管鎮、道如何被戕?永安、沙縣各文武如何下落?即著迅速查明具奏。閩省除水師外,陸路兵額四萬有余,為數不少,泉州駐兵尤多;何至一聞警報,即須調兵鄰省?現在江西、浙江皆當防堵之際,兵力恐亦難分;該署督所請飭調兩省官兵,已諭令張芾、黃宗漢酌量調撥,但恐緩不濟急。該署督仍當與提督炳文會商,就本省所有之兵迅速調撥剿辦,萬不可坐待援兵,致滋延蔓。炳文是否已赴永安、沙縣等處剿捕賊匪?該署督應統兵前往何處督剿?均著迅速籌辦,勿誤事機。本日據御史蔡征藩奏:「剿捕匪徒,全恃紳士練勇,無須大費兵力」等語。朕前此曾降諭旨,飭令莊俊元、莊志謙、王朝綸等勸諭團練,原以地方紳士之力保衛鄉閭。該署督等如果撫馭得宜,自可收指臂之效;即如該署所奏「同安縣民克復城池,漳州莊民攻殺賊匪數千」,可見民心足恃。即著剴切曉諭,認真籌辦。至該御吏奏稱「暫停采辦臺米」一折,并著該署督體察情形,奏明辦理。原折片著鈔給閱看。將此由六百里諭令知之』。尋奏:『招商運米赴津,此時未便舉行;合如該御史所奏,暫行停緩』。從之。

十九日(癸亥),諭軍機大臣等:『據御史陳慶鏞奏「漳、泉會匪滋事,請飭調干員以資剿辦」一折,臺灣道徐宗干,著即飭令酌帶弁兵內渡赴漳、泉等處協同剿辦。所有臺灣道印務即著該府護理,以便徐宗干交卸、迅速啟程;該署督仍于通省道員內遴選派往署理。其所稱已革知府王光鍔、降調知縣吳金華二員,是否現在閩省堪資委用?著查明酌量差遣。丁拱辰系晉江大族,即可派令辦理團練,以助兵力。將此由五百里諭令知之』。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九十四。

六月初二日(乙亥),署閩浙總督王懿德奏,設立軍需總局。得旨:『撙節辦理』。

命福州將軍有鳳義兼署閩浙總督、杭州副都統巴彥岱署將軍。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九十六。

十一日(甲申),諭〔內閣〕:『王懿德奏「剿捕土匪情形」一折,福建漳、泉等府及上游延平、永春各屬土匪滋事,經該署督調派官兵及各屬鄉民義勇奮力剿殺,將被擾城池陸續攻復;茲據奏稱:「漳州攻復之后,復于四月二十八等日殺斃攻城逆賊多名,并擒獲偽大將軍吳魁、偽軍師僧碧云、偽公姚添賀等三名。又,延平攻擾之賊,經提督炳文督率文武迎擊,斬獲甚多。五月初三、十一等日迭次獲勝,斃賊六、七百名,奪獲器械無算;城圍已解。其同安縣賊首黃露業、蔡懋昭等十一名,永春、大田等州縣賊首林倫等十六名,均經該州縣糾集丁壯、會同營員收復城池,拏獲正法。安溪縣城賊匪,亦經該代理縣陳鳳音集勇殺退,殲斃多名」等語。此股匪徒旋起旋滅,本省兵民本已足敷剿辦;現在廣東等省官兵不日即可到閩會剿,兵力愈厚,烏合之眾當不致再有蔓延。又,據奏臺灣、鳳山等縣均有匪徒戕官情事;已飭副將呂大升前往接應,并由臺灣鎮總兵恒裕督兵分路進剿;著即嚴催速辦,務期悉數殲除。臺灣民情素悍,豎旗滋事之案,本所時有;該鎮、道等果能協力和衷,何至匪徒日肆?乃據王懿德奏:「該道徐宗干,與該鎮恒裕意見不合,單銜密稟,意欲因病引退」;非惟取巧,亦甚屬無恥。當此剿匪吃緊之際,豈宜各挾偏私,致有貽誤。恒裕未能先事豫防,亦斷難解咎。恒裕、徐宗干,均著先行交部議處;仍責令該鎮、道督率文武,迅將滋事各犯按名拏獲。倘再推諉,即行嚴參。其捕賊被戕之臺灣縣知縣高鴻飛、鳳山縣典史張樹春,著交部照例議恤』。

