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治體三政本上(4)
- 皇朝經世文續編
- 饒玉成
- 4795字
- 2015-12-20 19:21:34
一曰開言路。今已下 明詔求直言。中外臣民。舉欣欣然頌揚 圣治于無已。臣猶區區過意以聞言路為請者。何也。人情好名而惡實。有始而鮮終。明代遇災。亦每求言。迨言之過直。又心嗛焉。礙于求言。不能以言罪人。則默而識之。徐俟其后而伺其隙。終于貶逐其人而后已。此所謂好名惡實也。唐之太宗明皇。虛懷納諫。而貞觀開元之治。后不如前。終于踣征之碑。成仗馬之喻。此所謂有初鮮終也。我 朝 圣圣相承?! ∮鶚O之初。例下求言之詔。豈循故事。飾虛文。初元求言。以后可不求耶。誠以聽言納諫為 召德之首。無時不當。然特恐其久而或不然也。故每當 御極。視為首務。提撕而警覺之。申明舊章之意也。乃言路猶有不通之時。何哉。世之治亂。視言路之通塞。又視宰相之賢否。相臣而賢。自能開誘扶持。惟恐言官之不言。惟恐言之或不盡。雖然意見之偏。賢者不免。韓琦之于司馬光。司馬光之于蘇軾是已。下此者乎。夫政府言官類多水火。權臣而欲逞之技。則必先箝言官之口。大而誅殛。小而竄逐。俾有所懾而不敢。其伎倆大略相同。史冊所載。如出一轍。獨我 朝 圣明在上。權不下栘。于此而欲逞其壅蔽之奸。亦匪易。道光咸豐之末。臣皆在京局外默窺。心焉數之。竊嘆其用心之巧。操術之工。為從來所未有。史冊所未載也。請為我 皇上悉陳之。一曰隱密。二曰觸忌。三曰摘疵。四曰示意。五曰反求。操此五術。而壅蔽之奸售。臺諫之口緘矣?! ‰[密章奏。每不發抄 。諭旨亦少明降。 朝廷舉動雖在廷。亦得諸傳聞疑似之間。既不敢以風聞為無據之談。更恐以漏泄被囗求之譴。夫人臣致身。原不惜倅首以冀有裨。幸而折檻曳裙。終致感悟此身。雖蹈不測。此心良足自慰。若先坐私罪且興大獄。累及朋友。牽涉無辜。則言之必不見用已從可知。其誰不灰心喪氣。結舌吞聲。此庚申之變事前所以無一批鱗之奏。挽救之言。非盡延臣無良。實某某制之罪為不容誅也。何謂觸忌。 朝廷用人行政。豈能有得無失。爭可否于 殿陛失矣。而不致終失。此古今設立諫官之意也。今則用一人行一政。言者言之?!〕闹?。則以為威福不自上操。權柄且將下移矣。小事宜言。則大事愈宜言可知。小臣之不當宜言。則大臣之不當更宜言可知。乃進大臣行大政。轉以臺諫為疏逖。小臣非所宜言。 朝廷自有權衡。則臺諫之所宜言者何事。宜夫不肖者毛舉細故。賢者亦托空談。夫納諫美名也?!〕⒅踉?。侵權大惡也?!∪酥髦罴?。非宰相之罪而誰罪哉。何謂摘疵。求言既切。則言者必多。言之既多。則豈能盡善。甚而假公營私。飾詞希進。末俗之獘。何所不有。是在 朝廷廣采而精擇之。陸贄之言曰。天不以地有惡木而廢發生。天子不以世有小人而廢聽納。乃奸臣則摘其言之無當者。以生朝廷之厭。摘其言之有獘者。以激朝廷之怒。既厭且怒。乃從而構之。以為此輩皆不足采。徒亂人意。殊不知舜之取善。在察邇言而執兩用中。則所察不必盡用。而所言則無不察也。求言而懲羹吹。