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0章 禮政四學校(3)

  • 皇朝經世文續編
  • 饒玉成
  • 4848字
  • 2015-12-20 19:21:34

故諸生附府廳州縣學籍后。竟有畢生不能赴鄉試者。窮經皓首。一試無緣。良可慨矣。軍興以來。學臣不按臨甘肅者。已余十稔。幸前學臣許振祎。不避艱險。以次按試。生童踴躍歡呼。迎拜馬首。計補行各歲科諸試。取入新生。不下萬人。而從前取進生員。尚不在內。徒以資斧無措。不能遠行。加之夏秋暑雨。水潦縱橫。有無從問津者。有中道迍邅。致場期。廢然而返者。有資斧耗盡。抑郁成疾以歿者。其得抵陜完試事者。不及三千人。然則甘肅士子之赴鄉試者。合新舊諸生計之。不過十之一二而已。臣自肅州凱旋。歷甘涼各郡途間。見諸生迎謁道左。初疑其秋試被放者。比詢以試事。則僉稱無力赴陜。不知其詳言已欷歔不絕。慰諭遣之。前接準學臣許振祎。咨送甘省赴試士子。公懇分闈呈詞。當行兩司議詳。昨由肅凱旋后。又據紳士前刑部主事滕烜道員曹及漢回士紳等。聯名呈稱捐建貢院。擇定袖川門外地基?;I備磚瓦材木。已有頭緒。請援照湖廣云貴鄉試分闈取中前來。并稱甘省武試。本系分闈。文試宜可仿照。懇求具 奏。臣惟湖廣云貴等省。鄉試道路險遠。歷蒙   列圣恩旨。分闈取中。士林感頌至今。茲甘肅赴陜鄉試。道路險遠。較各省數倍有加。  皇上一視同仁。軫念士人赴試維艱。儻  恩允分闈取中。俾邊徼寒微。得照各省。一律就近應試。則投戈講藝。士氣奮興?! ∥闹沃???捎嬋斩?。

惟是分闈取中。額數應定若干。難以擬議。陜甘鄉闈。向系合兩省取中。從未分析。茲甫議分闈取中。若將兩省額數平分。各占一半。則陜省應試人員。向多于甘省?,F且有增無減。甘肅如占額一半。致陜西中額頓形減少。殊非情理之平。若照臣度隴之初。奏準甘肅取中二十一名成案計算。無論當時因賊氛正熾。赴試人稀。一時權宜酌擬。本非甘省定額。當隴境肅清。應試士人。自必增多數倍。而中額僅此。翻致向隅。亦無是理。若按照永廣中額部章計算。甘肅軍興以來。各府廳州縣。派捐糧料餉需。均值人物雕殘。市價翔貴之時。調核各廳州縣。歷年案卷?;司栎斨?。為數甚巨。而又限于部議永廣中額。不得過十名。定章無從推廣。此擬議中額。鮮可依據之實情也。溯考從前兩省合中時。道光丁酉己亥咸豐壬子等科。甘肅每榜曾取中三十余名。同治九年庚午科鄉試。臣接陜西撫臣蔣志章緘稱。主考評場中試卷。甘肅獨優。殊嫌額滿。本年癸酉科鄉試。據陜西藩司譚鍾麟稟主考。所論亦同。是陜甘文風無容軒輊。而甘肅分闈后人文日新月盛。尤在意中。合無仰懇  皇上天恩逾格?! √販时日崭魇≈蓄~最少之貴州。每科取中四十名。滿營應試士子。每科取中二名。合共四十二名。作為定額。遇  簡放主考學政之年。另  簡甘肅正副考官各一員。甘肅學政一員。俾合省士子。得以就近鄉試。而歲科按屆舉行。學臣得免跋涉之勞。生童得以時親承訓。通習舊學而啟新知。不獨邊方士習文風可期丕振已也。臣自西征以來。目民俗凌夷。泯棼日甚。不但殺爭奪視為故常。動嘯聚多人。恣為不法。而民間倫紀不明。禮教久斁。千名犯義之案。誅不勝誅。緣地雜華戎。習俗漸染日深。正恐夏變為夷。靡所止極。不得已設局陜省。刊刻四書五經小學善本。分市各府州廳縣師行所至。飭設立漢回義塾。分司訓課。冀耳濡目染。漸移陋習。仍復華風。邇來漢民敦崇儒。術。誦六經?;孛褚囝H知向慕。爭請設立義塾。延師課讀儒書。前學臣許振祎次第按臨。多方激厲?;厣酶綄W籍。貢成均者。所在不乏。益欣欣然以得附宮墻為意外榮幸。食桑黮而懷好音。斯其時乎。若荷  皇恩。允其分闈就試。時簡派學政。按期校閱。則經正民。興邊氓。長治久安之基于此矣。臣亦知圣賢之學。不在科名。士之志于學者。不因科名而始勸。然非科名無以勸學。非勸學則無讀書明理之人。望其轉移風化。同我太平。無以致之。固非謂科第文章。足以歆動庸耳俗目。兼可博取民譽也。愚見所及。謹以附陳。