諭〔軍機大臣等〕:『王懿德奏「臺灣南路匪徒滋擾,并現辦內地土匪情形」一折,據奏:「臺屬匪徒滋事抗官,臺灣縣知縣高鴻飛追捕被害」。臺地民情浮動,居民皆非土著,向有漳、泉各府之人往來寄寓;現在內地上下游土匪未靖,臺郡為閩省屏障,若不迅圖撲滅,恐勾結潛滋,為患更大。據稱「臺灣北路協副將呂大升籍隸泉州,自愿回籍募勇渡臺,會同彰化縣在籍京官王云鼎添雇備調」;著即飭令該副將等迅速召募飛渡,交該處鎮、道調撥,以助兵力。至臺灣鎮總兵恒裕、臺灣道徐宗干身膺重寄,不思和衷共濟、靖此海疆,乃竟意見不合,該道輒藉詞稱病;試問臺匪稍有蔓延,該鎮、道等豈能幸逃罪戾?前令徐宗干內渡會剿,現在臺屬匪徒滋擾,著無庸馳赴漳州;仍責成該道會同該鎮剿辦臺灣匪徒,以贖前愆。至漳、泉、永春所屬各州縣雖漸次收復,延平府城亦連經獲勝,惟賊蹤渙散,亟應悉數殲除。該署督所請催兵協剿,本日又飛飭廣東督、撫將前調兵三千名迅催赴閩矣。閩省紳練素諳大義,前次同安等縣義民殺賊并此次之副將呂大升等自愿募勇渡臺,是其明驗。該署督務當嚴飭文武官弁激勵士氣,聯絡紳民,滅此群丑。其本年應解臺灣餉銀,著照所擬慎重起解,毋稍疏虞。將此由六百里諭令知之』。

二十日(癸巳),諭〔軍機大臣等〕:『王懿德奏「剿辦賊匪獲勝,并收復縣城各情」一折,現在沙縣、永安雖經收復,而賊首尚未就擒;廈門、漳州亦尚有賊眾盤踞,且與臺灣一水可通,臺灣現亦不靖,若使各匪互為勾結,更將滋蔓難圖。該署督務當督飭在事文武分投剿捕、水陸合擊,將內地匪徒克期殄滅;仍一面嚴飭臺灣鎮將及策應之副將呂大升等迅將該處戕官攻城匪眾,設法翦除凈盡,無令與內地各匪勾結為患。所請籌撥軍餉銀兩,已由戶部籌款,分別撥解。現在庫款支絀萬分,前由戶部密陳情形,業經分寄各省;該署督亦當代為焦急,撙節動用,設法籌劃也。將此由六百里諭令知之』。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九十七。

秋七月初三日(丙午),禮部侍郎福建學政吳鍾駿因病解任。

命翰林院侍讀學士李聯琇提督福建學政。

初七日(庚戌),諭〔軍機大臣等〕:『御史蔡征藩奏「風聞臺灣府城被圍,請簡員解散」一折,據稱:「此次匪徒滋事,該鎮并不親行,僅委縣令會同守備孟浪前驅,以致被賊戕害。現在直撲府城,鳳山縣屬亦被賊圍」等語。前據王懿德奏:臺灣道徐宗干與該鎮恒裕意見不合;當將該員等交部議處,仍責令該鎮、道迅將滋事各犯拏獲。現在如何辦理?尚未接據奏報。臺地械斗之案,所在時有;地方文武各官果能和衷共濟,消患未萌,何至釀成巨案!著該署督即飭澎湖協副將邵連科前往臺灣,會同恒裕等相機妥辦;或督兵進剿、或設法解散,總期迅速蕆功,毋令蔓延為患。現在漳、泉二屬雖漸收復,而會匪盤踞廈門,亟宜撲滅;興泉永道趙霖才具是否勝任,并著該署督察看,據實具奏。又據該御史片奏:「寶福局本欲開爐鑄錢,委員錢坤勒索規例不遂,以致中止;并委員書役侵蝕舊存銅鉛。幫辦委員甘麟籍隸本省,不洽鄉評」等語。著該署督即將錢坤、甘麟撤回;如查有勒索等弊,即行嚴參懲辦。至所稱藩庫及寶福局各存制錢五萬貫,請發交當商鋪戶以資兌換之處,著該督體察情形,妥籌辦理。原折片著鈔給閱看。將此由六百里諭令知之』。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九十九。