因噎廢食。是又宰相箝制言官之術也。何謂示意。自古設官。類皆重內而輕外。近緣京職清若。借外用以為鼓舞之方。乃權臣即以之待言官。以為明行黜罰。則 朝廷有拒諫之名。言者遂沽名之愿。不若微示以意。緘默者悉邀外用。多言者還原衙門。夫天下中材多而豪杰少。庸俗貪利又甚于好名。彼見 朝廷愛憎若此。其誰不仰希風旨。以便身圖。道府為方面之員??频酪嗲逡x。賢者豈慕膴仕。何不可久于其職。不知其人果賢。既知其身之不用。言之不從。征色發聲之余。必不肯戀棧以增厭惡。其不能不奉身以退。相率以去者。勢也。道光之末。謇訪稀少。脂韋習成。非此之故哉。何謂反言。言行相顧。儒者以厲躬修。聽言用人?!〕⒃瓰閮墒?。人各有能有不能。置宰我子貢言語之長。而課以文學政事。必謝不敏。張良為畫策之臣。令其出帷幄而當治國治軍之任。亦所不能。則謂宰我端木不及冉季諸賢。張良空談不如蕭何韓信??珊酢S謾嗉槌钢?。必無成功。狄山之御匈奴。周處之擊齊萬年。卒以隕敗。豈由無才。至于父子兄[弟](第)。功罪且不相及。 朝廷之聽言何與。惟某某事 成皇帝。久知圣人敦崇實學。特重踐履。故每于進言之臣。責以踐言之實。一有不效。不明加排擊。而微示譏姍?! ∈バ募纫云溲孕胁环鴧挶≈?。其人亦自顧懷。同朝遂動色相戒。乃至御史 頗著直聲。求其身無可訾。則以弟之獲罪謂其家猶不治 論奏遂多不采。豈知 朝廷不以言用人。不以人廢言。賢人君子議論。容有不可用之時。僉壬小人建白。亦多不可廢之處。今乃因言以責人。繼遂緣人而廢言。依托正論。以售陰謀。此某某之奸較某某等尤不易識。卒以塞忠諫之路。成和議之失。釀潢池之禍。為致亂之魁者。此也。凡臣所言。固為已事。而援既往可戒將來。且恐余習亦未盡滌?! ∈ブ鞫茴A燭諸奸。則所謂好名惡實有初鮮終之獘。皆不戒而自除。臣之所謂開言路者此也。
應 詔陳言疏
福建巡撫王凱泰
竊臣恭讀邸抄。本年正月二十六日。奉 上諭在廷王大臣及各省封疆大吏。務當共矢公忠等因。欽此。仰見 皇上親政伊始。孜孜求治至意。臣忝膺疆寄。未報涓埃。常切進思退思之忱。愧乏嘉謨嘉猷之告。然不敢以庸愚一得。安于緘默不言也。謹就管見所及。擇時事之有須變通者。臚列六條為 皇上詳陳之。
一停捐例以肅吏治。史記司馬相如以貲為郎漢書食貨志。令民得入粟補吏。捐納之制。由來已久。然必家有余財。而后輸將獻納。固可抒報效之私。又可為進身之路。此中非無人才也。乃自捐章折減以來。持銀百余兩。而為佐雜矣。持銀千余兩。而為正印矣。即道府例銀巨萬以上。今亦折算至三四千兩矣。家非素封。人思躁進?;蜈幱谟H友。或借貸于商賈。以本求利。其弊可勝言哉。流品之雜捐納尤甚。近閱邸抄。給事中盧士杰奏河南商城縣家丁李天錫捐納冒考一案。此事之已發者。其它未經敗露。尚不可知。處今日而欲澄敘官方。應以停捐為急務?;蛑^滇隴軍事未清。戶部度支未裕。停捐則經費何出。臣愚以為法久則變。變則通。變通之方。固不容緩。查同治八年間。戶部議覆前江蘇撫臣丁日昌條陳一折內開京外捐輸款項。果能于稅厘較旺各省籌款彌補亟應將中外捐輸。一律停止。京銅局捐項從中酌定。每年以一百五十萬為準等語。