爽溪書院記

李元度

古之教者。國有學。黨有庠。州有序。家有塾。民生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無日不在學之中。無人不在教之中。為之師者。國學有司徒樂正之屬。庠序則黨正遂大夫主之。若二十五家之閭。則父老之不仕者。坐于門側之室。為左右師。以時督其子弟。所謂塾也。今制府廳州縣皆立學。又有社學義學。為黨庠術序之遺。凡學皆建明倫堂。則又明揭立教之本以為鵠矣。自朱子講學岳麓。吾平聞風興起者多。宋十三君子。以族祖練溪先生居首。而木川草堂及雄公皆吾族先正也。昔賢之流風遺韻。所以化成于鄉者。何其偉歟。余家爽溪九世矣。泉甘而土厚。距練溪及草堂遺址。皆止數十里。同治戊辰。告養得請。爰仿古家塾法治精舍于家廟西。曰爽溪書院。延經師一。蒙師二。以分教子弟。先太高祖后裔皆入焉。買田餼粟。供師生之稍食。院設講堂五楹。仍以明倫為額。堂后有亭。祀先圣先賢栗主。以十三君子祔焉。左曰養正齋。右曰立誠齋。齋各十楹。門廡五楹。院西屋三楹。有樓翼。然為藏書所。后為花圃。為聽書聲亭。翼以回廊。庖湢井稟皆具。工始戊辰八月。落成于己巳四月。既釋菜鼓篋。乃進諸子姓于堂詔之曰。若等知古人立學之義乎。孟子云。庠序學校。皆所以明人倫。此千古學的也。虞書所謂五典五教五品。即中庸所謂五達道。學者學此而已。堯舜之道。不外孝弟。圣人特人倫之至耳。今以圣賢望學者。鮮不踧踖未遑。顧圣賢亦人也。不能為圣賢。要不能不為人。有倫始有人。出乎倫即出乎人矣。出乎人即入于禽獸而不自知矣。夫不敢望圣賢。獨甘為禽獸乎。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惟其有倫耳。吾之筑館擇師以課子弟也。匪第治帖括。弋科名。為宗族光寵也。凡欲使讀書明理。各成其為人爾。成人非有異術。求各盡其倫爾。倫之盡。其道無窮極。今亦未敢多求。各去其自私自利之鄙心。以無踰大德之閑爾。吾不能廣教術于鄉國天下。僅于家塾焉發之。力薄而施隘。吾滋恧矣。登斯堂者。能顧名思義。盡倫以盡其為人。立愛惟親。立敬惟長。求無背于堯舜孔孟程朱之教。而賡續練溪木川草堂諸先正之宗風。是為克家令子。天爵修而人爵從之。異日為名臣。為通儒。為循吏。立功立言。胥于是乎出。其榮多矣。否則倫紀有虧。舍本而逐末。縱寘身通顯。無解于鄉愿妾婦穿裔壟斷之譏。其極至于違禽獸不遠。是即掇巍科爵三公。吾不愿有是子弟也。爰揭朱子白鹿洞規。暨蔡忠襄公圣門律令于堂。并次是語記諸壁。以諗后之學于此者。