十六日(己未),諭〔軍機大臣等〕:『御史陳慶鏞奏「福建賊匪情形」一折,據稱「福建下游賊匪,始由海澄發難,所至地方文武逃遁,致賊得以占踞空城。其賊船攻犯廈門,由官兵之素預小刀會者與為內應,同安縣知縣李湘洲有走匿情事。現在同安西并多半從賊,廈門為全省精華,急須選擇紳士,召募馬巷義民三、四十人,一從劉五店徑波五通、一從同安前往官潯,到處設法解散;即以紳耆為向導,并知會水師兵船駛入廈港,賊必聞風逃回。海澄各處,仍令紳士勸諭,使之互相疑忌,自當迎刃而解。其上游賊匪,大都起于邵武、建陽、順昌、崇安、將樂、沙縣等處,其賊匪有衣扣、發辮各暗號,并有燒紙坐臺大小會及鐵板令、草鞋令、過江龍各名目。其汀州之江湖會匪,亦略如坐臺之會;聞有著名會目廖彥如,充當縣役等事。其在邵武入會者,與江西寧都賊眾聚于長汀、瑞金交界之黃竹嶺地方,尤虞勾結」等語。至臺灣土匪,前據御史蔡征藩奏稱,已有圍攻府城之語;茲據該御史奏:「賊于五月十二日攻臺灣府城,經商人等登城拒守,并合民勇殺賊五、六百名;知府裕鐸,自出家財助餉,其在臺之商郊各幫與現赴天津之臺商各船,均各踴躍捐餉,以備軍需。現在鳳山縣有游擊曾玉明守住火藥局,被賊圍困,救兵莫達;賊目林許為魁,吳、王二姓為主謀」。該御史籍隸閩省,所奏自系實在情形。閩省以臺灣為膏腴、廈港為門戶;延、建則地據上游,為省垣之屏藩:處處皆關緊要,必應及早殲除。前有旨令有鳳馳往福州署理總督篆務,此時如已抵閩,即著王懿德與有鳳按照該御史所奏,查明各地方滋事情形,應如何解散賊黨、掩捕賊蹤,迅速妥辦。該御史又稱:「臺灣在籍前任禮部員外郎鄭用錫、候補主事施瓊芳、候補道林國華、道職林占梅,均堪辦理團練勸捐事宜」;著該署督等諭令該紳士等或捐貲助餉、或出力督團;但使地方肅清,必當優加獎勵。總之,以本地之捐項作本地之軍需,以本地之義勇捕本地之盜賊;較之轉餉調兵,事半功倍;諒該署督必能妥籌辦理也。至該御史前保晉江監生丁拱辰,現寓廣東;著該署督咨催迅速回閩,以備調遣。其所刻「則克錄」等書,即由該署督附折呈進,以備采擇。原折著鈔給閱看。將此由五百里諭令知之』。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