近年捐輸已成弩末。恐尚不足一百五十萬之數。儻于厘金較旺之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廣東福建九省。每年酌提數萬。再于海關洋稅項下。每關勻提數萬。以之彌補銅局捐款?;蚩上鄴W。至外省籌捐各局。收數雖難周知。而閩省現辦甘黔皖捐。自十年開辦。至今收銀不過數萬。他省之不能旺捐??梢灶愅?。以涓滴之微。而害吏治之大。所得實不償所失??煞裾垺 ≈硷喯虏砍己俗h施行。俾經費有可抵補。而吏治庶望澄清矣。
一汰冗員以清仕途。近年捐納軍功兩途。入官者眾。聞部寺各署額外司員。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人。衙門以內。司署為之擁擠。內城以外。租宅為之昂貴。實則補缺無期。徒耗旅食。若不設法變通。京員日形苦累。至于各省候補人員。更較京中倍蓰。向來道員候補最少。近則各省或多至數十員。府廳州縣。以數百計項佐雜則以千計。每逢衙參之日。官廳幾不能容。各省現辦后捐厘。均尚需人委用項轉瞬滇隴肅清。各局裁撤。僅有例派差使。以人數計之。十分之二三。已敷差委。似此盈千累百之員。徒形冗雜。臣愚以為變通之方。此時宜亟亟矣。查例載各省試用佐貳雜職。已滿一年者。視各項缺數多寡。酌留十分之二。補過一員。咨取一員。仍敷十分之二之數。又大挑一等人員。掣定省分之后。其名次在后者。暫令回籍。俟大挑班次補用一員。該省咨取一員等語。似可仿之辦理。相應請 旨。敕下部臣核議。將京外捐納軍功各班試用候補人員。視其數之多寡。酌留二三成項其余飭令回籍。聽候咨取。庶仕途無人滿之患矣。
一限保舉以慎名器。軍興以來。保案層迭。開捐以后?;蛹姺?。于是軍營之保舉。藉花樣以爭先恐后。各項之保舉項又襲軍營名目以紛至沓來。名器之濫。至今已極。夫花翎酬大功也。今則不盡軍功。皆保翎枝矣。二三品崇階也。今則尋常勞績。亦以二三品頂戴加銜。邀請 恩賞矣?! 》獾湔堉烈黄?。遞保何止兩層。主事不能保道員。俟補員外郎中后。以道員用。與保道員何異。官員不得越級保舉。乃知府俟補道員后。加布政使銜。與越級保舉何異。其余如京官應升之缺升用。外官遇缺盡先補用。此中快捷方式。取巧良多。雖經部議限制章程。猶有未免過濫者。臣愚以為仍應變通辦理可否請 旨飭下部臣。核議簡明條款。通行中外。嗣后保舉文員。只準保舉以應升之階。加以應升之銜。其余班次花樣。一概刪除。至一品 封典。二三品頂戴。加銜不得擅請。庶名器益昭慎重矣。
一復俸廉以勖官常。我 朝定制。京官支給雙俸。外官優子養廉。自咸豐年間。軍用浩煩。內外官俸。搭用鈔票。養廉分別放。嗣鈔票停止。京外俸廉。復分別成數支給?!〕⒂诨I維經費之中。仍寓體恤臣工之意。惟京員困苦州縣疲累情形。早荷 圣明洞鑒。今日欲砥礪廉隅。整飭吏治。似廉俸復額。其一端也。京官俸銀養廉部庫動款。不能詳悉。至各省文職養廉。系支錢糧耗羨。查同治八年。戶部議覆前江蘇撫臣丁日昌條陳一折。內開廉俸復額。必須各省錢糧耗羨。征收足額。始可扺放。應令各督撫就各省每年收支數目。詳細酌核。將征數能否加增。放款能否加成。據實奏覆等語。現在各省已否覆奏。尚未接準部咨。查閩省文職額廉十五萬余兩。內扣缺養廉一萬數千兩。每年應支銀十三四萬兩。核計現年征數本省公費支抵尚屬有盈。除督撫藩臬養廉較厚。毋庸議外。其道府以下各員。似可照額全支。相應請 旨敕下部臣查核。將中外俸廉改復舊額。抑或加成支放。俾辦公力裕。而官常益飭矣。