請整頓宗學疏

王榕吉

竊維 國家設立宗學。所以為國儲才。亦以明親親也。學分左右兩翼。每翼宗學額設教習官四員。總管二員。副管八員。復有總理之王公統司其事。又欽派科甲出身三品以上之京堂二員。專司稽察。法至密意至深也。誠以宗室子弟。生長富貴。派衍天潢。必使之入學肄業。擴其聞見。以免固陋。陶其性情。以化驕矜。遜志時敏。破除世冑習氣。乃可以長保富貴也。教習官三年俸滿。須查有實在功效。方由稽察大臣。加具切實考語。送宗人府帶領引  見。請  旨施恩錄用。獎其勤勞。即以嚴其督課?!谑?。代有偉人。莫不仰荷  列圣之所教育。迄于今而宗學幾成虛設矣。臣自同治九年。奉  命稽察左翼宗學。當向該管官切實致囑。課程務須認真。初次入學。尚有教習數員。肄業生二十余人。在學接晤。此后時復前往。則日形疏懈。荒署或無一人稽察教習者。難得與宗學生晤面。出題課試。交卷亦復寥寥。詰其何以如此。據該管官僉稱宗室之廢學。大都為貧所累。餬口無資。實有萬難認真者。緣宗學肄業生。向章每名月給米三斗。紙筆墨按時給領。夏季以冰。冬季以炭。自經費不敷。月米裁減。又改為折色。向之領米三斗者。今領米不及二分。其它更無論焉。每月所領僅敷兩日之食。欲責令常常入學。讀書作文。勢必有所不能。是宗學之設有名無實矣。其充裕之家。亦或自行延師課讀。然力能延師者十之一。不能延師者十之九。誠恐乃逸乃諺。既不知稼穡之艱難。又不得詩書之進益。坐聰明。大為可惜。在各學教習。不過敷衍歲月。藉為出身之階。而職司稽查者。扶同隱忍。實覺負疚于中。臣在順天府尹任時。于金臺書院考課之期。遇有宗室子弟應試者。必酌予獎勖。拔置一二等。作稍分膏火之資。愛其才又憐其貧也。伏思我  皇上誼篤親親。推恩錫類之仁。無所不至。獨入學讀書之子弟。月米未復舊規。似無以示優異而昭激勸。且兩翼宗學。每年所撙節者。不過米五六百石。地方水旱偏災。一經奏報?!〕⒉幌Ы劁钍f石二十萬石。立予  恩施。即京師之普濟堂。功德林。及通州之王恕園。每冬尚蒙  恩賞倉米。五六百石。及三四百石不等。豈以宗室子弟培養所關而稍有靳惜耶??煞裾垺 ≈硷喯伦谌烁豕鬃h。整頓章程。肄業生月米。應如何復舊。勤學與不勤者。應如何分別勸懲。教習官應如何專以責成。儻俸滿無實效。應否再留數年。以觀后效。獎勤警惰。庶教習專心以納誨。學者崇德而象賢。將見宗室子弟。經明行修。大可為楨干之才。小亦不失為圭璋之品。則  圣朝之恩明誼美。歷久彌光矣。

