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左季高中丞論清糧開荒書
劉汝璆
兵興以來百姓之失業多矣。 國家之賦稅缺矣。衢州號為完善。然而所保者。僅一城耳。其四鄉之被害者不可勝視也。去歲署理金華。蒙蔣方伯詢及芻蕘。因亂后情形未能周悉。未敢以對。嗣今署金衢嚴道顧道。又以清糧之事囑為擬議。亦未有以對也。迨六月間蒙大中丞。復以清糧開荒之事下問。竊思凋敝之后。復升平。正 國家勵精圖治之際。地方守令皆兢兢以國計民生為念。此甚盛事。汝璆到浙三年之久。本地情形。亦已頗有見聞。若不獻其芻蕘以備采擇何以對上官。何以對下民乎。是以就其所知。具數條。呈請顧道斟酌可否。不意顧道即據以上達。且感且愧茲聞大中丞批令再詳悉妥議。務于清厘之中。寓恤民之意。所謂仁人之言其利溥哉。此誠大君子為國為民之盛意。不特汝璆之所瞻望。惟恐弗及。凡此地方百姓。屬在帡幪。孰不以手加額哉。竊以清糧開荒。事雖二端。實為一理。固不可離而二之也夫。凡事必察情形。就浙省大概而言。金衢固不同于嘉湖。就金衢而言。衢又不同于金。就衢州而言。西安之與龍江常開。亦不可以一概論也。故凡辦事者。章程條目。不過舉其大綱。其問因地制宜之道。亦視行之者何如耳。所謂有治人無治法也。請以西安之情形敬為大中丞陳之。西安土薄水淺。百姓藉田為業。非若嘉湖。兼有蠶桑之利也。自乾隆四年清丈以來。迄今百數十年。其久而必敝之勢。有胥役分灑加輕重。傳寫舛謬。而莫能辨者。有若奸民以智欺愚。占田多而收稅少。挽合朋比。售田少而增稅多者。有若忿爭之產。重售之業欺蔽目前。久而始覺者。有若茍免差徭。懼胥吏之需索。以己之業寄于他人者。有若素封子弟。不知稼穡。親黨奴仆。蠶食瓜分。田去糧存。而茫然不知者。有若巨川蕩潏。溪澗漂流。無田賠糧。而莫知紀極者。此在未遭兵燹以前。固已不可勝原。而既遭兵燹以后。其弊更有出于此數端之外者。則有若素封之家連阡累陌。亂后而耆老無存。子弟不知生產。征其稅則尚有十百。而問其家則饑寒交迫。不能圖存者。有若寡婦孤兒。任人欺隱而莫能過問者。有若絕戶所余。逃民所棄。奸徒因利乘便。田則據為一己之私。稅則遺為里甲之害者。有若典押之業。無力回贖。豪右有田無稅。安坐而享其成。貧民有稅無田。賠糧而重其累者。有若業主未能周知。刁佃買耕入己。此問則以為彼業。彼問則以為此業者。有若外來游民。十百成。欺業主人丁稀少。而恃強霸種者。諸如此類。或究詰而無從。或申訴而無路。輸將之未能踴躍。職此之由。由今察之。西邑之田。其逐漸開種者已十之五六。即其荒蕪未種者。尚有十之四五。而此十之四五中。非盡由于人力之不足。蓋由于產業不清者。實居其半也然則以今日而言西安之開荒。與他邑之全藉招徠者。固判然不同矣。璆故曰清糧開荒。雖有二事。實為一理。不可離而二之也。
夫所謂不可離而二之者何也。制賦以地。制地以人。不開荒則賦懸無著固也。然不清糧而但言開荒。則豪強者。皆得藉開荒之名。以為侵占之地。勢必爭競滋起。訟獄繁興。強者獲兼資。弱者無再食。其害將無所底。是欲恤民。而反以擾民也。若清而開。則賦既有著。民亦可以無爭矣。議者或謂現在荒田無數。未開之先無人過問。既開以后。胼胝者習其苦。安坐者享其成。恐開荒者之不甘也。以為此即不清而開之獘也。若清而開。則自無此獘矣。不然。則開荒者不過費數日之力。而即慮其不甘。彼服先疇之畎畝者。以祖宗數代之積累。一旦而奪以與人。其又誰甘之耶。且夫普天率土之說。特據理而言耳。然王道本乎人情。 國家律例。亦有人戶以籍為定之條。是土著之與客籍。固微有分焉。是故以理而言。則有分土。無分民也。以情事而言。則士食舊德之名氏。農服先疇之畎畝也。且此非異視乎外來之民也。亦非不欲招徠也。誠以事必謹始。不得不先清而后開。以為他日主客相安之計耳。孔子曰。無欲速。欲速則不達。今議者第見開荒之業。而未察不清而開之獘。毋乃近于欲速乎。夫隨清隨開。固亦未嘗不速也。議者或曰。此就無主之田而言耳。然不清則此以為無主者。彼以為有主未開荒之先。視為無主者。既開之后。則忽又有主。將辯之不勝其辯。毋乃啟民之爭乎。且所謂無主之田其情形亦不同矣。有業主流亡而親族為之經管者。有業主流亡。雖現在無人經管。而確知其人之未絕。第一時未能歸者。有確知其為絕戶無人者。汝璆竊以為有親族經管者。即責成親族。開荒納稅。