二十二日(乙丑),諭〔軍機大臣等〕:『據王懿德奏「剿辦閩省上下游兩處賊匪情形」一折,尤溪縣城已經收復,而逆首林俊現尚竄伏該縣二十四都一帶,與永福、閩清、古田等附省縣分毗連,難保該逆不潛圖煽誘,再來肆擾。著該署督等即督飭文武員弁等管帶兵勇認真搜捕,勿留余孽。下游金門一帶剿辦現已得手,著仍知會水師提督施得高會督水陸兩路帶兵鎮將合力堵拏,勿令稍存大意。現在有鳳計可抵任兼署總督,省城有大員駐札,人心諒可藉以鎮定;該撫王懿德即可出省親赴泉、漳一帶,督率文武員弁迅將賊匪掃蕩,以靖地方,毋任廈門賊匪日久盤踞,勾結為患。至臺灣匪徒滋事,現在剿辦若何?該撫亦當設法偵探,派兵應援,勿稍延緩。將此由六百里諭令知之』。

二十四日(丁卯),以神靈顯佑,頒福建臺灣府天后廟御書匾額曰:「德侔厚載」。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一。

八月初七日(己卯),調閩浙總督吳文镕為湖廣總督,以署四川總督慧成為閩浙總督;未到任前,仍以福州將軍有鳳署理。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二。

十九日(辛卯),諭〔內閣〕:『王懿德奏「艇匪伺劫餉銀,請將該管鎮營并督運護解之員分別懲處」一折,福建委員押解臺灣、澎湖等處餉銀,在海壇鎮轄萬安汛澳內泊船候風,突遇匪艇將雇備防護商船行李、貨物搜卻,并毆脅知縣、縣丞,不法已極;雖餉銀并未疏失,該管營員漫無覺察、督解護送各員不能督率攻擊,均難辭咎。護海壇鎮總兵、現升金門鎮總兵鍾寶三,著先行交部議處。護海壇鎮標左營游擊、水師提標前營守備孫思庭著革職留任,與鍾寶三均著勒限一個月嚴拏艇匪,務獲究辦;限滿無獲,即著嚴參。督解官準升烽火門參將提標左營游擊林朝瑞、護送官護海壇鎮標右營游擊閩安左營守備周向辰、署閩安左營都司提標右營守備起鰲,均著交部議處』。

署閩浙總督王懿德奏:請于省標余丁內選補標缺,以資調遣;下部議行。

——以上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三。

二十九日(辛丑),兼署閩浙總督福州將軍有鳳奏「臺灣鳳山縣城收復,現在籌辦情形」。得旨:『覽奏各情均悉。臺地軍餉甚屬緊要,既能設法通融妥辦甚好。捐數較多者,速行奏請施恩』。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四。

九月初九日(辛亥),諭〔內閣〕:『恒裕奏「擊退賊匪、克復縣城并臺北獲勝情形」一折,臺灣府屬南、北、中三路匪徒同時勾結滋事,該總兵恒裕督令將備、聯絡莊董防剿兼施,澎湖游擊王國忠等所調兵丁與臺灣道徐宗干所派義勇、屯丁水陸合剿,斃賊不計其數;其中路大股首匪張佐、南路首匪黃再基等、中路股首林義等、北路股首王烏番并偽總軍師等共十四名,又股首黃義暨伙匪蔡南等一百八十余名,一并擒獲正法。現在山海道路已通,全臺漸就肅清;著恒裕會同徐宗干嚴飭地方文武各官與紳民人等搜捕余匪務獲,悉數懲辦,毋任一名漏網,以安地面而凈根株』。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五。

冬十月十一日(壬午),以浙江鹽運使韓椿為福建按察使。

——見「大清文宗顯皇帝實錄」卷一百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霄县| 秦皇岛市| 依兰县| 雷山县| 宁德市| 洪江市| 绥芬河市| 宁夏| 平远县| 抚远县| 自贡市| 阿勒泰市| 龙岩市| 高密市| 河南省| 伊宁市| 东明县| 东乡族自治县| 夏邑县| 宜城市| 金塔县| 安新县| 宁德市| 定兴县| 忻州市| 鄂托克旗| 罗山县| 大宁县| 长阳| 米泉市| 潢川县| 永泰县| 福贡县| 宜章县| 化州市| 台山市| 灵丘县| 敦煌市| 湘乡市| 密云县|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