一重學額以勵士風。溯自軍興以后。各項用費。賴捐輸以接濟。是以鼓勵人心。有加廣中額學額之制。顧 恩施則浩蕩靡涯。而人才則優絀互異。竊思一省之大。人才眾多。三年一試。中額猶無慮濫竽也。至一州一縣。文風本有不齊。三年兩試。學臣照額取進。敷衍充數。勢所必至。夫秀才為多士出身之始。乃以文理淺陋者濫廁其間。人才固不足觀。人品尤不可問。往往幸得一衿。包攬詞訟。武斷鄉曲。流弊不堪指數。且以近日士風言之。聰明有用之才?;蛲豆P從戎。早膺薦剡。或挾資干進。亦博功名。其伏處鄉閭者。轉多迂腐。故今日之秀才。愈取愈多。今日之文風實愈趨愈下。臣愚以為學額若不變通。士風何由振作。可否請 旨敕部核議。嗣后外省捐輸各案。只準照章請加中額。無庸請加學額。以示限制。并請 敕下各省學臣酌核各屬文風。將捐輸加廣之額。某屬可以足額。某屬不能如額。分別開單。奏明立案。其不敷之額。俟他日文風向上。再行奏請照額取進。庶乎士子知所勉勵矣。
一立練營以修武備。發捻滋事以來。剿平劇寇肅清地方。所得力者湘淮各勇耳。 國家歲縻帑金千百萬。以養綠營之兵。而未嘗得一兵之力。收一兵之效。其故安在。營兵生長本籍。各有室家。月餉僅足以養一身。而不足以贍八口。勢必另習手藝。兼營負販。其力既各有所分。其人自不能常聚。每逢操演之期不過奉行故事。校閱甫畢。隊伍旋散。設有征調。往往兼旬累月。始克起程。治裝固難。安家尤不易。且暫時抽調成營。不獨兵與將不相習。即兵與兵亦不相識。人各一心。猝然應敵。能操必勝之權耶。若勇則不然。募自外籍。孑然一身。厚其餉而無待他謀。聚于營而相親習。朝聞令則夕拔隊。敵當前則士皆奮。夫非猶是人耶。何以兵則無用。勇則有用。得失優絀之間。較然易見矣。臣愚以為變通之方。則有化兵為勇之一法。往年江寧克復以后。臣上書原任兩江督臣曾國藩。備言江寧綠營之制。應稍變通。以現存得勝之勇改充額兵。設營分部。可洗綠營舊習。曾國藩未及議行。旋調直隸。即設練軍。亦采用臣說。而又增練軍之費也。陜甘督臣左宗棠。前在閩浙任內。奏準減兵加餉。就餉練兵。洵為救時良策。乃餉已加矣。兵已練矣。而仍不敢言確有把握。此無他。在籍之兵。終不若在營之勇。可否請 旨飭下各省督撫臣。以兵加餉之法。以所之餉加于戰兵。計得戰兵若干。著設練營若干。仍按湘楚營制。五百人為一營。以備弁為哨官。將官為營官。提鎮統領之。擇要分。隨時互調。俾卒伍皆離原籍。不致散處市。練一營之兵。即抵一營之勇。餉不另增。兵有實用。庶幾化兵為勇。而武備可恃矣。以上各條。臣愚昧之見。是否有當。伏乞 皇上圣鑒訓示。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