確知為絕戶者。即當召領。由領種之人開荒納稅。惟現在無人經管。而又確知其人之未絕。此等田產。若遽令易主。則既無以泯將來之爭端。若留地以待人。則賦又懸而無著。再四思維。不得已而有暫存諸公之一說。夫所謂暫存諸公者。非謂以此田竟歸諸公也。據現在而言。可以由公召佃。而田不致聽其荒蕪。據后日而言。業主來歸。可以向公呈領。而不致別啟爭競。至數年之后無人來領。則另行召人領種。無不可矣。然此數端者。非先行清厘。則固無由而知也。故驟而觀之。似乎開荒急而清厘緩。細而察之。則清糧本而開荒末。外本內末。則爭民施奪。是誠不可不深思而熟計之也。璆故曰開荒清厘。實為一事。不可離而二之也。是以今日者。百姓聞清糧之說。莫不延頸企踵。愿觀德政之成。而胥吏之杰。奸猾之雄。務欲阻撓其事。倡說不根。翕訿異己。是無他故。不清則可以恣其肥己之欲。一清則不得肆其侵占之謀耳。孔子曰。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若清厘之舉行。則均且安。而荒田不患其不開矣。伏查康熙年間。耿逆之亂西安龍游。同被其災。西安催征。棘手逋負周無可如何。龍游有盧令者。銳意為清糧歸戶之法立科條。明疆界。核名實。抑浮議。甚或舉國非之不顧。卒以告成。于是舊逋以次就緒。而新糧咄嗟立辦。無他。均故也。均則法紀明。爭訟息。事簡而功集。民樂而糧完也。后西安令陳公鵬年。立舉行清糧之法。而西安百余年其樂利。至今民傳誦弗衰。是其前效矣。
璆于他府州縣之情形。未敢周知。若為西安之賦計。則莫如清糧之舉。今若舉行清丈之法。則西安百四十二莊之錢糧。復何患其有缺額乎。且夫缺額之患。非盡由于荒田也。一由于吏胥欺蔽分灑。奸民假冒侵占。則人心之弊也。一由于大溪小澗漂流蕩潏。則天災之故也。若所謂荒田者。特兵燹以后。未能墾種者耳。而其土固依然無恙也。璆以為若舉行清丈之法。則不特奸民胥吏之欺蔽假冒。無所施其伎倆。即天災之漂流淹沒者。亦不至終歸于缺額也。何也。天地之道。此盈而彼絀。有漂流而淹沒者。即有開而未升者。以開而未升之田。與漂流淹沒之地相權。其多寡不甚相懸也。若不行清丈。則此無田而賠糧。彼有田而無糧。苦樂不均也。若一行清丈之法。則其漂流淹沒者。為之開除。民固感悅。其開墾而未升科者。為之丈出畝分。給與清單執照。無人更與之爭。民亦未嘗不樂從也。以羨補不足。此又清丈一行。而無慮缺額之明證也。議者或謂清丈之舉。功繁而費巨。曠日而持久。慮其事之難行。而取效之不速也。璆謂又無慮此。孟子曰。以佚道使民。雖勞不怨。今以民生切己之事。而用民之財力。固未有不愿也。其不愿者。特恐辦事之吏胥紳董坐食侵欺。而事無實際耳。若使公正之人董其事。而財無浮費。事有成效。小民又何所不愿乎。且璆意此辦事之紳董。不必他擇也。即取之糧戶耳。公正區長不必他擇也。亦即取之糧戶耳。同此管業之糧戶。其秀而文者為紳董。其樸而愿者為公正區長弓手諸色。此無異以己之財力。辦一己之事。而游手無業之人。初不得冒充入局也。至于莊書人。不過令其造冊勾稽書算而已。每日給薪水二食而已。此外無他浮費也。又何所侵漁乎。若曠日一節。此等大事。誠非數月之期所可告成。然以此一莊之糧戶。辦此一莊之事。以彼一莊之糧戶。辦彼一莊之事。同時并舉。此莊完而彼莊亦必將完。是雖一月辦一莊之事。而兼有數莊之事也。又何慮其曠日持久乎。故凡不欲清。皆奸民猾吏。強有力者。阻撓之說也。今倘不清。而但使之開。則彼奸民猾吏強有力者。固皆獲開荒之利。且以開荒之名應上之令。誠為得計矣。而無知安分守業之人。其不甘受人欺者。忿爭必所不免。其甘受人欺者。則日朘月削。不知其困之伊于胡底。甚至無以謀生。委頓溝壑。而莫之救也。豈不痛哉。璆故曰開荒清糧實為一事。不可離而二之也。大中丞抱裕國裕民之盛心。為通省紳民之所瞻仰。而十一府七十二州縣之情形不同。大中丞示以大綱。務在 國無曠賦。民無曠土而已。至于悉之章程條目。或可行于金衢。而不可行于嘉湖。或可行于嘉湖。而不可行于金衢。似宜責成地方守令。及本地紳士。議而行之。若必一一而盡之。安能保無此通彼窒之患乎。汝璆得聞良法美意。茍有見聞。敢不獻其狂愚之一得。惟大中丞擇焉。倘以為事在可行。或猶有未盡。呼之庭而教之。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