河北精舍學規

陳寶箴

三代之所以造士者至矣。八歲入小學。十五入大學。由明德而親民。體用備焉。士無等差。而皆教之窮理盡性修己治人。嗟乎。何其待士之厚。而憂世之深遠也。晚周學校。僅存虛名。先王良法美意蕩焉。漢唐以來。體用遂分而為二?!覍W校之外廣建書院。納髦于經籍。因明制而加詳焉。降及末流??妓鶠榻?。率不出經藝試帖。利祿之錮蔽乎人心久矣。干嘉之際。士稍以為陋。一二巨人長德。相承為考證之學。儀征阮文達公遂創建詁經精舍學海堂于浙江廣東。余嘗覽其學規。蓋亦勤密矣。然數十百年間。考據辭章之士。多出其中。而能以道德經綸世變者。渺焉寡聞。是果天之生才有數耶。抑教者與學者皆相感以類耶。嗣是江蘇湖北四川陜西漸設精舍。而俱不出學海堂之制。精廬之開或數十人?;虬偃?。日從事訓詁名物。辨白考訂。余姚朱肯夫庶子。提學湖南。踵設校經堂。博選俊異。厚給廩俸。因文達學。規而擴之。經訓之外。令學者究心宋五子書。而務持平于漢宋家之說。視他加慎焉。然其規模制度。成于倉卒。于造士之本原。或闕焉而未備。夫世運之盛衰。人才為之。人才之盛衰。學術為之。為國家得人。不如為國家樹人之用之廣也。養之一州一府。而天下用之不盡。養之一世。而數世十世用之有余。古碩達君子。規畫宏遠者。則有然矣。國家設官。子之民而責以教養。而任教民之責者。往往忽之于無事之時。一遇變故。輒委任無人。而以庸駑當之。造致壞亂。乃嘆人才之難得。是果人才之難得乎。嘉谷不種則不生。良木不溉則不美也。晚近之人才??芍^乏矣。約而計之。亦有四端焉。曰義理。曰經濟。曰辭章考據。辭章考據。虛美無用。姑無論已。為義理之學者專言心言性。以記誦語錄為能。泥古而賤今。卑事功而薄名實。執理甚堅。而才不足以應變。持論似正。而知不足與料遠。言經濟者動以正心誠意為迂。不知本不立者標不治。未有不治其心而能不流于功利者。未有以忽君子忽小人之心。而能終為君子不為小人者也。其平居抵掌忠義。激昂慷慨。率皆意氣為之。意氣餒而忠義竭矣。故氣節自學問存養出者??梢栽齑巍?梢灶嵟嫠郎?。其出于意氣者。謂之客感焉。鼓之則動。再而衰。三而竭矣。此今世人才之大病也。故曰源不清者流濁。本不固者枝窳?!抑āV赜诟摹8餍惺【?。足以得經生。不足以得通才。體用之不明。而本末混淆故也。夫立法之先。規畫不宏者陋矣。宏而不精矣。不陋不。弊且百出。陋且乎。然則若之何。曰義理為體。經濟為用。辭章考據為文采。文采不必盡人責之也。體用則不可偏廢焉。本義理而發為事功。因之以立言。則學術不至于偏。人才不至于茍簡。教必先本而后末。學必同條而共貫。君子觀于體用一原之故。知賢哲之去人不遠矣。謹撰學規若干條列后。諸肄業生得備覽焉。

一讀書總期明體達用。今參酌景迂曾文正課程用之。經以四子書為主。易書詩三禮春秋輔之。史以司馬氏資治通鑒畢氏續通鑒夏氏明通鑒為主。二十四史輔之。為主者日月不可離。為輔者輪次誦習。要在隨時體認。以古證今。以人證我。經則由訓詁以探義理。由平實以詣精微。史則博通古事以求其要。參究時勢。以窮其變。

一諸生誦習經史而外?;蚺约霸娢?。天文。算學。各從所好。期于不荒正課而止。至鹽漕。地輿。水利。農田。兵法。河工。屯牧。船。尤用世之士所宜急講。所置諸項書籍。宜以次恣覽。與經史課程。月按籍一考。省其敏鈍。察其勤惰。天文算學。本與地輿相表里。以功用繁瑣費時??只恼n。又非易專精。姑不列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内乡县| 清新县| 西乌珠穆沁旗| 麻江县| 邛崃市| 青岛市| 凤庆县| 清流县| 大新县| 光山县| 云霄县| 丽水市| 鄂伦春自治旗| 抚州市| 江门市| 布尔津县| 左权县| 江陵县| 菏泽市| 玉田县| 大宁县| 伊金霍洛旗| 乡城县| 永济市| 浦县| 五家渠市| 南部县| 屯门区| 东阿县| 三门峡市| 曲水县| 铜川市| 马鞍山市| 合山市| 略阳县| 洪泽县| 郑州市| 元谋县| 凉山| 衡南县| 仁化县|